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不說饅頭起源於哪裡,也不談饅頭始於何時,因為鬼也不知道,都道是三國諸葛亮所為,
傳說《三國演義》中講述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之後,過江受戰死冤魂之阻。諸葛亮面對此景心急如焚,想來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諸葛亮不忍用人頭祭祀,而發明饅頭為替代品。於是命殺羊宰豬,包成麵團,投於水中以示供奉。後來民間習此風俗。這大概是「饅頭」的起源。「饅」通「蠻」,「饅頭」即意為「蠻頭」。
因無正史記載,我對此說法只能微信,從不全信!如同諸葛先生草船借箭一樣,就是移花接木的說法,莫非諸葛先生真的成神人了?如果真的有這樣的故事,其饅頭也不是我們吃的饅頭,因為這個饅頭就是個死面饅頭,根本沒有發麵的過程。打住!不說他們的事了,還是說咱大同。
要論歷史起,北魏就有饅頭之說,白餅的一種,但做半球型,包餡籠蒸,類似今之包子(大同學者力高才先生考證),但依然不是我們要說的饅頭,說白了就是我們今天大同人吃的蒸餅。不是發麵的那種,與饅頭沒有半毛關係。
宋代的《燕翼詒謀靈》:「今俗屑面發酵,或有餡,或無餡,蒸食之者,都謂之饅頭。」這可能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饅頭。在宋之後,這種饅頭也不是百姓居家食品,或許只是待客和敬供食品,至於小說中武大郎走街串巷賣的吹餅或炊餅,也就是個死面蒸餅而已。
或許真正的饅頭不能說與大同有直接的關係,但與燕雲十六州的關係還是很大的,尤其是做為西京的大同,在各類文化交流中有著極其便利的條件。大同就是一個橋梁,只是我們大同在遼金方面的研究上力量一直短板。大同的遼金元民族融合館裡有一幅壁畫上有饅頭的畫面,遺憾的是最近因疫情而不能進入館中拍攝照片。
在遼代的食品裡,由於中原文化的傳入,特別是契丹統一北部各民族建立遼政權後,漢族人士大批流入,先進的封建經濟和封建文化促進了契丹社會的封建化的進程。遼代的契丹食俗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立春日有了吃春餅、端午節吃艾糕的習俗。遼史中有吃饅頭的記錄,只是用來招待宋朝使臣的佳膳,這一點可以說明,饅頭在遼代時從宋朝的中原地區傳入。
民國的大同街道
元代的一本筆記裡有這們一段話,說的是女直食品,也就是金代的女真食品:平坐大饅頭,每十分。用面二斤半。先以酵一盞許,於面內跑一小窠,傾入酵汁,就和一塊軟面,乾麵覆之,放溫暖處。伺泛起,將四邊乾麵加溫湯和就,再覆之。又伺泛起,再田乾麵溫水和。冬用熱湯和就。不須多揉。再放片時,揉成劑則已。若揉x,則不肥泛。其劑放軟,捍作皮,包餡子。排在無風處,以袱蓋。伺面性來,然後入籠床上,蒸熟為度。
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大同的真正意義上的饅頭應該始於遼金時期,但這一直不是大眾食品,而是貴族階層的食品,其實從今天往前推幾十年前,饅頭也不是一般普通人家的食品。我的父親一直認為饅頭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為了全家人能吃上饅頭,才去了煤礦,理想就是能讓全家人都吃上饅頭。
大同麵粉廠的收據
饅頭從民國開始走入大同的百姓家中,緣於大同開辦了第一家麵粉廠,一九一四年四月成立的大同麵粉廠是全省第一家機器麵粉廠,全稱是有通機器麵粉股份有限公司。因為有了麵粉,也就不再缺少蒸饅頭的原料,所以此時的大同有了一定數量的饅頭店鋪,我們大同稱之為饃餅鋪,民國時期的大同城裡有饃餅業二十六家,開業最早的當數西門街杜生財開的杜面鋪,開業時間在民國初的1915年11月,也就是民國初年就已經開業了。
曾經的糧本
在此期間,大同還有多家碾房也在從事著麵粉的加工,據民國官方統計,民國期間大同共有五十一家碾面業,其中有兩家開業於清末。這些麵粉主要來自於雁門關內外的貿易,大同從明代到明國,期間一直是一個大的商貿旱碼頭,南來菸酒糖布茶,北下牛羊駱駝馬,都要在大同交易,因而大同城裡從來不缺饅頭,當然城郊吃饅頭就是一種奢侈了,城外叫饅頭為饃饃,其作用主要用於祭祀。
新中國城立以後,吃饅頭因為種種原因,依然是一個問題,好多孩子打架的孩子都會說,你要打壞我,我要到你家吃白面。可想而知,吃饅頭的問題一直是大同人最主要的問題,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吃饅頭逐漸才不再是一件事情,但還沒有放開供應,依然需要五分錢和二兩糧票!當然在新建路還曾有過一家二面饅頭店,原料是白面和玉米面兩種麵粉混合而成的,其原因依然是白面供應不足的原因導致。
二兩糧票五分錢是必須滴
上個世紀末,吃饅頭在大同已經不再叫做事情,街頭的饅頭店開始多了起來,市民也從蒸饅頭的繁瑣勞作中解放出來。目前的大同最火的饅頭店當數一家名叫「原味饅頭店」的店鋪,目前大同至少有六家分店,分布在全市的各個主要街道上,曾在向陽裡的原味饅頭店門前看到排隊的人,頗為詫異,這年頭還有這種景觀?後來嘗了此家的饅頭,確實不一般,排隊買饅頭是有一定道理的。這種品牌效應是大同比較少見的一個,也是很成功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