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抑鬱的來訪者
小武是我的一位受到「焦慮情緒」困擾的來訪者。
他有一個典型的行為特點,就是「晚睡晚起」。晚上打遊戲、看小說、追劇,不亦樂乎,根本停不下來。
於是,睡覺的時間越拖越晚,一開始是凌晨一兩點,後來是三四點,再後來乾脆通宵不睡。
與「一到晚上,人就特別精神」相對的,一到白天,人就特別萎靡。
所以,他特別抗拒白天的時間。比如,他早上一覺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時間,如果時間是在早上八九點,他就很煩躁,如果時間是下午一兩點,他就開心了。
是的,他不想起床,用他自己的話說,「恨不得一覺睡過去才好」。
「恨不得一覺睡過去」,這是「不想醒來」很極端的表達。
我們細想一下,「恨不得睡過去才好」等於什麼?等於不再醒來,約等於死去。
這種想法,細想一下,還挺可怕的。可是,看看我們周圍的人,我們幾乎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這種想法: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
我的一位朋友,高知,公司的高管。她雖然沒有小武這麼極端,可是,也是「晚睡晚起」的「重度患者」。這讓她很焦慮。
因為,她知道,熬夜對身體必然不好,尤其是她這個年紀,也熬不起了;他知道,晚上身體在排毒、造血;
她知道,睡不好,第二天氣色和精神有多差,更何況,還有一整個部⻔的員工等著她指哪打哪呢.可是,縱然知道這些,也沒有用。
每每一到晚上,所有這些知道的道理,都抵不過深夜追一部劇帶來的快感。每當夜深人靜、自己沉浸在追劇的劇情中的時候,那種愉悅和滿足,是無可比擬的。
而這時,所有的道理,都顯得那麼蒼白,一切的理性,全部失靈。
晚上不睡,因為那是自己的時間
這是我的朋友,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吧。
一次聚會,聊到晚睡這個話題,大家都說:晚上是「捨不得」睡。夜深人靜,我們抱著手機、電腦或者pad,追劇、刷綜藝、看小說、打遊戲、逛淘寶;
或者,只是停不下來地刷朋友圈、抖音和微博,內容不盡相同,我們卻有著高度相似的心境:捨不得睡。
為什麼「捨不得」睡?因為,「晚上的時間」太寶貴了。
可是,為什麼到了晚上的時間才變得寶貴?因為,那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時間。
晚上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手機裡的工作群終於消停了;家裡的事情也可以暫時不去操心;工作了一整天,我們才終於「贏得」晚上這片刻的安寧和享受。
摒除外界所有幹擾,我們終於可以和自己安靜地在一起,並且,做自己開心的事。這才是難得的屬於自己的時間。
沒有這一刻的放縱和任性,哪有白天奮鬥和努力的動力?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晚上不想睡的原因。
屬於自己的時間,這是很大的心理慰藉。
早上不起,因為那是別人的時間
和「晚上不想睡」相對的,是「早上不想起」。這雖然在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卻是一句挺矛盾的話。
單從這句話來看,「晚上不想睡」,一定是因為我們覺得時間寶貴,恨不得增加「醒著」的時間,多做一些事情。
而我們能把控的時間,貫穿在從我們早上睜眼後到晚上閉眼前。那麼,如果我們覺得時間寶貴,我們應該很有積極性地早上恨不得早點起床才是啊。
可是,我們偏偏不是,我們覺得時間寶貴,但是,早上又並不想起床。這是不是很矛盾?
所以,這裡的原因只有一個:晚上的時間和白天的時間,同樣是時間,對我們來說的意義卻不一樣。
有這麼一句話,叫醒我們的是「夢想」。
「夢想」可能有點大,不是每個人都找到了,可是,至少,我們之所以願意醒來,一定是因為,即將開始的一天,是對我們有吸引力的。
那麼,反之亦然,我們不願意醒來,是因為,醒來後要做的事情,即將開始的一天,對我們來說,是沒有吸引力的。
其實,說什麼「懶不懶」,愛不愛賴床,有沒有自控力,說白了,就是:與起床要做的事情相比,躺在床上更有吸引力。
這對於晚上不想睡也同樣適用:與睡覺相比,熬夜做的事情,更有吸引力。
那麼,白天,我們都經歷了什麼?
來看看我的一位已經做了媽媽的朋友的描述。
她早上根本不想起床,因為起床之後,全是責任:先要和小孩鬥智鬥勇、軟硬兼施地把孩子從床上拉起來;再檢查孩子上學要用的書本文具;然後再收拾自己.
以這種戰鬥的姿勢開始一整天的生活:繼而就是面對上班的「糟心事」,複雜的人事鬥爭,永遠都已經時間緊迫和困難重重的項目的推進.
然後,一天下來,從公司下班,回家裡上班:輔導孩子功課,或者陪玩,和公婆偶爾會有的摩擦,和丈夫偶爾會有的冷戰或者激戰.
這就是她白天的生活。
也許我們已婚或者單身,有娃或者沒娃,可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的生活,大概率上,恐怕都是大同小異,那就是:白天的生活,被意義和責任填滿。
白天,我們為「正確」而活
看看這一整天的生活,誰能有動力離開那張床?
所以,並不是我們不起,是我們沒有動力起。我們白天的時間,基本上是被所謂的「正確的道理」填滿。
比如,我們早上起床,就應該努力賺錢,努力拼搏;同事交往,就應該有一團和氣的好人緣; 在領導眼裡,我們就應該做一個勤奮努力的好員工;
回家,就應該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抑或是子女的好爸媽.這些,都是「正確的」。
可是,這些所謂的「正確」,到底是誰規定的呢? 很多時候,我們明白的所謂的「正確」的道理,不是我們自己的道理,而是外部世界灌輸給我們的道理。
外部世界包括哪些?所謂外部世界,主要指的是不同時期,我們所面對的「權威」。
比如:兒時的父母,學生時代的老師,或者,社會主流價值觀告訴我們的「是非對錯」。
有一次周末,我在書店看書。旁邊一位媽媽帶著孩子也在看書,孩子大概也就一年級左右,兩個人一坐下就爭執了起來。
原來,孩子拿了一本漫畫在看,媽媽看到了,就在教育孩子:我們說好了來看書,你看這個書算是看書嗎?你要看《十萬個為什麼》,你要看知識書。
孩子極不情願,但是又沒有公然反抗,只是嘴裡小聲嘟嘟囔囔,然後悶頭依舊抱著手裡的漫畫不放。
媽媽當然不肯罷休,又發起了第二輪攻勢:咱們不是在家說好的嗎?過來看書要看有意義的書。
你說,是你自己去拿,還是我給你去找。這個時候孩子默默起身,去乖乖抱了本《十萬個為什麼》回來。
這是特別小的一件小事,但是,我特別有感觸。因為,我就是這個小孩。
從小,我的世界就被歸類了:「看書」是好的,「玩」是不好的;
看書呢,也有分類,看「世界名著」、「歷史」、「知識」這種「有意義」的書是好的,看「漫畫」、「各種現代小說」、「武俠小說」這些都是「不好的」。
開始的時候,我當然會有牴觸,就像這個小孩子一樣。
我知道自己天然想看金庸的武俠,而不想看泰戈爾的文集,但是,久而久之,連我自己都會內化並認同父母給我灌輸的這種分類。
所以,當我「放縱」自己看郭敬明的《夢裡花落知多少》的時候,我會有極大的罪惡感。
這種罪惡感不僅讓我焦慮,讓我內疚,還會讓我放下這本書,轉而拿起列夫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
這就是所謂的「正確」。久而久之,我們把外部權威強加給我們的東⻄當成自己的東⻄,並且逼著自己去執行,我們的生活,就開始變得沒有樂趣,甚至變成行屍走肉。
因為,那並不是我們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我為誰而起
為了改變這個「壞習慣」,我想,我們都做過很多努力。比如,逼著自己晚上早點睡,早上早點起。
可是,一般來說,這種做法需要我們耗費極大的毅力,而且,收效甚微。
這樣做,常常會導致我們跟自己較著天大的勁,然後發現自己仍然做不到,最後還要落的自暴自棄沮喪的結局。
說不定,還要給自己貼上一些標籤:懶,沒毅力,自控力差等等。
可是,問題來了,仍然有人每天規律生活,甚至,早上恨不得早點起床,開始新的一天。而且,似乎看起來並不需要付出什麼極大的毅力。
解決問題,永遠是「疏大於堵」。這種「恨不得每天早上早點起床」的想法,如果是發自本心,通常是因為,我們重新找回了讓自己「早上睜眼」的動力。
所以,解決「晚睡晚起」問題,最好的方法,不是逼著自己「早睡早起」,而是:找到自己真正的動力。
再說到文章開篇我的這位來訪者小武。
他在找到我做諮詢的時候,因為「日夜顛倒」,其實,他已經不再工作了,不僅沒有工作,而且,可以一兩個月都不離開家。生活起居全靠父母照顧。
後來,經過諮詢,我們不斷探討,到底他自己的愛好在哪裡,並且,試圖去找到,哪些愛好有轉化為工作的可能。這時,我們找到了一個方向:做健身教練。
原來,他自己在大學的時候,曾經熱愛健身,畢業後,一度想從事這一行,但是,被父母強烈反對,在父母的觀念裡,「健身」似乎不算是一個「穩定的」、「正式的」工作。
因此,父母幫他找了一份坐辦公室的文職工作。結果,工作了一年,就因為「情緒問題」辭職。
因此,看起來所謂的「情緒問題」的背後,其實是他對父母的「被動攻擊」。
因為,父母忽視了他的意願,而是把父母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了他,他雖然無力直接反抗,但是,他的潛意識仍然選擇了用這樣的方式,對父母實施被動攻擊。
而同樣的,當他的個人愛好重新被提出來的時候,他自己的動力才開始生出。
一開始提到健身的時候,他終於可以離開家了,雖然沒有開始工作,但是「日夜顛倒」的生活開始緩解,他開始每天去健身房健身;
後來,他開始逐漸為自己做健身教練這件事情做調研,附近的健身房都去了一遍,並且嘗試和健身房的教練聊天,摸清行業的信息;
直到最後,他自己成為了一名健身教練。至於晚睡晚起,早就不是問題了。
找到真正的動力,就能把「晚上不想睡」的那個動力,轉化為「早上恨不得早點起」的動力。因為,我為自己而起。
想做到「我為自己而起」,首先要找到你內心深處真正想做的事。
可惜,我們從小被教育做「正確的事」,內心早已失去自我,只懂得按旁人的標準去做。
長大後,絕大多數人渾噩度過一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只有找到內心深層需求,才能有勇氣成為自己,過上理想的生活。
你呢?是否知道自己最需要什麼?想要哪種人生?
向你推薦「深層心理需求測試」:
作者簡介:三木水,心理諮詢師,北京大學碩士,主攻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取向。帶你從心理學看透世間萬象。曾奇峰、武志紅、壹心理、張德芬等國內著名心理平臺作者,全網發文超過100萬字,閱讀量過億。
點個「在看」,找尋真正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