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全職媽媽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都很悲情!
就像《告白夫婦》裡面張娜拉飾演的馬珍珠,完美地詮釋了,一個全職媽媽獨自帶娃的狼狽,崩潰,和委屈。
還有《82年的金智英》裡面的金智英,就是一個生娃後成功地淪為附屬品,被社會的不認同,家庭的不尊重狠狠壓抑,只能獨自痛苦,無力掙扎的全職主婦。
所以,《三十而已》裡面的全職媽媽顧佳一上線就圈粉無數,頻上熱搜。
能文能武,沒有什麼事情是她搞不定的。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鬥得了小三,還操持得了老公的事業,孩子被欺負時,更是毫不手軟,揮得了拳頭,踢得動腿,簡直就是無所不能。
這樣硬核的全職媽媽,把悲情,委屈的標籤撕得粉碎,看得人直呼過癮。顧佳簡直就是女人的硃砂痣,白月光,頂禮膜拜的偶像啊。
所以,有人說,顧佳是女人屆的奧特曼,還給她發明了個詞:顧學。在主婦的修行、語言藝術、御夫育娃等層面,顧佳都做到了TOP級的體面和滿分的舒適度。堪稱完美!
對男人來說,這樣的女人除了壓迫感之外,無可挑剔;對女人來說,這樣的女人就是自己的人生目標。對孩子來說,這絕對是個100分媽媽。
就像顧佳介紹自己時說的,自己任何一件事情都做到了優加。從家中一切瑣事,到丈夫的事業、兒子的學業,顧佳始終追求卓越,自我管理也毫不懈怠。從顧佳那份令人望而生敬的時間管理表中可見一斑。
但其中最讓無數母親產生共鳴的,是顧佳式的育娃!然而,顧佳式育娃真的可取嗎?
一切為了孩子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競爭太激烈,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贏在起跑線上這件事情,就成了每一位父母雞娃的頭等大事。
雞娃,目的是孩子能往上流動,過更好的日子。
像顧佳這樣優加,樣樣都要做到最好的人物,就更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娃雞到食物鏈頂端的人,所以,雞起娃來就更是瘋狂。
顧佳的雞娃路線也是清晰明了,非常有規劃。
第一步,讓孩子躋身更高的圈層
「你是誰,很重要,但和誰在一起,更重要」。從孟母三遷尋找好鄰,到孔子提倡的「無友不如己者」,都說明了圈層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一個高品質的圈層就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樣樣優加的顧佳很清楚這一點。
所以,為了爭取最好的教育資源,她賣掉老房子,承受巨額的貸款,也要買下濱江豪宅,只因為這個小區匯聚了食物鏈頂端的富豪精英。與精英為鄰,更有機會成為精英。
第二步,讓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
進不了最好的幼兒園,就進不了最好的小學,初中,高中,履歷甚至影響後面申請常青藤大學,以及畢業後進入的圈層。這就是存在在當今社會不容辯駁的教育不公平現狀。
所以,為了讓兒子入學頂級幼兒園,顧佳不惜放下身段,費盡心思地討好著頂樓的富太太,只為了富太太手裡的入學推薦信。
如何的放下身段這件事情也是被大眾津津樂道的,譬如,為富太太親手做低油低糖的蛋糕,為富太太學習並修理天文望遠鏡,為富太太提鞋,赤著腳提著人家的高跟鞋,從20樓走到1樓...
其實,看得出來,這般做小伏低,極盡諂媚之舉,讓人家富太太臉上也挺不自在的,但是,沒關係,能達到目的才是最重要的。果然,富太太伸出了援手,在其答應為學校貢獻一場價值上千萬的煙花秀之後,獲得了頂級幼兒園的面試資格。
第三步,對孩子平日裡就異常精心的教育
看幼兒園入學面試的這一段,也是精彩。
只能說,這個媽媽是個狠人。
幼兒園面試,顧佳操著流利的英語與面試官侃侃而談,為了證明兒子天資聰穎,她提前準備了一本孩子的幼年習作,裝訂工整,裝飾畫也畫得非常用心。
雖然,最終因為孩子回答不上來問題,咬了面試官的胳膊,而導致所有的努力都功虧一簣。但是,足以讓人看到顧佳真的是一個在雞娃上無比用心的媽媽。
對於負高債買豪宅,斥巨資買鉑金包,以及一切做小伏低,放下身段,不顧體面做出的犧牲與付出,顧佳也是雲淡風輕:沒什麼,一切為了孩子,這是當媽的修行。
對啊,一切都是為了孩子,雖然這部電視劇誇張,不接地氣,戲劇性十足,但是,這個女人為了把娃雞到天上去的模樣,也是贏得了現實父母的共鳴。
父母為了孩子,怎麼著都不過分,就怕雞娃過了火。
警惕揠苗助長
父母對孩子「贏在起跑線」的執念很深,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焦慮,這一點在《三十而已》這部電視劇裡面是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希望孩子過得更好,成長得更優秀,無可厚非。奶爸唯一的擔心就是這個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揠苗助長。
無疑,劇中的顧佳是個好媽媽,但是,好得有點強勢,就像孩子不止一次嚷嚷著不喜歡上馬術課,甚至排斥,但就因為這是個加分項,所以,孩子不想上也得上...很難說,在強勢媽媽長此以往的管教下,孩子會出現什麼問題。
其實,隨著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要警惕這種現象:父母總以為自己的做法是無比正確的,所以,習慣性的把自以為是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壓力而不自知。
一個來自精神科的數據統計就是,青少年和兒童患抑鬱症的比例正逐年升高,目前已佔了一半,最小的患者僅9歲。
而孩子患抑鬱症的主因,是父母太著急,總是要求孩子考出好成績,壓得孩子喘不過氣。
所以,不管你的教育焦慮有多嚴重,還是要順應自身孩子的發展規律,慢慢來。
不然的話,揠苗助長的前車之鑑,也是屢見不鮮,挺令人惋惜的。
就像,曾經被無數人追捧的「天才少年」張炘煬,十歲時,就以505分的成績,考入二本大學天津工程師範學院。
當時,有很多教育學者都說,這孩子還是應該要經過更長時間的學習,才能學得更紮實,思維更完善,身心更成熟...
可是,張炘煬的家長卻認為,不是名校不要緊,速度更重要。
接著,張炘煬13歲就考入了北工大讀碩士,16歲便考入了北航讀博。
表面風光無限,背後卻是一個人格並不健全,思維不完善,也不會正常生活的孩子。
16歲碩士論文答辯前,他要求父母在北京給他買房,否則就不答辯。因為,他認為自己「應該做一個人上人」,人上人的標準是「北京戶口,買房,找個好工作」。
張炘煬還有許多被人炮轟的言論,諸如:
「北京的亂象完全是外地人(尤其東北人)造成的。」
「有錢不一定有素質,但沒錢一定沒素質。」
「白領對北京毫無建設,蠶食了北京寶貴的資源和就業崗位。」
這就是生造的天才,不完整的童年,也在成長過程中留下了非常多的隱患,生活能力、善良感恩、天真活潑、人際交往、熱愛自然……統統在生造的路上被泯滅殆盡。
揠苗助長,揠的禾苗,第二天就枯萎,可如果揠的是孩子,也許就要等到十年二十年,才能看到他的枯萎,到了那個時侯,一切就都晚了,實在是可惜。
思想家盧梭就曾經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長得既不完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只會造就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
雞娃有道,且行且珍惜。
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不過花期不同,父母能做的就是相信孩子,靜等花開。況且,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有遠見的父母,才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