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寫出臺灣最驚心動魄的小說,他77歲又捧出新作

2021-02-19 深港書評

他者的人生


 《剪翼史》

王文興  著

洪範

2016年8月版

記得幾年前,王文興老師為了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背海的人》,來到香港宣傳,我和他在半島酒店的咖啡廳做了一個訪談。

訪談稿裡我寫著: 「他由酒店的咖啡廳遠處走來,像是由紀錄片中走下來,白衣淡褲,白髮。個兒不高,背著一個背囊,淡定斯文,就像個日本遊客。只是多了一小夾背心。坐下,介紹,並各人叫了茶。錄音機開啟。王文興的獨幕劇掀幕,以小心翼翼的方式。文學為始,文學為終的對話。」

那時,王老師已經提及他在寫新小說,只是不知書名為《剪翼史》。他每日在他的小書房書寫,從紀錄片看來,空間還真是小,書桌上布滿紙片,他說,每天寫35個字。

窗外的樹影有陽光篩出細碎的光,他亂亂的白髮和細瘦的身影,宛如一個苦行僧,低著頭沉浸在他幾十字的斟酌裡,有時用筆尖大力地刺穿紙片,大力敲擊,揉掉不滿意的紙頭,丟得滿地都是。那是暴戾的書寫。

這個小說家,那麼用力地寫小說,他的作品,一半在內容,一半則在於文字,而文字,是聲音和形狀,是反覆推敲的,把中文的字體變異扭曲敲打增減,試圖巔覆既定的、流暢的閱讀經驗。讀者不能不小心翼翼,因為想進入王文興的文字世界,就要以他的方式去讀他的小說。

「我怎麼會,變成了,這樣?」賀宗成,一個大學教中文的教授, 性格古怪,多疑多心, 是王文興擅長描述的孤獨疏離之人,出現在講堂上,以一個異形之體浮遊在不見容的體制裡,永遠以他者的身份無法融入現實世界。

賀宗成的偏執,恰恰令他變成一個純粹的個體。這樣的個體,如加繆的陌生人,如卡夫卡的變形蟲,如眾多散落在地面上,無根可附、無心可歸的浪人。

賀宗成既不求救贖,也不冀人理解,他的婚姻可有可無,但連離婚都懶。最後還是對方提出,才離得成。「他確是忘恩負義──這四個字,他實當得起。」他自己覺得,只有宗教才能解救他。

他是一個書蟲,平日只是逛書鋪,看一箱箱的新書可有他的喜好。吃過飯,就一直看書,讀書至半夜,全是一個人的活動。一個孤影,幽靈般行走於學院與住宅。一個對外面世界與人事無感的男人。對這樣的人,本來既不喜歡,也不厭惡,卻生出一股同情來了。

不管是《家變》《背海的人》,還是這本《剪翼史》,作者想打動的,皆是小眾的讀者,雖然新書一出,就有年輕的臺灣作者洋洋灑灑萬言書,直言這本書是自我沉溺之作。但是,作為小眾讀者的我,跨過作者所設的障礙,靜心地看著空格、注音、新字與符號,悄悄讀誦,竟也就進入小說的情境,進入那個被世界遺棄,被自己幽禁的男主角的世界。


這本《剪翼史》是王文興花了13年的第三部小說。巧合的是,他1973年出版的《家變》亦是用13年的時間寫成。《背海的人》用了24年。如今他已77歲。他說或再沒有氣力寫新的長篇了。


不過他說一定會繼續書寫, 而讀者如我,會耐心等候。


他們在島嶼寫作:尋找背海的人


王文興 | 1939年9月24日-

籍貫福建福州,臺灣著名作家。1946年遷居臺灣,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曾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從事創作研究,獲藝術碩士學位。1960年和白先勇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曾任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現退休,專事寫作。著有長篇小說《家變》、《背海的人》。2011年,以他為主角的紀錄片《尋找背海的人》獲金馬獎最佳剪輯獎。

- End -


親可能,還會對以下內容有興趣

舌頭和味蕾沒被開發,屬於一種智障 | 這一年,兩股敵對的全球勢力從廢墟冒起 |《出軌》| 我並不相信黑與白,我相信灰色的陰影和朦朧 |謝默斯·希尼:讓熟悉的生活閃現光亮| 你是一個單純的人,還是一個深刻的人?| 看啊,那些失敗的人|女人為什麼比男人漂亮?| 「裡約大冒險」開啟  又要被掏空了 | 你的脈搏,如果它劇烈跳動著,那就是搖滾的聲音 | 哈佛教授的幸福處方 | 一部非西方視角的世界史| 顛覆閱讀體驗的燒腦神書《S.》你讀懂沒?| 他將文學批評視為「史詩」事業 | 物華天寶大唐史 | 卡達萊 | 世界為什麼要感謝荷馬 | 你為什麼還這麼窮? | 現實和理想火拼,最終以理想斃命而終結 | 炎涼的另一面 | 農夫生死書| 走出你自己的"穀倉" |馬爾克斯| 愛情對策 | 極簡宇宙史 | 羅馬 | 阿城 | 詩意的淪亡

相關焦點

  • 93歲的她等了他77年時間,漂洋過海去臺灣,看到的卻只是他的靈位
    93歲的她等了他77年時間,漂洋過海去臺灣,看到的卻只是他的靈位。我們都感覺,如今的生活步伐非常快,如今的文學是快餐文學,如今的愛情可能也是速凍愛情。如今的愛情保質期短暫又脆弱,經不起現實的考驗,我們能等一個人多長時間?而在抗日戰爭期間,卻有那麼一個女人,她等了一個男人77年的時間。
  • 疫情變助力,臺網友猜測: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會是77歲的他?
    新冠肺炎持續延燒,在臺當局「行政院長」蘇貞昌領軍下,臺灣防疫成果據說受到國際讚揚。於是乎,就有島內網友預測,蘇貞昌會是2024民進黨「大選」候選人。這名網友在社交媒體貼文指出,看這個樣子,2024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是蘇貞昌,現在疫情做得這麼好,國民黨這樣下去,要怎麼取回政權?可惡耶,國民黨要爭氣。另一位網友也分析說,以年齡來說,蘇貞昌73歲,4年後77歲。
  • 從《一剪梅》到《青玉案》,74歲的他活出了最瀟灑的自我
    如今,他帶著實力新作《青玉案》再度登臺,颱風平穩,中氣十足,完全不像一個74歲的老人,倒像個帥氣可愛的小老頭。大多數人的74歲,都有一種無法掩飾的衰老,陳彼得的74歲,散發著年輕人的生機勃勃。 2 1944年,陳彼得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三歲時被父母帶去了臺灣。
  • 張愛玲去世20年了,為什麼新作一本接一本的出?
    這一次,是長篇小說《少帥》,張氏用英文寫出,出版時採用中英對照的形式。張愛玲1995年去世,今年正好20周年。在這段時間裡,《小團圓》、《雷峰塔》、《易經》等一本又一本新作面世,不是炒冷飯式的重新編選,而是未曾與讀者見面的「遺作」。在昨日《少帥》的首發式上,止庵說,張愛玲的小說「到此為止了」,「全部在這擱著」——但這只是小說部分,還有數量龐大的書信正待整理出版呢!
  • 張帝:他今年77歲,與鄧麗君齊名,是70年代freestyle的開山鼻祖
    和搖滾、重金屬相似,都能恰當的發洩出自己的情緒,有種江湖兒女快意恩仇,追求趣味人生、不在乎世俗看法的灑脫感。當今市面上的說唱歌手,大多偏向於用極端歌詞表示對生活不滿,但早在上個世紀,卻出了一位俏皮風格的說唱大師,他被譽為華語歌壇最"不正經"的歌手。張帝先生本名張志民,今年77歲。他出生於山東青島,是上個世紀70年代炙手可熱的大明星。
  • 臺灣拍出了金庸最愛的周芷若,也拍出他最不喜歡的小龍女
    之後他費盡了心力,終於在1979年出版《金庸作品集》。當年臺灣兩大報紙《中國時報》和《聯合報》,為了連載金庸的小說,幾乎到了「大打出手」的地步。但是很奇怪,到了1980年代,連TVB都出了《射鵰》三部曲在臺灣售賣錄像帶了,臺灣還曾經查封過一次《射鵰英雄傳》單行本
  • 臺灣作家吳明益新作《複眼人》:從環保話題說起
    作家黃春明誓言說,一輩子不要走這個隧道,如果他死在了臺北,希望大家不要把他從這個隧道運回宜蘭。不過,最終他還是因為怕耽誤一場演講過了這條隧道。如今,大家都要翻山越嶺,去到東部海岸,觀賞那裡壯闊的海洋、高聳的群山,及臺灣最多樣的族群文化。因為中央山脈阻隔的關係,那裡曾是遙遠又難以抵達的美麗之地。  吳明益新作《複眼人》的開篇,便是敘述「雪山隧道」崩塌的災難場景。
  • 盤點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捧過的臺灣言情小說
    也許因為以寫小說為生越來越困難了吶。我記得在初中的時候正是臺灣言情小說正值風光無限,身邊很多同學都經常上課的時候手裡偷偷地藏著本小說,互相借閱,談論喜歡的作者,喜歡的故事情節。而其實這個時候我已經不大看言情了,因為我的啟蒙時期是在小學四五年級。。(唔,有沒有暴露年齡?)
  • 原著小說作者去世享年77歲
    「阿甘正傳」原著小說作者去世享年77歲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6座奧斯卡小金人的影史經典之作《阿甘正傳》,其原著小說作者溫斯頓·格魯姆在美國阿拉巴馬州逝世,享年77歲溫斯頓於1944年3月23日出生於美國首都華盛頓DC,在阿拉巴馬長大,他的其它的作品還包括《消逝的夏日》《美國西部史:1847》、《在生命之上飛行:王牌飛行員鍛造史》等。《阿甘正傳》是溫斯頓1986年創作的小說,在被改編成電影之前,賣了3萬冊。在電影獲得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視覺效果這6項大獎之後,一下賣掉了170萬冊。
  • 「阿甘正傳」原著小說作者去世享年77歲
    時光網訊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6座奧斯卡小金人的影史經典之作《阿甘正傳》,其原著小說作者溫斯頓·格魯姆在美國阿拉巴馬州逝世,享年77歲,更多關於死因的細節並未公布。
  • 寫《尋秦記》的黃易去世了,他才是網絡小說的「鼻祖」
    看到這條消息時,恍然發現,我們除了在與這個名字告別外,還在與那個捧著租來的盜版小說,偷偷在課桌底下看的時光告別;與守著電視看TVB的《尋秦記》和《大唐雙龍傳》的歲月告別。該走的到底是走了,該過去的終究會過去。然而關於黃易,我們都知道什麼?
  • 原諒他77次
    蔡卓妍  飾 呂慧心(Eva)                   周柏豪  飾 張智思(Adam)              衛詩雅 飾 曼迪(Mandy)《原諒他77影片根據李敏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一對青年男女在經歷十年愛情長跑時由甜蜜到分手再到原諒的過程的故事。雖然影片是一部愛情題材的電影,但沒有走小清新或悽美的路線,而是通過生活中的瑣碎,將情侶間的雞毛蒜皮展現的更為真實。影片名為《原諒他77次》,可是究竟會不會有第78次,誰也不知道,因為愛情本來就是一個讓人捉摸不透的東西。
  • 《甜蜜蜜》,《壟上行》,《冬天裡的一把火》,他捧紅鄧麗君,寫出了最美的中文歌曲
    日寇投降後,他因為在文藝方面頗有造詣被抽調到軍隊文工團任職。後來,他隨所在部隊去往臺灣,臨行前只與母親見了一面就匆匆別離。莊奴說,人生如夢,抗日救國夢沒能實現,卻與親人海峽相隔,這也鋪就了後來他走上寫歌這條路,因為太多情愫需要表達。
  • 他寫出恰似你的溫柔、讀你、驛動的心,卻繼林振強、黃霑英年早逝
    》,捧紅了一代歌后蔡琴,他就是臺灣校園民謠開創者梁弘志。自《恰似你的溫柔》開始,梁弘志與蔡琴又合作了《怎麼能》、《抉擇》等多首爆紅臺灣樂壇的經典力作,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被無數歌星翻唱的《讀你》,當歌迷看到這首歌,第一時間會會聯想是對戀人的閱讀,讓人們意想不到的是,梁弘志讀到的不是某個具體的人,而是自己的信仰,因為這首歌是他為自己宗教信仰創作的讚美詩,而梁弘志還曾為自己虔誠的信仰創作過一歌,捧紅了另一位臺灣歌后蘇芮。
  • 77歲呂奇臺灣現真身 退出影壇後果平常人生活
    77歲的呂奇(圖右)保持當年的大明星風採。汪曼玲跟呂奇在臺灣街頭合照留念。呂奇與陳寶珠是銀幕最佳拍檔。呂奇移居臺灣前胖了不少。退出娛樂圈30多年並移居臺灣的「真?呂奇」出現。資深傳媒人汪曼玲最近去臺灣探望朋友,包括現年77歲的呂奇。她分享兩人的合照,呂奇穿著鮮黃色外套,並戴著帽子,十分醒目。汪曼玲寫道:「這次臺北行,收穫很豐富,吃得好住得好,還趁機去見到幾個娛樂圈好朋友。大家猜一下今天,我還約了哪一位,認不認得他?他就是呂奇。我們暢談了一個下午,他告訴我65年第一部拍粵語片《公子多情》的故事。
  • 原諒他77次了,還會有第78次嗎?
    今天要談的是他的第四部作品——港味愛情電影《原諒他77次》本片改編自李敏的同名小說《原諒他77次》,並由她擔任編劇,邱禮濤與李敏曾有過多次合作。小說《原諒他77次》封面李敏也是一位跨界多作品才女,擁有作家、填詞人、編劇、歌手、DJ、主持人等身份,創作了包括27本小說、12本散文、超過700首歌詞、22個電影劇本等。
  • 「臺灣文學之母」鍾肇政,走完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寫下大河小說的鐘肇政一生也如一條大河,時而急速奔騰,時而緩慢流淌,乃至遇到巨大轉折需要改道,需要重新融入新的河流……可以說,他一生創作的作品與他從事創作的一生,都充滿了傳奇色彩。在我們的認知裡,能用漢語寫出這樣大部頭巨著的作家,一定自幼精通漢語,然而事實上,鍾肇政卻是從二十歲才開始學習漢字,學習中文的。
  • 《阿甘正傳》作者格魯姆去世,享年77歲,他的作品抓住了文化的時代...
    歲。在報社工作期間,他遇到了20世紀下半葉美國最著名的小說家,包括《從這裡到永恆》(From Here to Eternity)的作者詹姆斯·瓊斯、庫爾特·馮內古特和約瑟夫·海勒。受這些著名作家的影響,格魯姆決定做一名專職作家。
  • 曾與謝賢齊名77歲隱退多年臺灣現身 是TVB《難兄難弟》人物原型
    當時紅透半邊天的他,隨著粵語片漸漸沒落,在80年代末淡出熒幕,與第二任太太凌黛,移居臺灣改行從商,退隱多年,很少看到他的消息。而資深傳媒人汪曼玲昨天在社交平臺上貼出77歲的呂奇照片,除了粉碎不少傳聞之餘,呂奇還透露只希望過平常人生活。
  • 【等了77年的團聚】97歲臺灣老兵今日回到合江老家
    今日上午11點20分左右,97歲的臺灣老兵胡定遠,時隔77年後,回到了自己的合江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