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中的「全民雞娃」:「三座大山」讓教師和家長的衝突勢不可擋

2021-03-04 心海漫步

春晚中的「全民雞娃」:「三座大山」讓教師和家長的衝突勢不可擋

23年教齡的我,看完央視春晚,對金霏、陳曦表演的相聲《如此家長》如鯁在喉,不吐不快,說是感到了萬箭穿心也不為過。

※※※※※01※※※※※

12分鐘的相聲,在小劇場不過曇花一現。但在「寸金難買寸光陰」的央視,一定反映了現象級的東西。整個節目並沒有輕狂廉價的笑料,而是撕碎了生活,包含著太多的苦澀難以言說。

人類傳承,利益為先。天下大同只存在與鄭智化的歌子裡,後代安穩才是你的第一要務。恰如金霏開場時說:我在春晚舞臺上的表演,會讓我的孩子倍兒有「面子」。面子,國人奇妙的東西。想讓孩子一直有面子,目光就要投射到教育身上——至少在孩子未成年之前如此。這種關注必然引發種種焦慮,它會像病毒一般蔓延到家長、老師、社會身上。而這三者又變成了三座大山,牢牢封印住我們的生活。是的,這種焦慮如影隨形,無論你如何努力,也休想繞過。

※※※※※02※※※※※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也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信任的時期,也是一個懷疑的時期;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邁向地獄之門。時光回溯70年,所有人被強行拉到一個起跑線前,窮人富人的界限並不明顯。今後,這樣現象很難重演,每個圈層都在固化,上升渠道變得狹窄。新時代的起跑線前,教育的微光最為誘人,它的前面應有盡有。2000年前,經濟表現出「野蠻增長」,現在塵埃慢慢落定。在這個吃飽穿暖的時代,再想打破固化而內卷的圈層,學習成了第一要務——焦慮伴隨著它應運而生。慢慢地,焦慮演化成「嘰嘰哇哇」、各說各話,互相都在抱怨彼此的不滿和不被理解。這是一個全民「雞娃」的時代。雞娃現象:一種用來形容家長給孩子打雞血,催促孩子學習的新說法。多用於焦慮的中產階級家長。

※※※※※03※※※※※教育的黑洞裡,「正向焦慮」和負向焦慮」彼此碰撞、湮滅,時空開始坍縮教育是一個黑洞,吞噬著家長的一切,包括綿綿愛意,也包括真金白銀。這個黑洞怎麼形成的?來自於「正向焦慮」和「負向焦慮」兩個方面。《如此家長》以荒誕口吻演繹給孩子報了紛繁的課外班,甚至包括「雜耍雜技」形式的「吃燈泡補習班」。可笑嗎?空穴來風嗎?不,一點都不。生活裡,我們給孩子們報的「蒙眼辨色」班、「身體吸鐵勺」班不遑多讓。此時此刻的家長,智商幾乎趨近於零。

如果可能,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漫威英雄,號令天下,無堅不摧。倘若補習班的理論還有現代科技加持,家長就更難自抑、趨之若鶩。比如擁有「量子力學」的華麗外衣:「量子波動速讀」這樣的騙局就大行其道:蒙上眼,電光火石之間翻完一本書,就將其中的精髓內化於心——金庸的武俠都不敢這麼寫,但我們的家長就敢這麼去掏錢:不要九萬九千八,只要五萬塊,或者三萬塊。這樣的場面時隔不久,您可以去回味一下。

這和相聲裡的「吃燈泡」相比,誰更勝一籌?假若不能對這些細節感同身受,並報以苦澀的微笑,只能說明您還沒有為人父、為人母(談個對象,早點結婚吧,你就什麼都懂了)。這樣的「正向焦慮」帶有溫情色彩,建立在「血濃於水」的血緣關係之上。就像節目裡那樣:無論如何,也要在層層制服外面罩一件小男孩兒最喜歡的「蜘蛛俠」羽絨服。

這種場景裡,一般不會發生激烈尖銳的衝突。即便有,也屬於「人民內部矛盾」。與此相反,「反向焦慮」則不然。21世紀的學生家長都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所有人都認為認識了字就不是文盲,轉而進化成了「意見領袖」。他們會說:我的孩子獨一無二,天選之子,沒有問題。完全是老師無能,耽誤了我們的龍騰偉業。結束一天的疲憊進入夢鄉,忽然被學生家長的電話驚醒。那端一個聲音或者嚴肅,或者關切地請教作業方面問題、孩子的在校表現情況。這通電話不能輕易掛掉,否則就會招致不滿:你這個老師什麼態度?!誇大了嗎?不!抖音之上,這樣的段子並不鮮見:我的孩子還沒有睡覺,你做老師的憑什麼睡覺?!家長群體和教師群體相愛相殺,很難共情。每個人都認為:我的孩子就是國家的孩子,孩子的事比天大,每個人都要大愛無疆。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老師無力反駁。徒勞的反駁只會讓矛盾更加激化。學生家長們顯然忽略了個體差異,忽略了豐滿的現實和骨感的理想之間的巨大反差——「你的孩子」是現實,「大家的孩子」是理想。你的孩子和老師本沒有血緣關係。近期的頭條,有位實名認證教師發帖爭取「八小時工作制」。坦言自己不要補貼,八小時之內完成分內任務,誰也休想增加額外任務。至於任務如何界定,他聽教育部的。言論既出,四海皆驚。指責謾罵,沸沸揚揚,一些網絡大V更是痛斥沒有師德。甚囂塵上的聲浪中,這位教師被三位校長約談後,刪掉了全部內容,就連名字也改為了一串毫無規律的數字——他的心裡一定一團亂麻。

當然,我還是忍不住笑了一下:狡黠如斯,抬出了「教育部」,教育部也表示——您老自己看著辦吧!哈哈哈~

「正向焦慮」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反向焦慮」則是劍指外部——教師罪莫大焉。我總認為,這個現實也非常詭異:原本指點江山、氣吞萬裡如虎的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又會進入到「肌無力」的抓狂狀態。進而把東西一摔,掉頭質問:學校怎麼教的?!類似的視頻在網上星羅棋布,不可勝數。《如此家長》裡同樣有所涉及:金霏無論如何都教不會自己的孩子。總之,這些焦慮就像正反物質的對撞一樣,容易湮滅、坍縮,最終形成黑洞。不但徒增教師群體和家長群體的對立,還會讓學生被撕裂,並沒有什麼好處。※※※※※04※※※※※2020年10月,清華大學教授劉瑜的一篇演講火遍朋友圈。她說:我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面對輔導班熱,她以「鋼琴班」舉例:北京至少300萬孩子在學習鋼琴,依靠這個打敗其它人,走上人生巔峰,有多大可能性?

可能你不承認,但我得承認:劉瑜的社會地位和圈層,我無法望其項背。她都敗下陣來,我多少有點自不量力的擔憂。這就像王健林在我的面前說:我的孩子很普通,我可能會有一種莫名的挫敗感。學習是最公平的一條路——沒有之一,這我完全同意。但是能進入劉瑜所在學校的人,畢竟鳳毛麟角屈指可數。在進去之前,外面都是烏泱烏泱的人山人海。而人多的地方,非常容易踩踏,不是嗎?所以,我認為:每個家長都應該擦亮一雙慧眼——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也不過只有七十二人。

文章來源於雙旗鎮客棧,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刪除!


The end

許多年後,假如有人問我,當年你為社會做過的貢獻是什麼?我會說:我傳播了很多充滿人性、良知、散發著正義光芒的文字,我拒絕了與邪惡同汙合流。  

投稿微信號:sc13947429409

稿件請採用WORD文檔

1  請君轉發此文後,再掃碼加友

2  請勿重複加友,微信資源有限

      本平臺是為做公益而創立,「只為蒼生講人話,不為權貴唱讚歌」。本著「真心  真話  真相  真理」的初衷,與廣大網友交流。臺主為熱愛文字的高級教師。著有批判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大北京裡的小百姓》、短篇小說集《夢裡是天堂》及多篇散文、雜文等。

您的讚賞是我智慧的源泉

相關焦點

  • 噹噹大數據:三線城市「雞娃」熱情高於一線城市
    來源:時刻頭條很多讀者恐怕都有過因為沒考好不敢回家的經歷,最怕的事情不是老師點名答題,而是,考不好時讓家長籤字。因此網上有個段子,國內家長對孩子要求都很"簡單",學習好就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孩子間的競爭、比較也在加劇。
  • 跟風雞娃只會讓你人財兩失!為什麼你的焦慮毫無意義?
    現在的家長越來越累了。 某朝陽家長自孩子出生,就堅持用英語跟孩子交流,每天中英文閱讀時間長達三個小時,孩子六歲時已經能夠自己看《哈利波特》了。
  • 娛樂圈難以跨越的三座採訪界大山:王俊凱、鹿晗、王一博
    在採訪界,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據說只要跨過了這幾座娛樂圈的採訪大山,那麼你的職業生涯將不會再遇到瓶頸。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娛樂圈裡赫赫有名的三個採訪小王子,是如何讓空氣突然安靜,讓記者防不勝防的吧。王俊凱中二少年——
  • 國外虎媽是如何「雞娃」的?這位虎媽的故事,戳中當代父母的神經
    為了防止暑假滑坡的負面影響,身邊的很多家長都在討論,暑假期間要怎麼好好「雞娃」。剛好我最近看到一部2020年最新出品的教育紀錄片——《你好未來人類》。其中的一集,就講了「中國特色」的虎爸虎媽,是如何雞娃的,又是怎樣避免孩子們成為考試機器……相信每位家長看了一定都有所感悟。
  • 全民雞娃時代,鄭希怡女兒七歲前不學寫字的路子還行得通嗎?
    前段時間,她參加了一檔兒童真人秀《小巨人運動會》,在節目上和田亮的一個爭論片段再次引發網友熱議。分歧出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鄭希怡回憶起自己的童年,都是在家快樂玩耍的時光,她認為小朋友要在該玩的年齡玩,所以對於自己的孩子也是實行放養教育,還自曝女兒七歲之前都不會學寫字。
  • 在幼兒園都開始內卷的今天,為什麼我反對家長「全力以赴」地「雞娃」?
    隨大流心有不甘、「做自己」又沒膽,雞娃的尺度怎麼把握,比雞娃本身更讓人焦慮和糾結。做了7年的父親,寫了5年的教育公號,對這個話題,我現在的想法越發清晰:我不反對雞娃,但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全情投入」式雞娃並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留一半精力用以自雞、自我提升,反而會比全情雞娃收穫更大。
  • 東方快評丨分析「雞娃」現象有助於科學施教
    同時,海澱媽媽也熱愛學習,熱衷交流「雞娃」秘籍,甚至,在她們的帶動下,越來越多不甘落後或不敢落後的家長正在走進「雞娃」的隊伍。臨近期末,「雞娃」家長們這種焦慮的心情也達到峰值。(1月12日《光明日報》)「雞娃」媽媽扎堆出現,看上去是教育在新時代體現了很大的作用,影響了家長們的思維,誘導著家長在共同的教育焦慮下促使孩子成為出類拔萃的人;實際上,是一部分不懂教育的家長發揮「鯰魚效應」,他們不惜時間和代價,為了改變自己命運,過多地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孩子的成長和未來,形成了所有家長都忙於超前培養孩子的「雞娃」現象。現實中,有不少父母的學歷很高。
  • 雞娃必敗,牛娃必輸
    我可以大膽地預測,今天所謂的牛娃將來都不會有什麼大的出息,事業和人生成就最多只能是中等水平。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跟著牛爸牛媽在雞娃的家長,將來孩子就更差了,大多數連中等水平都達不到。
  • 在幼兒園都開始內卷的今天, 為什麼我反對家長「全力以赴」地「雞娃」?
    隨大流心有不甘、「做自己」又沒膽,雞娃的尺度怎麼把握,比雞娃本身更讓人焦慮和糾結。做了7年的父親,對這個話題,我現在的想法越發清晰:我不反對雞娃,但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全情投入」式雞娃並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留一半精力用以自雞、自我提升,反而會比全情雞娃收穫更大。
  • 他放棄榮華富貴回國拍電影,只因對「三座大山」痛恨
    在早期生涯中,一直以弟弟萬古蟾為主導,萬籟鳴輔助的方式合作,後期生涯裡,由於二人的創作興趣不同,萬籟鳴開始獨立出去,自己完成作品。萬氏兄弟後來的奮鬥史也是辛酸刻苦,因此,深受所謂的「三山大山」(官僚主義、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壓迫,對舊社會充滿痛恨。可以說,在早期的以萬古蟾為主導的作品中,批判「三座大山」的政治意味就很濃厚了。
  • 你雞娃,我雞娃,我們一起考清華
    這是一件刷新認知的事,讓我對家長的智慧多了一分敬佩。不過更讓我見識到家長的能量的,是杭州城西「文鼎苑」的家長們。他們自辦奧賽班,組織孩子學習,提升了住戶子女的重點學校入學率,居然因此拉高了整個小區的房價,漲幅十倍。正是通過杭州媽媽,我知道了「雞娃」。
  • 我們都在經歷一場處心積慮合謀的雞娃騙局
    各種數學杯賽被叫停之後,怎麼讓自己的孩子在一堆簡歷中「鶴立雞群」呢?有人想到了英語。這是第一批在劇場裡站起來的人。而真正助推這場劇場效應的,是無數媒體和英語培訓機構。媒體用一遍又一遍的誇張渲染,向家長們強勢科普了KET、PET,也收穫了一篇篇十萬加爆文,和一套套高銷量的習題冊或課程。
  • 「體制教育的反思者」郭初陽:如何看待「雞娃」現象
    「雞娃」是一種用來形容家長給孩子打雞血、催促孩子努力學習的新說法,多用於焦慮的城市中產家長——他們將「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升學長徵落實為從學前班到高中環環相扣的奮鬥計劃,然後滴水不漏地嚴格執行。於是,從爭搶學區房到為小升初的孩子招聘既能提高分數又能教編程和現代舞的全能家教,升學過程的「內捲化」不斷刷新人們的認知。
  • 家校合作育人路上,家長不越位,教師不讓位,學生不錯位
    2020年,「全民雞娃」「教育內卷」「工作996」這些熱詞,引發無數父母的共鳴。在這樣的焦慮之下,孩子們的超前學習越來越多,作業越來越難。新的一年,如何做一個更好的父母?家校如何配合?各位家長記住下面這6句話,受用終身。
  • 「爵風哈密瓜酒」哈密首屆全民網絡春晚評審導師組介紹
    中共哈密市委宣傳部、哈密市文化體育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版權)局主辦,哈密市文化演藝行業協會承辦,新疆冰雪果業有限責任公司冠名的「爵風哈密瓜酒」哈密首屆全民網絡春晚,於1月31日在哈密石油基地會展中心成功舉辦,2016年哈密首屆全民網絡春晚已完美落幕
  • 走出大山再回到大山 重返家鄉只為書聲琅琅
    一名學生家長的反問,令韋君玉記憶猶新。那時她剛剛成為一名中學教師,得知班裡有學生打算放棄中考外出打工,便和班主任去家訪,勸說這名學生回校。   「我也是山裡的孩子,知識讓我有了走出大山的能力,更可以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韋君玉是這樣回答的。   這算得上「現身說法」。
  • 我們都在經歷一場處心積慮合謀的「雞娃騙局」
    各種數學杯賽被叫停之後,怎麼讓自己的孩子在一堆簡歷中「鶴立雞群」呢?有人想到了英語。這是第一批在劇場裡站起來的人。而真正助推這場劇場效應的,是無數媒體和英語培訓機構。媒體用一遍又一遍的誇張渲染,向家長們強勢科普了KET、PET,也收穫了一篇篇十萬加爆文,和一套套高銷量的習題冊或課程。
  • 一個孩子成功的關鍵:找到自驅力,「雞娃」不如「雞」自己!
    有了自驅力,無論是寫作業、上課,孩子會自覺地去做,自己從中找到興趣,去想辦法解決難題。完全不用家長追著屁股去罵,去盯,去管。要找到這種自驅力,關鍵在家長。孩子天生一張白板,很少有人天生就是「我愛學習」的。
  • 天才的必經之路:牛娃父母不會告訴你的雞娃真相
    米粒媽身邊的海澱家長也經常會聊自己又發了幾篇SCI,海澱家長有多厲害,看了《海澱家長有多恐怖?跟他們吃一頓飯就知道了》才知道。米粒爸忍不住給我科普了一下,上《Nature》到底有多難?在曹原三歲那年,父母為了給他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舉家遷入了深圳。這可比買學區房的家長們成本更高,面對的不僅僅是高房價,還有父母的職業人脈重新積累。天牛娃的父母不是不雞娃,而是「凡爾賽」式雞娃。雞得驚天動地,說得輕描淡寫。
  • 「小謝爾頓 1」海澱人還在嘔心瀝血培養雞娃嗎?
    同年《生活大爆炸》的最後一季上映,從2007年到2018年,謝爾頓和他的朋友們陪伴了我們走過了十二年。與《生活大爆炸》告別的同時,我們迎來了它的前傳《小謝爾頓》,雖有不舍與感傷,但更多是欣喜與希望!作為《生活大爆炸》的前傳,《小謝爾頓》把謝爾頓單獨拎出來作為主角,讓我們見證小謝爾頓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