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都馬調」的故鄉,再敘薌劇與歌仔戲淵源

2021-02-19 花樣漳州文旅之聲

時隔71年,歌仔戲業餘愛好者組織的宜蘭漳州籍後裔親人參訪團,追尋著都馬調音符來到原鄉,與漳州市歌仔戲藝術家們再續「漳州腔」。

「咳仔羅咧咳噯仔羅咧噯,噯仔羅咧噯仔伊都……」,一首閩南語民謠《桃花過渡》的歌聲輕快地唱響著。

歌聲來自寶島臺灣的"壯圍鄉老人會歌仔戲研習班",一行四十人,在會長陳瑞章率領下,於10月23日晚抵達漳州,24日一早參訪團員迫不急待地與漳州薌劇團員進行交流。

宜蘭地區是臺灣漳州籍後裔的大本營,參訪團員來自宜蘭壯圍各行各業,有小企業負責人、教師、當地長青歌仔戲團員、家庭主婦與退休人士組成,他們都有著共同愛好,就是閒暇時愛唱歌仔戲。

在交流會上,由參訪團員開唱,陳瑞章與新社長青歌仔戲團長林寶玉獻上歌仔戲唱段;漳州市薌劇團書記藍海濱、副團長鄭婭玲與陸逸紅,以及方凌燕、楊美莉兩位年輕優秀演員等人也回應他們。

一時間,七字調、都馬調、賣藥哭等歌仔戲唱腔一段一段接唱,在無形中拉近兩方人員的距離。漳州文史專家陳彬也在會中與參訪團員就相關戲曲內容進行交流。

25日參訪團接著前往南靖縣金山鎮都美村與馬公村,探尋歌仔戲重要聲腔〔都馬調〕的原鄉。26日,參訪團前往臺商投資區交流。

臺灣歌仔戲唱腔於上世紀40年代加入了〔都馬調〕,即由南靖縣抗建都馬劇團傳唱至寶島,劇團留在了臺灣,改稱「都馬班」。

1948年該劇團赴臺演出前,曾棲息過南靖縣都美村厚慶樓;現今這座始建於鹹豐六年(1856年)的厚慶樓,雖滄桑斑斑,卻見證了都馬班藝人們的喜怒哀樂。參訪團員同時前往馬公村馬公廟與附近的後眷樓。

「錦歌生發在薌江,蠻歌野調千古傳。」清末民初,臺灣歌仔戲在臺灣宜蘭成型,由漳州錦歌唱腔演唱「歌仔冊」戲文、結合「車鼓弄」的表演程式、經過「歌仔陣」、「落地掃」、「半暝反」等發展階段,躍上戲曲舞臺而形成大戲。

陳彬表示,廿世紀20年代,臺灣歌仔戲傳入白礁、廈門;30年代盛行漳州、泉州。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佔廈門,閩南軍政當局,因戰時軍事政治原因,下令禁演臺灣歌仔戲,在漳州的藝人們為謀生計,重新吸收錦歌音樂,另創「改良調」新腔,更稱「改良戲」。

邵江海以首創〔改良雜碎調〕演出自編的《六月飛霜》獲得成功後,九龍江沿岸,先後成立了百餘個「改良戲」子弟班。抗戰勝利後,臺灣重歸祖國懷抱,「改良戲」恢復演唱臺灣歌仔調,許多臺灣歌仔戲班復來閩南演出,也學唱〔改良調〕。

1948年底,於漳州南靖縣金山鎮成立的「都馬抗建劇團」赴臺巡演,帶去了「改良戲」和〔雜碎調〕,〔雜碎調〕在臺灣也易名〔都馬調〕,成為了臺灣歌仔戲演員和觀眾喜愛的重要聲腔,甚至傳唱至南洋各地。

1952年,臺灣歌仔戲「霓光班」和漳州改良戲「新春班」在薌城合併,經雙方藝人同意,以兩種聲腔發源地的薌江和成團地點的薌城為記,取名「薌劇」,而成為福建省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南靖金山一帶盛行於每年農曆正月二十舉行「火把節」,是當地民俗盛會。都馬班的興起與該盛會有關。據都美村民盧金泉表示,昔日他的嶽父盧衍宗是都馬班超級戲迷,嶽父生前常提及有關看戲的事情。據說,當年,經常巡迴演出的戲班本來還沒正式取名,有一次遭土匪搶劫,被都美村與馬公村民收留,因此把戲班取名為「都馬班」。上圖右二為盧金泉。)

(以下老照片依序為:昔日的都馬鄉抗建劇團劇照;1995年漳州市薌劇團繼南靖都馬班之後赴臺公演,並與臺灣宜蘭歌仔戲團同臺演出邵江海創作的《李妙惠》,向臺灣觀眾展示近半個世紀薌劇全新面貌;2007年時的厚慶樓內景,以及臺灣戲曲學者蔡欣欣訪問當地耆老。林瑞紅供圖)

本篇文圖由閩師大教授施沛琳供稿,特此感謝。

部分圖片由林瑞紅提供

相關焦點

  • 40名臺灣戲迷參訪福建漳州 再敘薌劇與歌仔戲淵源
    中新社漳州10月27日電 題:40名臺灣戲迷參訪福建漳州 再敘薌劇與歌仔戲淵源作者 龔雯「觀摩參訪唱歌戲,海峽兩岸好情誼……希望日後多來往,來來往往萬事通。」40名臺灣宜蘭歌仔戲愛好者日前在薌劇(歌仔戲)起源地福建漳州座談交流時,合唱起由宜蘭地方閩南語民謠改編的《丟丟銅》與《桃花過渡》,表達此行感受與期盼。23日以來,臺灣商工統一促進會壯圍分會的40名漳州籍後裔會員組成「宜蘭壯圍鄉老人會歌仔戲研習班」,追尋著歌仔戲「都馬調」音符來到漳州、廈門參訪交流。
  • 40名臺灣宜蘭歌仔戲愛好者來到漳州,重溫「漳州腔」
    「咳仔羅咧咳噯仔羅咧噯,噯仔羅咧噯仔伊都……」,一首閩南語民謠《桃花過渡》的歌聲輕快地唱響著。時隔71年,歌仔戲業餘愛好者組織的宜蘭漳州籍後裔親人參訪團,追尋著都馬調音符來到原鄉,與漳州市歌仔戲藝術家們再續「漳州腔」。
  • 高揚「薌劇之幟」,領唱「飛越海峽的歌」
    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員景俊美也表示,該劇在唱腔和音樂藝術形式上都很有特色、很吸引人,把傳統程式融入現代人物身上,做得很好。 「薌劇在現實題材創作方面,從內容到形式,從音樂唱腔到舞美製作、服裝造型,乃至小小道具,無不蘊含閩南文化元素,凸顯薌劇這一與臺灣歌仔戲同根同源的劇種魅力。這是基於對劇種所處生態環境的了解和對劇種特色相對準確的把握。」
  • 我們的薌劇
    著名歌仔戲藝人、後被尊為薌劇一代宗師的邵江海為了歌仔戲的生存,在漳州錦歌雜念仔基礎上,吸收臺灣雜念仔,創造「雜碎調」,也叫「改良雜碎調」,並排演由他本人改編的《六月雪》等三十幾齣定型戲,時稱改良戲。歌仔戲由此在閩南大地以改良戲之稱獲得新生。爺爺就是改良戲重要戲班「筍仔班」的主要演員。他和邵江海是老相識,聽說,抗戰期間,他們都曾經參加過「龍溪縣社會服務處」舉辦的「改良戲集訓」。
  • 長泰縣開展歌仔戲(薌劇)進校園系列活動
    日前,長泰縣歌仔戲(薌劇)進校園系列活動來到了長泰縣第三實驗小學、枋洋鎮中心小學和林墩中心小學,為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伴隨著悠揚的音樂,長泰縣歌仔戲劇團的演員們演繹了歌仔戲(薌劇)《武場——淨》、《天女散花——旦》、《風箏情緣——醜》、《劫後重生——生》等劇目,精緻的妝容、婉轉的唱腔、靈巧的身段、詼諧有趣的情節,贏得現場師生的陣陣掌聲
  • 守藝中華 風物之旅丨漳州薌劇——歌仔戲
    任何格式的民謠、俗謠、詩詞、戲曲,只需經閩南方言歸化和錦歌說唱形式規範,再由錦歌音樂演譯,即成錦歌曲目。這種寬鬆靈活的發展模式,使錦歌曲目無限增生,音樂不斷補充,編演隊伍和受眾群體不斷擴大,形成共生互動機制和良性循環,使錦歌連錦不絕,代代相傳。漳州車鼓是歌仔戲表演之根。臺灣宜蘭老歌仔戲的源頭來自漳州車鼓弄。漳州車鼓隨鄭成功軍隊傳入臺灣。
  • 漳州記憶:薌劇名流 含笑師與秀琴仔旦
    他和邵江海是老相識,聽說,抗戰期間,他們都曾經參加過「龍溪縣社會服務處」舉辦的「改良戲集訓」。1948年,南靖改良戲班「都馬抗建劇團」到臺灣演出,轟動寶島,「都馬調」即「改良雜碎調」迅速融入臺灣歌仔戲,成為與「七字調」並駕齊驅的主要唱腔。解放後,由於「改良戲」和「歌仔戲」主要流行於龍溪薌江一帶,定名為「薌劇」。我爺爺也當上了漳州筍仔薌劇團團長。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中新社漳州3月7日電 題: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作者 高淑萍 陳小環  「漳州的薌劇和臺灣的歌仔戲是一朵姐妹花,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她們雖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環境中各自成長,但是她們卻未真正中止過交流。」
  • 永遠的豐碑|淺談歌仔戲創始人的生命絕唱
    1948年,南靖都馬班到臺灣演出,後留在臺灣,他們的唱腔在臺灣稱為「都馬調」。  (圖片由漳州市薌劇(歌仔戲)傳承保護中心提供)     陳彬說,邵江海曾講過他與都馬班之間的一段「過節」:有一次,都馬班在廈門演出正紅火,邵江海來了,一個人又演又唱,把所有的戲迷都吸引過來,都馬班戲棚前頓時冷落
  • 2020年福建漳州龍海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招聘5人公告
    因工作需要,按照公開、公平、公正、擇優的原則,龍海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擬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勞務派遣人員5名,具體招聘事項公告如下:一、招聘崗位 招聘崗位 條件要求 招聘人數 考試方式
  • 漳州薌劇(歌仔戲)首次入圍文旅部戲曲劇本孵化工程
    由薌城區芳苑薌劇團選送的新編歷史劇《于謙》在全國近200個申報劇目中脫穎而出,入圍大戲項目孵化名單,成為福建省唯一一部入圍作品,這也是漳州薌劇(歌仔戲)首次入圍文化和旅遊部的戲曲劇本孵化工程。  據了解,該劇劇本由漳州市青年劇作家石毅堅創作,描寫、重現一代名臣于謙在國家危難之時所展現出來的廉潔自律、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的偉大情操和崇高品質。
  •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
    「老歌仔戲」,即進入舞臺,於是向當時流行於宜蘭地區的「四平戲」和「亂彈戲」學習服裝和身段,據說這是出生於民前三十年的陳三如率先改良的,也因此「老歌仔戲」從地方大戲中汲取滋養,使本身也更加進步起來,這時的歌仔戲可以稱之為「野臺歌仔戲」,本身已屬「大戲」,那時約當民國初年,距今約七十餘年。所以說「老歌仔戲」是由歌仔小戲「歌仔陣」蛻變為歌仔大戲「野臺歌仔戲」的過渡形式。
  • 走近龍海歌仔戲
    歌仔戲的道白、唱詞以閩南語、閩南方言為主,語言形象生動、風趣幽默、通俗易懂,是福建五大地方劇種之一。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首批十大類51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歌仔戲(薌劇)名列其中。1956年至1958年,政府文化部門組建專業劇團,改稱為薌劇團,原海澄、龍溪兩縣先後組建了「海澄藝聯」(後與「廈聲」合併為海澄薌劇團)、「龍溪實驗」兩個專業劇團,對龍海歌仔戲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文革」期間,歌仔戲遭受禁錮,專業和業餘劇團全被解散。
  • 福建漳州薌劇的百年傳承
    漳州市薌劇團演員在表演榮獲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節目提名獎」的錦歌彈唱《漳州美》(9月26日攝)。    9月26日,漳州市薌劇藝術中心內曲聲悠揚,漳州市薌劇團錦歌隊的演員們在緊張排練準備晚上赴廈門演出。    薌劇又名歌仔戲,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流傳於福建九龍江流域、臺灣、東南亞一帶,為福建省五大劇種之一,曲調優美,長於抒情,音樂極具特色,民歌色彩濃鬱,說唱特點明顯,極富閩南鄉土特色。
  • 福建漳州薌劇再啟程 《保嬰記》將全國巡演
    中新網漳州3月13日電 (張金川 何凌霄)「要讓全國觀眾能近距離感受到薌劇這一優秀地方戲曲的獨特魅力。」福建省漳州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主任王文勝在薌劇《保嬰記》全國巡演前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薌劇(歌仔戲),是福建省五大劇種之一。與臺灣歌仔戲同根同源,一脈相承,於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漳州精品戲劇展播【二】——薌劇現代戲《生命》
    )傳承保護中心演出⊙康國祥 張旭 黃豔紅 文 龍海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 供圖2015年12月,在第六屆福建省藝術節暨福建省第26屆戲劇會演中,龍海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選送的薌劇現代戲《生命》榮獲戲劇會演參賽劇目一等獎。這是本次藝術節和戲劇會演的最高獎項,也是龍海市薌劇團建團近60年來獲得的最好成績。薌劇現代戲《生命》由國家一級編劇姚溪山於2011年創作,並獲得「福建省向建黨八十周年獻禮」優秀劇本徵文二等獎。
  • 陳亞宋:「玩轉」11種薌劇樂器的奇人
    漳州新聞網訊(記 者 莊文劍 通訊員 莊偉傑 文/圖)二胡、月琴、三弦、大廣弦、嗩吶、橫笛、蘆管、臺灣笛、堂鼓、通鼓、快板……這些薌劇樂器,一個人會演奏其中的兩三種,就很不容易了,可南靖縣雲水謠的歌仔戲老藝人陳亞宋,精通11種樂器,並能獨自同時演奏多種。
  • 福建薌劇團:盼地方劇種「振翅高飛」
    1日,福建漳州薌劇團的排練廳,年輕的薌劇演員們,正在為接下來即將下鄉演出的劇目《縱子淚》緊張排練。  「搭檔在唱歌的時候,你們不要傻站著,也要用你們的肢體表演去配合他的唱腔。」薌劇團導演吳茲明老師耐心地為演員們指導,25歲的張麗紅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對於入團已有6年的張麗紅來說,每一次的排練、演出,都是對自我演技的一個提升。
  • 閩南歌仔戲入校園 學生填詞創新演繹形式
    薌劇又名歌仔戲,是福建省五大劇種之一,迄今約有百餘年歷史,其表演藝術最大特色在於唱腔與音樂優美而多變,傳統戲曲的戲碼、角色、服裝、道具及舞臺陳設等在歌仔戲中都有很好的體現。  為了校慶,沒有音樂、舞蹈功底的許美羨老師自告奮勇向福建歌仔戲(漳州薌劇)代表性傳承人鄭婭玲「拜師」。
  • 君臣再會之新都馬調
    1965年11月8日出生在臺灣澎湖,父母帶領一個歌仔戲團,亞蘭小時候不喜歡歌仔戲,不願意告訴同學自己家裡是做歌仔戲的。國中畢業後想從事美容事業。因緣際會被臺灣明華園相中參演電視歌仔戲《父子情深》,恰好被楊麗花看到並相中,讓她北上臺北跟隨她一起學習歌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