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說:「教養和財富一樣,同樣需要證明。」
依我看,教養最好的證明,一定要有清晰的「邊界感」。
邊界感,指的是能分得清自己和他人之間的界限。
而有邊界感的一些人,不會強迫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緒和事情,不會熱情過頭,也不會沒節操一般的幹涉他人生活,更不會逼著他人共享利益。
1
個人的喜怒哀樂只與自己有關
在大家的生活中一定見過好幾次這種人
不分場合,只要聊天,就以自己為中心,從自己的孩子到戀人再到事業。
所有的話題都只集中在關於自己的事情上。
喜怒哀樂,瑣碎的事情,他們所說的似乎永遠都能持續下去。
他們因為自己的事情而轟炸著周圍所有的人。
周圍的人是什麼感覺?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崩潰感。
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呢?
因為他們不知道,個人和他人之間存在著明確的「界限」。
你是你,我是我。
你的事,是你自己的事。
你的感情,也不過是你的感情。
應該承擔事物和感情的當然是你自己,別人沒有義務花時間傾聽。
如果別人想知道的話,請說出來。 這是分享。
不管別人願不願意,只是自己傾訴,對別人來說絕對是負擔。
懂得對自己的事和情緒負責任,是一個人應該有的教養。
2
激情過度,也是侵犯別人的界限
曾經我傾聽過一個朋友的傾述。
據我朋友說,她和男朋友戀愛已經3年了,在戀愛階段,男朋友的姐姐,不顧他們的關係地幹預著。
每次吵架,姐姐都會來看她,各種勸說,各種調解,平時也很喜歡聽兩個人的私事。
朋友說,剛開始的時候,她覺得姐姐是用心在關注她,關心她,但是之後,她越來越不能忍受了。
她發現,自己和男朋友的關係完全透明,完全沒有私人空間。
這種感覺已經崩潰多久了?
是啊,簡直就像是自己裸奔在人流擁擠的街道。
生活中,這樣的人到處都是。
例如,每年我們都會看到很多網絡人的投稿,回到老家有各種各樣的婚禮,工資、個人存款、什麼時候生小孩、什麼時候要二胎。
心理學家武志紅先生提到了「漿糊邏輯」一詞。
漿糊的邏輯,如漿糊,混亂,明顯漿糊沒有界限。
很多人靠「漿糊邏輯」生活。
他們隨心所欲地參與別人的生活,不知道適可而止,並且打著「我對你好」「我關心你所以問你」的招牌,讓你感到道德上的壓迫感。
網絡語言:
「總是掛著「為了你」的名義,來幹擾他人的人生,希望他人犧牲自己,來滿足對他們的期望。
你認為這句話只是說「到處為你好,到處為你做決定」的父母嗎?
不,這句話不僅有親情,友情,還有愛。
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和《為何愛會傷人》說
他說「邊界感薄弱是很多感情成為傷害工具的原因」。
有邊界感的感情才是健康的感情。
激情過於強烈,侵犯別人的界限,決不善良,是沒有教養的表現。
3
把自己當外人看待是最好的教養
張愛玲晚年和宋淇夫婦、夏志清等人關係很好,但一直有分界感,很多人都說她很清高。
其實那不是高潔與否的問題,這是張愛玲心中一個人應該遵守的底線,人格的底線,自豪感的底線,她必須用稿費來養活自己。
微薄的收入,生活窮困的時候,她一天只靠蛋糕和咖啡生活,不會給朋友添麻煩,也不會借錢。
張愛玲的界限感很清楚,她喜歡互不相欠。
別人對她很好,她一定會還回來。
千萬不要讓別人吃虧,也不會讓別人虧欠自己。
也有人說「不把自己當外人對待」。
有些人向朋友借錢
「你這麼有錢,我們的關係這麼鐵,借錢你在意嗎? 」
不是別人在意,而是你真的不把自己當成外人。
朋友很有錢,你們的關係也很好,但都不能隨便借錢,也不是佔別人便宜的理由。
這種心態如果發展到極致,那就是我們在新聞消息看到的大衣哥朱之文,村民來借錢,要求修路,但如果拒絕了,卻遭到了嚴厲批評。
發展到最後,朱之文用自己的錢在村子裡修路,借錢給親戚也沒催過,但仍然被村民們罵。
他們拿著手機去拍朱之文發到網上,半夜裡拿著板磚砸他家的玻璃。
沾了光還要嘲笑他,在家裡,朱文就會隨著他們怎麼拍,去廁所也會有人跟著。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不知道「把自己當成別人」。 他們有共生的幻覺。
他們認為朱文必須傾家蕩產的來幫助自己。
可是有一點不滿意,他們就怒火朝天,要辱罵、打砸以及搶劫般的報復。
要學會把自己當外人看待,別人絕沒有義務和我們共享利益。
知道人和人的界限,能對自己負責,是已經成年人的必修課。
4
邊界距離因人而異
有教養的人一定知道,有強烈的邊界感,尊重他人和自己的邊界。
如何把握邊界的距離?
我們必須儘可能正確地理解他人的基礎界限。
性格不同的人,界限不同。
例如外向型的人,邊界感相對較弱,內向型的人,邊界感相對較強。
我們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要具體把握程度,也要根據性格來決定。
作家周國平說:「所有的交往都有無法超越的最後的界限,所有的糾紛和衝突都想突破這個界限。」
不要侵犯別人邊界,警惕那些關係好,感情好的侵犯你個人邊界的人,排斥那些侵犯你個人邊界的人。
在人際交往中,尊重他人,保護彼此的界限,是我們成年人最好的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