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孩子好累」,經歷了又一個周末,兩天都要接送孩子去興趣班的閨蜜向我抱怨。
沒轍,自打計劃生育實施後,孩子是越生越少,投入卻越來越多。在有限的娃身上投入了無限的資源,這大概就是當前教育最大的問題了:教育性價比太低,雞娃單價太高。
基於這個問題,在山(金山)的那邊,水(西湖)的那邊有一群聰明的杭州人,率先把共享經濟思維用到了「雞娃」上。
浙大對面的文鼎苑,原本不算杭州最頂尖的學區房,但隨著對口小學——學軍小學紫金港校區在升學上突出的表現,文鼎苑的房價也隨著水漲船高。
文鼎苑的業主們很快就發現了小區裡孩子們的成績和房價的微妙關係:小孩讀書成績越好,小區房價就越高。
業主們這下心思活絡開了。反正自己家裡也有小孩要雞,大家聯合起來雞娃,這樣等孩子考上大學了,房價也飆升了,人財兩得,豈不妙哉?
於是業主們拉了一個群,起名「孟母雞血群」,開始了有組織、有計劃地聯合雞娃活動。
其實這種帶娃模式並不新鮮,幾萬年前人類老祖宗就會這麼搞了:男人們外出狩獵,女人們在家集體照看部落裡的孩子們。
區別是當年的人類幼崽,誰是爹誰是媽分得不那麼清楚,反正大家都是部落未來的勞動力。
而今的業主們當然很清楚哪個是自己的娃,但是對於別人的娃,他們也一樣盡心盡力,鞠躬盡瘁。原因無他,每多一個學霸,沒準就意味著房價多上漲幾千塊,每多一個學渣,就可能意味著房價要下跌。孩子不再是孩子,而是房價的晴雨表,行走的財神爺。
這群人的利益空前的一致,行動力驚人。他們有錢的出錢:主動捐款作為獎學金,鼓勵成績好的娃再接再厲;有力的出力:誰有專長絕不藏著掖著,而是對全小區的孩子們傾囊相授;他們甚至還組成了「誇誇群」,專門負責給孩子們加油打氣……
「視如己出」四個字也不過如此了。除了學校的老師,你絕對見不著有這麼多人,團結一致地對別人的孩子這麼上心。
我後來查了一下,發現類似這樣的「共享雞娃」模式,在全國都有不少。
深圳紅嶺實驗小學附近的業主,自發成立了「房價不跌小分隊」。學歷高的業主負責給小孩補課,學歷低的業主自發在小區裡巡邏,發現有小孩不好好讀書,跑出來玩的,就給趕回去繼續學習。
深圳寶安區的業主們也不遑多讓。每個業主家有沒有娃,娃多大,上幾年級都被摸得門清。哪家孩子上初三了還在外面玩,爹娘立馬在業主群裡就被艾特:你家小孩怎麼還不回家複習呀?萬一排名差了可咋辦?房價降了你負責嗎?
每到春節,據說還有糾察隊,專門守在小區門口,把外出旅遊的學生家庭勸回去補習……
別說還真挺有效,業主們終於把非學區房「考」成了學區房,把第二梯隊的學校搞成了第一梯隊。
如果說「房價不跌群」,「xx小區孟母群」裡都還是利益一致的小團體,那還有一些共享雞娃資源的「孟母群」就純粹是為了資源交換了。
群友說,她有幾個「孟母群」,大家齊心協力給孩子打雞血,分享各種教育資源。問題是這種群,門檻極高。要入群的話需要寫5000字以上入群申請,內容包括且不限於:娃的簡歷,父母的求學經歷,工作簡歷,收入和資源……
老實講,聽說入群申請書要寫5000字的時候我下巴都要掉下來了。這是要寫一篇《我的前半生》嗎?
5000字,差不多趕上一篇論文的量了,關鍵是論文可以查找各種資料,入群申請不行啊!以我貧瘠的經歷,大概500字就交代完了,剩下的篇幅,只能填滿大寫的三個字「我不配」。
「共享教育」我是挺支持的,這或許是將來解決「雞娃單價」過高的合理方案。一個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一個娃是雞,一群娃也是雞。
大家住得近,幾個小孩一起帶,消息資源共享。文科強的父母幫著輔導一下語文、英語;理科強的父母幫著輔導一下數學、物理;哪方面都不強的父母做點吃的也是好的……總的來說,節約了父母的時間,省下部分報班的錢,還能互通有無,報到性價比更高的培訓班。
問題是,這種共同雞娃模式會不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本一對焦慮的父母已經夠孩子「喝一壺」的了,結果現在,孩子們要面對所有鄰居的殷切目光,成為全小區的希望。
想像一下熊孩子好不容易在學習的間隙可以下來玩玩,結果被正在巡邏的「房價不跌小分隊」給趕了回去,得有多委屈?
古代孟母三遷的初衷,是前兩個地方環境太差,影響孩子讀書。即便後來他們搬到私塾邊上住,也不過是因為大家都在讀書,潛移默化地讓孟子也愛上了讀書。絕沒有鄰居四處巡邏,說孟軻你再不好好讀書,咱這房價就要跌了。
我不知道這種「房價不跌孟母群」對孩子的內驅力會有什麼影響。
雖然人們早已習慣了孩子們不再說:「為了中華崛起而讀書」,但是當他們真的講出「為了房價上漲而讀書」的時候,還是會有那麼點不對勁。
這種驅動力,未免太功利了。
同時,這些孟母群也助長了家長們的焦慮。本來養個普娃甚至學渣就夠不容易的了,再讓人知道樓上住了一個學霸,包攬年級前三;左鄰住了一個牛娃,奧數拿獎拿到手軟,右舍的小孩三年級就能看原版的《哈利波特》,這日子還咋過?
原本都市鋼鐵森林,門一關,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別人牛別人的,自己渣自己的,結果孟母群橫空出世,讓父母清醒地意識到,雖然住在同一棟樓,但自己娃和別人差了十萬八千裡,只配去地下室待著,你說他們能不焦慮嘛,能不立刻給娃報五六七八個培訓班嗎?
連帶的,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也時刻處於比較焦慮中。據自媒體「真實故事計劃」採訪,杭州文鼎苑孟母群5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興趣班焦慮症」,一旦哪一門興趣班結束,就會主動催促父母再給報一個填上。
同時這些孩子攀比心也很重,隨時都想要跟別人比一比。
這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未必是一件好事。一旦搬離了學區房,脫離了孟母群,他們又要從哪裡去尋找動力呢?
希望除了雞娃孟母群,更多一些「陪娃玩耍群」,「興趣交流群」,共享帶娃模式可以有,但不能全是雞血,一直打雞血,父母受不了,娃也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