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門諾會:與其他基督徒的關係(上)

2021-02-18 門諾會

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

就是耶穌基督

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

作者:約翰·羅德JohnD. Roth

1527年1月5日下午晚些時候,蘇黎世的⼀小群官員帶領菲利克斯·曼茨在利馬特河上的魚市前坐上了⼀艘船。曼茨是⼀個受過良好教育的本地⼈,通曉拉丁語、希伯來語和希臘語。曼茨在距離格羅斯曼斯特教堂只有⼏百碼遠的地⽅長⼤,他的⽗親曾是那裡擔任著名的牧師。可是現在,他成了囚犯。他被綁著的雙⼿壓在膝蓋上,⼀根杆⼦插在他的胳膊   和腿之間,把他的身體扭曲成⼀種駝背和⽆助的姿勢。

 

就在⼏個小時前,蘇黎世⼤小議會宣判曼茨死刑。「與基督教的秩序和習俗相反,」 指控中寫道,「他參與了再洗禮派,接受了洗禮,教導他⼈,成為了⼀名領袖。」此外,曼茨還質疑⼀個⼈是否可以既是官員又是基督徒,他還「譴責了死刑」。由於他的教導會導致「對政府的冒犯、叛亂和煽動,動搖了公共和平、兄弟之愛、民間合作,  並且⾛向了所有邪惡,市議會得出結論,曼茨必須立即被處死。」

 

當劊⼦⼿將船劃到河中央時,據說曼茨⼤聲讚美上帝,並向旁觀者宣布他將為真理⽽死。河岸上有些⼈懇求他改變主意。但是在這些聲音之上,可以聽到他的母親和   兄弟們的呼喊,敦促他要忠誠。就在曼茨被推⼊⽔中溺死之前,他以耶穌在⼗字架上所說的話祈禱:「主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中。」

 

曼茨並不是第⼀個為自⼰的信念⽽獻身的再洗禮派教徒。但他是⼀位受過⾼等教育的⼈⽂主義者,也是⼀位著名的市民,曾是慈雲理的密友。他的公開處決是再洗禮派運動歷史上的⼀個決定性時刻,標誌著激進改⾰者可能與慈運理和市議會達成和解的任何希望都破滅了。

 

⼏個月後,曼茨的朋友們起草了⼀份團結聲明,用明確⽆誤的語⾔澄清了再洗禮派   教徒與基督教世界其他部分之間的巨⼤鴻溝。「所有的創造物都分成兩個部分」,施萊西姆的認罪書第4條寫到,「善與惡,信與不信,⿊暗與光明,世界與從世界出來的⼈,神的殿與偶像,基督與惡魔;沒有⼈能同時擁有兩部分。」

 

在這樣的背景下,近五百年後沿著利馬特河展開的這⼀場景確實是非凡的。2004年6 月的⼀個星期六下午,蘇黎世市議會和地區歸正會的代表們站在曼茨被淹死的同⼀條河邊。希望這兩個宗教傳統,分裂近五個世紀後,可能和好,蘇黎世當局公開請求持」 門諾會信仰的弟兄⼦妹」的寬恕,並設立了⼀個紀念標誌,以榮記曼茨和五個其他在蘇黎世被處死的再洗禮派信徒。

 

蘇黎世事件只是近年來其他基督教教派對門諾會所做的⼀系列戲劇性姿態之⼀,他們都在為16世紀的迫害和分裂尋求寬恕。例如,羅馬天主教會和門諾會世界會議之間長達五年的對話,在2003年以⼀份題為「共同成為和平締造者」的聯合聲明⽽告終。參加天主教-門諾會對話的⼈承認,兩派之間存在「相互敵視和負面形象」的傳統,但他們概述了「治癒記憶」的步驟,這可能有助於「分裂的基督徒之間的和解」。這樣的療愈需要包括對彼此歷史的理解,懺悔的精神,對天主教徒和門諾會之間在神學和倫理上的許多⽅面的⼀致的承認,以及對持續存在的分歧的誠實的承認。

 

兩年後,路德世界聯合會和門諾會世界⼤會開始了⼀系列的正式對話,討論出現在奧格斯堡《告解》(Augsburg懺悔書)中的,對再洗禮派教徒的譴責的意義和適當性,此《告解》是⼀   份權威的信仰聲明,全世界約6,600萬路德派教徒共同分享。

 

與此同時,⼀個名為布裡奇福克的草根組織將門諾會和天主教義⼯們聚    集在⼀起,討論⼴泛的話題,包括殉道、禮拜儀式,以及對戰爭與和平的理解。最近,在美國注重靈恩的門諾會-阿米什團體和激進的瑞⼠歸正派牧師聯盟之間,又出現了另⼀項草根倡議。除了受洗之外,這個團體特別關注「世代罪」的概念,以及「施虐的瑞⼠改⾰宗⽗親」和「不服從的再洗禮派孩⼦」之間的精神療愈的需要。

 

這些普世的相遇,特別是集中在寬恕、和解和「治癒記憶」的主題上,表明門諾派教會的歷史上發⽣了⼀些新的事情。500年前導致當局處決再洗禮派教徒的敵對⾏動,如今正讓位於⼀種新的意願,即重新審視過去,並公開承認潛伏在那裡⼏個世紀的陰影。

 

門諾會和普世運動。美國門諾會教徒歷來對普世關係持懷疑態度。除了門諾總會加⼊美國教會聯邦委員會的短暫時期(1908-1917年)外,門諾會教會⼀般不與其他基督   教教派建立正式聯繫。雖然門諾會教會組織偶爾會派遣觀察員到世界教會理事會、全國教會理事會或全國福音派協會,但他們⼀直拒絕成為這些組織的成員。

 

這種不情願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門諾會是⼀個很小的群體,在數量和資源上只相當於天主教、改⾰宗和路德教會的⼀小部分。過去爭論的記憶讓門諾會教徒對與更強⼤教派的對話持謹慎態度,擔⼼當權者會將對話推向預定的結果。門諾會對「和平 福音」的承諾,加上他們堅持對教會的忠誠⾼於對國家的忠誠,引發了⼈們的擔憂, 即普世對話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教義的淡化和獨特身份的喪失。

 

然⽽,不斷收到來自天主教、改⾰宗和路德教會的邀請,促使當代門諾會重新思考他們的歷史、信仰和實踐,並對他們與更⼴泛的基督教社區的關係提出了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教會歷史上的認同與分裂

從舊約中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的故事,到新約中早期教會的記述,聖經敘事講述了上帝的⼦民為保持對他們的呼召的忠誠⽽進⾏的持續⽃爭。什麼樣的教導和實踐是必要的,什麼樣的傳統可以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化⽽被拋棄?《舊約全書》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許多不同的回答。忠誠可能意味著嚴格遵守宗教儀式——遵守法律和上帝的誡命——也可能意味著在⼈際關係中更難以捉摸地追求正義、憐憫和愛。⽆論哪種情況下,神都期望以⾊列⼈與其他群體保持明顯的界限;那些向假神獻祭,或不遵守摩西律法,或與來自其他⽂化的配偶結婚的⼈,都可能會招致神的憤怒。

 

在新約中,耶穌的信徒們為同樣的信仰和身份問題激烈地掙扎著。在約翰福音第17章,耶穌為教會的合⼀獻上熱情的禱告。他的祈禱似乎表明,教會對世界宣教的完整性取決於它的團結。然⽽,這種統⼀不可能廉價實現——當然也不可能以簡單的妥協為代價。畢竟,耶穌自⼰曾說過他的追隨者要⾛「窄路」,並說過,在審判日「義⼈」要從「不義」中分離出來。正如耶穌所說:「凡對我說主阿,主阿的⼈,不能都進天國」(馬太福音7:21)。

 

因此,早期教會的領袖們努⼒界定他們的新運動的邊界,這與猶太傳統和其他許多準基督教團體有關,這些團體傳播新的福音,是在具有個⼈魅⼒的領導⼈領導下湧現出來的。使徒⾏傳第15章所描述的彼得和保羅之間的攤牌有助於解決基督徒與猶太教之間的⼀些身份問題。但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關於正統和異端定義的爭論⼀直在持續。

 

最終,以羅馬為精神中⼼的基督教徒團體將自⼰定義為「天主教」(或普世)教會,代 表了基督在地球上活⽣⽣的、不可分割的身體。但是,即使是這個「普世」的機構,也在努⼒定義教會合⼀的本質。例如,在1054年,羅馬的天主教會被迫承認與東⽅ 「東正教」的主要分歧,後者的精神中⼼在君⼠坦丁堡。宗教改⾰時代見證了教會團結的進⼀步瓦解,基督徒用諸如「反基督者」和「撒旦之⼦」等標籤來譴責基督徒同伴, 並通過相互開戰來捍衛自⼰的信仰。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再洗禮派是在教會分裂的背景下出現的。像路德和加爾⽂⼀樣,第⼀代再洗禮派教徒出⽣並成長為天主教徒,浸透於千年的教會歷史和實踐中。然⽽,這些再洗禮派教徒根據他們對聖經的解讀,認定教會傳統存在嚴重缺陷。所以,像其他改⾰者⼀樣,他們把自⼰定義為與其他基督徒相對立的⼈。例如,再洗禮派教徒拒絕教皇等級制度、彌撒和對聖⼈的崇拜,他們知道自⼰不是天主教徒。再洗禮派教徒拒絕嬰⼉洗禮,拒絕教會和國家之間的婚姻,拒絕看似為犯罪辯護的恩典教義,他們知道自⼰不是新教徒。

 

被迫害的痛苦現實只會加強再洗禮派教徒的感覺,即他們與更⼴泛的基督教會有明確的界限。畢竟,折磨和殺害他們的不是⼊侵的⼟耳其蘇丹或穆斯林哈裡發。正是歐洲的基督教諸侯們,他們的⾏為得到了天主教、路德宗和在他們的法庭上服務的改⾰宗神學家們的有⼒辯護。

 

特倫特會議(1543-1565)加強了天主教會的主張,教會的統⼀將維持在神⽗的權威和教皇的「使徒繼承」的主張。1530年,路德的追隨者們用精⼼措辭的奧格斯堡懺悔錄編纂了他們的神學——這⼀陳述⾄今仍是路德宗正統的定義。同樣地,改⾰宗教會在1563年的海德堡教理中確定了其權威性的信仰宣⾔。這些主張並沒有使這些團體免於進⼀步的內部分裂,但它們確實建立了⼀種標準,通過這種標準,當權者可以有⼒地捍衛「正統」,反對「異端」。

 

相比之下,再洗禮派傳統拒絕通過制度等級或教義主張來定義正統信仰。相反,信奉再洗禮派-門諾會傳統的群體普遍堅持認為,只有在日常⽣活中向陌⽣⼈提供熱情款待或探訪囚犯的⾏為中,信仰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事實證明,這種⽅法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普世對話。如果信仰主要是⼀個教義的問題,那麼神學的爭論可以由雙⽅有天賦的神學家來解決,他們以符合他們基本的信仰告白的⽅式來推敲教會統⼀的細節。相比之下,再洗禮派-門諾會對正確⽣活的關注——有時被稱為矯形術,這與正統觀念形成了鮮明對比——使⼈們更難就分歧達成⼀致,不僅與其他基督教團體有關,也與再洗禮派運動本身有關。

 

再洗禮派-門諾會關於統⼀與差異的觀點。1693年阿米什⼈的分裂就是⼀個很好的例⼦。當雅可布·安曼和他在阿爾薩斯的牧師同事們與來自愛馬泰的瑞⼠弟兄領袖們會面時,他們對伯恩的瑞⼠弟兄們聲稱真正的⼼會被拯救的謠⾔感到擔憂。真正的⼼(有時也被稱為「半再洗禮派」)是改⾰宗的村民,他們與瑞⼠兄弟會⼀起⽣活了⼏⼗年,並與受迫害的鄰居建立了友誼。多年來,⼀些真正⼼的⼈把自⼰置於極⼤的危險之中,他們向他們的瑞⼠兄弟會鄰居提供食物,或者警告他們「再洗禮派獵⼈」的 到來。有些⼈甚⾄把瑞⼠兄弟會難民藏在家裡。正如安曼所指出的,真正⼼者實際上並不是再洗禮派教徒。

 

他們堅持給孩⼦施洗;他們繼續參加國家教會;他們宣誓效忠;他們支持當地民兵。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仍然是「墮落世界」的⼀部分。這就是問題所在。因為他們不願意接受信徒的洗禮,也不願意遵守聚集在⼀起的教會的紀律,所以他們必須——用  施萊泰姆的強硬語⾔——仍然是「撒旦王國」的⼀部分。這⾄少是對瑞⼠弟兄會神學的⼀致解釋。

但是,當安曼在這個問題上向伯恩兄弟會施壓時,該地區的⼤多數牧師都不願意將他們的非再洗禮派鄰居——那些對他們表現出如此憐憫的慷慨的⼈——描述為上帝拯救之外的⼈。

 

不過,安曼還是有道理的。即使那些真⼼的⼈是好鄰居,公開宣稱他們「得救了」,似乎是在嘲笑瑞⼠弟兄會對成⼈洗禮的理解,以及他們長期遭受折磨和迫害的歷史。

 

1693年秋天,瑞⼠教友之間出現了深刻的分裂,這只是⼀種張⼒的例⼦,這種張⼒像⼀根鐵絲⼀樣貫穿於再洗禮派和門諾會的⼤部分歷史,實際上是整個教會歷史。那些自稱為「基督徒」的⼈在教義和實踐上的差異有多重要?哪些教導對於福音的完整性是必要的,哪些可以被視為⼈類的創新,不管它們對⼀個特定的群體有多重要?

 

對於當代門諾會來說,這個問題有兩個基本的組成部分:⼀個是神學的,⼀個是實踐 的。首先,再洗禮派-門諾會傳統的成員應該如何理解他們與更⼴泛的教會相關的獨特的教義和實踐?門諾會的教義是否與所有基督徒共同持有的⼀套教義有本質的不同,或者門諾會是否應該認為他們的神學直接來自耶穌的⽣活和教導,完全獨立於更⼤的基督教傳統?

 

第⼆個問題與此密切相關。門諾會如何與其他宗派的基督徒相處?門諾會是否應該尋求「使」他⼈皈依他們對基督教的理解?他們應該避免與其他基督徒在神學上的對話,  把所有這些事情都交給上帝處理嗎?或者他們應該積極地進⾏普世對話,目的是將不   同的宗派重新統⼀為⼀個團體?

 

門諾會的特⾊和更⼴泛的基督教傳統

 

如果門諾會與其他基督徒的關係只是⼀種迫害,那麼我們就更容易辯稱,門諾會的   教義和實踐與更⼴泛的基督教傳統是不可調和的。然⽽,在他們歷史的⼤部分時間裡,再洗禮派信徒的後代與其他基督徒⽣活在相對和諧的環境中,自由地借用讚美詩、虔誠的⽂學作品和他們鄰居的精神傳統。正如伯爾尼的瑞⼠弟兄會在他們與真誠的⼈的關係中所發現的那樣,當其他傳統中的基督徒被證明是善良的⼈時,要確定明確的界限就變得更加困難,他們認真對待聖經,在日常⽣活中追隨耶穌的努⼒不亞於門諾會教徒的真誠。

 

此外,再洗禮不是在真空中誕⽣的。作為更⼴泛的教會內部的復興運動,⼗六世紀   再洗禮派教徒對天主教和新教傳統都有很⼤的虧⽋。例如,從中世紀晚期的天主教精神中,再洗禮派教徒繼承了對「屈服」和「謙卑」原則的讚賞,並且他們深深地吸收了致⼒於「模仿基督」的天主教世俗虔誠的傳統。天主教的傳統還使再洗禮派堅信,每個⼈都可以自由地響應上帝的倡議,接受或拒絕上帝的恩典。

 

與新教徒⼀樣,再洗禮派教徒也肯定聖經在基督徒⽣活中的中⼼地位,強調所有信徒的祭司身份,並意識到我們是靠上帝的恩典⽽不是靠我們自⼰的功績得救的。根據這兩種傳統,再洗禮派-門諾會神學肯定了基督教會教義的基本主題。在⼗六世紀   的審問和有記錄的辯論中,再洗禮派教徒經常引用使徒信經作為他們神學的基礎;他們後來的《認信⽂》,比如1632年的《多得萊希特認信⽂》,都是在三位⼀體的神學框架下寫成的,罪惡,救贖,和聖靈的⼯作,這讓基督教世界的⼤多數⼈感到非常正統。

 

門諾會教徒有時會在基督教歷史上描述自⼰的身份,仿佛從君⼠坦丁到蘇黎世的第⼀個成⼈洗禮的1200年對他們來說毫⽆意義。然⽽,這種強調他們與天主教或新教傳統的不同之處的傾向,很容易使門諾會對他們⽋更⼴泛的基督教傳統的債視⽽不見。如果門諾會教徒有興趣與其他基督徒進⾏對話,他們需要更加關注他們與更⼴泛的教會所共有的歷史和信仰。

 

《世界上的門諾會:與其他基督徒的關係》本章節 未完待續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基督徒在世界上的四種關係
    我們基督徒活在這個世界上,共有四種關係。分別是:我們與神,我們與自己,我們與他人,我們與物。今天我們來談談這幾種關係。1與神的關係你與自己的關係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還有與自己的關係。那麼,我們思考過這個問題嗎?我們與自己的關係又如何。
  • 每日默想丨基督徒怎樣處理與世界的關係(2020-5-8)
    基督徒在地上有兩重身份,一個是地上的公民,一個是神國的百姓。有的人處理這兩重身份時遇到很多困難,覺得這兩者是衝突的,我們該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首先,我們要正確認識人與世界的關係。
  • 基督徒強調關係的重要性,有一個專有名詞
    基督教與其他宗教的一個顯著區別,就是基督教很強調關係的重要性。我們看很多人去寺廟,都是自己抱著求財求平安的目的去,求完了就回家了。正常情況下,不會與其他的人產生交集。而基督徒去到教會,則不是獨來獨往,而是和其他的弟兄姐妹建立在基督裡的愛的關係。這是因為,基督教很強調團契的重要性。一、團契生活是什麼?
  • 基督徒如何在屬靈戰場的制高點——禱告上得勝?
    當我們成為基督徒的那一日,就註定我們已經進入了屬靈的戰場,在天國與黑暗權勢的交戰當中。而在這場戰爭中的制高點之一就是禱告,魔鬼想方設法的想要奪走這個制高點,擊敗基督徒。基督徒如何能在禱告上得勝,奪取這個制高點,在屬靈的生活中過得勝的生活呢?「之所以沒有力量繼續禱告,是因為他沒有定睛在主耶穌的身上。
  • 論姦淫(上)丨基督徒婚前性行為是不是犯罪
    摩西十誡第七條規定不可姦淫,是指肉體上的姦淫,而新約時代主耶穌基督的命令和使徒的教訓構成了新約律法,基督就是律法的總結,並且命令的總歸就是愛!摩西律法重在罪的結果、基督的律法重在罪的動機,因而,姦淫罪所體現的本質是不忠!肉體的姦淫是指非法性行為!法是指「基督(愛)」,而不是單指註冊結婚,世上許多婚姻法不合聖經!男人與有夫之婦犯姦淫,得罪女人的丈夫,得罪自己的妻子!
  • 門諾會教徒遍布世界各地:到地球的盡頭(上)
    現在,衣索比亞梅塞雷特基督教會受洗的信徒比世界上任何其他門諾會國家教會的信徒都要多。2003年,當時最⼤的門諾派教會——美國門諾總會(MCUSA)宣布有110,253名受洗會員,⽽MKC會員則有98,025名。僅僅兩年後,衣索比亞教會就增加了⼀萬多名新成員,遠遠超過了MCUSA的成員。 如果不去想⼗六世紀的再洗禮派,很難讀懂MKC在共產主義迫害時期的表現。
  • 那一夜,在鐵達尼號上基督徒的見證者——不一樣的選擇
    當時許多人在甲板上搶著要上救生艇,但人潮多得不得了,救生艇數又不夠,場面十分混亂。據當時的生還者表示,這時一位乘客約翰哈柏牧師,他是應邀到美國芝加哥慕迪教會布道而搭乘此船的。約翰哈柏牧師站了出來,對著救生艇前的人群大喊:「基督徒站出來!」大家愣了一下,又繼續搶位置,牧師又喊:「基督徒站出來!
  • 基督徒當如何與神建立更親密的關係?
    思考中發現,人與人的、親子之間的問題是因為彼此之間的理解不夠引起的,那麼基督徒與我們天父之間的關係,是否也是因為彼此之間的理解不夠甚至誤解引起的呢?不能否認的就是,我們的天父對我們是非常的了解。聖經在詩篇中記載:「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 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
  • 基督徒,送上7處聖經經文教你如何應對職場矛盾
    基督徒在職場會遇到各樣的人,各樣的事。一方面基督徒是與這個世界分別為聖的,另一方面基督徒還生活在這個世界裡,因此很多時候信仰和工作相衝突得不到解決時,會感到疲累,甚至影響靈性生命。
  • 基督徒如何處理生活和信仰上的困難?
    生活上的困難,生命裡的困擾,不會因為隱藏就消失不見。1、放棄信仰Tony是韓國留學回來的,在LG工作,平時就是公司宿舍兩點一線,人生地不熟的,也沒交上什麼朋友。一到主日,就纏著我不放。可能他在教堂找了一圈也沒找到除我以外的同齡人。他是在韓國留學得時候加入教會的,算第一代基督徒。他的問題超級無敵多,因為剛信不久嘛,也可以理解。問題,總是令人抓狂。
  • 基督徒如何處理福音與個人之間的關係問題?
    基督教之所以由幾百人的小教派團體,發展成今天遍及世界角落的龐大規模,這源於基督教特有的傳福音行動。每個基督徒都擔負著傳福音的使命,把福音傳遍地極這幾乎成為基督徒信仰生命中的最大衝動和願望。
  • 門諾會信徒在南俄羅斯:遷移與同化(上)
    在他   們的歷史上,門諾派第⼀次被允許在完全不受領主的限制,不受宗教權威懷疑的情   況下,踐⾏他們的信仰。他們在俄羅斯帝國最肥沃的農田上過著與世隔絕的⽣活,   建立了和平⽽富有成效的社區。 然⽽,與此同時,俄羅斯社會的孤立、政治上的自給自⾜,以及對這片⼟地的緊密   認同,也導致了⼀系列深刻的緊張關係。
  • 基督徒,如何靠主活「上」去? - 基督時報—基督教資訊平臺
    耶路撒冷是神所揀選立為他名的居所,在聖經中,聖靈把去耶路撒冷稱之為「上」,相應地,把從耶路撒冷到別的地方稱之為「下」。有人在經歷人生的風雨滄桑後,對比了基督徒的人生和非基督徒的人生,最後這樣作見證說:「我們基督徒不是像世人那樣毫無指望、無可奈何地活『下』去,而是要靠主勇敢地活『上』去。」阿們。
  • 基督徒的婚姻——人人都當尊重
    家庭關係中,夫妻關係,婆媳關係,父子關係,爺孫關係等,而夫妻關係又是最重要的關係。疫情期間有一個流行語叫「疫情結束就離婚」,在現代社會中婚姻關係的問題特別的突出,對於基督徒,婚姻關係也是一個很特別的功課,基督徒有一個錯覺,認為基督徒的婚姻就一定幸福,但是事實卻是,基督徒也會離婚,基督徒夫妻關係也會不好,所以就有人說,婚姻是操練人的,婚姻是幫助我們成聖的,當然也有人說,婚姻是充滿祝福的, 婚姻是神設立的。
  • 關於單身基督徒戀愛前的16條建議
    單身期間,基督徒有很多理由將精力放在其他的事情上,除了尋找配偶之外。通過學習聖經來得勝你裡面習慣性的罪;如果你信主不久,利用這段時間讓自己在信仰上變得更加成熟;學會承擔成年人需承擔的責任,這些都是延遲一段關係的好的理由。
  • 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怎麼就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怎麼就有那麼大的影響力?梵蒂岡大約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了,然而這個小國卻有著不小的影響力,因為梵蒂岡是天主教教皇的居住地,也因此成為天主教教會最重要的中心。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教會的強大影響力,這其中的傳奇故事還真不少。
  • 【歷史上的女性】阿淺原來是基督徒!
    劇中女主角阿淺屢屢突破困境,最終在商場上叱吒風雲,成為明治維新的第一女商人,著實振奮人心。 但日劇可以不看,歷史卻不可不知。你知道嗎?真實歷史中的阿淺,晚年居然成了基督徒呢! 阿淺的人物原型是廣岡淺子(1849-1919年),本姓三井,其父家就是後世赫赫有名的三井集團。
  • 隱匿的基督徒
    問世50年來,《沉默》不但被公認為遠藤最著名的作品,而且也是日本、乃至世界文學界最具衝擊力的宗教文學作品之一。以至於談起日本和基督教的關係,這本不長的小說,是繞不過去的文本。情節雖是虛構,《沉默》卻建基於真實存在的人物和歷史事件。故事的起因是:17世紀初,葡萄牙派往日本的耶穌會高級教士費雷拉宣布棄教。費雷拉在耶穌會以博學、堅忍著稱,他的學生們不敢相信這個消息。
  • 2019格萊美頒獎典禮上,90後基督徒"阿黛爾"用歌聲向世界傳遞信仰!
    格萊美音樂獎被譽為音樂界的「奧斯卡」,是美國錄音界與世界音樂界最重要的音樂獎項之一。2012年,為鼓勵基督教流行音樂的發展,格萊美新增當代最佳基督教音樂表演/歌曲和專輯獎,受到全球各地基督徒的喜愛。今年的獲獎歌曲和專輯均來自90後基督徒女歌手勞倫·戴格爾,她在2018年發行的《Look Up, Child(孩子,向上看)》獲最佳專輯獎,主打單曲《You Say(你說)》獲最佳歌曲。
  • 一個儒家基督徒的答問錄
    關於兩世論(此生和永生的關係)在《約翰福音》18章36節那裡耶穌的確曾經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在印度德裡南部一座莫臥兒王朝的堡壘中刻有兩句據說來自耶穌的很形象的話:「世界是一座橋,走過去,不要在那裡棲身」。毫無疑問,在概念上目前的「這世界」決不是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