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呆爸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很認真地想過一個問題:如何「雞娃」才能成功?
這個問題的答案,最關鍵的其實就是兩句話:找到孩子的「自驅力」,「雞娃」不如「雞」自己。
1
先解釋第一句話:找到孩子的「自驅力」。
自驅力,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去做一件事情的動力。
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從心裏面感知到了責任、義務、價值。
有了自驅力,無論是寫作業、上課,孩子會自覺地去做,自己從中找到興趣,去想辦法解決難題。
完全不用家長追著屁股去罵,去盯,去管。
要找到這種自驅力,關鍵在家長。
孩子天生一張白板,很少有人天生就是「我愛學習」的。
當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他走進幼兒園、一年級,拼音、漢字、加減法的趣味在哪裡?他不知道。唐詩宋詞的韻律在哪裡?他不知道。大自然的奧秘在哪裡,他也不知道。至於其中的價值、意義,他更不知道。
此時,一個靠譜的、有水平的家長就很重要了。
之所以說「找到」,而不說「培養」,是因為這種能力主要是在家長的幫助下,和孩子一起發現、尋找到的。
2
舉兩個例子。
比如,當你給孩子報了一個圍棋興趣班。一年學下來,孩子是學會打吃、掛角了。但是他真的就對下棋很有興趣了嗎?未必。
如果你花錢報名了,他就學,你沒錢不續了,他也無所謂。
那麼這個興趣班,並沒有真正的激發他的「興趣」,將學習圍棋這件事內化成自己的動力。
再比如,當你陪孩子背古詩,背到「李白」的時候,除了一句「他是一個大詩人」之外,你還能說一些什麼呢?
「什麼是詩人?什麼是詩歌?」「李白是哪裡人,他還寫過哪些詩」?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接受能力,做出不同的解釋,發掘出他的興趣點,這不是買幾本參考書,照本宣科就可以的。
老師當然也重要,但絕對沒有家長的用心重要。
實事求是的說,一個班級四五十個孩子,天賦有高有低,教學進度有快有賣,老師不可能顧及到所有人。
自己的孩子還是要自己多上心。
3
要想「雞娃」成功,第二個關鍵是:雞娃不如雞自己。
我身邊有不少家長,像瘋了一樣給孩子打雞血,甚至於辭職,全職陪讀。
他們風雨無阻的陪孩子上輔導班、接送孩子上學,幫孩子整理複習資料,聽各種講座,制定規劃。
一聊到孩子,頭頭是道,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這些事情做多了,還經常會流露出一種自我感動:
我為你做了這麼多,犧牲這麼大,你一定要好好學習。
坦率地說,我對此相當不以為然。
有那個雞娃的勁頭,你還不如用來「雞」自己。
你將身心大部分都傾注到孩子身上,相當於全倉買了一支股票,不確定性極高,風險非常大。
押中了,一路看漲自然好。萬一遲遲不見起色,家長的心態很容易崩盤。無形中給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
孩子的人生畢竟不是股票,估計換倉減倉。
理性的選擇,還是多努力「雞」自己。
把自己的事業「雞」好了,家庭關係、夫妻也「雞」和睦了,言談舉止「雞」出教養了,那就是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無形中,爸媽榜樣在前,孩子不用「雞」,也會耳濡目染,心生奮發向上的動力。
4
也舉兩個例子。
我有一個關係並不是太熟的前同事。他和老婆工作都非常忙,也曾經考慮過讓老婆辭職回家帶娃,但想來想去,最後還是放棄了。
原因不是金錢上的,而是他們認為:
家庭之中,孩子是中心,但不是重心,真正的重心是夫妻關係。夫妻的精神面貌、所作所為就像是圍繞孩子的一張傘。傘結實了,就可以更好地遮風擋雨。
他們是怎麼支撐這把傘的呢?
在家很少看電視、打遊戲,爸爸也不抽菸,聚會也少,媽媽也不追劇。一家人業餘做的最多的事,就是一起看書,去公園划船。
而且,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他們家還有一個很「奇怪」的愛好:晚飯之後拼圖。
就是拼那種有幾千片,甚至幾萬片的拼圖。他的解釋是:
一家人花兩三個星期,甚至一兩個月拼完一個世界地圖之後,那種發自內心的成就感、愉悅感,無與倫比。
前兩天看他朋友圈,一家三口正擠在一起拼「清明上河圖」。
另一個例子也是來自朋友的。和第一個同事相比,他要「功利」的多。
上班十年多了,他始終不放鬆「雞」自己。
他們家庭分工明確,老婆多費心照顧家庭,他拼命找路子賺錢。
完全是靠白手起家,買買賣賣,置換折騰,現在合肥已經買了3套房子了。一套一百四十平的自住,一套爸媽住,一套八十平的學區房備用。
房貸壓力也不小,但他的說法是:
壓力合適就會轉化為動力。這樣「雞」自己也很辛苦,費心思很多,但是「雞」出幾套學區房,也相當於給孩子兜了底,將來可以很有底氣的告訴孩子「你想做什麼做什麼,我這有3套房子給你兜底呢。」
我覺得他非常了不起的一點是,他從來不會把自己的壓力傳導給孩子,不會說什麼「爸爸工作很辛苦,你要好好學習」。
5
前幾天我寫過一篇《雞娃向左,佛系向右》,聊了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看到的兩種「極端」的家長。
一種是瘋狂雞娃,為了孩子豁出去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辭職在家全身心陪娃。另一種是佛系狀態下的無所謂,只要孩子玩的快樂、健康成長就好。
其實,無論是「雞娃」,還是「佛系」,說的過分一點,都是一種表面的狀態。
對於前者來說,你瘋了一樣「雞」孩子,但是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孩子沒有「自驅力」,那最後一旦家長累了疲了,管不了了,孩子成績照樣會大滑坡。
有多少人在父母的高壓下,學習成績不錯,但是到了高考填志願了,父母來徵求意見了,卻驚訝的第一次發現自己都不知道想學什麼。
混混沌沌走到社會上工作,也都是領導「推一步」,自己「走一步」,終身都未必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想要什麼。
對於後者來說,如果「佛系」到底,家長也不努力,那相當於是毫無保障的裸奔。孩子的一路成長,快樂是快樂了,但是能永遠快樂下去嗎?中學分流,高中再分流,畢業了拿個三五千的工資,你連個買房的首付都沒法支持,那也是很難受的。
6
想來想去,最好的辦法還是兩手準備。
第一手,在孩子小時候,尤其是幼兒園、小學階段,陪孩子一起多學習,多探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起找到孩子在學習上的「自驅力」,將來就像吃甘蔗,吃到後半截越來越甜,事半功倍。
第二手,還是要多多「雞」自己。無論是虛的人格言行,還是實在的人脈資源,父母多「雞」一點,等於是給孩子打基礎。
你努力了,「雞」成功了,雖然不至於實現「條條大路通羅馬,你的孩子就出生在羅馬」,但至少可以在走向羅馬的路上,多一點充飢的乾糧。
退一萬步來說,這兩手都做不到,那就一切看命運,看基因吧。
我老婆村子裡,有一對夫妻是智力有問題的殘疾人,生了一個兒子,在一片蠻荒之中,卻像開了掛一樣,成績從來沒有跌出前三名,最後上了一所著名的X科大。
你看,人生百年,都是過客,如果都像那些焦慮的父母一樣執念太強卻又無力解決,最後困擾的還是自己。
而說不定想開了,像那對智力殘疾夫妻一樣,命運會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打開了另一扇門。
今日互動
你覺得培養孩子最重要的一點是什麼?你刻意培養、引導、發掘孩子的興趣嗎?你「雞」自己了嗎?歡迎留言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