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系列貫穿了2008-2020這12年,很難有一部作品能夠堅持火12年。也很難再有一提到葉問,就提到詠春拳,一提到詠春拳就想起甄子丹這樣的國產IP。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導演葉偉信、主演甄子丹的完美詮釋,這二位和更多幕後人員的合作,造就了功夫片最後的輝煌。
其實單從劇情上來講,《葉問4》與前面幾部沒有太大的區別,特別是與第二部非常相似,都是葉問身邊的人被外國人給欺負,反派們一直貶低中國武術,最終葉問獨自上前打BOSS的劇情,相比較第四部的話,反而第二部的劇情容易吸引人,畢竟第二部更早出現。
不過總的來說,這樣的劇情是很難獲得觀眾的眼球,因為這些劇情在《蘇乞兒》《霍元甲》裡面已經有呈現了,但為何《葉問4》獲得11億的票房的背後,是6.9的豆瓣評分?答案其實也在劇情裡面。
葉問作為一部功夫片,功夫自然是作品中最大的賣點,我們在葉問4裡面,看到了歷代作品中打鬥戲最多、最精彩的一面。整部作品,葉問一共出手四次,分別是與小混混,與萬師傅,還有與教官哥連、士官巴頓之間的對抗
唐人街住家中國傳統功夫切磋、街頭花式藝術功夫調戲空手道、中秋大團圓之你行你上中美大亂鬥、中國上世紀古典保守男大戰次時代美國大兵、傳說級人物葉問學校草地制止校園欺凌,總之你想要的這裡都有,無論是點子、思想、手法、內容、經費,都比以前豐富太多了,這些統統組合在一起,咋一看是增加了影片的精彩程度。
可是很多人只看到了打鬥場面,卻沒有理解導演想要傳達的意思。
畢竟對於電影,許多東西在觀眾看來都是虛構的,功夫也被認作是一種手段,通俗點來說就是為了打架。
可實際上,導演卻是想在作品中表現另一種思想。
在往期作品中,葉問與人切磋一直是點到為止,遇到不識相的主兒就用勁揍一頓,只有在這部的最後一場打戲裡,葉問被打的完全沒了宗師風範。
「不限規則」,他就用上了現在一些人瞧不上的「殺人技」、「陰招」、「損招」,比如踢襠、插喉、戳眼。
為何會一反常態?導演為的就是告訴大家,詠春本來是用來強身健體的,比試並不是最終練它的目的,但在面對一些「特殊」情況時,詠春也可以是「殺人技」。
敢這麼拍出來,導演需要有一定的勇氣。
在電影《精武英雄》裡面,李連杰扮演的陳真說過一句話,那就是「力量不足,你打別人十拳都沒有反應」,其實就是在將力量的重要性,所以《精武英雄》裡面才給觀眾呈現出了一些自由搏擊打法,讓觀眾知道力量的重要性。
《精武英雄》並不是在告訴大家中華武術就是花拳繡腿,自由搏擊才是最強的格鬥方式,而是在告訴學習中華武術的人,一定要加強力量與抗擊打能力的訓練,這樣中華武術在別人眼裡才不會是花拳繡腿,一樣可以打實戰。
這一點在葉問中一直有體現,詠春拳看起來有些弱不禁風,卻是一個人體質的重要呈現。
特別是在第四部裡面,葉問面對身材比他強壯,又比他高大的教官哥連時,拳拳到肉,同時還外加一些力道技巧,輕而易舉的就戰勝了對方。
試想一下,如果葉問本來的力量就不足,打出去的拳沒有任何的力度,就不會給對方造成傷害,既然能夠造成傷害,說明葉問的力量基礎是很紮實了,更別說詠春拳還有很快的出拳速度。
不管是打哥連,還是在打最後的BOSS巴頓,葉問都是拳拳到肉,這也是導演想要告訴大家的地方,詠春並非是花拳繡腿,並不是為了追求好看,既然能夠戰勝這麼多強大的對手,說明施展詠春的人有很好的力量與抗擊打能力的基礎,這一點其實在李小龍身上有很好的呈現。
葉問4中不僅還原了李小龍的經典場面,還直接安排李小龍來了一場實戰較量,這場較量沒有多餘的話,直接就開打,而後李小龍迅速就獲得了勝利。
眾所周知,李小龍本人就是一個身體素質非常恐怖的人,兼具力量、技巧、速度為一身的功夫天才,外加葉問的教導,可以說讓李小龍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
影片中,那唯一一次打鬥就能夠證明,可惜的是,這也給整部作品留下了遺憾。
這裡所說的遺憾並不是說李小龍打鬥場面少,而是他沒有在影片中展示出他的截拳道。
截拳道是李小龍原創的武術,相比較詠春拳的話,截拳道更適合用於實戰。這是融合的中華武術精髓的搏擊術,更容易受到全球觀眾的認可。
這也是為何李小龍在美國的名氣比葉問要高很多了,如果說影片中能夠有更多截拳道的畫面,讓觀眾知道截拳道是由詠春拳來打造的,或許更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導演的意思可以更加直白地展現出來。
總得來說,不管是功夫還是中華武術,還是自由搏擊,導演都想要告訴大家這些都是用來強身健體的項目,並不是為了打鬥的目的去練習的。
不僅如此,葉問在四部作品裡面,都有呈現出我們中國人的謙遜,不到萬不得已,我們是不會出手反擊的。
即便是我們戰勝了對手,也會是點到為止,也體現出我們中國人的善良。
國家情懷在葉問4裡面其實體現得很直白了,或許在很多人看來國家情懷已經被導演給用爛了,沒有什麼吸引力,但是從效果來講,難道大家每次看到葉問戰勝對方的時候,沒有一個自豪感嗎?
既然有,那就說明作品的效果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