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人生大事。失眠,卻困擾著當今很多人。
根據中國睡眠研究會公布的睡眠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成年人失眠發生率高達38.2%,且這個數據仍在逐年攀升。《我們為什麼睡不著?》為我們揭示了失眠背後的原因——人體的晝夜節律決定了睡眠,而失眠就是晝夜節律失調。那麼,什麼是晝夜節律?
早在18世紀,就有科學家發現含羞草的葉子會在白天向著太陽打開,在黃昏時合攏。後來,其他科學家發現不只是植物,動物和人類也有生物鐘幫助自身生理狀態適應環境的日常變化。這種常規性適應被稱為晝夜節律。
晝夜節律是生物節律的一種,它由地球自轉決定,持續時間為24個小時,受太陽光的照射而影響到人體體溫、進食和激素分泌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晝夜節律的一個表現。除此之外,它還控制著覺醒與睡眠的更替,即使在全天照明或黑暗的環境條件下也照常運行。從單細胞生物到植物、再到動物和人類,生物體內的許多生命活動表現出周期性的晝夜節律。它對調節細胞周期、增殖、凋亡、代謝、分泌以及免疫等均有影響。值得注意的是,人體血壓也遵循著晝夜節律的變化,晨起時血壓最低,傍晚時血壓達到峰值。所以醫生會建議高血壓患者儘可能把鍛鍊時間安排在早晨。
同時,晝夜節律也會使我們產生睡眠欲望。褪黑素是松果腺釋放的天然「睏倦」激素。它在晝夜節律中起著很大作用。褪黑素在一天裡的不同周期被分泌到體內,幫助維持我們大多數人習慣的睡眠覺醒周期。松果腺在黑暗時會製造和分泌更多的褪黑素,在光亮的時候會減少產量。雖然每個人都會產生褪黑素,但隨著年齡增長,分泌的量會減少。褪黑素的分泌在我們生命的最初幾個月開始,然後一直增加,直至成年早期達到頂峰。在那之後,大多數人的褪黑素分泌會減少,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些中老年人更容易失眠。而陽光可以刺激血清素的分泌,血清素是一種刺激情緒的藥物,與褪黑素呈現此消彼長的關係。因此,白天人們容易處於覺醒狀態,到了夜晚便會出現入睡的渴望。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當人們乘坐飛機從一個時區飛到另一時區時,人體仍會按照原來的晝夜節律工作,這樣就與到達目的地的實際情況不符,從而出現一種被稱為「噴氣飛機症候群」的症狀。這種症狀的表現是工作效率低、不易入睡、睡中容易驚醒、思路不清等。一般要在一至數天後才能適應新地區的晝夜變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倒時差」。
當失眠時,人體的晝夜節律失調,最先出現的症狀就是在本該睡著的時候無法入睡,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是晝夜節律被打亂後,人體不能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來適應新的環境。這種情況可以分為兩大類,即由於人體自身機能失調導致的原發性紊亂和由於環境因素影響了生物鐘功能而導致的繼發性紊亂。時差症候群和輪班等情況下發生的覺醒——睡眠紊亂都屬於繼發性紊亂。相比之下,原發性覺醒——睡眠紊亂會呈現出很多其他類型的睡眠紊亂疾病,比如失眠、睡眠過度等等。
那麼,晝夜節律已經亂了,是不是就沒救了?並不是。其實,晚上難以入睡的部分原因是對光線極度敏感。即使是一般的室內光線也會欺騙我們的大腦,使其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更不用說經常暴露在電子屏幕的人造光下。所以,睡前應儘量少接觸電子產品和屏幕產生的強光。
睡眠與覺醒的轉換受晝夜節律等多種因素的調節。要讓自己的生物節律適應晝夜變換,就要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即按時吃飯、到點睡覺。另外,儘量不要在周末睡懶覺,或者明顯改變自己的睡眠時間。一個晚上的劇烈變化可能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是連續幾晚睡眠時間的變化可能就會導致明顯的睡眠障礙。
晝夜節律是人體內生物鐘和地球自轉之間非常複雜的平衡,正因其複雜,才需很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