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生的金智英》改編自同名暢銷書籍,電影未播先火,儘管她的編劇、導演、主演都是女性,探討的也是女性的困惑,但是我也只能說它是一個電影,而不是一個女性電影,可能女性電影存在的本身就與金智英所有的抗爭事實背道而馳。
金智英為什麼要抗爭?電影給我們舉了很多的例子。小時候,爸爸帶回來的鋼筆只有弟弟有;家裡的女孩們從小就要學著擺飯桌;回婆家慶祝新年,一大早被鍋碗瓢盆的碰撞聲吵醒,卻還要強忍著睡意,強撐著雙眼說「:沒事的,我睡夠了」;欣喜的接過婆婆送的包裝很精緻的禮物,拆開後發現是一條印花圍裙,還是婆婆仿佛耗費了很多精力排隊領的;推著孩子坐在公園曬太陽,還要被陌生的職員們指指點點;在公司裡,因為是女性,後期要休產假,會耽誤工作,所以不能入職專門的工作小組;公司的女廁所被裝上了偷拍的攝像頭,男性同事們不但裝作不知道,而且還在私下討論;金智英因為要照顧孩子,所以不得不拒絕了金組長的工作邀約,而且就算孩子長大一點也沒辦法去工作;金智英的丈夫讓金智英好好休息一下,暫時不要工作了,而他認為的休息就是帶孩子;丈夫要休育兒假在家照顧孩子,金智英卻被婆婆罵「是不是瘋了,也太過分了吧,我兒子前途一片光明……」
電影中無處不在的充斥著在韓國父權社會下對於女性的偏見和歧視,這個社會總是對女性有著過多要求,而金智英,是在父權社會的反覆建構以及不斷同化中卻依然想保持清醒的那類存在。但是金智英的反抗看上去並不是真正的清醒——她患了一種精神疾病,會在某些「重要」時刻,藉以不同人的口吻來強烈表達自己內心的聲音。這也是令我困惑的一點,為什麼要讓金智英生病呢?弱勢群體絕處逢生的反抗,有如懸崖勒馬一般,就像網上有句話說:「當她開始生病,世界開始愛她」,就連她的丈夫也是在知曉金智英的病情後才處處小心翼翼的呵護她,散發出來一種濃濃的帶有乞求意味的可憐感。
在長期傳統社會觀念的壓制下,社會對於女性和男性也做了明顯的區分,這種區分不只是表露在外部氣質上,更多的是對於男女社會地位的一個區分。我們的某一些與生俱來的觀念其實是在他人約束下形成的,是由這個社會來建構的,對於男性和女性的區分其實是社會給予兩性在不同的社會領域的固定期待,而外化表現於現實的這個主體本身。金智英的媽媽是這樣,年輕時為了打工供哥哥們上學而放棄了當老師的機會,後來她只能努力當一個家庭主婦,而母親卻說「沒關係啦,當時的女孩子都是這麼過來的」;金智英的奶奶是這樣,明明是女人包攬家務,婆婆不僅歸功在兒子上,還對媽媽說「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再生個兒子」;金智英的爸爸是這樣,自恃驕傲,金智英被流氓跟隨,爸爸卻說是因為金智英的裙子太短了。
三十多年來,不知道女兒喜歡吃奶油麵包,只知道兒子喜歡吃豆沙麵包;金智英的婆婆是這樣,在全家人都休息的時候,總是讓金智英幹這個幹那個,是那麼的理所當然。而自己的兒子做個家務,婆婆就是感嘆「我的兒媳婦,真是有個好丈夫啊」;金智英的姑姑們是這樣,她們永遠認為,飯桌就應該由女孩子來擺,男孩子就該休息,要懂得珍惜自己的弟弟。金智英也是這樣,她做了妻子、母親,就放棄了寫小說的夢想。人們看不到她們做出了多少犧牲,看不到她們放棄了多少想做的事,又咬牙做了多少不想做的事。到最後,她們還隨時都會被人身攻擊,被稱為「媽蟲」。令人感到絕望的是,無論男女,她們好像已經習慣了她們本身的社會角色,並且還在源源不斷向晚輩們進行「文化輸出」,然後在一直不斷的重複建構下,這好像就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制度,男性生來該做什麼,女性生來該做什麼,已經成為了一種被分配好的既定事實,根深蒂固在祖祖輩輩人的腦海裡。制度可以異化人,人是制度的產物,而個人意識的可貴之處在於對制度的反思。當我們看這部韓國電影感嘆韓國社會對女性過於苛刻而心中對於自己國家和社會的驕傲油然而生的時候,其實是對今天社會制度的一種習慣,而在文化的差異下面個體和制度的對抗是永恆的。
我們不妨去思考一下,當宣布要把小說《82年的金智英》搬上大屏幕時,它的創作團隊遭受很多的壓力,甚至有人請求青瓦臺封殺這部電影;它的女主角更是成為了炮轟的對象;就連推薦過原著小說的團體成員們也深陷輿論的漩渦。可是就算環境是這樣艱難,還是會有人赴湯蹈火,不得不說韓國人真的敢拍。
電影中還有一個角色和這所有歧視與偏見格格不入,就是金智英的姐姐。一個短髮女孩,她獨立自由,不婚不育,她會在姑姑們面前揪著弟弟的耳朵讓他去擺飯桌,對於姑姑們的傳統觀念也不管不顧,在氣質和行為上都不符合社會對於女性的固定期待。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仿佛就成為了金智英人生中的一座燈塔,金智英也在搖搖晃晃的向著這座燈塔行駛過去。
影片的最後,金智英實現了最初的夢想,她成為了一個小說家,在電腦上敲下一串字,「1982年4月1日,她出生在首爾一家婦產醫院,她出生時父親是公務員,母親則是家庭主婦……」,在我看來,這是電影的結尾,也是下一個金智英的開始。只有一個金智英勝利了,但是還有一百個一千個無數個金智英還是一如既往,她們無處不在。
總編輯:方淑慧總校對 :曹穎圖文排版: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