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捷運中山站與雙連站之間,有一條不到 500米的小巷子,叫赤峰街。
赤峰街靠近市中心,因為分布著諸多自行車與汽修零件小工廠,也被稱作老臺北打鐵街,有著濃濃的市井風氣。
赤峰街 28號,藏著一家名為「小器」的生活商店。
在臺灣,小器指的是從飲食餐具到家具植物,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小物。而座落在在赤峰街 28號的「小器」,陳列售賣的物品也的確十分豐富。
值得注意的是,小器二樓有一家「日常設計研究室」,裡面擺放著上百件生活中最常見的器具。
這裡的器物,無一不是由日本選物大師小林和人精心挑選。就連每一件物品的陳列、彼此間的呼應搭配,也經過反覆的設計。
它們靜默而質樸,單拎任何一件出來,都平平無奇。但當它們集聚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卻有一種不同尋常的效應,讓人感覺:
這大概就是「生活」該有的樣子。
在赤峰街的巷弄裡,老臺北打鐵鋪與「小器」這樣新穎的生活雜貨店共存,正是小林和人所推崇「永恆如新的日常」的一種體現。
對日常器物獨到的觀察與見解,使小林和人被《Casa》等知名日本生活雜誌推崇為「最會選物的人」。
不僅如此,他還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生活美學家,十分擅長用空間和環境烘託器物的質感,營造出極具日常氣息的生活氛圍。
而他「永恆如新」的選物生涯,要從 20年前說起。
· 經典之美,歷久彌新 ·
Roundabout
1999年,僅有 24 歲的小林和人在東京吉祥寺開了自己的第一家店。
由於對 60年代的物品充滿喜愛與憧憬,他以英國十字路口的名字「Roundabout」為店鋪命名,販賣來自各個國家、不同年代的雜貨。
從德國的百靈牌鬧鐘、日本野田琺瑯的飯盒,到不知名的法國曬衣夾、老式唱片機,每一件物品無論國籍與新舊,都陳列在這個小店裡。
Roundabout原意指英國傳統的馬路圓環。在這些路口行駛的車輛,有的是時下最流行的跑車,有的是歷史悠久的老爺車,這種潮流與傳統擦肩而過的感覺,為小林和人開設這家店帶來了最初的靈感。
店鋪的前身是一座舞廳。在這棟擁有超過 50年歷史的老房子裡,從玻璃杯、襯衫、料理盆到時鐘,每一件器物都擁有最經典的設計,優美而莊重。
有些物品已經留下了使用的痕跡,卻歷久彌新,讓人越看越愛。
歷經 20年,店裡販賣的物品雖然常常變化,但它們最核心的共同點卻從未改變。
用小林的話說,這些都是「在生活裡最常用的日常物品」。它們從不譁眾取寵,卻用最真實的質感為主人帶來獨一無二的陪伴 。
· 生活需要一點「非日常 」·
OUTBOUND
距離 Roundabout約 900 米,便是小林和人的另一家雜貨店「OUTBOUND」。
與前者的白色清新不同,OUTBOUND店鋪偏向墨綠色,空間感更加深邃,販賣的也並非日用品,而是不太日常、卻能恰到好處點綴生活的物品。
這些物品未必有具體的特性,使用者的觀感與理解不同,它們本身的功能也可能隨之發生變化。
OUTBOUND的一大特點,是對手工製品的推崇。小林和人曾說:「我非常欣賞手工製品精美的紋理,它們具有的魅力不僅局限於功能性,那些帶著抽象的藝術性更打動我。」
比起 Roundabout強烈的生活氣息,OUTBOUND 更像是一家迷你美學博物館,無論是收納、盥洗、清潔用具,還是文具、服飾和布藝,都具備更高的收藏性。
在日常中,它們的缺失並不會給我們帶來困擾;但只要稍做一點改變,用一兩件這樣的器物來點綴生活,就能打動人心 。
對於這兩家店的差異,小林和人用了一個有趣的比喻來形容:
「Roundabout像是寫日記一樣,是可以每天使用的東西;而 OUTBOUND 則好似寫信一般,不會天天寫,但真要寫時,會用到的一些特別的信紙。」
· 「物品用了之後會變得更好」 ·
多年來,儘管小林和人已經成為日本選物界的教主,但他卻從不熱切地追隨潮流,一直保持著對日常用品的極致熱愛。
「物品剛生產出來時,是最新穎的,並隨時光荏苒而逐漸成為舊東西。但很多物品卻能歷經時代洗禮、常保永恆如新的經典美感。」
小林和人最欣賞的物品之一,是這件來自工器大師渡辺遼的作品。
它將小石頭放入中空的圓孔內,一搖動便會發出溫和的聲音。經過敲打與焊接塑性後,特殊處理的金屬表面看起來像是生鏽的鐵板,但摸起來卻像漆器般順手,觸感極佳。
「每到夜深人靜,我都會獨自坐在椅子上拿著它沉思,摸著摸著,心靈也不可思議地感到平靜。」
除了與物品之間建立「功能使用」以外的情感聯結,對於如何通過物品的陳列,在生活中營造出屬於自己的舒適自在感,小林和人也有著自己的美學邏輯。
他認為,人們在生活中挑選購買物品、並將它們放到家中各個角落,本身就是一種無意識的「選物」行為。如果不希望自己生活的空間雜亂無章,那麼在將有質感的物件進行陳列時,就要遵循四個原則:
- 分門別類
- 注意明暗對比
- 懂得留白
- 創造流動感
小林和人說,自己很喜歡觀看物品在光影裡沉澱的色調,憑著經年累月的經驗來決定物品位置。
把長期陪伴我們的物件,一次次地重新陳列、排序,讓它們更好地融入環境,更契合我們的生活習慣,也未嘗不是一種「永恆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