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人生
《剪翼史》
王文興 著
洪範
2016年8月版
記得幾年前,王文興老師為了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背海的人》,來到香港宣傳,我和他在半島酒店的咖啡廳做了一個訪談。
訪談稿裡我寫著: 「他由酒店的咖啡廳遠處走來,像是由紀錄片中走下來,白衣淡褲,白髮。個兒不高,背著一個背囊,淡定斯文,就像個日本遊客。只是多了一小夾背心。坐下,介紹,並各人叫了茶。錄音機開啟。王文興的獨幕劇掀幕,以小心翼翼的方式。文學為始,文學為終的對話。」
那時,王老師已經提及他在寫新小說,只是不知書名為《剪翼史》。他每日在他的小書房書寫,從紀錄片看來,空間還真是小,書桌上布滿紙片,他說,每天寫35個字。
窗外的樹影有陽光篩出細碎的光,他亂亂的白髮和細瘦的身影,宛如一個苦行僧,低著頭沉浸在他幾十字的斟酌裡,有時用筆尖大力地刺穿紙片,大力敲擊,揉掉不滿意的紙頭,丟得滿地都是。那是暴戾的書寫。
這個小說家,那麼用力地寫小說,他的作品,一半在內容,一半則在於文字,而文字,是聲音和形狀,是反覆推敲的,把中文的字體變異扭曲敲打增減,試圖巔覆既定的、流暢的閱讀經驗。讀者不能不小心翼翼,因為想進入王文興的文字世界,就要以他的方式去讀他的小說。
「我怎麼會,變成了,這樣?」賀宗成,一個大學教中文的教授, 性格古怪,多疑多心, 是王文興擅長描述的孤獨疏離之人,出現在講堂上,以一個異形之體浮遊在不見容的體制裡,永遠以他者的身份無法融入現實世界。
賀宗成的偏執,恰恰令他變成一個純粹的個體。這樣的個體,如加繆的陌生人,如卡夫卡的變形蟲,如眾多散落在地面上,無根可附、無心可歸的浪人。
賀宗成既不求救贖,也不冀人理解,他的婚姻可有可無,但連離婚都懶。最後還是對方提出,才離得成。「他確是忘恩負義──這四個字,他實當得起。」他自己覺得,只有宗教才能解救他。
他是一個書蟲,平日只是逛書鋪,看一箱箱的新書可有他的喜好。吃過飯,就一直看書,讀書至半夜,全是一個人的活動。一個孤影,幽靈般行走於學院與住宅。一個對外面世界與人事無感的男人。對這樣的人,本來既不喜歡,也不厭惡,卻生出一股同情來了。
不管是《家變》《背海的人》,還是這本《剪翼史》,作者想打動的,皆是小眾的讀者,雖然新書一出,就有年輕的臺灣作者洋洋灑灑萬言書,直言這本書是自我沉溺之作。但是,作為小眾讀者的我,跨過作者所設的障礙,靜心地看著空格、注音、新字與符號,悄悄讀誦,竟也就進入小說的情境,進入那個被世界遺棄,被自己幽禁的男主角的世界。
這本《剪翼史》是王文興花了13年的第三部小說。巧合的是,他1973年出版的《家變》亦是用13年的時間寫成。《背海的人》用了24年。如今他已77歲。他說或再沒有氣力寫新的長篇了。
不過他說一定會繼續書寫, 而讀者如我,會耐心等候。
他們在島嶼寫作:尋找背海的人
▼
王文興 | 1939年9月24日-
籍貫福建福州,臺灣著名作家。1946年遷居臺灣,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曾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從事創作研究,獲藝術碩士學位。1960年和白先勇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曾任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現退休,專事寫作。著有長篇小說《家變》、《背海的人》。2011年,以他為主角的紀錄片《尋找背海的人》獲金馬獎最佳剪輯獎。
- End -
親可能,還會對以下內容有興趣
舌頭和味蕾沒被開發,屬於一種智障 | 這一年,兩股敵對的全球勢力從廢墟冒起 |《出軌》| 我並不相信黑與白,我相信灰色的陰影和朦朧 |謝默斯·希尼:讓熟悉的生活閃現光亮| 你是一個單純的人,還是一個深刻的人?| 看啊,那些失敗的人|女人為什麼比男人漂亮?| 「裡約大冒險」開啟 又要被掏空了 | 你的脈搏,如果它劇烈跳動著,那就是搖滾的聲音 | 哈佛教授的幸福處方 | 一部非西方視角的世界史| 顛覆閱讀體驗的燒腦神書《S.》你讀懂沒?| 他將文學批評視為「史詩」事業 | 物華天寶大唐史 | 卡達萊 | 世界為什麼要感謝荷馬 | 你為什麼還這麼窮? | 現實和理想火拼,最終以理想斃命而終結 | 炎涼的另一面 | 農夫生死書| 走出你自己的"穀倉" |馬爾克斯| 愛情對策 | 極簡宇宙史 | 羅馬 | 阿城 | 詩意的淪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