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可怕的不是那一刀,是觀眾的笑聲「上」

2020-12-23 二爺的電影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是楊德昌的創作生涯經典中的經典,電影借一樁1961年的真實少年殺人案(茅武殺人案)為底本,以中學生小四(張震)的故事開展,牽出整個60年代的臺灣社會圖景,慢慢導引至結尾具有毀滅性的一刀。終於在大銀幕看了,那一刀刺死小明後,我覺得頭皮發麻。

那一刀怎樣刺死小明?

在「殺人」這敘事母題下,楊德昌要處理的是時代殺人。他選擇檢視複雜的共犯結構(而不是直接描寫心理),架構出當時蒼白壓抑的大環境,從而批判時代殺人。

戒嚴、恐怖、在閉鎖的氛圍下,社會遍布腐化。學校成了暴力的縮影,是小公園與217兩個幫派的角力場地,上課像被逼供;司法系統是統治階級的爪牙;即使醫療系統亦是顯得冷漠。(片中有幾場二人談話刻意聽不到內容,以突顯重要的不是情節,而是整個大環境)整個60年代青年進退失據,呈現出一種集體焦慮。個體則被「溶蝕」在各種權力網絡中,他們茫然如扯線木偶,根本無法超越大環境的宿命,唯有靠組織幫派壯大自己。

縱觀楊德昌的電影,成長是他一直關心的主題。由大環境到家庭,成長中的小四如處在十字路口,被「變與不變」的張力拉扯,當中的曖昧複雜,令那一刀不能被簡化成「因為…所以…」的邏輯。小四是「反成長」的。當他第一次被記過,父親怒斥老師不公,並告訴兒子「要找出一個做人做事的道理相信」、「你的未來可以由自己的努力決定」;父親甚至被妻揶揄:「人家去學校是大事化小,你去學校是被記過」。

但經歷壓迫後,他的教育方式「變」了。第二次記過,他沒有再替兒子伸張正義。上一輩的信念動搖,小四的信念剛萌芽一下子被推翻,加上一次又一次目睹幫派殺人;偽造車禍害死Honey;被退學;小馬奪愛等等,這都向他展示了「世界是不公平的」。小四處於反抗和尋找的痛苦狀態,但在「變與不變」中仍有掙扎。其中一幕,他本想用磚頭向雜貨店老闆報仇,但見他喝醉掉進坑裡,心有不忍又把他救起,可見其單純正義始終「不變」。

反成長,意味下降/墮落。小四在焦慮中找不到出口,看不到希望,於是把其對學校的不滿,對父親變得妥協作出痛擊──拿起球棒擊碎燈泡[5](同時擊碎光明) 。當尋找變成徒勞幻象,小四更感迷茫,他蜷縮在黑盒般的狹小衣櫥,一如自身無路可出的處境。最後他把希望寄予小明,說:「你所有的事我都知道,可是我不在乎,因為我知道,只有我能幫你」。話的重點在於一切「不變」(因為父親、Honey、小馬變了,他希望一切不變)。可是一直被認定是純潔的小明卻說:「我就跟這個世界一樣,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你以為你是誰啊!」二人也希望「不變」,但小明指的是世界的殘酷本質不變。說話擊穿了小四的心理底線,世界崩塌了,壓在他手上的刀。除了刀,他根本沒有任何東西抵抗。於是,小四循著青春的迷惘,被時代推向刀柄,刺向小明。但他揮的不是刀,是理想,刺死的不是小明,而是崩塌的現實。

多刀捅進身體後,他還說「站起來啊,你不會死的,相信我」。值得注意的是,畫面後景是人來人往的詭譎空間,甚至比殺人的前景更明亮。人們繼續看書或走動,殘暴被日常收編,誰都沒有踏前一步,瀰漫詭異的荒涼。或許這就是牯嶺街(世界)的生存法則,亦即是「時代殺人」。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可怕的不是那一刀,是觀眾的笑聲「下」
    其實不只小四,而是一整代人都在黑暗中尋找A Brighter Summer Day:包括被殺的Honey、小明、殺人的小四、向現實低頭的滑頭……他們的命運如小貓王的錄音帶/給二姐信上的「小四」署名,被人隨手丟進垃圾桶或被嘲笑。年輕的生命從未被認真對待。電影結尾,陽光普照,母親悵然拿著兒子的校服準備晾曬。一年過去,收音機如開場時讀出的大學放榜名單。但小四在囚。
  • 「拉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肆):旗袍與洋裙
    前情提要「拉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正道的光,令人迷茫「拉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二):當兇手遇上死者「拉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古惑仔辦演唱會上回說到,小四小明鬧矛盾,滑頭二條起爭執。接下來先看到小四家的外景,我們聽到幾聲口哨,此前小貓來找小四的時候就出現過這種口哨聲。
  • 「拉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五):生活如戲,全靠演技
    前情回顧上回說到,滑頭小虎結梁子,小四小馬初相識母親在家中批改學生作業,畫外傳來唱詩聲,原來是二姐。母親擔心她每個禮拜又是查經班又是唱詩班會影響功課,交代了二姐的教徒身份。二姐這個人物在片中是信仰的代表,她與小四的關係將會體現出信仰在那個時代處於怎樣的狀態。
  • 理想主義者的崩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CC 海報對本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拉到文末看觀影建議。
  • 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如果提到小麥最喜歡的一部臺灣青春電影,那麼非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莫屬了。該片上映於1991年,根據20世紀60年代初震驚全臺灣的首例青少年殺人事件改編而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最終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沒有辜負觀眾的期望和楊德昌老師的付出。該片不僅榮獲了1991年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還一舉拿下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創劇本兩項大獎。
  • 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4個小時,7刀,這是一個被毀滅的世界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再現的不只是當年震驚社會的真實殺人事件,也重現了50年代臺灣動蕩時期的氛圍。張震飾演的小四,太早耗磨的純真理想,太快早熟早逝的青春,一如暗夜裡明滅的燈火,只剩對那個青春韶華的追憶與嘆息。大時代的小故事電影拍的是楊德昌的少年時代的故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主角小四的原型是建國中學初中夜間部的退學生茅武。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這部殺人事件的電影有太多讚譽,但有些人說敘事太緩慢四小時,沒有剪輯上的技巧,也沒有上成的攝影 畫面美感 燈光 ,都沒有。 髒話多,這都是國民党家屬群落,最不識好歹就是張震,最聖女婊是小明,最成熟懂事是小貓王 最俠義是honey.
  • 「拉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二):當兇手遇上死者
    此時訓導處主任從畫面走過,他手上拿了很多棒球棒,應該就是沒收學生的,剛才的廣播已經交代了打老師事件。之後主任、教官和保安聊了起來,他們都是外省人口音,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很快就熟絡的。回到教室後,滑頭坐在小貓的位置上,質問小四為什麼在外面講他泡miss,也就是那天晚上他開教室燈看到一個女孩子跑出去那件事。小四沒有回應。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二三事
    北京時間2015年12月18日上午,標準公司預告了其2016年3月藍光出版片目,讓中國觀眾苦等多年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赫然在列。
  • 影視點評:《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步一步走向毀滅
    昨晚我又重看了一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第三次完整的看這部近四個小時的電影,這部電影幾乎是我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簡單說,任何時候把這張碟片放入碟機時,我都感到異常莊重,也不是在看電影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嚴肅的研討會。
  • 重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好學生是這樣崩潰的
    隨著「臺灣新電影」浪潮的興起,楊德昌決定把茅武殺人案改編成電影,片名就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近距離旁觀者,他能夠站在一個與吃瓜群眾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件。事實證明,他不僅眼光尖銳,而且心繫社會。在殺人案的基礎線索上,他還高度還原了20世紀60年代初臺灣人民真實的生活狀況。小小的牯嶺街,猶如一個反烏託邦,影射著現實世界的灰暗與不幸。
  • 與《牯嶺街》編劇長談,原來這部電影還有很多事我們不知道
    鴻鴻(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演職員表中記作「閻鴻亞」)是一位臺灣詩人、導演和劇場工作者。他是楊德昌多部電影的密切合作夥伴,也是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三位聯合編劇之一。閻鴻亞:甚至在《恐怖分子》之前,楊導就有拍攝一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想法了,而且在很多方面,這兩部電影都有相似的重大主題——尤其是社會屠戮民眾的想法。《恐怖分子》講述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個當代時刻,你可以說《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回到了過去,想像這些「恐怖分子」是如何成長起來的。楊導想要了解社會的不穩定和恐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這些人是如何變成那樣的。
  • 與《牯嶺街》編劇長談,原來這部電影還有很多事我們不知道
    鴻鴻(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演職員表中記作「閻鴻亞」)是一位臺灣詩人、導演和劇場工作者。他是楊德昌多部電影的密切合作夥伴,也是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三位聯合編劇之一。閻鴻亞:甚至在《恐怖分子》之前,楊導就有拍攝一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想法了,而且在很多方面,這兩部電影都有相似的重大主題——尤其是社會屠戮民眾的想法。《恐怖分子》講述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個當代時刻,你可以說《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回到了過去,想像這些「恐怖分子」是如何成長起來的。
  • CC系列開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3、為什麼選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開頭?介紹一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影片,它是根據 20 世紀 60 年代初發生在臺灣的一起真實的中學生殺人事件改編而來,影片拍攝歷時 2 年,總時長為 237 分鐘(楊德昌的電影一般都比較長)。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少年的刀,刺出青春的血
    但早在1991年,由臺灣導演楊德昌製作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就已經著眼於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青春問題,並通過青少年的殺人行為,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深思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問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青春電影。
  • 林鴻銘:《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的完美少年
    最近朋友們一個個去看《繡春刀》,他們說張震是真男神。片片子中的張震為了情做出了關乎身家性命的選擇。 一切塵埃落定,所有的因種在情上,所有的果也結在情上。而更早一點的時候,人們對張震的好感可能來源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四個多小時的電影裡是三個將世界理想化的少年,他們一個被小人暗算,一個鬥不過這世界走向自毀,另一個則將面對永恆的愧疚。 但他們總是比其他人好一點的,其他那些頭臉模糊的,只能繼續過著正常生活的庸俗之輩。
  • 時代的畫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本文作者:Joker 楊德昌於1991年拍攝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無疑是華語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這其中,《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又屬於楊德昌作品中特立獨行的存在。 無論是早期的《恐怖分子》,還是後來的《麻將》、《獨立時代》,楊德昌都是在冷峻剖析當下都市人的精神頑疾,而到了《牯嶺街》,導演則是從對歷史的回望與對大環境的審視中,完成對社會事件的反思。從這一點出發,對於我們理解這樣一部主題稍顯隱晦的作品要容易許多。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世界沒有局外人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想講述什麼,表達什麼?多年前一位朋友說,推薦你看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看了下梗概卻在4個小時的時長前卻步了。Only the lonely牯嶺街少年合唱團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電影原聲帶電影由楊德昌執導,獲得1991年金馬獎的最佳影片,也讓當時年僅15歲的張震獲得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提名。近4個鐘的片長是小編目前看片生涯中單片時長最長的。影片改編自20世紀60年代初,國民黨遷臺後第一宗少年殺人案。講述了這宗殺人案的始末。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透露出金馬獎是如何毀滅臺灣電影的?
    這不由人想到1991年,獲得第2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該片還獲得當年度最佳原創劇本獎。這部電影長達四個小時,可以看出,影片編導的強烈的自戀傾向,把這樣的一個簡單的殺人事件上升到一種社會的角度來呈現。
  • 餘音繞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配樂真的很贊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終於鼓起勇氣,將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給看完了,近四小時的電影,除了領略電影裡面臺灣「禁嚴時期」的群眾百態,在震撼之外,備受壓抑,卻也意外地收穫了超級美妙的電影原聲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