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二):當兇手遇上死者

2020-12-23 電影冷宮

前情提要

上回說到,小四一家悉數登場,小貓和小四一起去學校開周會

周會上發表講話的是小醫生,他是建中畢業的,學醫後回來義診,他說每個星期六的下午,生病的同學都可以到醫務室找他,由此可得,之後只要他在學校場景中登場,代表時間是星期六。

臺下眾人都沒精打採,這點就算是現在的學生也會有類似經歷。畫面中間是主角群,後面一排中,又有一個人物登場,他叫小虎,是籃球隊的,之後就會有他的故事。

忽然廣播在叫86089去訓導處,這個學號我們在保安抓小四那場戲裡已經聽過,果然,小四聽到後就走出畫,之後廣播說起日間部學生用棒球棒打了老師的事情,並宣布以後棒球棒要登記,否則就沒收。

小貓來到辦公室,發現果然是片場保安來找小四,他跑進去為小四作證。

此時訓導處主任從畫面走過,他手上拿了很多棒球棒,應該就是沒收學生的,剛才的廣播已經交代了打老師事件。之後主任、教官和保安聊了起來,他們都是外省人口音,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很快就熟絡的。

回到教室後,滑頭坐在小貓的位置上,質問小四為什麼在外面講他泡miss,也就是那天晚上他開教室燈看到一個女孩子跑出去那件事。小四沒有回應。滑頭把小貓趕到後面去坐,原來他想抄小四答案。

考完後是一個通過演員走位帶動畫面移動的鏡頭,先是小貓出來,然後飛機進去拿棒球棒,再是滑頭出來,把小四推到柱子上,這裡先不交代小四的反應,而是通過滑頭的臺詞,讓觀眾知道小四在瞪他。

小四已經讓他抄了答案,滑頭還嫌小四態度不好,小四接下來的反應會直接體現出他的性格,此時飛機拿了棒球棒出來,他順手就拿了過來。

看到這裡可以知道剛才的走位不僅有人物動機作為基礎,同時還為這一場戲的高潮提供關鍵道具,就是棒球棒。

這時留意背景處,訓導處主任正在訓著小虎,說明小虎也不是什麼善茬,後面就會知道。

隨後主任看到前景處的情況,慢慢走過來,他把棒球棒拿到後還端詳了幾秒,發現沒有登記,馬上沒收。小四進去後,小貓還警告滑頭,別看小四是好像是,要是惹了他,他會玩真的。再次強調了小四的性格。

飛機找到小四說,他的球棒是剛買的,七十幾塊。說明球棒還沒登記,所以主任收走了。而小四背了這筆小債之後,又會牽扯出一系列的事來。這部電影看似鬆散,其實是環環相扣的。

小四騎車回家,畫外傳來大姐和雜貨店老闆胖叔的對話,大姐讓胖叔幫忙拿東西,胖叔說他們家男人那麼多,不會自己拿嗎。然後小四經過雜貨店,畫面裡除了三個已經出場的人外,還多了一個男生,他是大姐的同學,胖叔剛才那句話,其實也在諷刺大姐和這個男生的關係。

大姐把小四叫回來。背景處胖叔喝了一口酒,然後就被畫外的老婆罵了,這裡鋪墊了胖叔的酒鬼屬性。

大姐把米和醬油等東西放到小四的車後座上,看旁邊這個男生唯唯諾諾的樣子,就知道他和大姐之間誰佔主導地位。大姐問小四的臉怎麼回事,小四說打球撞到的。

下一個鏡頭就已經是父親在質疑小四了,本來父親應該會先問小四的臉是怎麼回事,由於上一個鏡頭裡大姐已經問過,這裡直接省去了這部分,是一處利落的剪輯。

這裡背景有音樂聲,是中式曲子,後面我們會知道這是收音機發出來的聲音,而前景是橫豎交叉的圍欄,顯得很嚴肅,這個場景裡父親地位是最高的,因此籠罩著這個畫面的是父親的氣場,圍欄代表著父親的內心。

下一個場景是廚房,主要代表了母親的氣場,這裡畫面中一半有木圍欄,另一半又沒有,結合後面的故事,似乎可以對應父母親兩個人的性格。

父親一直固守著一套傳統的價值觀,做事許多條條框框,不懂變通,而母親雖然認同那套價值觀,但會順應時代去改變。

母親和大姐的對話說出胖叔剛才冷嘲熱諷的原因,就是大姐考上好大學,而她女兒考不上,呼應了胖叔女兒初登場時聽著收音機發呆的那場戲。

吃飯的時候,外面水果攤放起了日本歌曲,跟剛才屋內的中式曲子形成對比,母親感嘆跟日本人打了八年仗,現在住日本房子聽日本歌,這一般是外省人才有的感受,本省人經歷過日據時代,類似的感受會弱一些。

再看畫面的構圖,這是日據時代留下的房子,幾人被周圍各種線條困在畫面中間,還有一條柱子擋在前景,甚至還要被屋外的日本曲子圍攻,這家人仿佛身在孤島,處境並不理想。

再看小四和父親,他們都穿白色上衣,若以柱子為中軸的話,他們形成了一種鏡像的效果,之後外面會知道,小四的性格最像父親,受父親的影響最深,可以說他是父親的復刻版。

父親說禮拜天汪狗請客,讓大家出席。本片第一個鏡頭裡,臺詞中提到的那位汪先生就是汪狗,可以想像他是一個人脈很廣的人,平時應該幫了小四家裡不少忙,所以父親對他的宴席比較重視。

小四沒吃幾口就跑到自己的隔間裡,他還在為今天被滑頭打的事氣憤,在正道的光的照耀下,他在日記本上對滑頭進行「審判」。

然後老二拿了七十塊給小四,這樣他可以賠棒球棒給飛機。小四問起錢的來源,老二不說,這樣我們就知道這錢應該不是通過正常渠道來的。

下一個鏡頭是父親在聽收音機講國際形勢,典型的舊式知識分子做派,心懷天下,卻不關心柴米油鹽。

眾人來到汪狗家的宴會,畫面中最高的這個人就是主人汪狗。

這裡插一句,右下方這位,就是著名歌手蔡琴,當時她還是導演楊德昌的妻子。

接下來汪狗開始講他去美國考察的見聞,鏡頭開始搖向右方,小四他們這才出現,顯然在這群人裡,他們是處於邊緣位置的。鏡頭帶到他們後,又往回搖,直到畫外音叫大家拍照時,鏡頭又不帶小四他們玩了。

下一個鏡頭光線很暗,汪狗和父親正在說著一些暫時不能張揚的事情,即汪狗找關係幫父親升官。

他們講的是上海話,應該是當年一起從上海來到臺北的,汪狗說回去是不大可能了,勸父親做事要有彈性,把上海人讀書的那套早該丟掉了,點明了父親的性格。

下一句汪狗說將來還要父親幫他,表明了他幫父親升這個官,其實是在為自己安排一顆棋子。說完後他又給父親畫餅,承諾幫小四轉日間部,一段對話就把汪狗圓滑的社會人形象勾勒出來。

接下來就是小四和小妹來到一個客廳裡,畫外傳來桌球聲,老二看得津津有味,還不讓小妹打擾他,後面老二與桌球會有重要的戲份,這裡已經交代了原因。導演還安排了一顆桌球掉出來,讓老二去撿,暗示了他為桌球所困的命運。

小妹吵著要回家,母親說快了,然後看了下手錶,這是導演有意的安排,為的是引出手錶這個重要道具,旁邊這位是父親的恩師夏老師的太太,這隻表是她送給母親的。手錶代表時間,師母看到手錶就開始感嘆時間過得真快,並且面露愁容。

話沒說完,就切到下個場景,張家坐公車回家。這場戲的作用是交代兩件跟時代有關的背景故事。

一是夏老師當年來到臺北後又返回上海接親戚,結果再也沒回來,害師母在這邊守活寡,這就解釋了為何上一個鏡頭裡師母看到手錶就難過。

二是母親當年逃難時,把教師證件弄丟了,本來想讓汪狗幫她弄一份專任聘書,結果父親今晚沒提這事。

這時背景處小四忽然出現,他把頭探出車窗。

原來是在看坦克。這又是一處關於時勢的刻畫。

接著父母親又聊起小四的眼睛,前面已經有提及小四可能有眼疾,母親讓小四先去打針,希望只是假性近視,實在不行再配眼鏡,這裡點出了他們家並不富裕,什麼事都得精打細算。而打針的決定又為後面發生的故事開啟序章。

下一個鏡頭,講的是小貓和飛機他們調戲紅豆冰,因為他們在打賭,看紅豆冰的內褲是不是紅色。

有意思的是,導演安排了一個人從前景走到背景,提醒大家那邊也有好風景,原來背景處一群學生在打棒球,而擊球手是沒有球棒的,因為學校現在管制嚴格,所以擊球手只能用手去擊打棒球。

隨著前景處的幾人成功看到紅豆冰的內褲,這場戲結束。

接下來就到了籃球場,有兩個人在打籃球,男生明顯在逗女生玩,這個女生就是本片的女主角小明,可以聽到她喊那個男生「小虎」,也是一個此前在背景裡出現過的人物。

小四來到醫務室打針,這是母親的安排。這裡有一些男生在排隊,護士的態度並不友善,還質問一個男生是不是裝肚子痛,說明這種情況是經常出現的。

下一個鏡頭就看到小明無助地靠在窗邊,她的左膝受了傷,應該是剛才打籃球所致。此時那位義診的小醫生出現,直接用手捧住小明的腿,敏感的觀眾也許能感覺到一絲絲曖昧。

小醫生非常關心小明,怕她一個人走回教室不安全,還吩咐剛打完針的小四送她回教室,這就是小四和小明的第一次接觸。

【待續】

「拉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正道的光,令人迷茫

相關焦點

  • 「拉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肆):旗袍與洋裙
    前情提要「拉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正道的光,令人迷茫「拉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二):當兇手遇上死者「拉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古惑仔辦演唱會上回說到,小四小明鬧矛盾,滑頭二條起爭執。接下來先看到小四家的外景,我們聽到幾聲口哨,此前小貓來找小四的時候就出現過這種口哨聲。
  • 「拉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五):生活如戲,全靠演技
    母親看她這樣子,想起在上海的時候,她們師範學校的女生挺洋派的,結果遇上了父親這個從廣州去上海的土包子。這裡說出了父親原籍是廣東,說他土也間接說明了他仍固守著一套傳統的價值觀。母親說完就開始懷念起他們剛相識的日子,其實又是思鄉情緒作怪。小四拿著唱片機和唱片進來,估計又是幫小貓的忙,同時也在提醒觀眾別忘了,小貓今天來過。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可怕的不是那一刀,是觀眾的笑聲「上」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是楊德昌的創作生涯經典中的經典,電影借一樁1961年的真實少年殺人案(茅武殺人案)為底本,以中學生小四(張震)的故事開展,牽出整個60年代的臺灣社會圖景,慢慢導引至結尾具有毀滅性的一刀。終於在大銀幕看了,那一刀刺死小明後,我覺得頭皮發麻。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可怕的不是那一刀,是觀眾的笑聲「下」
    其實不只小四,而是一整代人都在黑暗中尋找A Brighter Summer Day:包括被殺的Honey、小明、殺人的小四、向現實低頭的滑頭……他們的命運如小貓王的錄音帶/給二姐信上的「小四」署名,被人隨手丟進垃圾桶或被嘲笑。年輕的生命從未被認真對待。電影結尾,陽光普照,母親悵然拿著兒子的校服準備晾曬。一年過去,收音機如開場時讀出的大學放榜名單。但小四在囚。
  • 理想主義者的崩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CC 海報對本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拉到文末看觀影建議。
  • 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4個小時,7刀,這是一個被毀滅的世界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再現的不只是當年震驚社會的真實殺人事件,也重現了50年代臺灣動蕩時期的氛圍。張震飾演的小四,太早耗磨的純真理想,太快早熟早逝的青春,一如暗夜裡明滅的燈火,只剩對那個青春韶華的追憶與嘆息。大時代的小故事電影拍的是楊德昌的少年時代的故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主角小四的原型是建國中學初中夜間部的退學生茅武。
  • 「拉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正道的光,令人迷茫
    因為喜歡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重看的時候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細節,所以乾脆做一個拉片記錄。這只是一個電影愛好者的閒聊式非硬核拉片,會分期更新,希望能把片子拉完。開篇是父親在跟校領導商量重新閱卷的事,畫面中有一處很大的光源,就是那扇窗,已經過曝得看不見窗外,而父親的身影跟這扇窗重合了,形成了一種光芒萬丈的效果。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二三事
    2015年10月末,「奇遇電影」的蔣郎曾為《南方周末》撰寫過一篇關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修復版的文章,對我做過一次採訪,以下是採訪完整版內容。碟拿回來的當晚就看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因為是四碟版,所以打算先看一碟就睡覺的,結果一碟看完再看一碟,直至看完全片已是凌晨三點了。蔣郎:這部影片多年來一直未能在國內放映,據知北京有很多個單位一直在爭取,至今仍未能成行。上海有這方面的爭取嗎?內幕如何?你認為阻礙它來內地放映的困難在於什麼?
  • 重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好學生是這樣崩潰的
    隨著「臺灣新電影」浪潮的興起,楊德昌決定把茅武殺人案改編成電影,片名就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近距離旁觀者,他能夠站在一個與吃瓜群眾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件。事實證明,他不僅眼光尖銳,而且心繫社會。在殺人案的基礎線索上,他還高度還原了20世紀60年代初臺灣人民真實的生活狀況。小小的牯嶺街,猶如一個反烏託邦,影射著現實世界的灰暗與不幸。
  • 林鴻銘:《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的完美少年
    片子中的張震為了情做出了關乎身家性命的選擇。 一切塵埃落定,所有的因種在情上,所有的果也結在情上。而更早一點的時候,人們對張震的好感可能來源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四個多小時的電影裡是三個將世界理想化的少年,他們一個被小人暗算,一個鬥不過這世界走向自毀,另一個則將面對永恆的愧疚。 但他們總是比其他人好一點的,其他那些頭臉模糊的,只能繼續過著正常生活的庸俗之輩。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這部殺人事件的電影有太多讚譽,但有些人說敘事太緩慢四小時,沒有剪輯上的技巧,也沒有上成的攝影 畫面美感 燈光 ,都沒有。 髒話多,這都是國民党家屬群落,最不識好歹就是張震,最聖女婊是小明,最成熟懂事是小貓王 最俠義是honey.
  • 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而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便是這樣一部電影。它所表達的東西實在太過豐富,能夠解讀的地方也實在太多,仿佛用多少文字也無法敘述完全。或者說不管如何解讀,也許都會留下遺憾。《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如果提到小麥最喜歡的一部臺灣青春電影,那麼非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莫屬了。該片上映於1991年,根據20世紀60年代初震驚全臺灣的首例青少年殺人事件改編而成。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了解一下
    我說,小四,你可聽說過另一個小四(張震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角色名)?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豆瓣評分8.8,Top250。不知道郭導是哪來的自信,或許是對「校園霸凌」有所誤解? 女主最後高喊「你們全是兇手!」,其實不是因為其他學生對其霸凌,而是她被誤以為是害死顧森湘的兇手。這不是真正的霸凌,這是被誤解被冤枉。
  • CC系列開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3、為什麼選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開頭?介紹一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影片,它是根據 20 世紀 60 年代初發生在臺灣的一起真實的中學生殺人事件改編而來,影片拍攝歷時 2 年,總時長為 237 分鐘(楊德昌的電影一般都比較長)。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少年的刀,刺出青春的血
    去年初冬在影院大熱的國產青春片——《少年的你》引起社會各類人士開始廣泛關注青少年的成長問題。在2012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上映後,「國產青春片」在影院中才逐漸開始獨樹一幟,成為日常觀影的一大選擇類型。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為什麼影史地位這麼高?
    影片以楊德昌中學時期發生在建中夜間部的一起少年殺人事件為題材,探討了青少年成長時期的心理問題及凝重的社會時代背景。影片長達四個小時,是導演的集大成之作,描繪了20世紀60年代整個臺北的社會畫卷,結構嚴謹,細節生動,人物關係龐雜而清晰,敘事線索繁複而不凌亂,體現了深厚的導演功力。
  • 在臺北牯嶺街醉生夢死
    聞名影史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四小時數字修復版,在本屆金馬影展期間隆重獻映,這對於此前觸摸過高清完整版的影迷朋友來說無疑是個驚喜。在臺北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最大好處,就是電影與現實只相隔了三條街。看完電影,我們馬不停蹄來到牯嶺街,總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宣洩胸中的激動。
  • 電影簡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片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A Brighter Summer Day)導演:楊德昌片長:3h 56min上映時間:1991.7.27(中國臺灣)代表人物以及作品有侯孝賢、楊德昌;《悲情城市》、《光陰的故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等     新浪潮電影再內容和主題上提倡拍「有創作意圖、有藝術品味、有文化自覺」的電影,經常使用長鏡頭,遠景鏡頭,畫中畫的構(圖1-4)形式,崇尚自然真實,呼籲降低成本,採用自然燈光(圖5、6),廣泛採用實景、外景拍攝以及非職業演員,具有強烈的寫實主義色彩。
  • 這家日本設計工作室曾為《牯嶺街》等眾多華語片創作海報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DVD・BD碟封設計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修復版日本公映海報檢察官外傳 검사외전 (2016)米花之味 (2017)威尼斯版海報公映正式海報之一神奇女孩 Magical Girl (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在講什麼?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改編自臺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的電影作品,故事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臺灣的一宗殺人事件的始末。楊德昌的著力點是用這樣一個事件,控訴社會問題。四兩撥千斤,一個少年在社會的動蕩中,曲折掙扎,最終走向幻滅的故事,讓所有人在心痛如刀割,扼腕嘆息之後,繼而深深反思。小四兒遇上小明後,命運開始轉變,影片也由此迎來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