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陝北的年,總留在我的記憶裡

2021-01-09 用三隻眼看世界

從陝北退休回到北京,又已經過了十二個春節,不免覺得那總是一種淡淡的年味,總讓我想起陝北的那濃濃的年的氣氛。

在陝北,一到臘月二十三,就意味著要準備過年啦,也就從這天起,開始熱鬧起來。

最忙碌的是村裡的大姑娘,小媳婦把平時捨不得吃的麥子篩淨,洗乾淨,就開始磨麵。這時候的磨坊也就是最熱鬧的地方,拉家常的,說家長裡短,道婆婆壞話,議論哪家女子收多少彩禮,傳說誰家的男人打自家婆姨,好像看誰知道的事情多,誰就是最光榮……

臘月二十四,掃窯!勤快的人把一年的灰塵,黴氣都要清掃乾淨,農村最講究的數這些個。

貼灶神爺像,保糧食滿倉,這種工序要在夜深人靜才能拜,據說;不能驚動財神爺。

年三十的晚上,全村的男女老幼都陸陸續續地來到村委會聽說書。其實,村隊部就是一孔大窯洞,比村民住家大許多,一盞煤油燈,燈捻子發著暗黃色的光,讓聽說書的人更增加一種神秘感。說書的是我村一位雙目失明的老漢,雖然不識字,但說起各朝代的故事,那可是滔滔不絕,平時他和兄弟住一起,天氣好了,就串村走巷地說書,討點生活費。

煤油燈下,擠滿了男女老少,當時還沒條件拉電燈。一張炕上擺個小桌子,昏暗的煤油燈下,旁邊坐著說書人,他腳上綁著小鑼,手裡拿著破二胡,用這麼簡單的傢伙,就能讓全村人聽得如醉如痴。因為那時我剛到陝北,鄉親們說話有些口音,還聽不太懂,說書人說的啥?不太清楚。但聽著連說帶唱的曲子,看著大家開心的哈哈大笑,就這種笑聲,真是應了那句;一笑解千愁的老話。這種場面,我記得很清楚,直到現在,我還歷歷在目。

正月除一,全村都到村口祭拜龍王爺。村民們排著不整齊的隊伍,穿著五顏六色的長袍短褂,拿著紙糊的牛頭,馬頭,還有不知是什麼名的頭,敲著鑼,打著鼓,遊著去後廟拜佛。因文革把一排泥菩薩打的殘缺不齊了,所以只能對著不成型的菩薩拜拜。我也去了,也拜兩下,我想,不拜是不是不尊重神啊,隨大流唄。

村裡還有一個最熱鬧的場合,誰家殺豬,全村去吃豬腸子,當地叫「吃灌腸」。那腸子不知怎麼做的,沾著蒜末,還挺好吃的。好像回京後,就再沒有吃到過這種味道了,也許是當時不能經常吃到肉的緣故吧。

過年啦,年輕人就喜歡聚在一起,逗悶子,互相開著玩笑。誰誰集上看見哪村姑娘長得好看啦,誰趕集騎摩託啦——在當時,有電驢子騎,那可是讓多少人嫉妒啊。如果你看哪位年青人抽的菸袋上,掛著的菸袋包,刺繡的花、草、魚蟲,多好看!就會想到,未過門的媳婦能幹,手巧,這也是年青人最炫耀的代表作品。

村裡的老大媽們,談論的話題就是誰家買新衣服了,誰家又和誰家定親了,婆姨們永遠都是不停的說,熱鬧中也夾著開心快樂。

老大爺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就用石子玩一種遊戲,在地上畫一個方塊,擺上石子,好像象棋的擺放,如果誰輸了,就自己用指頭彈自己腦殼,引起大家呵呵一笑,無論誰輸誰贏,就圖個樂子。

陝北,你有許多說不完的稀奇,你有太多的話語想說,你有許許多多老輩子留下來的村俗。隨著改革的潮流,年青人從大城市帶進新的文化,也給家鄉帶來新的文明。

第二故鄉的年,是我記憶中放不下的牽掛,那在我記憶中的點點滴滴,就像奔騰不息的黃河,混濁而耐人尋味。

陝北年的感覺,在北京不曾有過。

作者:王春英,北京老知青,畢業於北京玉淵潭中學,1968年12月上山下鄉插隊到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閣樓大隊,曾擔任大隊赤腳醫生。1972年招工到縣醫院,工作到1998年退休後回北京。

來源:一壁殘陽 

相關焦點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我上山下鄉的時候, 年滿十八歲。母親對我說, 現在家裡極為困難, 你必須自食其力了。於是, 1969年1月28日, 我隨泉州第一批知識青年赴德化縣插隊落戶, 走進廣闊天地, 開始獨立生活。昔日知青點認識郝海庭, 在北京。當年, 她是泉州一中的高中生。
  • 「知青歲月」遙望北山
    (2004年返鄉攝於北山)1970年4月,我剛滿16周歲,就隨學校另外17名同學,下鄉插隊到黑龍江愛輝縣的一個僅有著二十三戶人家的小村子裡。這些農戶都是從關裡來的山東新移民,當時也都是二三十歲的中青年,樸實、厚道。他們在當地,沒有世代傳襲的根基,所以我們生產隊也被喚作「新村」。
  • 「知青歲月」我的朋友胡安成
    在我的朋友圈裡,說到胡安成,總會聯想到他返城,離開巴彥高勒車站那幕情景。兵團戰士胡安成那是一九七八年底的一天,正值知青大返城的時期,規模本來不大的巴彥高勒火車站已人滿為患。當地方言源於陝北和晉北地區,於當今的一些陝北歌手王二妮,阿寶的語言很類似。可是這些地方土語到了江浙口音的胡安成口裡,猶如老外學中國話一般。在眾多場合,突然冒出一句誇張的、半生不熟的河套方言,常常把氣氛搞得很活躍。給我的感覺他在哪裡,哪裡總有歡笑。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1969年1月16日, 那是個雨雪天, 大卡車載著我那小書櫃和行李駛向餘杭縣太平公社 (現鸕鳥鄉) 。這是個山區, 據說抗日時期, 國民黨鄉、鎮、區、縣、市五級政府遷至這裡, 日本鬼子難以進山侵犯, 故有「太平」之名。我終於成了一名上山知青。落戶農家公社的會議室擠滿了安置知青的貧下中農代表, 拿現在的稱呼, 是東家。
  • 北京知青憶往昔:在陝北插隊的那段青蔥歲月,他說一輩子也忘不了
    1969年1月19日,是個難忘的日子。那年,六八屆初中生孟祥忠和他的多名同學乘坐知青專列,從祖國的首都北京來到了陝北的劉家灣大隊,他們滿懷信心豪情,到革命老區插隊落戶,錘鍊革命意志來了。當時的孟祥忠只有十六歲,初中還沒畢業。
  • 「知青歲月」我的知青故事
    我與居住在廉城西街和東街的十多個知青一起分到了五連。當時的五連是一個新建連,還沒有建好,隊部臨時借住在設在場部的基建連裡,當晚我們就住在這臨時的住所基建連的宿舍裡。當天晚上我就開始病了,發高燒,第二天早上開始猛流鼻血不停,躺在床上起不來,鼻子裡面的血倒流到口腔裡,久不久就要大口大口地吐出來,真嚇人,我以為我要死了。
  • 「知青歲月」留在紅土高原上的「孽債」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在雲南西雙版納的密林,發生了各地知青大返城的狂潮。那時,在紅土高原已生活了一段時間的重慶男知青們與同在一起「屯墾戍邊」的上海知青、昆明知青、北京知青等結婚,並有了孩子。為了回到故土和親人們的身邊,他們把孩子送人、有的拋在汽車站、有的甩入叢林。幾十年過去了,進入天命年的他們,聚在一起談起20幾年前他們的「孽債」時,無不扼腕擊節。
  • 一顆被知青爹娘留在荒原的種子
    他們走了,他們的骨血卻要永遠留在這裡了。1989年5月初,如今仍在延安的北京知青自發組織了一次《蒼涼青春》討論會,作為《蒼涼青春》的作者,我應邀出席了這個討論會。延安城內的北京知青現在約有400多名,出席討論會將近200人。會上,一位臉蛋紅撲撲的姑娘聲淚俱下地作了發言。她不是北京知青,但她的發言,卻把會議氣氛推向了高潮。
  • 留守陝北的北京知青,聽他講述自己的婚姻故事
    那天是正月二十一,也就是1969年的3月9日,劉培仁和幾百名北京知青乘知青專列到達了陝西的銅川,後又換成汽車和毛驢車,來到了陝北的趙家溝大隊,他和十一名(五男六女)北京知青被分派到第三生產小隊插隊落戶。當時陝北的條件比想像中的要差很多,先不說吃糧問題,就知青們的居住都成了一個難題。
  • 「知青歲月」那年,我十七歲
    父親離開蘭州時,在夜晚燒掉了祖先的珍貴楷書字幅,把房子退了,我在蘭州已沒有家。所以,插隊時我不經常回家,若剩下我一人沒人作伴時,我才回。因此,我掙的工分比其他三個女知青多。到了蘭州,我總住在文英家,在那樣的年代,他們全家伸出了熱情的雙手,接納了我這個無家可歸的女孩。她的父母是極好的人,經常給我包餃子吃,他們的恩情,我終身難忘。兩年的患難之交,使我們成為最親密的朋友。
  • 王克明:知青心目中的陝北方言
    我是1969年初到1978年底在延安插隊的北京知青。我現在的主要興趣是觀察陝北方言和民俗文化的歷史繼承性。梁向陽院長讓我講一講「知青心目中的陝北方言」,那麼我就談一談我所認知的陝北方言的存在,和陝北方言的消失。  一、方言的存在  在我心目中,方言的存在,都具有歷史繼承性,表現出文化差異性。  1.
  • 「知青歲月」知青四季
    1968年8月,我迷迷糊糊地收拾行裝,爬上了歡送的大卡車,被尼爾基的人們敲鑼打鼓地送去插隊了,響應毛主席的偉大號召到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去了。雖然是迷迷糊糊地走了,但心情一定是不錯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已經在學校裡「鬧革命」鬧了兩年了,這個派那個團的,稀裡糊塗地鬧哄著,已經夠了、煩透了!
  • 知青生活往事:當年在陝北插隊他向當地女子求婚,老支書斷然拒絕
    北京市海澱區土生土長的丁連勝老師是六八屆高中畢業生,曾經在陝北地區插隊落戶三年多,後來被推薦上了大學,才離開了他插隊落戶的第二故鄉。時間過去了這麼多年,每當說起在陝北插隊落戶的那段生活經歷,丁連勝老師說那段青蔥歲月就像鐫刻在了他的記憶裡,時時會浮現在他的眼前。
  • 「知青歲月」阿偉不是「孽債」
    「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麼大,有沒有我的家,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好象是多餘的……」這扣人心弦的歌聲,曾響遍上海灘,曾引起上海新一輪知青尋根熱,也曾引發過西雙版納旅遊熱,《孽債》的作者葉辛先生也曾因此而獲得西雙版納榮譽市民的光榮稱號。電視連續劇《孽債》在十多年間重播多次,每次都引起社會較熱烈的反響。
  • 「知青歲月」勐潤初夜
    作為一名69屆初中畢業生,在那個「一片紅」 的特殊年代,我和千萬名知青的命運一樣,「自願報名」奔赴雲南邊疆。69年12月20日,這個極其平凡的日子使我終身難忘。我和龍華中學、東安中學的88名同學一起聚集在上海老北站,含淚告別父母和親友,乘上上海—昆明的知青專列向西南邊疆進發。
  • 「知青歲月」飛不回來的乳燕
    小寧嫁到了離上海不遠的江蘇一個縣城裡。小雲嫁到了遠離上海的河南一個城市裡。走的時候,她們說自己也不知道今後的會是怎麼回事情。反正能夠離開雲南是夢寐以求的大事。當時,在她們走的時候,知青們的反響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認為這樣做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有的認為這樣嫁人簡直是胡鬧,是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也有的人在感嘆自己何時能夠離開這裡。
  • 「知青歲月」我的忘年之交
    我自從搬進團支部辦公室以後,代知青同學寫信、寫檢查、寫情書的「業務」不斷的增加,工友們也另眼看我,議論我要提拔當幹部了,我也有點神抖抖地。因為我對老王頭十分尊重,他酒醉後罵人,給別人起綽號挨打的事也少了許多。只要我在,他也幾乎不醉。
  • 知青生活往事;在陝北插隊幫老鄉寫對聯作弄人家,現在想想好愧疚
    因為寫對聯的事情,鄭小楷他們在陝北插隊時還寫對聯作弄過陝北老鄉,幸虧陝北老鄉淳樸寬厚不計較,不然的話,鄭小楷非得挨一頓罵不可。每當說起當年在陝北給鄉親們寫對聯的事情,鄭小楷就覺得不好意思。1969年1月23日,鄭小楷他們九名北京知青來到了陝北的前曹家河大隊,他們被分派在前曹家河二隊插隊落戶。
  • 「知青歲月」楊大哥和他生命中的秀秀
    有一段故事已蒼老,蒼老在一朵浮雲下,跟著時光的針腳漸行漸遠,那段往事給我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幾十年來,一直爛漫在我生命的枝頭。 那是知青上山下鄉的年代,大概上個世紀60年代末,我5歲的時候,聽大人們說我們生產隊來個下放的學生,生產隊長來我家跟我姐姐商量居住在我家,對我們姐弟倆也有個照應。因為我父母都英年早逝。
  • 「知青歲月」我從赤腳醫生崗位走來
    清晨的山村,最早活動的應該算是放羊的老漢,他們和著響徹山谷裡羊群聲,伴著各種生靈的聲音,開始一天的勞作……在這交響曲的感召下,我們知青也開始三三兩兩的、睜著睡意朦朧的雙眼,急急忙忙趕往大隊部。隊部就在一座飼養員的窯洞,每天例行的早會,就好像全隊社員參加多麼重要的儀式,在我們知青眼裡,那也像是一天最早的報到,由隊長看看人是不是都還在。早會內容,一般就是分配一天的活路;還有就是宣布村裡發生什麼事情,公布需要大家解決的方案。在村子裡,好像只有早晨把大家聚到一起,就可以解決許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