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戲劇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Constantin Stanislavsky, 1863 - 1938)生於莫斯科。他自小便熱愛戲劇,並於1897年與但恆科(Vladimir Nemirovich-Danchenko)成立「莫斯科藝術劇院」(Moscow Art Theater, MAT),是俄國第一個專業劇團。1898年,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出由契詞夫(Anton Chekhov)創作的《海鷗》(The Sea Gull),獲得空前成功,這亦奠定了莫斯科藝術劇院在俄國戲劇界的重要地位。
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不僅是一位出色的導演、演員,也是一位著名的戲劇理論家,他十分關注演員的表演方法,他認為演員必須精於觀察事實,揣摩真實生活中的行動,同時應有相當的心理學訓練,能想像角色的心理狀態,並邂通過頻繁的排演,從而在舞臺上投射出真實生活。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甚豐,如《我的藝術生涯》(My Life in Art, 1924)、《演員的自我修養》(An Actor Prepares, 1936)及《一個角色的塑造》(Building a Caracter, 1948年出版)等,對他的理論都有詳細的論述。後世一般稱這種演出的方法為「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
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影響著近代演員演出方法的發展,尤其是1947年美國導演卡山(Elia Kazan)與李.史特拉斯堡(Lee Strasberg)成立「演員工作室」(Actors Studio),把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方法引介至美國,所產生的影響是從戲劇至好萊塢的。
方法演技
方法演技 (Method Acting), 是令演員完全融入角色中的表演方式,除了演員本人的性格之外,也要創造角色本身的性格及生活,務求寫實地演繹角色。
方法演技由俄國戲劇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倡,他十分關注演員的表演方法,並認為演員必須精於觀察事實,揣摩現實生活中的行為,亦應對心理學有基礎認識,想像出演繹角色的心理狀況,演活角色。
美國著名演員,曾奪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馬龍·白蘭度,便擅於透過方法演技演繹角色。應用到方法演技去演繹角色的華人演員,包括周星馳,黃秋生與盧海鵬等。
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最為人熟悉的是他「由外到內再返回外」的演戲方法。簡單來說是演員要吸收了外界的事物,投入角色的思想,感受過,然後再演繹表達出來。史氏的這一套演戲理論名為「方法演技」。
史氏認為演員必須精於觀察現實,揣摩真實生活,同時能捉摸角色的心理狀態,通過排演投射出真實生活。他多次強調「真實」,其實大家都明白戲劇是假的,但要將角色演活、演得真實,是史氏的一種信念。
同時史氏亦是一名「體驗派」,他表示演員不是模彷形象,而是要成為形象,要有真正的體驗,於演出前要先深入研究人物形象生活的邏輯,不要只是硬將一些既定的肢體動作來表達角色。他又指雖然戲劇一切都是虛構的,但為了要迫真,演員要融入人物之中,使自己思想、感情及行動時時刻刻與人物一致,運用個人的想像力去設想那個你所演的人物的所思、所感。
編劇寫給演員的「劇本」,有時在劇本中的某一段戲,演員要做一件事,但在該段劇本中並沒有提供原因去做這一件事,那時,演員便要運用個人的想像力去編織故事,去想像出一個合乎劇中人物性格及劇情的原因來說服自己,使得戲中人物的舉動變成合情合理,而演員因為使演出更合情理而想像出的叫「潛臺詞」。
另外史氏更提供了一套演戲的方法,一共十點﹕
1.魔力假使,2.規家情境,3.縱馳想像,4.集中注意,5.放鬆身體,
6.化整為零,7.信以為真,8.情緒記憶,9.了解同臺,10.額外支援
演員在演戲的時候,很多時都會運用到肢體動作來作輔助,表達情感,而當中有一些肢體動作會已有既定的意思,例如﹕害羞時便會用低頭遮臉來代表,雖然肢體動作可以令情感表達得更流暢,但我們認為肢體動作只是一種輔助,要演繹人物角色的內心感受才是最重要,如果只以肢體動作來演戲,而忽略了人物的內心情感,這樣的演繹方法是太流於表面了。方法演技 (METHOD ACTING)
一種脫胎自前蘇聯戲劇家康士坦丁史丹尼斯拉夫斯基所創立的寫實主義表演體系的演技訓練。其後輾轉傳入美國,經過另一番詮釋,改稱「方法演技」。「體系表演」分為兩在部分,即演員自我修養和演員創造角色。
方法演技 (Method Acting), 是令演員完全融入角色中的表演方式,除了演員本人的性格之外,也要創造角色本身的性格及生活,務求寫實地演繹角色。
方法演技由俄國戲劇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倡,他十分關注演員的表演方法,並認為演員必須精於觀察事實,揣摩現實生活中的行為,亦應對心理學有基礎認識,想像出演繹角色的心理狀況,演活角色。
美國著名演員,曾奪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馬龍·白蘭度,便擅於透過方法演技演繹角色。應用到方法演技去演繹角色的華人演員,包括周星馳,黃秋生與盧海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