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瑪格麗特·杜拉斯是那句「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渴求,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再後來是她的的作品《情人》,那句打動無數人深情的話:「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我被這句話中所蘊含的純美愛情深深打動,之後買來書讀。
《情人》這本書不僅獲得了龔古爾文學獎,被拍成電影,還受到了熱烈的迴響,至今仍然備受歡迎,那麼它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力呢?
首先是作者杜拉斯自身的人格魅力。
法國著名傳記家阿蘭·維貢德萊在《杜拉斯傳》中,描寫了杜拉斯傳奇的一生,杜拉斯從未停止過愛和寫作。
她一生充滿激情,被當做女性解放的旗幟。她有五個情人,每一個都對她產生深刻影響,並成為她筆下重要人物。
《情人》這本書裡描寫的恰恰是她第一個情人,也是她激情的來源。
其次是《情人》這本書中關於女性成長。
「我」是一個白人女孩,在法國殖民地越南生活,母親長期溺愛殘暴的大哥,卻對「我」很冷落。
從小缺愛的「我」找不到人生的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渴望愛卻尋而不得,後來在中國情人身上找到了存在感。
這也使「我」後來衝破家庭冷漠的枷鎖,從無助,彷徨到尋找救贖,完成了一次女性成長。
最後是《情人》的語言風格。
梁文道在節目《一千零一夜》中提到杜拉斯的語言風格:杜拉斯用字節約,她用的詞彙總量花樣不會太多,所以她總是重複用幾個短語、詞句。
像是走入了回憶迷宮,進入密室,聽到的是不斷的回音反覆,又像是一個人不斷做夢夢魘,又像是有人貼近你的耳朵,跟你說話那種耳語,一種親密的魅力。
以上就是我對它產生影響力的總結,《情人》這本書,用獨特的藝術價值吸引了很多讀者,裡面場景的描寫,語言特色都值得反覆品味。這也使它收穫了一大批讀者,經久不衰,回味無窮。
關於這個話題,你有什麼想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