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數字遊戲、重要股東和總裁趙怡套現7.7億,誰在看衰呷哺呷哺的...

2020-12-25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筷玩思維」(ID:kwthink),作者:李三刀,36氪經授權發布。

11月3日,「猛獸財經」根據呷哺呷哺近三個月的股市表現,非常武斷地認為「呷哺呷哺是港股最值得投資的餐飲公司」,其在文章裡表明,雖然「呷哺呷哺2020年上半年歸屬股東淨虧損2.55億元,但展望未來(今年下半年)呷哺呷哺會出現微利,原因在於虧損多年的高端品牌湊湊終於實現了盈利,所以只要湊湊持續開店就能扭轉已然出現的億級虧損(此論點與呷哺呷哺本期財報趨同)」。

且先忽略疫情未止持續開新店的危機,我們來看猛獸財經給出的第二個論據:「與傳統火鍋店相比,呷哺呷哺的差異化是品牌方對食品質量的重視,呷哺呷哺的牛羊肉來自大洋洲和美洲(猛獸財經認為這兩點是優勢且僅有呷哺呷哺做到了),(所以)在當前的疫情中,呷哺呷哺可能會成為人們的首選就餐選擇。對於那些不想在家做飯又想省錢的消費者來說,呷哺呷哺也是一個物超所值的選擇,(再)由於湊湊門店目前僅經營107家,因此,湊湊品牌的新店擴張潛力巨大(言外之意為湊湊只要開店就必然賺錢?)」。

為了讓自己的論據更具說服力,猛獸財經更在文中寫明:「我們實地調研了一家湊湊門店,吃著還行」。在內容結尾,猛獸財經指明「呷哺集團的主要風險是新開店的速度慢於預期,湊湊品牌的增長低於市場預期(未寫明是營收增長還是開店數量增長)」。

對此,我們提出兩個問題:一是在營收下滑、財報巨額虧損的慘痛時刻,難道多開新店就是唯一的妙方?二是評估一個品牌的發展與競爭力,是單單一家門店且「吃著還行」就能給滿分的麼?

沉迷於數字增長遊戲,無異在一個充滿危機的市場蒙眼狂奔

一家餐廳好不好應該如何評估?這個問題大多非餐飲經營者也有自己的答案,在市場經濟的當下,無非就是消費者是否願意持續付費而已,其中涉及了顧客消費力、消費意願、消費頻次,簡而言之就是人均客單價、需求、復購這三大指標。

在筷玩思維看來,實際上,人均、需求、復購不僅不是評估餐飲品牌的唯一指標,更不是絕對指標,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可用的、簡潔的基礎標準罷了。對於連鎖品牌且是火鍋第一股的呷哺呷哺來說,我們還得將戰略、組織、口碑、競爭力、競爭優勢、美學、創新力等納入評估維度方可論其一二。

呷哺呷哺在公眾端的問題並不少,即使不提其於2018年「老鼠門」糟糕的公關思維,更不提其於今年6月被天津市津南區人民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的糾紛案,就單說呷哺呷哺的翻臺率從2013年的3.7下滑至今的1.8就是大問題。

在市場口碑方面,據業內人士透露,呷哺呷哺內部貪腐情況嚴重,如其市場部員工張軍曾被舉報向供應商公然索要高達25%比例的巨額回扣,呷哺呷哺集團常務總裁趙怡對於舉報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不重視、不調查、不追究」,呷哺集團廉政文化建設平臺「廉潔呷哺」也未就相應舉報進行全面徹查。

在顧客端,從點評等線上渠道看,顧客對呷哺呷哺的集中吐槽點為「服務混亂、上錯菜、體驗太差、味道一般、份量少、吃出異物」等,大多門店的差評基本沒人跟蹤也無人管理。

更關鍵的問題在於:對標高端的湊湊,其多數差評也來自於「管理混亂、服務極差」,甚至還有一定數量的人給出了「又貴又不好吃」的評價,同樣的,湊湊的多數差評也基本處於無人跟進處理的狀態。

但是,呷哺呷哺總歸是一家上市公司,在市場也有千餘家門店,在簡單的數學思維上,門店數的增長乘以人均客單價的增長就可以帶來營收數字的幾何級增長。

2014年呷哺呷哺的人均還在30元左右徘徊,翻臺率也在3.5左右波動;(以一線城市為例)2019年呷哺呷哺的人均達到了60元,翻臺率卻下降到了3.2;2020年上半年呷哺呷哺的人均漲到了66.3元,翻臺更是下降到了2.1(平均僅為1.8)。

可以看出,呷哺呷哺似乎在數字遊戲中迷失了一個餐飲品牌應該做好的市場本分,一味地在收入與利潤的遊戲中蒙眼狂奔,忽視了餐飲品牌應該凝視的市場與顧客,這極為可能是品牌發展危險兆頭的開端。

湊湊、In Xiabuxiabu所謂的高端、年輕化可能只是一個好看的殼?

無論是猛獸財經還是呷哺呷哺財報本身,它們都提及湊湊是一個優質的高端品牌,呷哺呷哺本期財報寫明「湊湊作為本集團高端品牌,主要面向家庭聚會及商務宴請人群。湊湊餐廳提供臺式用餐體驗,搭配獨特菜品及服務,營造別具一格的就餐氛圍,廣受消費者好評。憑藉品牌知名度及消費者口碑,本集團相信湊湊將繼續加快擴張步伐、打造優質超卓的就餐體驗。」

事實真的如財報所言嗎?湊湊真的是一個別具一格的高端品牌嗎?湊湊真的廣受高端消費客群青睞嗎?或許呷哺集團都未能真正認清自己。

首先,品牌與品牌之間必須要有一定的區隔感與獨特性,而我們發現,湊湊、In Xiabuxiabu、呷哺呷哺都用了一以貫之的茶米茶且價格相同、產品相同;在蔬菜、肉類等產品端,湊湊、In Xiabuxiabu、呷哺呷哺也表現了一定的相似性,最明顯體現在蔬菜拼盤上。

其次,一個好的高端品牌、深受市場歡迎的品牌也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產品,更要有自己作為高端品牌/深受市場歡迎品牌的選品態度,如8號火鍋的燈影魚片、西班牙橡木果黑豬頸肉、黑雞樅菌、老虎斑、鮑魚鍋底、鴨嘴鱘等。

我們再從市場看,如譚鴨血、撈王等,它們的產品也有自己的個性,如活豆苗、手工蝦滑、藕夾肉、現切香菇、活體松香菇、繡球豆腐、雲南五彩珍珠丸等。但在湊湊、In Xiabuxiabu,其雖然也有活體豆苗和黑雞樅菌等,但從其它主打產品如大紅袍奶茶、風味鴨腸、海鮮棒棒糖、雪花牛肉粒、in派魔方這類所謂的招牌特色創新產品基本是滿滿的工業標準風,一無長久新意,二無產品壁壘。

再從餐具來看,In Xiabuxiabu的呈現基本和呷哺呷哺屬於孿生兄弟風,湊湊的呈現也和一般的日料餐具類似,高端、年輕化品牌在餐具端需要具備的設計感、美學、獨特性、質感等,我們並未在湊湊和In Xiabuxiabu中找見。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湊湊門店的奶茶在堂食端居然用的還是專供外賣的一次性杯;在線上端,湊湊多數門店在點評也差評甚多,而對於一個高端品牌來說,差評無人跟蹤、無人回復更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或許正是因為不怎麼理睬顧客評價,所以才有自我主觀思維上的「廣受消費者好評」這一預設。

我們無論從食材、門店創新、餐具設計美學、服務水準等維度來看,湊湊和In Xiabuxiabu都未達到一家高端、年輕化品牌應該做好的本分,對此,呷哺集團是該重新審視自己對於「高端、年輕化品牌」的定義是否落後於當下整個時代了。

單純抓門店數量增長,經營體系、模式、組織建設未有明顯變化

低端的錢賺起來髒苦累,客單低還得靠翻臺率,而呷哺呷哺不顧連年下降的翻臺率,原因可能在於發現了高端的路子,高端的錢賺起來更舒服是常識,但問題在於怎麼賺、能不能賺,而不在於要不要賺。

數學的帳很容易算,以一張桌子為尺度,一家店人均30元,翻三次臺才拿到90元;十家店人均60元,翻兩次臺就有1200元了,所以如果沉迷於數字遊戲,翻臺下降可能根本就不是事兒。

呷哺呷哺推出了三個措施:一是加快開店的速度;二是提高人均客單價,似乎只要開店速度夠快,只要人均持續往上走,那麼,翻臺率下降在資本家的數字遊戲裡「並不礙事兒」,嘗到了持續開店與提高人均帶來的甜頭後,呷哺呷哺的第三個舉措就是入局高端、發展人均接近200元的湊湊。

如果把湊湊的數字遊戲套入原先的模擬公式,(尺度依然是一張桌子)十家人均60元的呷哺呷哺翻臺兩次就能收入1200元,如果是人均200元的湊湊,同樣的條件導出的數字就成了4000元。難怪猛獸財經會認同,只要(呷哺呷哺等)多開店、只要湊湊能持續受到歡迎且持續開店,其未來一定是星辰大海。

要實現上述想法,得紮根於現實,如果只是理想,那確實可以不顧口碑、不顧翻臺,但現實操作並不能這樣,「要不要賺」的白日夢前方有「怎麼賺和能不能賺」的智慧關卡守著。

要讓消費者持續選擇,其經營體系、商業模式得跟得上,在消費市場裡,能解決多大的市場問題就意味著企業能賺多少的錢。事實上,湊湊、呷哺呷哺、In Xiabuxiabu、呷煮呷燙又或者是呷哺零售(火鍋醬料)等,其無論是對後來居上的海底撈集團又或者是虎視眈眈的新舊火鍋品牌們,我們都沒有在其中看到呷哺集團有任何的護城河。

火鍋本就是一個高度標準化的行當,但如果品牌方陷入了高度標準化的誤區,其未來可能就有了根本上的障礙。海底撈的應對方式在於用服務做補充且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屬性,其它的火鍋品牌則從創新菜品入手,但我們在呷哺集團旗下品牌看到的卻是備受標準化所困,湊湊、呷哺呷哺、In Xiabuxiabu這三個不同區位品牌的蔬菜拼盤幾乎是同質同款的,其無論是服務還是創新菜品都未有非標準化的亮點可見。

在組織人才端,呷哺集團本期財報提了兩點:一是通過共享人才的形式降低員工成本;二是「通過全新的激勵及分享機制,提升運營人員的自驅力,從而確保本集團規模擴張過程中的優質人才的穩定輸出」。

上述這略顯自相矛盾的兩點在行業對外表述基本司空見慣,可以算是口號式改革,此中蘊意大家可自行體會。

同店銷售危機已露尖尖角、靠營銷獲客、致命的單品牌打法、重要股東套現,呷哺呷哺未來何在?

翻臺率只是一個指標,與翻臺一同下降的還有同店銷售額,但由於疫情原因(此原因為財報所寫),呷哺集團在2020年本期並未公布最新的同店銷售額,而我們回看呷哺集團2019年公開的同店銷售額卻發現其數字為「-1.4%」。

1)、難以打破的客單天花板掩蓋不了日漸跌落的同店銷售額

誠然,2020年上半年未披露且可能下滑的同店銷售額的負增長原因可以歸為疫情導致,但2019年屬於火鍋品類發展的優質年,對比海底撈同期三線及以下城市同店銷售增長率仍為正向的8.3%,作為火鍋第一股的呷哺集團卻負增長這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MBA智庫百科認為,呷哺同店銷售數據轉差脫離不了下列三種因素:

①公司品牌的吸引力消逝,顧客量下滑。

②大環境轉差,顧客減少消費。

③公司失掉定價權,經常大幅降價。

對於2019年來說,我們可以排除其中第二條,剩下的無非是品牌吸引力消逝和喪失定價權了。

同店銷售負增長其實也是翻臺下降的衍生物,自2014年以來,呷哺呷哺的翻臺率就從未有過正向增長,其從3.5逐年下降到了1.8,早前的同店銷售額降低可以通過拔高人均來掩蓋,一旦人均增長放緩,同店增長的問題就顯現出來了。

2)、吸引不來的新客與留不住的老客:門店人均與財報人均的剪刀差可見營銷成本,其背後更是獲客危機

呷哺呷哺於2017年將快餐轉型為輕正餐,僅僅是多了一個「輕」字,其人均就從30-40元的區間升級到60-100元的區間。

公開財報可見,2019年呷哺呷哺餐廳顧客人均消費由2018年的53.3元提升至55.8元,到了2020年本期上半年,其人均微調到了63.3元(平均值)。從增長速度的放緩可以看出呷哺呷哺的人均幾乎已到了天花板。

在數字遊戲裡,財報的人均和顧客消費的人均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數字,財報的人均卡在60元左右,而顧客到店的人均在71-93元左右,兩個數字一均衡,就可見呷哺集團在獲客方面花了不少的支出。

再來看湊湊,其平均人均在財報的數字為105元,但顧客到店的人均在160元左右徘徊,這意味著該品牌有三分之一的人均被消耗掉了,其危險程度甚至高於呷哺呷哺。有業內人士爆料稱,「呷哺呷哺內部和湊湊不和,呷哺呷哺自己的公關軟文基本不讓帶上湊湊,說不能利用呷哺呷哺的資源給湊湊免費宣傳」。

回到人均客單價的問題,湊湊的人均剪刀差最為嚴重,可見其在獲客層面的嚴峻程度。顧客需要求著來,而不是自發來;唯有營銷才能獲客,而非顧客自發復購,這不僅是品牌影響力的問題,更是品牌競爭力及競爭優勢的問題。

線上曾有顧客的點評說到了關鍵之處,「呷哺呷哺、湊湊的升級僅體現在裝修和客單價上,對於產品體驗和品牌力並未有顧客青睞的動作」,這也難免引發獲客與復購的問題。

3)、在主品牌發展乏力的情況下,單品牌戰略只會起反作用

單品牌戰略並不是好戰略,定位學派們寫了幾十、上百本書,幾乎本本都提到了單品牌戰略的弊端。

小米之所以能做多元化是因為它本就是一個主客關係互動頗為良性的品牌(且也是平臺),而市場上的其它優質品牌也基本不玩單品牌打法,比如說可口可樂在推雪碧和芬達的時候就不會選用「可碧」和「可達」這類「誤導性戰略」;寶潔在海飛絲之後也沒有起「海飛柔」、「海飛婷」這類名字;阿里也沒有將支付寶起名為「淘付寶」;再看海底撈也走的是多品牌戰略,對於大品牌來說,讓子品牌獨立發展既是市場經濟的核心更是基礎。

反觀呷哺呷哺和湊湊有著同樣難以辨認、意義不明的特性,再看後來的呷哺食品、呷煮呷燙、In Xiabuxiabu,問題在於呷哺呷哺通過多次升級喪失了原來的真愛粉,同時呷哺呷哺也解決不了自我的獲客問題,當然也幫不了其它品牌引流,所以我們才能看到湊湊的人均落差數值已近三成。

同樣的,即使呷哺呷哺在上海的門店數並不少,但對於In Xiabuxiabu的冷清也無濟於事,其弊端還在於走了單品牌的步伐後,這多個品牌的菜品、裝修、客群、市場心智幾乎混雜在一起。長此以往對湊湊等的發展必然是不利的。

4)、執董和股東雙雙減持,合計套現7.7億,誰在不看好呷哺呷哺的未來?

猛獸財經於11月3日發布「實地調研:呷哺呷哺是港股最值得投資的餐飲公司」,它全然忽略了「港股頻道」於10月29日發布的「呷哺呷哺(00520)市前現一宗大市成交,每股作價12.62港元,涉及6000萬股,涉資7.57億元。該股早盤低開6.55%,報12.84港元,市前成交額達7.65億。」

11月4日,據港交所披露信息顯示,此前涉資7.65億港元有兩大主角,其一為「呷哺呷哺重要股東GENERAL ATLANTIC SINGAPORE FUND PTE. LTD,以每股12.62港元的均價出售呷哺呷哺6000萬股股份,套現金額7.57億港元」;其二為「呷哺呷哺執行董事兼總裁趙怡以每股13.77港元的均價減持呷哺呷哺91.28萬股股份,獲利金額1256.93萬港元」。

此信息在行業引起了軒然大波,「東方美食」發文表示,「在股票市場,呷哺呷哺二個月已累計漲超70%,令人歡欣鼓舞。不過,股價持續走高時,呷哺呷哺執董和第二大股東雙雙減持合計套現7.7億港元,這也直接打壓了股價上漲空間」。

財經達人「消費與觀測」也在推文指出,「呷哺呷哺押注中高端火鍋市場的品牌湊湊僅在2019年實現了盈利,此前曾連續3年出現虧損且湊湊在呷哺呷哺的營收版圖中佔比較小,更難以改變呷哺呷哺日漸走頹的業績。股東高位大手筆減持,或許正透露出市場不容易察覺的信號」。

股東和董事對企業股產減持並不罕見,但如果是在後疫情局勢甚不明朗的當下、在企業財報億級虧損的事實下,董事卻在此節骨眼下依然做了減持,這就是一件難以理解的事情了,之後的呷哺呷哺將何去何從?其又將如何發展?多開店能否緩解呷哺集團的翻臺及同店銷售下滑難題?在董事、核心股東的減持事實下,這可能不是一個好的訊號。

相關焦點

  • 專訪呷哺呷哺總裁趙怡:呷哺先走,湊湊發力,未來會更專注下沉市場
    主演吳京在與胡歌的互動中透露,他經常會去B站上看自己的「鬼畜視頻」,但卻將「嗶哩嗶哩」說成了「呷哺呷哺」,引發現場一片爆笑,還登上了微博熱搜第一。雖說是口誤,但吳京卻實打實幫呷哺宣傳了一把。對很多都市單身青年來說,想吃頓火鍋沒人陪,又嫌其他火鍋太貴,那呷哺絕對是個不錯的選擇。得益於「一人一鍋」的平價模式,呷哺在國內迅速打開了市場,也成為了第一家上市的火鍋企業。
  • 你不知道的馬雲和阿里巴巴:馬雲套現百億,大股東是外國的,年淨利潤...
    今天,我們一起盤點下巨無霸阿里巴巴:員工10萬人以上,年淨利潤破1000億,市值50000億港幣。最最不可思議的,竟然是阿里巴巴的大股東是外國的。而創始人馬雲和蔡崇信,也陸續從股市套現幾百億。 阿里巴巴的員工和利潤
  • 呷哺呷哺「LIGHT-POT」新店模型:「一人一鍋」挖掘空間仍廣闊
    10月21日,呷哺呷哺首家「LIGHT-POT」餐廳在北京悠唐中心開業,全店僅設「一人一鍋」,通過簡潔明亮的INS裝修風格,以及極具設計感的吧檯、散臺、吊燈等元素,無不透露出年輕與時尚張力。編輯而在呷哺呷哺剛剛結束的「自橙一派」品牌發布會上,呷哺呷哺集團行政總裁趙怡女士對「LIGHT-POT」新店模型進行了詳細闡述。
  • 呷哺呷哺(0520.HK)「自橙一派」,年輕化品牌聚勢而發
    近來,國民小火鍋品牌——呷哺呷哺(0520.HK)屢屢「破圈」,再度吸引眾多市場目光。12月17日,呷哺呷哺迎來上市6周年,公司股價當日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9.99港元/股,較3月末的階段性低價增長近4倍。截至發稿,呷哺呷哺總市值超過202億港元。
  • 淪為殼股的群興玩具:炒股虧損四千多萬,股東減持套現2個億
    近日,群興玩具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及一致行動人北京九連環解除所質押的291萬股。從歷史公告來看,群興玩具2019年將股份反覆質押,約有6次以上質押和解除質押。目前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股權質押比例約92.11%,北京九連環質押比例高達76.76%。
  • 經濟學人全球頭條:A股重要股東套現3000億,貝索斯前妻成為美國女...
    A股重要股東套現3000億 不相信牛市據Wind數據顯示,7月份以來,已經有132家上市公司發布了股東擬減持計劃,不斷飆漲的券商成為了減持的重點對象,國泰君安、華安證券、南京證券、第一創業等券商均披露了重要股東減持計劃。
  • 美女董事長「跑路」,大股東瘋狂套現44億,這家上市公司面臨退市
    2017年3月印紀傳媒的總市值更是超過460億元,超過光線傳媒和華誼兄弟。目前,公司總市值10.8億,兩年間,股價暴跌98%。一邊是股民損失慘重瘋狂套現44億元2、大股東瘋狂套現44億。印紀傳媒前身是肖文閣丹密茨和吳冰在1993年創立的DMG娛樂傳媒集團。借殼上市之後,肖文閣共持股77.82%,是公司實控人。
  • 立訊精密剛獲基金增持大股東就套現 一把減持近70億!
    IT商業新聞網7月23日訊,就在昨天,立訊精密公司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共減持公司1.85%股份,套現近70億元!這讓不少股民直呼:幹一輩子還不如人家一天套現金額的10%。  近70億元的股份減持 今年股價累計漲幅逾100%  昨日晚間立訊精密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立訊有限及其一致行動人、立訊精密實際控制人之一、副董事長王來勝於2020年7月22日通過深交所大宗交易系統減持立訊精密無限售條件流通股共計1.30億股,佔立訊精密總股本1.85%。  減持資金擬主要用於償還立訊有限銀行借款及支持立訊精密相關資金需求。
  • 呷哺呷哺:2019仍將持續開店擴張 翻座率下滑引發盈利前景擔憂
    然而呷哺呷哺店鋪地域布局的局限性——店鋪主要集中於華北地區,北京河北兩省市佔比高達51.6%,在廣大南方和西北地區擴張困難,令其營收增長的持續性蒙上陰影;而報告期內「翻臺(座)率」、同店銷售增長率的下滑,也令投資者對其盈利前景感到憂慮。
  • 金科文化近百億併購仍累虧6.7億 王健朱志剛聯袂減持已套現逾10億
    上任董事長伊始,王健就開始大規模減持套現。近一年多,其通過二級市場累計減持68次,合計套現超過7億元。期間,其違規減持遭到監管警示,仍未收手。不僅王健自己在減持,金科文化的實控人朱志剛也在減持。2018年6月以來,朱志剛通過二級市場減持套現超過3.50億元。
  • 梳理梁興隆坐莊脈絡:套現超5億 主要股東事先離場
    2019年6月30日,曠逸國際前大股東梁興隆減持30%的股份給予沈潔,套現了1.5億。沈潔又是何許人也?她就是曠逸國際2019年6月到2020年10月的第二大股東兼公司董事局主席(2019年6月任職,今年4月辭任)截至2020年中期,公司前大股東梁興隆持股45%,公司當時董事局主席沈潔持股30%,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二大股東。但此後兩人瘋狂套現。梁興隆10月29日減持7500萬股,套現大約7500萬。沈潔直接清倉式減持,套現1.65億港元。
  • 瑞幸創始股東或已套現,你的咖啡錢包還能用嗎?
    瑞幸咖啡和獻售股東將向承銷商授予最多180萬股美國存託股票的30天額外配售選擇權。此次參與獻售的股東為瑞幸咖啡機構股東大鉦資本。大鉦資本也藉此套現2.32億美元。大鉦資本在2018年7月和12月投資了瑞幸咖啡,也因此一戰成名。但這也是一家有著神州系背景的資本。
  • 華策影視營收腰斬巨虧14億 員工數降三成股東頻套現
    年報顯示,2019年全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6.31億元,同比下降54.62%,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巨虧14.67億元,同比下滑794.55%。營收腰斬,淨利潤巨虧,曾出品《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親愛的熱愛的》等爆款劇集的華策影視在2019年遭遇滑鐵盧,與旗下重要子公司克頓傳媒業績變臉不無關係。此外,公司還向市場拋出了一份定增預案。
  • 小米總裁林斌套現近四億 被小米套牢的網友:能理解 但是感到失望
    近日,小米總裁林斌連續三日賣出小米股份,共計賣出4130.72萬股,若以每股9港元計算,林斌總計套現近4億港元,此舉很快就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稱,可以理解,但是很失望。一位被小米套牢的股民稱,「理智上能接受公司上市後高管套現,畢竟都要養家,但情感上不能認同在股價低點時套現的行為,如果引發了大規模的『踩踏事件』,促使股價繼續下跌怎麼辦?」小米總裁林斌今日(27日),小米集團對此事發布公告稱,總裁林斌自願承諾,自公告日期起365日內,林斌及其控制的所有實體均不會自行酌情出售其直接或間接實益擁有的本公司股份。
  • 楚天龍IPO:溫州一家人,未上市先套現10億
    再讀一遍,這家公司的大股東明確(JB)自己就是一個投資平臺,而且和上市之後減持不同,溫州一家人這次申報之前就從康佳等公司套現差不多10多億,其他所有股東也明確是套現而來,證監會要是過了,豈不是要成就一家溫州人,害死一幫小韭菜?
  • 立訊精密股東套現近70億「割韭菜」 今股價大跌7.46%
    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24日訊 今日,立訊精密(002475.SZ)股價低開,盤中最高跌幅達7.63%。截至收盤,立訊精密報53.10元,跌幅7.46%,成交額79.80億元,振幅6.33%,換手率2.10%。
  • 餐飲大事件186期 | 喜茶香港8家門店關6家;海底撈兩股東套現15.6億港元
    8家門店關6家,喜茶在香港遭遇滑鐵盧;百勝中國計劃,未來數月在小城市開設更多門店;微盟成立智慧餐飲公司,白昱任總裁;盒馬連開7家門店
  • 大忽悠移遠通信大股東瞬間套現20億 又要再融資11億
    上市一年半,套現20億,想融資11億繼續混,這種賺錢的速度和對未來賺錢的渴望讓凌通社自愧不如,大忽悠,一隻鼎,老卵!移遠通信這家公司去年7月上市的時候,凌通社就曾經寫過,這哥們真的好會包裝啊,這樣的老闆打工真是不可能的。當時凌通社寫到,「包裝上市,是上市公司的慣用伎倆。
  • 董事長涉嫌內幕交易 一年套現7.15億元
    2016年,浙江金科擬作價29億元,溢價超10倍,收購王健等股東合計持有的杭州哲信100%,其中對價以發行股份支付20.3億元,以現金方式支付8.7億元。這次是對Outfit7的收購,Outfit7是全球知名的移動遊戲研發/發行商,構建了知名的「會說話的湯姆貓」系列IP。 其中,上市公司全資子公司金科香港先後耗資1.5億美元拿下聯合好運35%股權,間接持有Outfit7 15.4%股權。2017年7月,金科娛樂更名為「金科文化」。
  • 呷哺呷哺半年虧損2億,新開36家餐廳,翻臺率不及海底撈
    財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收入19.22億元,同比減少29.1%;稅前淨虧損3.11億元,同比下滑238.5%;歸屬股東淨虧損2.55億元;經調整虧損1.92億元。 關於業績下滑,呷哺呷哺表示,主要是兩次爆發COVID-19疫情。第一次波及全國各地,第二次在北京爆發,對集團業務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疫情嚴重的湖北、東北及北京等地,集團逾44% 的門店在該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