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吳明益新作《複眼人》:從環保話題說起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吳明益 1971年出生於臺北,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臺灣自然寫作代表作家之一,著有散文集《迷蝶志》《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天橋上的魔術師》,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

  從臺北到宜蘭的高速公路,汽車在連綿的山區穿行,要經過一段長長的「雪山隧道」。

  當年開鑿這條隧道的時候,遭遇了嚴重的工程困難與很多人的反對。作家黃春明誓言說,一輩子不要走這個隧道,如果他死在了臺北,希望大家不要把他從這個隧道運回宜蘭。不過,最終他還是因為怕耽誤一場演講過了這條隧道。如今,大家都要翻山越嶺,去到東部海岸,觀賞那裡壯闊的海洋、高聳的群山,及臺灣最多樣的族群文化。因為中央山脈阻隔的關係,那裡曾是遙遠又難以抵達的美麗之地。

  吳明益新作《複眼人》的開篇,便是敘述「雪山隧道」崩塌的災難場景。這部多次獲獎、融環保與科幻於一體的小說,很難用一個準確的定義去概括。吳明益不認為自己寫的是環保題材的小說,他說臺灣在上世紀90年代便拋棄了「環保」這個詞,因為它非常的人類中心主義。

  8月底,在騰訊文化組織的臺灣文化考察行中,記者在穿越了「雪山隧道」,飽覽了遼闊的東部海岸線後,與吳明益相約在臺北的「紫藤廬」茶敘。我們的對話,便是從這段「雪山隧道」開始的。

  靈感:「雪山隧道」

  「雪山隧道」打通之前,臺北人到宜蘭,走的是北宜公路。翻山越嶺,九道十八拐,沿途不斷地轉換風景,遠遠地能看到海灣。這條公路曾經是男女約會的好地方。黃春明在宜蘭辦了一個雜誌,名字就叫《九彎十八拐》。

  「雪山隧道」開通之後,宜蘭的人文與自然生態發生了改變。

  「以前,臺北到宜蘭,感覺要去一個遙遠的地方,帶著某種浪漫的想像。如今,只需經過一個隧道,與當年不斷地轉換風景,人們的情感和態度是不同的。所以,黃春明覺得,這個美好的東西被毀滅了。」

  提及「雪山隧道」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吳明益說這是他小說創作的靈感之一。「這個山含有大臺北地區的水脈,開了隧道之後水脈就流掉了,流掉之後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臺灣的地下水位下降是很嚴重的問題,因為整個西半部越來越低,颱風來的時候造成海水倒灌,之前是沒有那麼頻繁的。」

  吳明益稱,宜蘭的田地現在被割成一塊一塊地賣給了臺北人,蓋成了一棟棟的別墅,所以宜蘭現在有很多的「假農夫」,領著農民的保險費和務農津貼。臺灣一直在講要提升糧食的自給率,現在自給率只有10%左右,政府的目標是提升到30%。如果世界經濟發生動蕩的話,糧食是一個大問題。

  未來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想種地已經買不起地了。吳明益給記者算起了經濟帳:一坪地在他任教的位於花蓮的東華大學旁邊,可能要7000到10000塊,可在二十年前時,3000多坪才5萬臺幣,農夫可以種得起。現在一坪地1萬塊,農夫買了3000萬的地連自己都養活不了。

  作為一個自然生態的觀察與寫作者,吳明益早早地在學校旁邊買了一塊土地,閒暇時耕種,完全不用農藥。「依靠自己種植吃菜的話會餓死,因為你都不下藥,你要對抗的東西很多,所以我更覺得這種體驗有意思。以前帶著相機到野外去,生物不是你的敵人很清楚,但如果你是農夫的話,很多生物是你的對手。」

  二十來歲時,有閒的吳明益帶著相機在野外,跑遍臺灣觀察各種蝴蝶,寫出了《蝶道》《迷蝶志》,還觀測溪流河岸的生態,寫出了《家離水邊這麼近》,成為臺灣自然寫作的代表作家。

  「比如蝴蝶要產卵在菜葉上?」想起他寫過《迷蝶志》,記者問道。

  「對。你會有新的糾結出來,你會找到一個新的相處之道,這是我更年輕時寫那些作品沒有辦法體會到的。喊口號很容易,深入進去之後會發現各種問題,面對時心態更複雜。」吳明益回答。

  靈感:「垃圾渦流」

  觸動吳明益寫作《複眼人》的另外一個事件是「垃圾渦流」。

  2005年,吳明益看到一則國際新聞,報導太平洋上有十個加州大的「垃圾渦流」在緩緩漂流,科學家還沒有找到解決的方法。那時候還沒有谷歌地圖,沒有衛星照片,吳明益覺得難以置信,太不真實了,但這件事一直擱在了他的心底。

  在野外,在海邊,這些人類遺棄物聚集成島的形象,會時常湧現在他的腦中揮之不去。漸漸地,吳明益想像這個島出現了一個少年,名叫阿特烈,《複眼人》小說有了雛形。後來,吳明益讀了一些人類學的作品,就想像讓南太平洋上的小島少年漂到臺灣來,讓兩個文化產生一些對話。於是,這些「垃圾渦流」組成的島,在漂流中撞擊了臺灣。

  小說創作時,臺灣還沒人關心「垃圾渦流」的問題,如今,媒體慢慢開始關注報導此事,一些年輕人也在參與「垃圾渦流」的國際計劃。在全世界,各國都在提出一些計劃來解決這個問題。

  現實中的「垃圾渦流」,由於被海浪不斷地瓦解,不會形成島嶼,而且在洋流研究上,是不會撞擊到臺灣的,吳明益是打算把「垃圾渦流」當做一個隱喻。「我覺得這在整個地球都是很荒謬、很古怪的事情。這很像臺灣島上發生的環境問題,這個島就這麼小,任何環境問題摧毀的絕對不是一個小地方,整個島都要受影響。」

  《複眼人》小說承載的東西,當然不僅是一個簡單的環保問題,吳明益考慮更多的,是人類之間的相互依存,人文與自然的關係。

  十來年前,吳明益寫過一個短篇同名小說,裡面引用了現實中的故事——據說俄羅斯人曾經打算把月球毀掉,因為科學家認為把月球毀掉之後地球會發生偏移,俄羅斯的土地就會變得適合種植,至於其他國家的死活,就不管了。

  「未來真的有一個國家要這麼幹了,那些關於月亮的神話,中國的,印第安人的,就沒有了。我們小時候指著月亮的時候,媽媽都說,月亮晚上會跑過來割你的耳朵,如果你指甲沒有剪乾淨,晚上睡覺抓癢的話,隔天你會以為是真的,那時的心靈感受真是難以言喻,就好像大自然是活的一樣。」吳明益說,消失的不僅僅是月亮,而是整個文化體。

  靈感:「複眼人」

  複眼,是一種由不定數量的單眼組成的視覺器官,主要在昆蟲及甲殼類等節肢動物的身上出現。

  年幼時,吳明益喜歡到處觀看昆蟲,並向老師提出很多奇怪問題:為什麼我們不是複眼呢?那樣的話,視覺能力好,捕捉能力又強。擁有「複眼」,是吳明益童年時的浪漫夢想。如果一個眼睛可以看到一個世界,那3000個複眼,就可以看到3000個世界?

  長大後的吳明益明白,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視覺演化系統,於是童年時的夢想,便通過小說中的人物來承載。透過「複眼人」的眼睛,我們看見了成千上萬個世界,山的世界,海的世界,動物的世界,植物的世界……人類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再單一,不再局限。

  對於臺灣轟轟烈烈的各種環保運動,吳明益一直非常關心且有自己的思考。記者在街頭目睹了島內民眾正在上演的反核運動,吳明益稱,從人文的角度來看,被選為永久核廢料儲存場的地方,未來幾萬年等於死掉了,文化就消失了,核電會摧毀的是未來。另外,核電廠幾十年就會出一次問題,用人類演化的歷史來看,其實非常頻繁。人類演化幾萬年,幾十年就出一次事,這個比例是很高的。人類再演化一萬年,會出多少事?

  「文學有一種力量就在這個地方,世界上發生了很多殘酷的戰爭,沒有科學家阻止過戰爭,但文學家的作品有時候真的發揮了某種力量讓人家嚮往和平,讓讀者希望戰爭不要再來。」吳明益覺得,自己最終寫的其實是人和人之間的情感依附關係,即使不談環境問題,它還是依舊存在。

相關焦點

  • 影像|吳明益 正視自己的「正片」與「負片」
    這讓我想起日本人殖民臺灣時大規模地拍攝了各少數民族的臉孔,他們也喜歡在鄉間的椰子樹下拍照,以作為身處南國的證明,即使是室內攝影棚的布景亦然。彼時太陽帝國仍未日落,風景亦是從屬於人類佔有行為的證明。陳傳興在《銀鹽熱》裡指出,日本帝國最早有計劃地以影像記錄臺灣,展示了「日本帝國在想像領域裡佔據了泛視的優先觀看位置,相對的,清政府面對這塊化外之地的態度仍舊停留在視而不見的盲暗狀態」。
  • 臺灣著名繪本作家幾米再推新作
    在無數「米粉」的期待下,臺灣作家幾米的新作《擁抱》簡體中文版,近日由中國國際出版集團海豚出版社出版。正如臺灣版編輯手記中所提到的,「原先的幾米回來了一些,但也更往前跨了一大步。」    2012年5月《擁抱》在臺首次出版以來,引起了廣泛反響,在臺灣引發了「大聲說出我想要擁抱」、「讓我給你擁抱」等溫馨的話題討論,此次簡體版《擁抱》登陸內地,必將引發新一輪的「幾米」熱潮。      用圖畫書寫、用文字繪畫,是幾米為這個世界送上的一抹燦爛陽光。
  • 新井一二三專欄:臺灣外省人
    旅日作家東山彰良,也是《火影忍者》劇場版電影《血獄》的編劇。雖說是臺灣出身的作家,看東山彰良的照片,皮膚白皙、個子高瘦,顯然是一副中國北方人模樣。前幾年在臺灣走紅的影片《艋舺》(2010)也一樣描繪了戒嚴時代末期的臺北中學生和黑社會分子相接觸的狀況,小說《流》卻在土裡土氣的臺灣現實中,發掘出來了美國成長小說的經典《麥田裡的守望者》一般的天真和健康。東山彰良回答日本媒體的訪問說:自己取的筆名反映著對山東老家的憧憬和驕傲。對於「臺灣外省人」,外界的印象至今停留在侯孝賢、楊德昌等「臺灣新電影」的中心人物。
  • 當環保話題遇上綜藝真人秀...
    環保話題又上綜藝真人秀了這回是《極限挑戰》第四季第三期節目節目拍攝地正是「兩山」理論發源地:湖州市安吉縣
  • 作家黃蓓佳新作《野蜂飛舞》聚焦抗戰歷史
    新作《野蜂飛舞》聚焦抗戰歷史,作家黃蓓佳感言——  兒童文學應引領兒童的精神發展  繼《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五個八歲系列」等膾炙人口的兒童文學作品後,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黃蓓佳的又一部長篇新作《野蜂飛舞》將於8月底和讀者見面。
  • 起點中文網重磅推出臺灣知名詞作家許常德新書
    「不寂寞,也不愛情」,語出新近上市並熱銷的臺灣知名詞作家許常德的作品《不寂寞,也不愛情》。作為「情歌聖手」許常德個人首部兩性情感話題私想錄,該書由盛大文學旗下起點中文網和華文天下聯袂推出。這也是起點中文網繼出版許常德《「母愛」真可怕》、《中年男人地下手記》、《面具之上》等作品後,與其的又一重要合作。
  • 動漫晚報 虛淵玄新作曝光 輕小說作家吐槽不賺錢
    虛淵玄新作企劃曝光,竟然是興趣使然的霹靂布袋戲!日本輕小說作家吐槽行業,越努力越不賺錢想轉行;《火影》結局令人無法接受?鳴人沒娶小櫻或成最大敗筆;2016年日本札幌冰雪祭典開幕,進擊巨人雪雕震撼全場!  那麼接下來就進入今天的主要內容吧!
  • 臺灣著名作家亮軒福州與讀者分享臺灣讀書經驗
    臺灣著名作家亮軒福州與讀者分享臺灣讀書經驗 2015-11-21 16:41: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臺灣清明節:慎終追遠顧環保
    據悉,2017年臺灣進口紙錢約18萬噸、香品約1.5萬噸,若全面焚燒,相當於砍掉數百萬棵樹木,不但汙染空氣,也耗費珍貴的環境資源。在5日的清明節來臨之前,臺灣環保事務主管部門便宣導「清明祭祖重誠心,慎終追遠顧環保」理念,呼籲民眾採取較環保的方式祭祖。
  • 臺灣作家楊照:不妨多讀「無用之書」
    昨日下午,臺灣著名作家楊照攜新作《馬爾克斯與他的百年孤獨》,與江城讀者分享讀書感受:多讀現代經典,多讀看似「無用之書」也許更滋養。   分享會上,楊照反覆提到閱讀現代經典的重要性,實際上,他在臺灣舉辦的四十六期「誠品講堂」中,就曾為普通讀者解讀弗洛伊德、達爾文、村上春樹、馬爾克斯、海明威等人的經典著作。「有很多的書雖然你現在讀不懂,但你應該培養興趣把它讀下去。」
  • 那些年,臺灣人一起追的環保
    沒有人懷疑它的正確性,因為人類文明的許多進展是基於此意識而獲得的,人類當前的許多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也是基於此意識而制定的。卡遜第一次對這一人類意識的絕對正確性提出了質疑。這位瘦弱、身患癌症的女學者「創造出了一股已不退落的環境意識的潮流」,直至今天。
  • 馬祥 ▍環保運動與臺灣本土意識的互動
    反公害組織和環保團體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開始大量出現,諸如「新環境雜誌社」、「主婦聯盟基金會」、「臺灣環境保護聯盟」、「臺灣綠色和平組織」等一一登場,而許多大學生也因此被號召或者動員投入了抗爭活動中,風起雲湧般的環保運動迫使「行政院」在1987年設置了「環保署」,以響應民間對環保的關注與需求。
  • 【學生說臺灣交流版】環保臺灣:在雨季,遇見別樣的你
    和世界相遇之臺灣  「你為什麼要來臺灣?」「因為大家都是黑頭髮,黑眼睛,講的語言都是一樣,我就好奇,會有什麼不一樣。」   從臺北市立美術館出來,下著悉悉索索的小雨。來臺灣的日子裡,半數伴隨著雨水的衝刷,多雨的臺灣啊。雨水固然惱人,但雨中的臺灣朦朦朧朧的,別樣動人,像是在夢裡見過無數次。 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並沒有想像中的陌生感,如同走在故鄉熟悉的街頭。賓至如歸,大概這是我唯一可以想到的詞語。都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果不其然。在校園裡隨便問個路,得到的不是目的地的明確方向,指路人會給你帶路,順便一路介紹,這是什麼地方,那是什麼樓。
  • 成勳將出演任成漢作家絕筆後新作《結婚故事》男主人公
    bnt新聞訊 韓國人氣演員成勳將出演任成漢作家絕筆後的新作《結婚故事》(暫定名)男主人公17日,據某韓媒獨家報導,成勳方面相關人士表示:「成勳確定出演任成漢作家的新作《結婚故事》男主人公。」《結婚故事》是任成漢作家發表絕筆宣言5年後推出的新作。成勳與任成漢作家在2011年SBS電視劇《新妓生傳》中結緣,重逢的兩人將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備受關注。另外,該劇的各種具體日程目前仍在討論中。薄文/文 bntDB/圖
  • 臺灣的環保運動與權利運動是怎樣相互促進的
    而杜邦要在當地生產被認為是高汙染的化學產品——二氧化鈦,引起當地居民抗議,抗議潮一浪接一浪,後來杜邦公司取消鹿港設廠計劃。這也是首個通過民眾抗議大盤紙外商終止投資的事件。這一年,還由於車諾比核事故發生,臺灣反核運動逐漸開始蓬勃發展。
  • 李民基*金智媛再次合作 將確定出演樸海英作家新作
    韓國人氣演員李民基和金智媛確定出演樸海英(音)作家的新作。
  • 臺灣「迷魂計」:在馬來西亞的華裔作家為何老是往臺灣跑?
    臺灣在人文研究方面取得的佳績,以及臺灣當局對文化產業的大力支持,有益於文學創作繁榮局面的形成,同時,人文方面的良好氛圍也為馬來西亞華裔作家在臺灣取得文學方面的成就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著名的馬來西亞華裔作家中與臺灣有所聯繫的有最近去世的砂拉越作家李永平,還有黃錦樹、張貴興、索克·方婷·何以及黎紫書等人。
  • 臺灣南投燈會環保風 踩單車點亮花燈
    南投燈會環保花燈,讓民眾踩腳踏車發電點燈。(廖志晃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綠能概念正夯,南投燈會今年推出環保燈區,結合環保、運動與彩燈的裝置藝術,讓民眾通過自行車競速發電,選擇日月潭、武嶺及塔塔加3條路線,比賽誰先點亮花燈,用運動方式參與南投燈會,還有機會獲得運動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