漳州薌劇(歌仔戲)首次入圍文旅部戲曲劇本孵化工程

2021-01-11 福州新聞網

  近日,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公布2018年度戲曲劇本孵化計劃第二次專家評審結果,全國共有16個劇目最終入選獲得扶持,涵蓋了京劇、晉劇、河北梆子戲、粵劇、黃梅戲等劇種。由薌城區芳苑薌劇團選送的新編歷史劇《于謙》在全國近200個申報劇目中脫穎而出,入圍大戲項目孵化名單,成為福建省唯一一部入圍作品,這也是漳州薌劇(歌仔戲)首次入圍文化和旅遊部的戲曲劇本孵化工程。

  據了解,該劇劇本由漳州市青年劇作家石毅堅創作,描寫、重現一代名臣于謙在國家危難之時所展現出來的廉潔自律、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的偉大情操和崇高品質。

  自2015年起,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精神,加大戲曲劇本創作扶持力度,每年組織實施一次戲曲劇本孵化計劃工程,其申報作品以現實題材戲曲和現代戲為主,兼及新編歷史劇,內容要求聚焦中國夢的新時代主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藝術創新。

  目前,漳州市薌城區芳苑薌劇團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新編歷史劇《于謙》的排練工作。

  (記者 李潤)

相關焦點

  • 守藝中華 風物之旅丨漳州薌劇——歌仔戲
    任何格式的民謠、俗謠、詩詞、戲曲,只需經閩南方言歸化和錦歌說唱形式規範,再由錦歌音樂演譯,即成錦歌曲目。這種寬鬆靈活的發展模式,使錦歌曲目無限增生,音樂不斷補充,編演隊伍和受眾群體不斷擴大,形成共生互動機制和良性循環,使錦歌連錦不絕,代代相傳。漳州車鼓是歌仔戲表演之根。臺灣宜蘭老歌仔戲的源頭來自漳州車鼓弄。漳州車鼓隨鄭成功軍隊傳入臺灣。
  • 40名臺灣戲迷參訪福建漳州 再敘薌劇與歌仔戲淵源
    中新社漳州10月27日電 題:40名臺灣戲迷參訪福建漳州 再敘薌劇與歌仔戲淵源作者 龔雯「觀摩參訪唱歌戲,海峽兩岸好情誼……希望日後多來往,來來往往萬事通。」40名臺灣宜蘭歌仔戲愛好者日前在薌劇(歌仔戲)起源地福建漳州座談交流時,合唱起由宜蘭地方閩南語民謠改編的《丟丟銅》與《桃花過渡》,表達此行感受與期盼。23日以來,臺灣商工統一促進會壯圍分會的40名漳州籍後裔會員組成「宜蘭壯圍鄉老人會歌仔戲研習班」,追尋著歌仔戲「都馬調」音符來到漳州、廈門參訪交流。
  • 福建漳州薌劇再啟程 《保嬰記》將全國巡演
    中新網漳州3月13日電 (張金川 何凌霄)「要讓全國觀眾能近距離感受到薌劇這一優秀地方戲曲的獨特魅力。」福建省漳州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主任王文勝在薌劇《保嬰記》全國巡演前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薌劇(歌仔戲),是福建省五大劇種之一。與臺灣歌仔戲同根同源,一脈相承,於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高揚「薌劇之幟」,領唱「飛越海峽的歌」
    從開年亮相央視2018年新年戲曲晚會,到年底入選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並榮獲第七屆福建省藝術節5個一等獎,其間還參加了由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入選2018年度國家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名錄,並榮獲2018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劇目。 薌劇《谷文昌》的成功,不禁讓人想到薌劇《保嬰記》所獲得的鮮花與掌聲。
  • 漳州記憶:薌劇名流 含笑師與秀琴仔旦
    」歌仔戲班渡海回閩、尋根認祖,在白礁慈濟宮公演,那熟悉的語言和曲調一下子就徵服了觀眾,演出大為轟動,源於漳州歌仔的臺灣歌仔戲一夜之間傳遍了薌江流域,成為閩南地區一個主流劇種。曾經的福建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著名薌劇劇作家陳志亮先生在《漳州薌劇與臺灣歌仔戲》一書中,曾為他寫過一首詩,其中寫道「少年英俊扮生旦,聲色技藝蓋閩南。更有亮相一含笑,鴉雀無聲顛鳳鸞」。爺爺叫黃杭照,人稱「含笑師」,不知是因為他總微笑著還是取名字的諧音,《中國戲曲志·福建卷》薌劇條目有他的名字。二十年前入秋的一天,爺爺因病去世。
  • 尋找「都馬調」的故鄉,再敘薌劇與歌仔戲淵源
    歌聲來自寶島臺灣的"壯圍鄉老人會歌仔戲研習班",一行四十人,在會長陳瑞章率領下,於10月23日晚抵達漳州,24日一早參訪團員迫不急待地與漳州薌劇團員進行交流。宜蘭地區是臺灣漳州籍後裔的大本營,參訪團員來自宜蘭壯圍各行各業,有小企業負責人、教師、當地長青歌仔戲團員、家庭主婦與退休人士組成,他們都有著共同愛好,就是閒暇時愛唱歌仔戲。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中新社漳州3月7日電 題: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作者 高淑萍 陳小環  「漳州的薌劇和臺灣的歌仔戲是一朵姐妹花,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她們雖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環境中各自成長,但是她們卻未真正中止過交流。」
  • 長泰縣開展歌仔戲(薌劇)進校園系列活動
    日前,長泰縣歌仔戲(薌劇)進校園系列活動來到了長泰縣第三實驗小學、枋洋鎮中心小學和林墩中心小學,為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伴隨著悠揚的音樂,長泰縣歌仔戲劇團的演員們演繹了歌仔戲(薌劇)《武場——淨》、《天女散花——旦》、《風箏情緣——醜》、《劫後重生——生》等劇目,精緻的妝容、婉轉的唱腔、靈巧的身段、詼諧有趣的情節,贏得現場師生的陣陣掌聲
  • 走近龍海歌仔戲
    高水歌仔戲在福建又稱為薌劇,是在臺灣歌仔戲和閩南改良戲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起源於漳州錦歌,成型於臺灣宜蘭,流行於閩南地區、臺灣宜蘭和東南亞各國華僑、華人集聚地,是維繫大陸、臺灣、東南亞華人華裔聚居地所有閩南人的一條重要情感紐帶。
  • 福建薌劇團:盼地方劇種「振翅高飛」
    2008年,從廈門藝術學校戲曲班畢業的張麗紅進入同安歌仔戲劇團實習。2009年7月,憑藉紮實的形體基礎,張麗紅考進漳州市薌劇團,成為劇團內年輕的演員之一。「畢竟薌劇是從漳州發源的。」  閩南薌劇、臺灣歌仔戲是同根同源、同音共曲的姐妹藝術。2006年5月,薌劇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薌劇的傳承沒有斷絕,年輕的力量不斷地補給。」
  • 我們的薌劇
    曾經的福建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著名薌劇劇作家陳志亮先生在《漳州薌劇與臺灣歌仔戲》一書中,曾為他寫過一首詩,其中寫道「少年英俊扮生旦,聲色技藝蓋閩南。更有亮相一含笑,鴉雀無聲顛鳳鸞」。爺爺叫黃杭照,人稱「含笑師」,不知是因為他總微笑著還是取名字的諧音,《中國戲曲志·福建卷》薌劇條目有他的名字。二十年前入秋的一天,爺爺因病去世。漳州薌劇就是臺灣歌仔戲,老輩人也叫改良戲和子弟戲。
  • 40名臺灣宜蘭歌仔戲愛好者來到漳州,重溫「漳州腔」
    時隔71年,歌仔戲業餘愛好者組織的宜蘭漳州籍後裔親人參訪團,追尋著都馬調音符來到原鄉,與漳州市歌仔戲藝術家們再續「漳州腔」。10月24日上午,40名臺灣宜蘭歌仔戲愛好者在漳州與漳州市歌仔戲(薌劇)演員們進行文化交流。
  • 閩南歌仔戲入校園 學生填詞創新演繹形式
    傳統薌劇走入校園 學生精心填詞祝賀百年校慶 餘丹 攝   中新網漳州12月30日電 (餘丹)29日晚,福建漳州一中112周年校慶晚會上,高三化學老師許美羨的薌劇表演《漳州一中響噹噹》獲得了全場師生們熱情的掌聲,這也是漳州薌劇首次創新融入現代語言而進行改編
  • 福建漳州薌劇的百年傳承
    漳州市薌劇團演員在表演榮獲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節目提名獎」的錦歌彈唱《漳州美》(9月26日攝)。    9月26日,漳州市薌劇藝術中心內曲聲悠揚,漳州市薌劇團錦歌隊的演員們在緊張排練準備晚上赴廈門演出。    薌劇又名歌仔戲,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流傳於福建九龍江流域、臺灣、東南亞一帶,為福建省五大劇種之一,曲調優美,長於抒情,音樂極具特色,民歌色彩濃鬱,說唱特點明顯,極富閩南鄉土特色。
  • 漳州戲曲薌劇與歌仔戲:花開兩岸 跨海傳戲
    陳勝福:把歌仔戲傳承下去  2010年,鎮江金山寺前的一部歌仔戲《超炫白蛇傳》引長江之水,造水漫金山之景,超過5萬名的觀眾甘願全身溼透看完長達2小時的表演。這部歌仔戲便是出自臺灣明華園總團。
  • 2020年福建漳州龍海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招聘5人公告
    2.報名地點:龍海市錦江影劇院二樓龍海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聯繫人:施女士,聯繫電話:0596-6522998。3.報名要求:應聘者請攜帶本人身份證、戶口本、學歷證書的原件及複印件,本人近期1寸免冠彩照1張,個人簡歷一份到現場報名,並對提供的全部資料的真實性負責,如有偽造行為,將取消應聘資格。
  • 漳州精品戲劇展播【二】——薌劇現代戲《生命》
    )傳承保護中心演出⊙康國祥 張旭 黃豔紅 文 龍海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 供圖2015年12月,在第六屆福建省藝術節暨福建省第26屆戲劇會演中,龍海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選送的薌劇現代戲《生命》榮獲戲劇會演參賽劇目一等獎。這是本次藝術節和戲劇會演的最高獎項,也是龍海市薌劇團建團近60年來獲得的最好成績。薌劇現代戲《生命》由國家一級編劇姚溪山於2011年創作,並獲得「福建省向建黨八十周年獻禮」優秀劇本徵文二等獎。
  • 漳州薌劇走進臺灣高校 密切漳臺兩地文化交流
    (記者 蔡文原 文/圖)漳州市薌劇團一行帶著一批經典傳統薌劇 ,於4月28日啟程赴臺,參加由福建省文化廳主辦的「福建文化寶島校園行」活動。  據悉,為期10天的「福建文化寶島校園行」活動,將由漳州市薌劇團表演的經典傳統薌劇《三家福》、《討學錢》、《安安尋母》、《十八相送》、《樓臺會》劇目為主要項目,走進臺灣正修科技大學、義守大學、高雄師範大學、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大學、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臺南科技大學等近十所大學演出,並與師生舉行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相關內容的座談。
  • 蘇燕蓉:百年歌仔戲盛開的第一朵梅花
    廈門市歌仔戲研習中心的戲曲演員蘇燕蓉是百年歌仔戲的第一個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  如果說要在蘇燕蓉這個年輕的戲曲演員身上找到時代的特色,我覺得最不同於老一輩藝術家的是她的多棲性。作為一個戲曲演員,她術業有專攻,熱愛歌仔戲傳統文化;作為一個生活在媒介高度發達的新時代的新生代表演藝術家,她涉獵歌唱、主持、配音、甚至是戲曲導演等。
  • 薌劇 歌仔戲《皇帝告狀》下集
    起源迄今約有百餘年歷史,相傳歌仔戲是由福建漳州地區的"歌仔"(錦歌),結合車鼓小戲之身段與地方歌謠小調發展而成。"歌仔"原為說唱藝術,自明代以降即流傳於漳州地區,錦歌為每首四句的傳統民間小調(以七言或五言為一句),原先僅是描述日常生活的歌謠,後來才發展成演唱地方故事的小調。"車鼓"則屬歌舞小戲,盛行於福建民間,隨著移民的播遷,歌仔音樂與車鼓小戲乃傳入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