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眼看「紅樓」 | 苦、空、無常(附《好了歌》視頻)

2021-02-19 淨土宗大愛之聲

我個人從《紅樓夢》裡所讀到的只是四個字——「苦、空、無常」,這與佛教對世界的認知完全一致。無怪乎過去有一老僧桌上始終放一本《紅樓夢》,有居士不免看不慣而口出譏諷之語,老僧說:「你們懂什麼?老僧憑此書入道!」美學家蔣勳則直接說:《紅樓夢》其實是一部佛經,一部讓人們看清人生真相的佛經。

書裡固然也直接說到了佛教內容,寶玉悟禪機,惜春出家,甚至裡面的人物念佛的亦不在少數,這反映了清朝中期淨土宗深入民間的一個側影,又比如書裡面的劉姥姥,是不折不扣的具有真實信仰的老實念佛人,與我們在《感應錄》《往生記》裡看到的崔婆等等毫無兩樣,可確定其往生無疑。但這些都不是主要的,作者想表達「苦、空、無常」才是整本書集中表達的核心靈魂。

當然,也可以說作者並沒有想要表達什麼,他只是把一個客觀世界用文字刻畫給世人看,而世界本質就是苦、空、無常的。作者所虛構的世界成了一個世上從來沒有,卻一萬分真實的世界,像一個娑婆世界的標本一樣,可以供人擺弄、擺玩、細品。

像寶石如果是畫在紙上的,便無法看到側面、背面。但如果是真實客觀的,各個面都熠熠發光,《紅樓夢》就是如此,你可以從任何一個角度去欣賞它、解讀它。作者以文學史上少有的大膽照「實」寫人,而非照「文」寫人,實也就是現實,不是臆想化的寫人,比如現實中沒有絕對的好人與絕對的壞人,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因緣下都會發生變化,整部《紅樓夢》讀下來,就能讀出這樣的味道。

無怪乎魯迅說:「總之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作者敢於如實描寫,並無諱飾,和以前的小說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書裡直接寫「苦、空、無常」的道理的在在處處有很多,如《好了歌》(上人講法便經常引用《好了歌》)《葬花吟》,以及作者借書中人物之口說了很多,有興趣可直接找來品讀品讀,此處略而不談。

要把這世界的「苦、空、無常」講清楚、說出來,並不大容易。

首先而言,真理畢竟具有一體性,比如講苦、空、無常,你就無法離開因緣。無常依何而運行?依因緣。因緣無自性、不可控,故苦;因緣一轉,無常立現,舊有一切皆幻滅,故空。

而《紅樓夢》的緣起抑或說因緣觀太明顯了,警幻仙子說:「自古窮通有定,離合豈無因緣」。從上來的絳珠仙子發願以淚回報灌溉之恩之神瑛侍者,這屬於前世因緣,到下一世兩人一見面,寶玉大呼:「這個妹妹我見過」,於是便展開了後面種種纏綿之因緣,此是全書因緣最大主線,其餘皆系掛其上。

而書中存心善者,結局多半不會太差,如下人小紅、平兒等;存心刻薄、惡者多下場不好——如鳳姐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夏金桂欲下毒害死香菱,卻自己誤喝毒而死。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因緣果報,昭然若揭。

整部書看似瑣碎的生活圖景,每一幕與每一幕之間都有千絲萬縷的內在因果關係,「此起故彼起、此滅故彼滅」,這就是讓讀者覺得比真實還真實的地方。現實是雜亂無序、紛然雜陳的,濁眼著實難明,而順著作者高明的筆觸,便可窺見到生活下面更本質的東西。

整個賈府經歷由興盛到衰落乃至衰敗的過程,從賈府還處於最鼎盛的時候已經借秦可卿給王熙鳳託夢見到端倪——「三春過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而賈府裡的個人也顯露著由盛轉衰的氣數。

最典型的莫過於鳳姐,秦可卿去世時她為之料理喪事,當時是何等八面玲瓏、虎虎生風?一切盡在其手中掌控,而到了後面,鳳姐越來越顯得控制不了眼前的人事,無力之感、無奈之態漸漸顯露無遺,最後甚至跪倒在劉姥姥——這個沒有絲毫地位、只供府裡人一樂的鄉下粗婆子面前,只求能幫她找到巧姐。

整個賈府如同海上的鐵達尼號一般,出發時所有人在裡面歡樂異常、應有盡有、受用無窮,卻沒有人想到滅頂之災其實就在前方不遠處,設一觸礁,偌大的船隻便會下沉入水。

最後「忽喇喇大廈傾倒了」,才知道宿來一切受用所依靠的外緣是這麼的危脆不堅、難以持久,勢力將盡之時,所有人四散而去,何等悽慘?

可是每個人不都是這樣嗎?人的快樂幸福都依存於種種的條件,這些依附的因緣不管看似如何堅固,都在無常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古往今來的人所經歷的共同痛苦大抵如是。當福力尚能住持之時,一切都很美好,當福報用盡時,無常張開大口,一口吞進肚裡,骨頭都不會吐出來一根。

「大觀園」更如同一個美好而迷人的肥皂泡,少男少女們昔日一切歡樂伴著無常風吹,終於泡滅而散。

尤其對於賈寶玉個人,金釧因他而死;司琪、芳官被趕了出去;迎春、探春嫁人了;寶釵搬出了大觀園;晴雯被逼至死;史湘雲下落不明……寶玉是多麼但願常聚不願散啊!然而無常將他身邊摯愛的人一個接著一個地無情帶走,這些人幾乎是寶玉身上的一部分,這無異於在一層層剝他身上的皮、然後肉,然後血脈、乃至骨髓——因為他魂之所系的黛玉也離他而去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這無常之風逼著的何止是黛玉、寶玉?它逼迫著的不正是每一個娑婆世界的你、我、他嗎?

寶玉之苦,萬箭攢心實不足以形容,但它畢竟是女媧補天之石,一等一品靈秀智慧。無常過後,「白茫茫大地真乾淨」,這是寶玉目睹親歷了人去家敗後,徹骨徹髓地了悟苦、空、無常之理後,當時心中的切實感受。此時世間心死,出世間心生,他要求得「不空、不苦、真常」之所在,他出家了。

王國維說:《紅樓夢》是「悲劇中的悲劇」。我想這話也對也不對:說對,是因為人生確實是一場悲劇,無論皇帝還是乞丐,只要來到這「苦、空、無常」的世界,註定這是一場悲劇;說不對,因為作者並沒有將這世界故意描摹出悲劇的樣子,因為他描摹的是一種現實。現實如是,他便不增不減地恢復其原樣。只不過普通人未必有曹雪芹這樣的手眼,或者有人有其手,但不具其眼;有人有其眼不具備其手。

由於「苦、空、無常」乃世界本質之理念足夠深、足夠高、足夠廣,故而讓後之各類人等來到「紅樓巨海」,或在水中衝浪、暢遊、潛水、尋寶、探險,或在海邊吹海風、在沙灘日光浴……各得其所,各取其需。

文 | 宗道法師

來源:編輯部de故事

相關焦點

  • 視頻|「琴夢紅樓」演出欣賞之一《引子》《好了歌》
    一、紅樓夢《引子》(古琴:楊青)紅樓的夢,是曹雪芹家族曾經的興衰一夢
  • 佛經祖語 | 鞭策自心的無常歌
    遵循往昔持明傳承的芳規,必須於入座念修《鞭策自心的無常歌》:「嗚呼悲哉有緣善男子,勿為無明痴所伏……已至證悟此義時!」在自己變得懶散,喜好睡臥、言語、飲食等而懈怠放逸之時,我們大部分人的一生,要麼在痴睡當中度過;要麼在說很多無義語當中虛擲;要麼在吃、喝等懈怠、放逸當中慢慢耗盡。
  • 法王如意寶:無常道歌
  • 紅樓大夢幾人醒??《紅樓夢》揭示情愛的終極真相
    紅樓夢開篇甄士隱(真實隱)飽經紅塵,失意憂鬱,跛足道人一首《好了歌》,喚得他大徹大悟。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 蟬與日本人的無常觀
    無常是佛教用語,指世間萬物變化無窮,因緣所生,因緣而滅,如泡如幻,無常存者。日本學者梅原猛在《美與宗教的發現》一書中說:「佛教在日本,從苦的教義變成了無常的教義,在日本感情的形成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張錫坤主編:《佛教與東方藝術》,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894頁)蟬從地下出土後,大約僅能存活幾個星期左右,但是這是它們生命最輝煌的頂峰。
  • 莊子:當明白了無常,你就不會張揚
    我們明白,這一生會接觸許多人,會經歷了許多事,唯獨有一樣東西不想觸碰,那便是——無常。作家田維在《花田半畝》中曾這樣寫道:遺憾是常常的,孤獨是常常的,生來是品嘗苦味,生來便是看盡無常變幻。當你明白無常,你就不會張揚,今日華麗風光,明日可能狼藉一場。
  • 再讀《好了歌》
    紅樓夢中有一首好了歌,通俗易懂,明白如話,蘊含豐富,醒世警人。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 情感|無常君,別來無恙?
    《佛法修學基礎導讀》中,(釋尊的修持)這一篇章,才知道原來釋尊是依無常法則出家修行,釋尊看了苦樂的無常不堅固,而出家解決生老病死的苦,釋尊的出家的目的是滅苦,而後釋尊學了當時最高的禪定發現不能了生死,還是依的無常法則,當時釋尊死心了,死心後在菩提樹下發誓:我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然後經過七七之日睹明星而悟道,「緣起性空」。
  • 從《雨月物語》看欲望與無常
    他拿著大將軍的首級去領賞,被破格提拔重用,帶著隨從,浩浩蕩蕩地準備衣錦還鄉去看他的妻子阿濱。哪知道阿濱卻在尋找走失丈夫的途中被匪兵姦污,後為了生存,賣身在風月場。白色的帷幔、搖曳的燭光、空曠顫抖的能歌、大名遺物盔甲發出的陣陣哀鳴……交織在一起,頓時煞氣深重、鬼影重重,而源十郎被美酒和美色蠱惑,竟全然不知恐懼。這時,老僕說明她們的身份,原來神秘女子名叫若狹,是已故大名的女兒,大名被織田信長所殺,她們逃脫,只希望源十郎永遠留下來能夠和若狹結婚。
  • 紅樓轟然倒下,夢醒而碎,青燈古佛的雲空未必空
    紅樓夢詩詞全集---留一份吧……一把辛酸淚浸透了滿紙的荒唐言,曹雪芹手中握了一卷一夢千古的紅樓,眉宇間隱約一絲很遠古的悲涼。紅樓的宿命牽著前生後事的傳說,黛玉虧欠寶玉的甘露,便要換一世的眼淚,縱然是情深意長,終究還是扯不斷心事終虛化的無可奈何,淚盡而歸的結果,也不過是為了償還前世的風月情債。
  • 一首《空》, 人生無常
    得與失,成和敗,聚或散,都是人生的一種成長,看淡,心情才好,看開,日子才美。有些苦衷不言痛,不是沒感覺,而是知道說與不說都一樣;那些暗傷,不是不在乎,而是懂得了慢慢修復。胸襟決定器量,境界決定高下人心就像一個容器,裝的快樂多了,煩惱自然就少;裝的簡單多了,糾結自然就少;裝的滿足多了,痛苦自然就少;裝的寬容多了,仇恨自然就少。
  • 演出視頻欣賞|《琴夢紅樓》古琴琴歌藝術音樂會
    2020年12月18日晚,由著名古琴藝術家楊青先生領銜的「琴夢紅樓——古琴琴歌藝術音樂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如論講堂如約上演。音樂會以古琴、錦瑟、洞簫、琵琶等傳統樂器的古樸之韻,配合動情的演唱、深刻的文學講述,並在LED大屏幕全景式畫面中,完整演繹了《好了歌》、《晴雯歌》、《聰明累》、《枉凝眉》、《葬花吟》等12首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融音樂、文學、美學於一體,充分展示了《紅樓夢》的詩情畫意和無限美感。
  • 看破無常是不是逃避現實與消極
    問:看破無常是不是逃避現實?不執著是否過於消極?法師答:無常,是世間的真相,是人生的實質。所以,認識無常非但不是逃避現實,恰恰是要我們認清人生最大的現實,整體的現實。世人總是將無常當做人生障礙,當做破壞幸福的無形殺手,那是自身錯誤觀念造成的。
  • 讀《金剛經》,看人生無常
    在佛家的觀念裡,人間一切現象都生滅相,是個成住壞空的過程,緣合則有,緣散則滅,《楞嚴經》上則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既幻且短暫。每當我讀到這四句偈時,內心就會感到震動,感慨人類在大自然裡確實是渺小的,一切都是機緣巧合造成的結果。
  • 何以說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乃紅樓最長一夢,有何玄機?
    這些大大小小的夢,道盡一部紅樓"諸法無常、三世因果",到頭來終究是南柯一夢、萬境歸空。不過,這些長夢短夢、大夢小夢在曹公的筆下,卻沒有千篇一律,每個夢都別開生面,各有不同的寓意。其中,最蕩人心魄的紅樓第一長夢乃是賈寶玉第一次夢遊太虛幻境,夢中,以"金陵十二釵"為主的紅樓女兒無常的人生命運已然提前劇透。
  • 面對無常不要逃避,不妨轉換心境,擴大心量,接受它、治癒它
    生命無常,無常是苦。生之短暫身便是苦,生老病死,各種各樣的無常皆苦。命運往往很會捉弄人的,絕不肯把所有的好處都給同一個人:給了他美貌,就可能會剝奪他的智慧;給了他金錢,就可能會剝奪他的健康;給了他天賦,就可能會剝奪他的自由;給了他成功,就一定會在過程中搭配點挫折。
  • 紅樓夢魘
    有時寫完作業就去聽一些大家講紅樓,講人,講詩,講曹雪芹的七十回後應是怎樣的結局。迷到金陵十二釵的判詞都倒背如流。女子各個風流倜儻。世外仙姝,人中龍鳳,與世事周旋,與人對壘,最後走的走,病的病,死的死,嫁的嫁,被辱的被辱,報恩的報恩,因果輪迴,終究散盡。前人談寶黛釵三人的太多。若談及四姐妹,很難說誰更幸運。元春出場省親好不風光,於寶黛釵等後輩而言,無省親便無大觀園。
  • 揭秘「廈門遠華特大走私案」、賴昌星紅樓內部視頻!
    賴昌星由喜歡她的歌到喜歡她的人。賴昌星除了錢一無長處,很難理解這位並不缺錢的歌星怎麼會淪為賴昌星的獵物,讓賴昌星「如願以償」。據云,賴昌星贈送給她的「感情費」是在京城一幢價值700多萬元的別墅,外加兩三百萬現金。賴昌星案發,女歌星在京城為他到處說情遞信喊冤,竟忘記了自己的身份。令人可悲可嘆可惜。還據說賴昌星付給她的這些「感情費」均被依法沒收,到頭來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
  • 佛教的「無常觀」
    那麼,既然無常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那麼無常意義何在?「無常」,在佛教中作為三法印之一,指一切為法,及種種因緣所生的萬物,無論是物質的「色法」,還是精神的「心法」,都是生滅變化不可長住的,從時間的角度我們也可分為「相續無常」和「剎那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