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新聞網訊(記 者 莊文劍 通訊員 莊偉傑 文/圖)二胡、月琴、三弦、大廣弦、嗩吶、橫笛、蘆管、臺灣笛、堂鼓、通鼓、快板……這些薌劇樂器,一個人會演奏其中的兩三種,就很不容易了,可南靖縣雲水謠的歌仔戲老藝人陳亞宋,精通11種樂器,並能獨自同時演奏多種。昨日,在雲水謠溪邊的大榕樹下,陳亞宋和一幫老人自娛自樂,只見他腳踩倒板兼通鼓,雙手切換二胡、嗩吶、臺灣笛,嫻熟的技藝讓駐足欣賞的遊客感嘆:「一個人簡直就是一支樂隊,真厲害!」
57歲的陳亞宋出生在南靖縣一個戲曲世家,從事薌劇表演和薌劇樂器演奏40多年,現在是漳州市第五批非物資文化遺產項目歌仔戲(薌劇)代表性傳承人。陳亞宋的父親陳炳元與林文祥、 姚九嬰等閩南戲曲賢才共同組建閩南改良戲班——都馬班。在父親的薰陶下,陳亞宋從小對戲劇表演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打記事起,陳炳元就帶著他「上班」,父親在前臺表演,他就在後臺觀看。
1978年,陳亞宋跟著父親加入南靖薌劇團,受到父親和戲曲名師的指導,正式學習歌仔戲。陳亞宋平日刻苦訓練,琢磨這個動作怎麼做,那個姿勢要怎麼演,槍要怎麼耍……訓練基本功之餘,他看到後臺師傅演奏,經常興致勃勃地湊到旁邊聽,和老師傅探討絲弦類、管類、打擊類的演奏技藝。老師傅見他對樂器如此有興趣,時常對他講解演奏技巧。等到空閒時,陳亞宋便拿起樂器,照著老師傅的教導,自得其樂地練習起來,今天拉二胡,明天來打鼓……經過數年的練習,陳亞宋掌握了歌仔戲各類樂器的演奏技巧。
剛開始,陳亞宋在前臺表演,後來劇團樂隊人手不夠,他便自告奮勇在演出的間隙客串演奏各種樂器。當時的劇團普遍演奏樂器人員不足,劇團之間互借樂手外出表演是常有的事。「今天,這個劇團缺一個鼓手,我便跟著他們去打鼓。明天,那個劇團需要一個琴手,我就過去拉琴……」陳亞宋告訴記者,「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打鼓的時候,發現鼓架上掛著快板,便突發奇想,右手拿著鼓槌,左手拿起快板,一邊打快板一邊打鼓,打著打著感覺挺有節奏感的……」於是,他開始嘗試一個人同時演奏多種樂器。他手腳並用,不慌不忙地切換多種樂器演奏,這一絕活吸引了不少前臺的觀眾跑到後臺觀看。漸漸地,陳亞宋從臺前走向幕後,主要從事多種樂器的演奏。
如今,陳亞宋是我市歌仔戲表演中為數不多的能一人同時切換多種樂器進行演奏的人。讓歌仔戲傳承後人、走向世界一直是陳亞宋的夙願。從1997年起,他陸續前往新加坡、印尼等地區演出,致力於宣傳歌仔戲文化,讓歌仔戲走向海外舞臺。如今,陳亞宋可謂桃李滿天下,在南靖縣薌劇團藝訓班、印尼蘇南歌劇社、東南亞、臺灣等地有上千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