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71年,歌仔戲業餘愛好者組織的宜蘭漳州籍後裔親人參訪團,追尋著都馬調音符來到原鄉,與漳州市歌仔戲藝術家們再續「漳州腔」。
「咳仔羅咧咳噯仔羅咧噯,噯仔羅咧噯仔伊都……」,一首閩南語民謠《桃花過渡》的歌聲輕快地唱響著。
歌聲來自寶島臺灣的"壯圍鄉老人會歌仔戲研習班",一行四十人,在會長陳瑞章率領下,於10月23日晚抵達漳州,24日一早參訪團員迫不急待地與漳州薌劇團員進行交流。
宜蘭地區是臺灣漳州籍後裔的大本營,參訪團員來自宜蘭壯圍各行各業,有小企業負責人、教師、當地長青歌仔戲團員、家庭主婦與退休人士組成,他們都有著共同愛好,就是閒暇時愛唱歌仔戲。
在交流會上,由參訪團員開唱,陳瑞章與新社長青歌仔戲團長林寶玉獻上歌仔戲唱段;漳州市薌劇團書記藍海濱、副團長鄭婭玲與陸逸紅,以及方凌燕、楊美莉兩位年輕優秀演員等人也回應他們。
一時間,七字調、都馬調、賣藥哭等歌仔戲唱腔一段一段接唱,在無形中拉近兩方人員的距離。漳州文史專家陳彬也在會中與參訪團員就相關戲曲內容進行交流。
25日參訪團接著前往南靖縣金山鎮都美村與馬公村,探尋歌仔戲重要聲腔〔都馬調〕的原鄉。26日,參訪團前往臺商投資區交流。
臺灣歌仔戲唱腔於上世紀40年代加入了〔都馬調〕,即由南靖縣抗建都馬劇團傳唱至寶島,劇團留在了臺灣,改稱「都馬班」。
1948年該劇團赴臺演出前,曾棲息過南靖縣都美村厚慶樓;現今這座始建於鹹豐六年(1856年)的厚慶樓,雖滄桑斑斑,卻見證了都馬班藝人們的喜怒哀樂。參訪團員同時前往馬公村馬公廟與附近的後眷樓。
「錦歌生發在薌江,蠻歌野調千古傳。」清末民初,臺灣歌仔戲在臺灣宜蘭成型,由漳州錦歌唱腔演唱「歌仔冊」戲文、結合「車鼓弄」的表演程式、經過「歌仔陣」、「落地掃」、「半暝反」等發展階段,躍上戲曲舞臺而形成大戲。
陳彬表示,廿世紀20年代,臺灣歌仔戲傳入白礁、廈門;30年代盛行漳州、泉州。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佔廈門,閩南軍政當局,因戰時軍事政治原因,下令禁演臺灣歌仔戲,在漳州的藝人們為謀生計,重新吸收錦歌音樂,另創「改良調」新腔,更稱「改良戲」。
邵江海以首創〔改良雜碎調〕演出自編的《六月飛霜》獲得成功後,九龍江沿岸,先後成立了百餘個「改良戲」子弟班。抗戰勝利後,臺灣重歸祖國懷抱,「改良戲」恢復演唱臺灣歌仔調,許多臺灣歌仔戲班復來閩南演出,也學唱〔改良調〕。
1948年底,於漳州南靖縣金山鎮成立的「都馬抗建劇團」赴臺巡演,帶去了「改良戲」和〔雜碎調〕,〔雜碎調〕在臺灣也易名〔都馬調〕,成為了臺灣歌仔戲演員和觀眾喜愛的重要聲腔,甚至傳唱至南洋各地。
1952年,臺灣歌仔戲「霓光班」和漳州改良戲「新春班」在薌城合併,經雙方藝人同意,以兩種聲腔發源地的薌江和成團地點的薌城為記,取名「薌劇」,而成為福建省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南靖金山一帶盛行於每年農曆正月二十舉行「火把節」,是當地民俗盛會。都馬班的興起與該盛會有關。據都美村民盧金泉表示,昔日他的嶽父盧衍宗是都馬班超級戲迷,嶽父生前常提及有關看戲的事情。據說,當年,經常巡迴演出的戲班本來還沒正式取名,有一次遭土匪搶劫,被都美村與馬公村民收留,因此把戲班取名為「都馬班」。上圖右二為盧金泉。)
(以下老照片依序為:昔日的都馬鄉抗建劇團劇照;1995年漳州市薌劇團繼南靖都馬班之後赴臺公演,並與臺灣宜蘭歌仔戲團同臺演出邵江海創作的《李妙惠》,向臺灣觀眾展示近半個世紀薌劇全新面貌;2007年時的厚慶樓內景,以及臺灣戲曲學者蔡欣欣訪問當地耆老。林瑞紅供圖)
本篇文圖由閩師大教授施沛琳供稿,特此感謝。
部分圖片由林瑞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