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歌劇,除了走進廣州大劇院,如今又多了個經濟又親民的去處——在東山湖邊上,一種聽著歌劇品茶、看畫,更能與演員互動交流的沙龍形式悄然誕生,並受到許多聲樂愛好者的熱烈追捧。
由國內首支民間歌劇表演團——鱒魚歌劇藝術團與越秀區文化館合作開設的「廣府歌劇沙龍」,不僅設計了一年四季不同的主題活動,更通過建立「民間文藝團隊孵化基地」、舉辦公益培訓講座的方式幫助普通聲樂愛好者們提高演唱技巧。從聆聽歌劇到學會欣賞、學會演唱,讓高居於殿堂之上的歌劇真正走近尋常百姓。
【熱情】 公益培訓課學員爆滿
7月24日下午,天空陰雨不斷,但在位於東山湖邊的越秀區文化藝術中心小劇場內,卻坐滿了前來聽課的學員。原定100個名額的學位供不應求,望著臺下坐滿的一百多名學員,組織者當即宣布:學員已滿,再有新的學員想加入,也只能被「請回」了。
這次課講授的是歌曲的節奏,授課老師常海是鱒魚歌劇藝術團的一名主要演員,他告訴大家,節奏是一首歌曲的骨架和靈魂,但往往被忽略。很多人喜歡按照自己對歌曲的慣常記憶去學唱一首歌,這樣出來的節奏通常是不準確的。因此,他從最基礎的打拍子教起。
前來學習的有業餘的歌唱愛好者,也有基層合唱團隊成員、骨幹。越秀區文化館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這樣的公益培訓講座,是今年成立的「民間文藝團隊孵化基地」活動之一,力求通過專業的培訓,提高這些文藝團體的水平。而鱒魚歌劇藝術團作為這個「孵化基地」的專家團隊,便發揮了他們的領頭羊作用。
【緣起】 從社區講座到歌劇沙龍
作為鱒魚歌劇藝術團藝術總監,著名歌唱家鄧韻留美歸來後,在廣州推廣歌劇已滿10年。鄧韻說,10年間,他們成立的歌劇學會做了很多普及歌劇的工作,光講座就不知開了多少場,走進大學、走進圖書館、走進社區,「積累下來這麼多年,其實觀眾對歌劇的認識、欣賞要求,已經跟以往大為不同。加上廣州也蓋起了大劇院,從一年演一部歌劇,到一年有兩部歌劇上演,觀眾也從原來一直不知道歌劇為何物,到有了一個對歌劇不那麼陌生的群體。」
因此,鄧韻萌生了在廣州建立「歌劇沙龍」的想法,「除了表演歌劇,我們應該讓觀眾參與進來,那種感覺就不一樣了」。碰巧,有天鄧韻到越秀區的農林街舉辦歌劇講座,在街道的戶外廣場上,臨時搭起的舞臺下擠滿了觀眾,鄧韻從中國歌劇《江姐》講起,講座上有講解有表演,許多觀眾跟著唱起了《紅梅贊》。
「其實歌劇離我們並不遙遠」,眼見觀眾的熱情,越秀區宣傳部的領導與鄧韻一拍即合,決定在越秀區文化館創建廣州首個歌劇沙龍——廣府歌劇沙龍。
【活動】 聽歌劇外還能看攝影展
今年3月,首場「廣府歌劇沙龍」在越秀區文化館拉開。觀眾購買120元一張的門票,可以欣賞一場歌劇表演集錦,可以欣賞現場的畫展和裝置藝術,還有免費的飲品和點心。第一季的沙龍以中國傳統古詩詞為主題,李白的《靜夜思》、張繼的《楓橋夜泊》、李商隱的《別亦難》等觀眾耳熟能詳的唐宋詩詞名篇化作了悠揚曲折的旋律,以女聲獨唱、男聲獨唱或混聲合唱的形式進行演繹。
現場特別選用了一批古色古香的中國畫裝點布置,而由專業茶藝師泡製的功夫茶更為演出增添了幾分韻致。觀眾三五成群,無需正襟危坐,演出結束後更可以自由跟演員交流心得。「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場所,這樣一種形式來聽歌劇,觀眾感覺新穎極了」,鄧韻表示,由於反應熱烈,第二季的沙龍也增加了場次,分兩期進行,「第二季以義大利民歌與藝術歌曲為主題,所以飲品就換成了卡布奇諾」。
按照主辦方的構想,「廣府歌劇沙龍」按「春、夏、秋、冬」四季分出不同的主題活動,目前已經進行了春、夏兩季,秋季活動將在中秋節前後進行,屆時,這期以「頌月」為主題的沙龍將呈現古今中外的頌月作品,同時展出信息時報攝影俱樂部提供的優秀攝影作品。
【願景】 不能總停留在「炒冷飯」
歌劇沙龍策劃人表示,每一場的沙龍,都經過精心的策劃,隨著活動經驗的積累,他們對現場裝置藝術品的選用,對主題的策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鄧韻也坦言,「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原來的水平,那觀眾就會失去興趣。」
說到這裡,鄧韻想起了前不久參加「廣府廟會」的一次經歷。「我們是在露天演出,前一天彩排的時候下著雨,但很多人冒雨站在那看著,就是不走。第二天正式演出,現場人山人海,演完有記者還問我,鄧老師,你覺得你唱的是西洋歌劇,觀眾能不能聽懂?」鄧韻一聽有點來氣,「如果你是在10年前,給我提出這個問題,那我會很細緻地回答你。但今天晚上我不用回答了,你去看看這些觀眾,你說他們懂不懂!」
在鄧韻看來,觀眾在進步,媒體也要跟著進步,藝術家更是,不能總拿一樣的東西「炒冷飯」。她坦言,廣州歌劇學會做了10年,活動能夠一直受到歡迎,正是因為每場演出都從觀眾的需求和層面去考慮,做到有針對性地開講,有針對性地推廣。
鄧韻還透露,不光是沙龍活動,這次舉辦的公益培訓講座也是為學員「量身定做」,4位授課老師組成的培訓小組為此開了好幾次會,每一節課的內容都經過精心設計。培訓課開始後,課程內容還會根據學員的總體水平不斷作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