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當共剪西窗燭(永娘自述)

2020-12-25 影視攻略

我是永娘,我是太皇太后派給西洲九公主的掌事宮女。我一早便知道這位九公主會是未來最尊貴的女人,這個皇朝的太子妃。初見九公主時,我一眼便能看出這位九公主的心性,心下覺得她不適合待在宮裡。但是命運就是這般無常,她註定是太子妃,這是她逃脫不掉的宿命。那時的我未曾料到這般鮮豔的女子會隕落宮廷,自刎而死。

九公主是一位天真浪漫,天性活潑的女子,她能獲得太皇太后那般喜愛,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就是心性太活潑了,總是想著出宮玩,不知道成為太子妃之後該如何管理東宮啊,我心中一陣擔憂,彼時的太子還未完全定下來。我是一個稱職的女官,守著宮廷的規矩,只能循規蹈矩地勸著這位公主,叫她不要那般愛玩,九公主金枝玉葉,身份尊貴,是不能用嚴厲的方式進行教導的。但是每每看到九公主那天真的笑容,就一點也狠不下心對她嚴厲。

九公主自幼生長在西洲的草原上,不僅沒有宮中女子的心機,也沒有身為公主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她就像是一顆小太陽一樣,處處溫暖著身邊的人,跟她相處的人都會覺得很舒服。九公主不喜拘束,自方尚儀來教九公主禮儀之後,九公主便天天引出一堆的笑話,不是雞蛋從手臂下滾下來,就是徒手抓羊排,令方尚儀大驚失色。不過九公主還是很好心的,自那天被皇后娘娘抽查,九公主背不出來《女戒》,方尚儀被罰後,九公主一點公主架子都沒有地向方尚儀道了歉,並承諾要好好學習禮儀,看著九公主委屈巴巴的樣子,我心中還是心疼她的,相處了那麼久了,九公主什麼性子,我一清二楚。

大婚前夕,一件事打破了平靜,九公主知道了丹蚩滅亡的真相,她要逃跑,我知道了之後告知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勸服了九公主,看著九公主憔悴的面容,我在想是不是我做錯了,讓一個天真單純的小女孩呆在仇人身邊是不是太殘忍了?但我心裡也明白就算重來多少次,我依然會這麼做。

經過一系列的事情之後,九公主嫁給了原先是翊王的李承鄞,大婚之夜太子就拋下了她,去了趙良娣那裡,這直接導致了第二天太子妃生病了,強撐著身體去奉茶暈倒了,我不知道太子和太子妃發生了什麼,我只知道趙良娣深受太子殿下寵愛,太子妃孤立無援,我只好不厭其煩地勸太子妃對太子殿下態度好一點,太子妃卻不以為然,天天跟太子殿下鬥嘴,惹太子殿下生氣。但不知道為什麼,我感覺他們之間的關係好像變好了很多,有一種老夫老妻的感覺。

我本以為太子殿下的心上人是趙良娣,心裡一點也沒有太子妃,但從太子殿下委託裴將軍給我藥材,螃蟹宴親手拆蟹幫太子妃來看,就算不如趙良娣重要,那在太子殿下面前也是有點地位的。直到太子妃被綁架了回來之後,看到太子殿下的那一刻,太子妃開始不停地尖叫 很怕太子殿下,我感覺他們的關係又回到了冰點。直到某一天,我聽到了阿渡和太子妃的談話,原來太子殿下是利用了太子妃才能滅了丹蚩,而當太子妃失憶之後,居然再一次地愛上了太子殿下,我心中震驚了,怪不得太子妃最近如此失常,我心中十分清楚,太子妃不會呆在東宮了。果然那一天,我在過道上看到了太子妃,我把一包金葉子給了太子妃,阿渡點了我的穴道,聽到太子妃那撕心裂肺的哭聲,我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面前的小姑娘才十八歲啊,怎麼就承受了這麼多了,我站在原地看著太子妃的背影慢慢地遠去。我從未想過這是我見太子妃的最後一面。

我站在東宮太子妃的承恩殿門口,想起殿中的歡聲笑語,只是殿中的主人已經深陷黃土,再也沒有了從前的音容笑貌,而我再也不願呆在這冰冷的東宮之內,我請求太皇太后讓我回去服侍她,太皇太后答應了,我看了承恩殿最後一眼,依稀可以看到曾經那位活潑可愛的少女坐在殿中的桌上吃著點心,打著葉子牌,殿內滿是歡聲笑語,只是那樣的日子再也不會有了,想到這我頭也不回地走出了東宮。

相關焦點

  •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672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何當共剪西窗燭?
    上了二十多年的學,教了十多年的書,我所讀過的詩,不止三百首。但唯獨對李商隱的這首《夜雨寄北》情有獨鍾。兄弟姐妹的思而不得相聚,閨蜜好友念而不得相見,父母子女愛不得相伴,夫妻愛人痴而不得相守,人世間的哪般想念,無不在「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裡纏綿。
  • 李商隱《夜雨寄北》最溫柔場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作為他流傳最廣的七言絕句,最打動人心的應該還是最後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因為對比前兩句,後兩句的想像更加能夠表露出他在這首詩歌當中所寄託的情感。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李商隱對此時此刻所在時間和環境的一種描繪。似乎是有一種特別冷靜的筆觸來描繪此時此刻他的處境,還有他的情感。
  • 李義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夜雨寄北》,寫得一往情深,而且詩寄的「君」,關切地問著他的歸期,他也盼著與「君」共剪西窗燭」。這個「君」,至少具備三個條件。一,以往交往較密;二,此刻仍有詩書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從現存的李商隱的詩文看來,有一個人可以成為這樣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詞人溫庭筠。李商隱在徐州幕時,溫曾有詩「秋日旅舍寄義山李侍御」。李商隱在四川時,也有三首詩寄贈溫。
  • 「何當共剪西窗燭」是指熄滅蠟燭嗎?語文老師:我上課又白講了?
    夢回千年,我們聽到李義山對著歲月長河翻過一張張詩頁,有「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有「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亦有「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而思念泛濫得最濃重的,還要屬那首人盡皆知的《夜雨寄北》了。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 詩詞大會考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難住高手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李商隱的一首經典詩作。至於是寫給誰的,目前尚有爭議,有人說是李商隱寫給妻子的。但也有人認為是寫給北方的親友的,不能斷定就是一首愛情詩,也有可能是寫友情。在詩詞大會上,曾出過這樣一道題:「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中剪燭的目的是?A:調暗燭光 B:調亮燭光 C:熄滅燭光這道題的答案是選B,所謂「剪燭」就是調亮燭光。
  • 詩詞鑑賞: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注釋】你看,雲中誰寄情書來,那一紙書箋,曾溫暖過多少人的青春歲月只是現在人們很少寫情書了,它們被遺忘在古詩詞中了。說起來,中國古代的情書的確惹人情扉。 李商隱在這首《夜雨寄北》中就說:「你問我什麼時候才能回家,我也說不清楚。 我這裡巴山的夜雨已經漲滿了秋池,我的愁緒和巴山夜雨一樣,淅淅瀝瀝,凝結著我思家想你的愁緒。
  • 何當共剪西窗燭,李商隱的這首詩竟然不是寫給妻子的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首《夜雨寄北》,很多人覺得是李商隱寫給妻子的。「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好像很溫馨、很浪漫啊!但事實上很可能並不是寫給妻子的。當時李商隱在四川梓州工作。「巴山夜雨漲秋池」中的「巴山」,就是泛指東川梓州一帶的山。
  • 「何當共剪西窗燭」,下一句讓老師捧腹大笑
    首先第一個就是「何當共剪西窗燭」,讓同學們接寫一句,下一句本應是「卻話巴山夜雨時」,但是這名小學生接的是「夫妻對坐到天明」,老師看後捧腹大笑。
  • 警嫂隔「圈」示愛:唯盼疫情早解除,聚首西窗共剪燭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2月6日訊(黃敏)「窗外的春色已漸濃,別有心情向你訴;唯盼疫情早日解除,那時,聚首西窗共剪燭。」2月3日,一位警嫂在朋友圈向已在戰「疫」一線堅守多日的丈夫隔空示愛,引發了網友的紛紛點讚。隨後,這位民警也在朋友圈回應,讓眾人好好吃了一把「狗糧」。
  • 剪燭西窗,雅趣說「剪」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又作「西窗剪燭」。明代陳汝元《金蓮記·便省》中說「待歸來細問當年事,有誰念殘香冷膩,共話卻潦倒西窗剪燭時。」 剪刀是自古及今每個家庭的必備生活用具,通常以精鐵打制而成,用它來剪布、剪紙、剪繩索、剪燭芯和燈芯……宋代文同《織婦怨》說「織處畏風日,剪時謹刀尺」;宋代史達祖《壽樓春》說「裁春衫尋芳。記金刀素手,同在晴窗」;宋代張孝祥《水調歌頭》有雲「剪燭看吳戈」。 「剪刀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所發明,如何發明?現無確切記載。
  • 手足相抵 悲喜與共丨剪燭
    剪燭,天地仍然明亮,這是我的沉思與吶喊。我知道了愚昧可憎,自私可誅。應剪燭,燒無知於灰燼,燃私惡如柴薪。有人逞一時獵奇之心,滿一時味蕾之快,將野味送上餐桌,也挖好了自己的墳墓;有人自以為勇士,摒棄忠告,不信勸導,拋擲口罩、知識,兼連生命;有人攪一趟渾水,發災難財,然正義不遲,卑鄙者原形畢露,為蠅營狗苟付出了代價。我感受了同理之心與理解之愛。
  • 一扇小軒窗,詩酒花茶共天涯
    別有洞天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隔春遲窗下煮一壺光陰衝不淡的茶任憑世事變遷歲月清淺圖自:@最美中國風圖自:@最美中國風圖自:@最美中國風李白的不羈閒適是「簷飛宛溪水窗落敬亭山」李商隱的思念切切是「何當共剪西窗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