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抑或是家庭的羈絆,
幾乎每一位創作者的第一部作品都會圍繞這個母題,
讓自己與過往、閱歷與知識,
在虛構的想像境地中得以和解、貫通。
由青年導演黃梓編劇、執導的影片《小偉》
卻是選擇了國內當代電影中少見的古典三段式結構,
講述由生而死、生離死別、且向死而生的人生故事。
「厚襪只會阻隔我腳上的芬芳。」「別鬧。」一家三口,在灰白色調的醫院病房裡,開著不合時宜的尷尬玩笑。誰能想到,這樣看似雲淡風輕的日常家庭生活,背後有著生離死別的情感撕扯。即將在2021年1月22日上映的電影《小偉》,便是從尋常瑣事開始,一層一層揭開一個廣州三口之家的心靈史。
影片曾用名《慕伶,一鳴,偉明》是用逗號分隔的一家三口人的名字,改名後的《小偉》寄託了導演對父親深深的思念。影片的英文名「All About Ing」更直白地揭示出家庭中人與人之間奇妙的連接關係——他們既是最親密的一家三口,名字中也帶有相同的韻母「ing」。
「ing」也是英文中現在進行時態的標誌。看似簡單的片名,卻已經揭示出影片想要表達的深層內容——我們彼此之間緊密關聯,共同創造著當下發生的這段家庭故事。看完整部作品,無論是溫和寫實的視覺,還是自然流淌的鏡頭節奏,在其看似平靜的敘述之下,暗藏著導演黃梓埋在其中諸多密碼,一些與他自身經歷息息相關,一些則伴隨著在廣州這座真實城市的勘察實景、劇本寫作、實際拍攝等工作,慢慢地從這座城市的煙火氣中浮現而出。
📽
離鄉後方有故鄉
在更年輕、更叛逆一點兒的年紀時,導演黃梓其實對從小生活的城市廣州沒有太多概念,也沒有想過離開自己出生成長的故土究竟意味著什麼。那時的他和很多年輕人一樣,嚮往掙脫父母的束縛,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故鄉在那時可能是一種壓力和負擔,甚至是急著逃離的困境。直至留學結束重新回到廣州、回到父母身邊生活並開始自己的創作,黃梓才漸漸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廣州這座城市的關係,思考自己和父母的關係,也去探索了更多關於生命的問題。所以不是《小偉》的創作主動選擇了廣州作為取景地,而是導演本人對廣州這片故土的感情和思考隨著創作過程一起生長發酵,最終彼此密不可分,讓《小偉》與廣州共生,並蔓延至廣州之外的超現實之地。
拍攝這部長片處女作之前,黃梓導演在自己的短片中也試圖進行著自我對話,但因為短片的體量和導演當時的年紀所限,很多表達都不夠完整。《小偉》相當於他對自己生命歷程的總結和回望,也是他重要的情緒出口,包含了很多親情、家庭、人與人之間、人與精神世界、自己和廣州這座城市的關係。
在勘察取景的過程中,黃梓導演不斷修改自己的劇本,並開始思考如果把這樣的人物放在廣州的城市空間中會發生怎樣的故事,重新思考自己與家鄉廣州之間的關係,也重新建立了自己與廣州這座城市的連接。黃梓導演稱自己不是一個計劃性很強的創作者,更注重創作過程中的自我對話,而不是自始至終都秉持某個明確的拍攝目的,按部就班地實施創作規劃。拍攝《小偉》,實則是他與父親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黃梓導演一點點兒從略帶「憤青」的創作狀態中沉澱下來。在最終的成片中,那些躁動尖銳的說教已不見蹤影,留下來的是冷靜克制和溫暖包容,家庭中原本有些滯澀的情感隨著父親生命的消亡流動起來,家庭關係在旅途中得到修復、重建。
我們既能夠在《小偉》中看到一個家庭在遭遇生死別離後發生的變化,也能看到黃梓導演與自身的和解。母親、兒子、父親,三者同為一個命運共同體,在生活失衡之時,客觀存在的家庭系統將他們迅速連接在一起。無論曾經發生過什麼,正在發生著什麼,親人的離世,也許都是一份包裹著傷痛的禮物,我們需要在反思後才能將其拆開,收穫沉甸甸的愛的祝福。
📽
真實的超現實
也許因為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許多在南方城市拍攝的電影都會有意無意地呈現一種超現實意境,在採訪中我們也和黃梓導演重點探討了這個問題。《小偉》中對超現實部分的處理和這部影片的誕生過程一樣,隨著創作的推進自然而然地發生。黃梓導演說自己不是為了去迎合某種創作概念而選擇進行虛實結合的超現實處理,這一切依然是服從在為書寫人物的生命狀態而選擇的創作手法。
例如當偉明(父親)這個角色隱隱意識到自己病情不樂觀時,他的思緒自然會飛離現實生活,去思考一些靈魂層面的事情。當人物處於向死而生的生命階段,總會自然而然地開始反思生命的存在。這份觀察來自於導演的實際個人生活。他的父親一向堅強,即使在病中依然保持樂觀的態度,但偶爾會呈現出令人難以琢磨的抽離狀態,身體還停留在此地,思緒似乎已經飄向了遠方。這種狀態在旁觀者看來會有「迴光返照」之感,事後回想也許會讓人心驚,不過發生在當時,身邊的人很難察覺,他的狀態甚至不會特別引人注意。
「靈魂出竅」,仿佛進入另一個空間維度多時,但等人們回過神,只度過了一瞬間。黃梓導演認為,在影片中呈現出那一瞬間發生的事情,足以表現出影片中父親對自己病情的預判,也是他在回望總結自己即將走完的一生。在自然流露的表達中加入了一點超現實的註腳,以捅破人與自然、人與靈魂之間的那層窗戶紙,核心目的是在實體身體與非實體精神層面,用影像搭建起溝通的橋梁。這種與靈魂溝通的欲望是人類共有的,也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常見的困惑。正所謂「大悲同體,大音希聲」,這部電影最終逾越了死亡的傷痛感,儘管沒有刻意渲染悲傷的情緒,我們依然可以在一組長鏡頭的帶領下進入這個三口之家的生活之中,對其中的變故感同身受。
現實中,黃梓導演的父親是廣東本地人,沒有像電影中那樣離開小島去往廣州打拼的生活經歷。在電影中,取景地選擇舟山的小島是父親的夢境和意念,是超脫肉體所在的廣州之外的虛構想像空間。在這半真半假的情境中,電影中的父親得以和那些已經離去的親人相見,回溯生命的源頭。
這段想像也寄託了黃梓導演自己對親人的思念。黃梓從小生活在幾代同堂的家庭中,爺爺、奶奶、大伯都和他們家生活在同一棟樓裡。但在成長過程中親人們相繼離開,這促使他有了將這些至親之人放置到超現實島嶼上的想法,想像他們已經在某個遙遠的地方相聚。「小島」本質是一個超現實的心理空間,是一個平行世界。那裡雖然與死亡和離別有關,但在影片中它卻是一個美麗的靈魂棲居之地。這些超現實的設計依然基於人物心理進行考慮,而非刻意為之。如此看來,《小偉》中的超現實部分實際上是對人物心理空間的真實復刻,也是心理層面的尋根。
談到這個話題時,黃梓導演笑言自己之前沒進行過這麼理性具體的思考,很多想法一開始並沒有,隨著創作的深入才漸漸明晰。面對「生命」這樣龐大的命題,我們通常很難直接給出明確的答案,總是要慢慢地通過自身經歷去驗證前人總結出的那些箴言。
-
撰文:王詩田
肖像攝影:梁珣鈳
劇照提供:受訪者
原文刊於《生活月刊》2020年12月刊
《打開視界》欄目「人」
HUANGZI 黃梓
大三開始拍攝短片,在學校創作的短片《彼岸》入圍法國昂熱電影節、北京獨立影像展等影展並獲獎。他執導的首部長片《小偉》,獲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榮譽、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評委會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