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之死,冤嗎?

2021-02-23 神秘俠客書法


縉,大明一代奇才,一步步變成「高端馬屁精」,但這位有才的「高端馬屁精」,最後卻還是被朝堂上的毀人遊戲「淘汰」出局而死。

導致解縉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他參與了皇帝繼承人之爭。在明成祖朱棣的接班人問題上,他力挺大太子朱高熾,排斥二太子朱高煦,導致朱棣反感,認為他在離間父子關係,將其貶職直至下獄處死。

按庸俗政治學分析,解縉之死,一點也不冤。誰讓你擺不正位置,參與皇帝繼承人的鬥爭中?你自鳴得意,公開支持皇帝大兒子貶斥皇帝偏愛的二兒子,在暴君朱棣眼裡,已經嚴重越位,預定死期。

然而,雖說解縉是越位而死,可是死得也有冤屈——他不是主動越位,上趕找朱棣摻乎皇位繼承人這件事,而恰恰是朱棣主動找解縉「徵求意見」。——領導找你「徵求意見」,其實是希望你「沒意見」, 高調的才子太把皇帝的「仿真狀」當真了,於是乎「善稱之不容口 」、「無顧忌 」。他哪裡曉得那只是「表面姿態」。才子高調發言是為了表現才,但是,朝堂上,有時卻需要你裝聾作啞,只需要奴不需要才。

本文不為馬屁精叫屈而為才子鳴冤。解縉並非在官場上一竅不通的書生,他的拍馬之術也是出了名的,靠拍馬詩詞贏得朱元璋朱棣這一對暴君父子的欣賞,能說他是不識時務嗎?但問題就在這裡,一個才子把大把時間和精力才華用在拍馬屁上,還是免不了殺身之禍,這是為什麼?

因為在真正涉及國家大事和未來政權繼承的問題上,你若表現了不應有的才華和獨到見解,也終將被主子不容所毀滅。

就才而言,當時明朝初期三任皇帝的朝堂上,解縉之才首屈一指。否則,就不會有解縉版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出爐。當然,這個「才」主要指文才,並非治國安邦的經天緯地之才。然而,即便是文才,當時朝堂之上也沒幾個拿得出手的,在奴才與馬屁精的群體中,才華橫溢高調出擊的解縉還是相當突出的。

高調的解縉所恃之物,無非二者。一者才,二者寵。他因才受寵,因「調」失寵。在主人眼裡,你首先是奴,然後方是才。你把奴才這兩個字的位置掉了個個,就會遭到主人的厭惡和拋棄。在奴才與主人之間,橫亙著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只有受寵若昏的奴才,才會把什麼「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的鬼話當真。

解縉落馬的自身原因,都跟他的高調作風有關。他口無遮攔,恃才放曠,終於導致同僚的反感,皇帝的拋棄。

對才子嫉恨何止一個「太子漏子」朱高煦,解縉口無遮攔,得罪的同僚多矣。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這是解縉對官場那些庸才的著名挖苦和諷刺。對同僚大臣十有八九,他如實品評。說某人誕而附勢,雖有才而行不端;某人可算君子,卻短於才華;某人有德望,但不疏遠小人。然而這些被他藐視的人,恰恰是一二品大員。他們聽到解縉的評論,怎能不反感甚至嫉恨?

當奇才被貶、下獄時,沒有一人伸出援手,而紛紛落井下石。在才子沒有受寵的時候,這些同僚敢怒不敢言,而在才子失寵的時候,就都變成了一把把利器。奇才的路在庸僚群的擠踏下越來越窄。

在由中央大員變為地位官員(大學士謫「廣西布政司參議 」)時,解縉還曾對日後重新啟用仍抱有幻想。於是,「不思悔改」的他依逞高調,犯了一個致命錯誤,最後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當朝皇帝朱棣命他進京匯報工作,他到京時朱棣卻出去遠徵漠北不在京城,被晾久了許久的解縉「臨場發揮」,就直接去了太子府邸,朝見正在留守監國的皇太子朱高熾匯報工作。

按照「組織程序」,一般大員這樣做也無可厚非。然而,一個因參與皇帝家事而失寵的非常官員,這種事,於公可以,於私則是犯了大忌。他忘了其實唯一的領導應該是當朝皇帝,而非明天的皇帝——太子。

老領導最忌諱喜新厭舊的屬下,投靠新領導的人在老領導眼裡罪不容誅。正好「太子漏子」朱高煦一直盯著政敵呢,於是 「私覲太子 」、「無人臣禮 」便成為才子的死罪,朱棣把解縉扔進大牢那一刻,已經厭煩昔日寵物到了極點。最後查房時對牢頭說出那句「縉猶在耶」的暗語,宣判了才子的死刑——才子被牢頭灌醉,受凍而死。

後世在解縉之死這件慘案上,指責陷害才子的一系列小人。其實,真正要殺且能殺解縉者,唯明成祖朱棣一人。沒有他的暗示,誰敢動這位昔日恃才放曠者一根汗毛?而朱棣之所以要殺解縉,首先是他極為不滿降不下重心的高調奴才,最重要的,是不想看到,自己百年之後,這個才子被大兒子啟用重受新歡的得意。

在殺害才子的朱棣眼裡,所謂才子只配做做拍馬詩歌,頂多編編書齋裡的玩意,對才子的寵愛,與倡優何異?

大明才子解縉自命不凡,不了解自己在主子心中的地位與真實處境。他就一個「三陪文人」的角色,他的才藝表演已被嚴格限制範圍:歌功頌德,插科打諢。倡優能幹的,他可以幹;國家權臣能幹的,他絕對不可以幹。

在領悟領導的實際需要上,解縉遠不如前輩馮道聰明。五朝元老、不倒翁馮道雖庸才碌碌,但定位很準,調門很低,他把自己定位為「大勤務兵」,老奴不談主子範疇的事,所以苟全性命七十餘載。

在解縉遇害的時候,太子朱高熾在幹什麼?袖手旁觀!縱然你拼命挺他,但他為避免引火燒身,還是選擇了隔岸觀火。朱高熾是一位仁君(明仁宗),可仁君最大的問題是仁慈背後的軟弱。他會為了才子犧牲自己嗎,不,哪怕是損傷自己的一根毫毛,他也不願意。因為在任何君主的心目中,金身與奴身不可比。

解縉死後十年,他所力挺的朱高熾終於熬成了皇帝,解縉一案「平反昭雪」。然而對一個已經「凍死十年」的才子而言,還有什麼意義呢?解縉不能復生,高調的才子在朝堂上依然重複著被毀的命運。

- END -

相關焦點

  • 解縉之死,是情商低,還是性格剛直
    解縉是明初的大才子,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這樣一位才高八鬥的文學大儒,最終卻被凍死在雪中。解縉的一生充滿起伏,有人說他是情商太低,不懂得如何與同僚搞好關係,取悅皇帝,也有人說他繼承了魏晉風骨,剛直不彎,率真灑脫。不管何種說法都承認了一個事實,解縉說話太直,不懂得迴避和繞彎子,這也成為他死亡的根源。
  • 埋雪而死的才子:嘆明初三大才子之解縉
    (節選自《明史列傳三十五》,有刪節)解縉一生的成就,也許是我們幾輩子都無法達到的。詩詞歌賦,無所不精。單單一部《永樂大典》,就可以讓後世永遠記住他的名字。就是這樣一個被幾朝重用的能臣才子,最終卻落了個埋雪而死的下場,令人扼腕。讀史明智,鑑往知來。從上面的歷史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解縉的死,是這樣一步一步導致的。
  • 明朝第一才子解縉:悲劇是他的宿命嗎?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那些年》  麻 辣 風 趣 聊 歷 史丨財 經 視 角 說 明 朝 解縉的人生,是一段猜到了開頭,卻沒料到結尾的故事。
  • 明代三大才子之死:徐渭悽涼,解縉哀傷,楊慎終老南荒
    由於解縉直言無忌,再加上替韓國公李善長辯護,結果遭到彈劾,朱元璋有憐才之心,便讓其父領其回家,並說「大器晚成,若以而子歸,益令進學,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看來朱元璋是想讓解縉潛心修養,以備後用。到了明成祖朱棣經過「靖難之役」登基後,也非常重用解縉,擢升為翰林侍讀,隨後建立文淵閣,解縉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七人進文淵閣參預機務,明朝內閣制度由此開始,可以說解縉是明代第一位內閣首輔,時年才34歲。
  • 白起之死,到底冤不冤?
    現場無人能夠回答戰神白起的問題,因為他們也不明白一代戰神,為什麼就必須死。白起更不明白,他本以為,這些人是秦王派來迎接自己回去的使者。而能回答這個問題的,當時只有兩個人:秦昭襄王和範雎。把時間撥回到幾年前的長平之戰,那一年,秦國發動了傾國之力,和趙國決戰於長平,最終以趙軍45萬全軍覆沒而收場。而秦軍自己也傷亡過半。
  • 他的死真的很冤嗎?
    屈原真的冤,冤在公元前305年,屈原代表楚國剛和齊國籤定友好同盟。秦國一施壓,楚懷王立即認慫,要屈原寫一首罵齊國的歌,屈原說,秦怕咱們和齊聯盟,咱們聯盟對楚國有好處。咋能剛和人家定了友好條約,出爾反爾再去罵人家呢?就不寫,被罷免了左徒,當了不管事的三閭大夫。楚懷王之子楚襄王上位,賜屈原毒酒,多虧屈原一生滴酒不沾,女弟子惠蘭替喝了,也替死了。
  • 明朝才子解縉,被錦衣衛扔雪中凍死,他的書法告訴我們低調很重要
    韓國公李善長七十多歲時受胡惟庸謀反一案牽連,全家被誅,這時解縉竟替郎中王國用起草奏疏為李善長鳴冤。作為大明開國元勳頭名的李善長這會兒都七十多歲了,朱元璋都不念一點舊情,非要辦他,而且是辦他全家,謀反這事徹底激怒了朱元璋,且不可饒恕。你這會兒替他上書鳴冤不是打皇上臉嗎?不久,他又為同官夏長文起草奏疏,彈劾都御史袁泰。
  • 同為大才子,唐伯虎解縉紀曉嵐的對聯各有千秋,令人讚嘆
    雖然有一些對聯是牽強附會,假託名人之名而流傳,但也足以說明這些才子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說明人們是相信這些才子能夠寫出好對聯的。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對聯的讀書人。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欣賞唐伯虎、解縉、紀曉嵐等才子的對聯。這些人同為大才子,對聯各有千秋,令人讚嘆。第1位:唐伯虎。
  • 朱元璋對解縉說我們親如父子,但為什麼任用他一段時間後將其遣回
    ·批評朱元璋太過,太把朱元璋直言進諫的話當回事就在朱元璋對解縉說兩人恩猶父子時,朱元璋讓解縉暢所欲言,只要是朝政不足之處都給指出來,該批評的一定不要避諱。所謂國士待我,必將國士報之。解縉感覺自己遇到了明主,真正找到了知音。於是他開始了毫無顧忌地直言,當天就寫了份萬言書進呈朱元璋。奏疏中首要指出一點,國初朝令夕改,用刑太繁。
  • 吉水這十大文化名菜,解縉豆花、井岡柚香蝦、紅曲肉,你知道嗎?
    這裡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解縉豆花、香煎黴魚、紅曲肉等一系列精工製作的美食,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財富,我們將這些美食財富傳承下來,賽出了井岡柚香蝦、八都板鴨、解縉豆花、松茸山珍湯、香煎黴魚、八都牛八件、蝦米糊、文峰鼎盛、水南紅曲肉、雙色蒸橋巴為「吉水十大文化名菜」,成為飲食文化的名片,旅遊宣傳的金字招牌。
  • 崇禎將他凌遲,乾隆卻為他平反,袁崇煥的死冤嗎?
    那麼袁崇煥被殺,真的冤嗎?那這些罪名,袁崇煥幹了嗎?還真幹了!袁崇煥之死,不是因為清人編造的皇太極設的反間計,而是因欺君失職而被殺。按照明律,敵軍入境不能堵截,攻城不能入保,要按律逮治。所以袁崇煥被殺並不冤。
  • 歷史上死的最慘的10位名人,生前個個呼風喚雨!
    秦孝公死後,曾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虔告發他「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施以「車裂」之刑(即五馬分屍)。一代名臣,竟落得如此下場。 秦檜也想讓他死,要是嶽家軍凱旋歸來,他這個「鴿派」(「投降派」)宰相的烏紗帽無論如何也是守不住的。兩個掌大權的心有靈犀,以「莫須有」的罪名在風波亭勒死了嶽飛父子。
  • 晁錯死的冤嗎?不冤!不懂人心和人性,註定難以善終!
    晁錯的父親跺著腳哭了起來:「我怎麼有你這麼兒子啊,晁家滅門之禍就在眼前,你居然還不自知,我又能說什麼呢?」說完,竟然服毒而死。晁錯被請去了法場,他還以為要見皇帝,穿上了朝服,很正式,唉,沒有想到,走到了長安東市,就此踏上了不歸之路,一代名臣,腰斬而死,父母、妻兒、兄弟姐妹,一律處死,慘吶!至死,他還是不明白啊!漢景帝知道晁錯冤枉嗎?
  • 晴雯的死,為什麼總讓我們覺得冤?
    晴雯覺得自己明明清清白白一個女兒,真是比竇娥還冤: 「……我死也不甘心的:我雖生的比別人略好些,並沒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樣,如何一口咬定了我是狐狸精!我太不服。」 寶玉一邊陪著掉眼淚,一邊也覺得她冤,疑心是襲人在背後放了冷槍。
  • 易中天:晁錯不但死得很冤,死得很慘,還死得很窩囊
    晁錯的這種死法,常常使讀書不細的人誤以為他死得很體面。這事要怪司馬遷。司馬遷在為晁錯作傳時用了「春秋筆法」,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似乎是皇帝給晁錯留面子,讓他穿著朝服去死,享受了「特殊待遇」。斑固就沒有司馬遷那麼厚道,不客氣地揭老底說「紿載行市」(其實司馬遷也說了這話,只不過是在《吳王劉濞列傳》)。紿,就是誑騙。晁錯是被騙到刑場的。
  • 《如懿傳》原著:被「加官進爵」的凌雲徹,死得半點不冤
    凌雲徹的死,一點兒都不冤。 分手的戀人複合,或者說離婚的男女復婚,一定要想清楚,當初導致你們分開的根本原因解決了嗎?如果根本原因還存在,那你們再次分開的概率很大。 凌雲徹就再次被拋棄了。 他的嬿婉妹妹羨慕瓊樓玉宇的風光,再看不上寒門草屋。 本來,人走了,茶就該涼了。
  • 《西遊記》中哪個妖怪死得最冤?
    (《西遊記》第二十七回)第一種和第二種妖怪沒啥可冤的。甚至其中有的妖怪作惡多端卻輕拿輕放,讀者或觀眾還要感慨一句被傷害的百姓實在太冤。能和「冤」字搭上邊兒的大概只有第三種「被判了死刑」的妖怪,並且只有其中的一部分,畢竟被打死的妖怪也的確有罪有應得的,比如白骨夫人,三番兩次想抓唐僧吃唐僧肉,孫悟空把他打死算自我防衛,就談不上冤。
  • 封神榜四聖出山死的冤 只怪自己太傻太天真
    封神榜中截教中諸多大能,可以說都死的很冤,並非自己實力不堪,也不是本人道德不真,卻是恰恰因為他們個人實力太過強悍,才使得闡教眾門人的群毆戰術,愈發爐火純青;也恰恰是因為他們個個為道德真士,性情中人,才容易被腹黑的原始利用,個個拋頭顱啥熱血的替「十二仙首」頂了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