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來源 | @呷哺呷哺官方微博
呷哺呷哺(以下簡稱「呷哺」)上次成為公眾話題,還是在今年國慶70周年獻禮電影《攀登者》的影迷見面會上。(以下為訪談內容,經36氪編輯整理)
談瓶頸:模式沒有問題,問題出在人和管理上36氪:你一直在提呷哺想做成麥當勞模式,麥當勞無論在南北,品牌力都是差不多的, 呷哺怎麼去解決南方市場遇到的瓶頸? 趙怡:我覺得不是模式問題,是運營的問題。當時上海已經跑出來了,想著加大開發市場力度,但我們對運營管理重視不夠,店鋪服務讓顧客不太滿意,導致後來業績有些問題。 還有一個就是當時的KPI激勵機制:衝銷量,不重視服務端。我們後面復盤,讓基礎員工天天做促銷是沒用的,很多促銷應該是靠產品力和品牌力,所以後來呷哺50%的KPI都是綁著客訴率。我建立一個微信指數,結帳的時候微信立刻蹦出來讓你寫點評,點評數量多且好的員工和店鋪就會給相應的激勵。 36氪:除了人員和管理的調整,具體到菜品和口味上,呷哺在南方市場都做了哪些改進? 趙怡:最近調整上海的時候,沒有改變它的模式,只是後來發現上海的羊肉點單率是低的,但是牛肉點單率非常高,還有魚滑、蝦滑、丸類點單率高,所以我們的新品芝士蝦滑推的時候首選就是上海市場。鍋底上,比如上海愛吃魚,我們就配上椒麻鍋底配魚,這些都是先在上海做的。還有我們很多新品都是放在上海實驗。上海是一個特別喜新厭舊的城市,最好先做上海,上海的餐飲做透了,華北地區沒有問題。 趙怡:華南今年年初進的,現在已經不少了,年底已經十幾家了。但是華南走的是八九十塊的客單價,基本上都以套餐為主,做快翻臺。36氪:in xiabuxiabu這個新品牌未來的定位是什麼? 趙怡:這個品牌是我主動做的,因為我一直想把「一人一鍋」的小火鍋做到極致,把不同價格帶和分類的客群佔滿,今年我們的品牌戰略就是「全時段、多客群」,所以在面對年輕人的105元左右客單價的這個群體,我不希望有別人頂替我,所以就做了in xiabuxiabu這個品牌。 這個店要覆蓋全時段和全品類,不止中餐和晚餐,早餐和下午茶目前也在嘗試,除了火鍋還加入了茶飲「茶米茶」、串串和關東煮這些品類。 這個品牌的定位是中高端,整個產品基本上以套餐為主,是呷哺的極致模型和一個前沿模型。通過in xiabuxiabu這個品牌,把呷哺的時尚性重新通過一個窗口喚醒。36氪:所以從整個集團來看,in xiabuxiabu更多是承擔品牌的作用是嗎,有具體拓展的計劃嗎?趙怡:它做的就是呷哺品牌的概念和創意的傳遞,目前的規劃是一個城市一家,作為地標或者展示用,主要會開在一二線城市的高級購物中心裏面。 趙怡:目前難點主要受制於選址,像華潤萬象城這種購物中心本來全國就不多,後面的都是工業化的東西,選址搞定了可以快速複製。 36氪:你們和茶米茶是合作的形式,未來會考慮做一個自己的茶飲品牌嗎? 趙怡:不考慮。一款新茶從茶基開始研發,三個月出一款茶,從性價比來看並不值當,呷哺走的是快客群,跟我們的定位不太相符。36氪:呷哺的翻座率最近幾個季度一直在下滑,除了跟大規模開新店有關外,其他原因是什麼? 趙怡:現在很多店都是2.0版本的新店,過去新店220平是不加茶飲的,現在加上茶飲以後,店鋪面積被佔了很大一塊。15平米茶吧相當於12個座位數,變相來看12個座位就沒了,按照我們的換算這影響了呷哺0.2的翻座率。另外加上茶飲後,整個顧客用菜的時間會慢了差不多十分鐘,又會影響呷哺的翻座率,真的把這些剔除掉,呷哺本身母體的翻座率沒有很多下降。但茶飲打好對整個公司的「全時段、多客群」戰略都意義非常大,除了本身的中餐、晚餐,我們也要把下午茶做出來。36氪:茶米茶這個模式在未來所有2.0版本的店鋪都有是嗎?現在進展到什麼程度?趙怡:現在2.0版本已經有700多家,升級沒完成的很少,大部分在北京。還有要做改造都至少籤約五年,投資成本要收回來,籤一年我沒法給它升級,以及如果這個商圈沒落了,也並不值得再改造。
談擴張:湊湊開店會加速,呷哺未來專注下沉市場36氪:2020年呷哺整個集團(包括呷哺、湊湊)的開店規劃是?趙怡:湊湊會加速,但呷哺會稍微放緩一點,數字還沒法特別具體地說。 趙怡:一般出來五家店選一家。原來是三家店選一家,到年底基本上是出一家選一家了,所以很危險,因為很多餐飲企業都是在年底開店。 我是覺得去年年底整個火鍋行業在衝量開店,大家有點盲從,包括KPI有一點點高,去年11、12月呷哺就開了72家。 趙怡:今年我們的策略一定要下沉,一類城市的地標店可以拿,但是很多地標店是不掙錢的,你知道地標店整個租金有多高嗎?插完旗,然後到低線城市掙錢,因為二三級城市的消費力夠了。36氪:湊湊的發展非常快,盈利能力很好,未來會不會湊湊發展體量更大?趙怡:湊湊整個營業額未來超過呷哺是肯定的,從營業額和利潤率來看,湊湊一個店是呷哺的五倍。當初我們布局也是這樣交叉打的,呷哺先走,螺旋上升,然後湊湊發力。 但湊湊的模式相對比較重一點,肯定不會像呷哺的開店速度那麼快。36氪:呷哺未來營收這塊,多大的比重會依靠開新店完成,有多少會靠原有店的盈利模型來完成?趙怡:呷哺基本上過了一年成熟的店還是不錯的,反而新開的店,提升空間還有很大,未來可能更多的營收佔比還是來自於老店。現在呷哺密度有點太大了,在很多一二線城市已經不具備溢價優勢。但是要密布到一個新的下沉市場城市,會需要一個比較緩慢的成長周期,尤其是品牌成長周期。比如我去慶陽(甘肅的一個地級市)開店,當地人就不太知道呷哺是誰,所以下沉到三四線還是需要時間來積累品牌的。 趙怡:加盟暫時不考慮。 在中國你會看到很多加盟商,一旦開放以後品質下降非常厲害,這是我們擔心的,現在我們的行業還不夠成熟。 趙怡:有外送的店基本上都能佔15-20%。北京是整個外送做的相對比較成熟的,但是其他的二三線城市外送還沒有太做,只是剛起來,佔比還很低。 36氪:從您的角度來說,呷哺未來業績大概可能會從哪些方面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