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成功的關鍵:找到自驅力,「雞娃」不如「雞」自己!

2020-12-24 阿呆爸育兒

文/阿呆爸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很認真地想過一個問題:如何「雞娃」才能成功?

這個問題的答案,最關鍵的其實就是兩句話:找到孩子的「自驅力」,「雞娃」不如「雞」自己。

1

先解釋第一句話:找到孩子的「自驅力」。

自驅力,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去做一件事情的動力。

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從心裏面感知到了責任、義務、價值。

有了自驅力,無論是寫作業、上課,孩子會自覺地去做,自己從中找到興趣,去想辦法解決難題。

完全不用家長追著屁股去罵,去盯,去管。

要找到這種自驅力,關鍵在家長。

孩子天生一張白板,很少有人天生就是「我愛學習」的。

當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他走進幼兒園、一年級,拼音、漢字、加減法的趣味在哪裡?他不知道。唐詩宋詞的韻律在哪裡?他不知道。大自然的奧秘在哪裡,他也不知道。至於其中的價值、意義,他更不知道。

此時,一個靠譜的、有水平的家長就很重要了。

之所以說「找到」,而不說「培養」,是因為這種能力主要是在家長的幫助下,和孩子一起發現、尋找到的。

2

舉兩個例子。

比如,當你給孩子報了一個圍棋興趣班。一年學下來,孩子是學會打吃、掛角了。但是他真的就對下棋很有興趣了嗎?未必。

如果你花錢報名了,他就學,你沒錢不續了,他也無所謂。

那麼這個興趣班,並沒有真正的激發他的「興趣」,將學習圍棋這件事內化成自己的動力。

再比如,當你陪孩子背古詩,背到「李白」的時候,除了一句「他是一個大詩人」之外,你還能說一些什麼呢?

「什麼是詩人?什麼是詩歌?」「李白是哪裡人,他還寫過哪些詩」?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接受能力,做出不同的解釋,發掘出他的興趣點,這不是買幾本參考書,照本宣科就可以的。

老師當然也重要,但絕對沒有家長的用心重要。

實事求是的說,一個班級四五十個孩子,天賦有高有低,教學進度有快有賣,老師不可能顧及到所有人。

自己的孩子還是要自己多上心。

3

要想「雞娃」成功,第二個關鍵是:雞娃不如雞自己。

我身邊有不少家長,像瘋了一樣給孩子打雞血,甚至於辭職,全職陪讀。

他們風雨無阻的陪孩子上輔導班、接送孩子上學,幫孩子整理複習資料,聽各種講座,制定規劃。

一聊到孩子,頭頭是道,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這些事情做多了,還經常會流露出一種自我感動:

我為你做了這麼多,犧牲這麼大,你一定要好好學習。

坦率地說,我對此相當不以為然。

有那個雞娃的勁頭,你還不如用來「雞」自己。

你將身心大部分都傾注到孩子身上,相當於全倉買了一支股票,不確定性極高,風險非常大。

押中了,一路看漲自然好。萬一遲遲不見起色,家長的心態很容易崩盤。無形中給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

孩子的人生畢竟不是股票,估計換倉減倉。

理性的選擇,還是多努力「雞」自己。

把自己的事業「雞」好了,家庭關係、夫妻也「雞」和睦了,言談舉止「雞」出教養了,那就是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無形中,爸媽榜樣在前,孩子不用「雞」,也會耳濡目染,心生奮發向上的動力。

4

也舉兩個例子。

我有一個關係並不是太熟的前同事。他和老婆工作都非常忙,也曾經考慮過讓老婆辭職回家帶娃,但想來想去,最後還是放棄了。

原因不是金錢上的,而是他們認為:

家庭之中,孩子是中心,但不是重心,真正的重心是夫妻關係。夫妻的精神面貌、所作所為就像是圍繞孩子的一張傘。傘結實了,就可以更好地遮風擋雨。

他們是怎麼支撐這把傘的呢?

在家很少看電視、打遊戲,爸爸也不抽菸,聚會也少,媽媽也不追劇。一家人業餘做的最多的事,就是一起看書,去公園划船。

而且,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他們家還有一個很「奇怪」的愛好:晚飯之後拼圖。

就是拼那種有幾千片,甚至幾萬片的拼圖。他的解釋是:

一家人花兩三個星期,甚至一兩個月拼完一個世界地圖之後,那種發自內心的成就感、愉悅感,無與倫比。

前兩天看他朋友圈,一家三口正擠在一起拼「清明上河圖」。

另一個例子也是來自朋友的。和第一個同事相比,他要「功利」的多。

上班十年多了,他始終不放鬆「雞」自己。

他們家庭分工明確,老婆多費心照顧家庭,他拼命找路子賺錢。

完全是靠白手起家,買買賣賣,置換折騰,現在合肥已經買了3套房子了。一套一百四十平的自住,一套爸媽住,一套八十平的學區房備用。

房貸壓力也不小,但他的說法是:

壓力合適就會轉化為動力。這樣「雞」自己也很辛苦,費心思很多,但是「雞」出幾套學區房,也相當於給孩子兜了底,將來可以很有底氣的告訴孩子「你想做什麼做什麼,我這有3套房子給你兜底呢。」

我覺得他非常了不起的一點是,他從來不會把自己的壓力傳導給孩子,不會說什麼「爸爸工作很辛苦,你要好好學習」。

5

前幾天我寫過一篇《雞娃向左,佛系向右》,聊了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看到的兩種「極端」的家長。

一種是瘋狂雞娃,為了孩子豁出去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辭職在家全身心陪娃。另一種是佛系狀態下的無所謂,只要孩子玩的快樂、健康成長就好。

其實,無論是「雞娃」,還是「佛系」,說的過分一點,都是一種表面的狀態。

對於前者來說,你瘋了一樣「雞」孩子,但是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孩子沒有「自驅力」,那最後一旦家長累了疲了,管不了了,孩子成績照樣會大滑坡。

有多少人在父母的高壓下,學習成績不錯,但是到了高考填志願了,父母來徵求意見了,卻驚訝的第一次發現自己都不知道想學什麼。

混混沌沌走到社會上工作,也都是領導「推一步」,自己「走一步」,終身都未必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想要什麼。

對於後者來說,如果「佛系」到底,家長也不努力,那相當於是毫無保障的裸奔。孩子的一路成長,快樂是快樂了,但是能永遠快樂下去嗎?中學分流,高中再分流,畢業了拿個三五千的工資,你連個買房的首付都沒法支持,那也是很難受的。

6

想來想去,最好的辦法還是兩手準備。

第一手,在孩子小時候,尤其是幼兒園、小學階段,陪孩子一起多學習,多探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起找到孩子在學習上的「自驅力」,將來就像吃甘蔗,吃到後半截越來越甜,事半功倍。

第二手,還是要多多「雞」自己。無論是虛的人格言行,還是實在的人脈資源,父母多「雞」一點,等於是給孩子打基礎。

你努力了,「雞」成功了,雖然不至於實現「條條大路通羅馬,你的孩子就出生在羅馬」,但至少可以在走向羅馬的路上,多一點充飢的乾糧。

退一萬步來說,這兩手都做不到,那就一切看命運,看基因吧。

我老婆村子裡,有一對夫妻是智力有問題的殘疾人,生了一個兒子,在一片蠻荒之中,卻像開了掛一樣,成績從來沒有跌出前三名,最後上了一所著名的X科大。

你看,人生百年,都是過客,如果都像那些焦慮的父母一樣執念太強卻又無力解決,最後困擾的還是自己。

而說不定想開了,像那對智力殘疾夫妻一樣,命運會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打開了另一扇門。

今日互動

你覺得培養孩子最重要的一點是什麼?你刻意培養、引導、發掘孩子的興趣嗎?你「雞」自己了嗎?歡迎留言聊一聊。

相關焦點

  • 你雞娃,我雞娃,我們一起考清華
    他們自辦奧賽班,組織孩子學習,提升了住戶子女的重點學校入學率,居然因此拉高了整個小區的房價,漲幅十倍。正是通過杭州媽媽,我知道了「雞娃」。雞娃,不是得雞胸的娃,意思是給自己的孩子打雞血,讓他能夠精神亢奮地不斷進取。在查看雞娃的相關資料時,一場焦灼的教育競賽和圍繞著它的龐大焦慮中產在我眼前浮現。
  • 在幼兒園都開始內卷的今天,為什麼我反對家長「全力以赴」地「雞娃」?
    隨大流心有不甘、「做自己」又沒膽,雞娃的尺度怎麼把握,比雞娃本身更讓人焦慮和糾結。做了7年的父親,寫了5年的教育公號,對這個話題,我現在的想法越發清晰:我不反對雞娃,但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全情投入」式雞娃並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留一半精力用以自雞、自我提升,反而會比全情雞娃收穫更大。
  • 在幼兒園都開始內卷的今天, 為什麼我反對家長「全力以赴」地「雞娃」?
    隨大流心有不甘、「做自己」又沒膽,雞娃的尺度怎麼把握,比雞娃本身更讓人焦慮和糾結。做了7年的父親,對這個話題,我現在的想法越發清晰:我不反對雞娃,但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全情投入」式雞娃並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留一半精力用以自雞、自我提升,反而會比全情雞娃收穫更大。
  • 雞娃必敗,牛娃必輸
    因為他們本身事業有成,智商、情商皆高,又有很廣泛的社會關係,見多識廣,知道成功真正需要的東西。除去資源的部分,更多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所謂的知識或者學歷。而這些東西,並不是通過雞娃就能獲得的。甚至雞娃,會破壞孩子本身應有的潛力,讓孩子真的歸為平庸。今天大多數家長為什麼熱衷於雞娃?
  • 跟風雞娃只會讓你人財兩失!為什麼你的焦慮毫無意義?
    某朝陽家長自孩子出生,就堅持用英語跟孩子交流,每天中英文閱讀時間長達三個小時,孩子六歲時已經能夠自己看《哈利波特》了。 某順義家長從孩子四歲開始,每天晚上加班回來,飯也不吃就開始給孩子講小學數學,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在六歲以前刷完了小學的數學題目。
  • 雞娃的極致,就是用自己的一生,託舉起孩子
    他的經歷,堪稱史詩級華麗麗的雞娃極致之作:他將郎朗從一個東北草根家庭的男孩,雞成了世界最知名鋼琴演奏家,和蕭邦貝多芬齊名,迎娶德韓混血貴族白富美。慢慢地,連他自己都知道好好彈,彈完了,自己就去拿媽媽為他準備好的那顆巧克力,然後蹦蹦跳跳地走開。獎勵的方式也不一樣,剛開始是巧克力,然後是畫紅旗,因為郎朗這孩子挺好強,精神獎勵也非常有效;再大一點,就是打分,再到後面是童書和變形金剛。在培養孩子這件事情上,我的體會是:做家長的,必須有「四心」,就是愛心、耐心、恆心和信心。這四個「心」,缺一不可。
  • 哈佛耶魯得拼爹,牛津劍橋全靠自己?不雞娃只自雞的「牛津媽媽」這樣說....
    父母對下一代寄予厚望,為了能夠打造出心目中的完美小孩,將所有的時間、希望、寄託都放在了娃身上:與其自己看書學習知識,不如把時間用在監督孩子讀書上更有用;與其找到自己的愛好,不如送孩子去鋼琴班、美術班、馬術班、高爾夫班;與其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度過假期,不如在家長圈看別人家都在如何雞娃來的真實;夫妻輕鬆的二人世界,性價比似乎也不如熱火朝天的討論怎麼最大化孩子的
  • 很多時候,「雞娃」這事真由不得自己來選擇
    高學歷、低學歷都能找到安穩的工作,薪資差距也沒那麼大。所以,父母也不用玩命雞娃。畢竟雞娃要付出高成本(時間、金錢),有可能得不到對等的回報。而現在,社會越來越不平等,過於佛系就可能讓孩子得不到好成績,上不了好大學。學歷不好,直接影響了未來的工作前景,更進一步說會直接影響工資收入。
  • 家教警鐘:多數的「雞娃」終將還會是普通人
    葷雞、素雞、耐雞、自雞……大家不要以為這是在酒店點菜,而是當下家長對自己寶貝娃娃的愛稱。好好的娃娃怎麼變成了「雞」?;「自雞」,則是指娃能自我加壓,主動給自己安排更多的學習和活動……這些被打了各種各樣「雞血」的孩子,統稱為「雞娃」,這是當下家長們在一起交流育子心得時的「黑話」,也是對自己重視孩子教育的一種炫耀。
  • 雞娃這條路最難走,其他路上遍地「黃金」
    父母熱衷於雞娃的原因父母熱衷雞娃是有原因的,雞娃可以明顯提高成績,特別是低年級的成績,再者雞娃可以發洩,不管是吼叫還是說教門檻很低,誰都可以做。父母自雞可就難多了,得自己學習呀。雞娃的程度很難把握,雞厲害了怕孩子心理有陰影,更怕孩子想不開。12月15日,四川瀘州一小區內,一小學生跳樓自殺。男孩跳樓前留下的字條上還有錯別字,還是一個稚嫩的孩子,字條上寫著「我活得太累了」「只希望能多睡一會」「我早已絕望」等字眼,猜想他的父母看到這些遺言估計後悔雞娃太深,悔得肝腸寸斷。
  • 天才的必經之路:牛娃父母不會告訴你的雞娃真相
    如果有這樣的天牛娃,是不是我們就可以達到雞娃的最高境界:媽不雞娃,而娃自雞。曹原和尹希的父母在雞娃的道路上有一個共同點:為了激發孩子最大潛能,幫他找到最合適的那條路。米粒媽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激發了自己的潛能,見賢而思齊,也養成了目標導向型的高執行力。米粒媽聽過太多的抱怨:既然孩子的智商比不上人家孩子,還費這個精力幹什麼?雞娃不是為了超越誰,而是為了幫助孩子突破自己的天花板,成為最好的自己!
  • 聽說過聯合雞娃的孟母群嗎?入群申請5000字起,還可能不讓進
    「養孩子好累」,經歷了又一個周末,兩天都要接送孩子去興趣班的閨蜜向我抱怨。沒轍,自打計劃生育實施後,孩子是越生越少,投入卻越來越多。在有限的娃身上投入了無限的資源,這大概就是當前教育最大的問題了:教育性價比太低,雞娃單價太高。
  • 苦不堪言的「雞娃」時代,好學童如何用「AI黑科技」讓媽媽放心?
    但是,雞娃下成長的孩子真的大有作為了嗎?因為,雞娃父母往往忽略了一件事——世間萬物皆有時節,孩子成長亦有其個性與規律。他們過多的幹涉,只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影響孩子為自己未來思考的責任感和勝任感。但恰恰就是這些小事在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只有一個對自己負責,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孩子,今後才能對學習有自發性。這也是為什麼,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
  • 佛系還是雞娃,養娃的姿勢你選哪種?
    如果孩子是一粒種子,它肯定比千年蓮花的種子還要珍貴。每個父母即使不是望子成龍或者望女成鳳,也都希望孩子平安順遂幸福安康。瑪雅剛出生的時候,我對養孩子一無所知。連新生兒怎麼蓋被子睡覺都是月嫂教的我也像故事中的小和尚靜一樣,連夜讀書,希望在書裡找到養娃的打開方式。
  • 論給孩子爹布置雞娃任務的正確姿勢
    自己擅長哪門就輕視哪門,是學霸家長的一個通病。 花生小時候的英語啟蒙,就是被我耽誤的,本來可以當個原版娃,後來只能成為個補救娃。 還好布丁爸爸英語一般般,所以小布丁的英語學習沒耽誤…… 學霸家長雞娃還有個毛病,就是覺得這麼簡單的題目,為啥你還不懂。
  • 我們都在經歷一場處心積慮合謀的雞娃騙局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KET、PET考試的報名日,成了自媒體每年兩次的「月經式焦慮狂歡」。也就是說,以小學生為主要報考人群的這兩項劍橋英語級別考試,每一萬個小學孩子裡,只有15個孩子報名了。而這15個孩子裡,只有6個能通過; 150個孩子裡,才有1個優秀。(據說只有優秀才有含金量)即便在傳說中「宇宙最雞娃高地」的北京海澱區,瘋狂備戰KET 、PET的,也只是極少數的一個雞娃小圈子罷了。
  • 女兒睡前「崩潰大哭」:孫儷怎麼把孩子養成了這樣
    砍掉哪個孩子都不幹,跟爺爺奶奶告狀,說爸媽怕花錢。這一方面是孩子身邊牛娃多,有壓力;另一方面,也是娃真的感興趣,動力足。所以,對於這種自帶強自驅力的孩子,咱們也不如也學學盛雲翼的這位「佛系「媽媽,不是真的放任不管,而是要用立足長遠的智慧。
  • 看了《三十而已》後的擔憂,就怕你雞娃過了火……
    就像《告白夫婦》裡面張娜拉飾演的馬珍珠,完美地詮釋了,一個全職媽媽獨自帶娃的狼狽,崩潰,和委屈。 還有《82年的金智英》裡面的金智英,就是一個生娃後成功地淪為附屬品,被社會的不認同,家庭的不尊重狠狠壓抑,只能獨自痛苦,無力掙扎的全職主婦。
  • 我們都在經歷一場處心積慮合謀的「雞娃騙局」
    也就是說,以小學生為主要報考人群的這兩項劍橋英語級別考試,每一萬個小學孩子裡,只有15個孩子報名了。而這15個孩子裡,只有6個能通過; 150個孩子裡,才有1個優秀。(據說只有優秀才有含金量)即便在傳說中「宇宙最雞娃高地」的北京海澱區,瘋狂備戰KET 、PET的,也只是極少數的一個雞娃小圈子罷了。
  • 國外虎媽是如何「雞娃」的?這位虎媽的故事,戳中當代父母的神經
    在暑假,孩子會忘掉2.6個月的數學知識和2個月的閱讀知識。暑期滑坡是累積的,每一個夏天都會下降一些,導致孩子的整體學習水平落後。孩子在小學時期累積的暑假學習經驗,會有很長遠的影響——甚至影響到高中以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