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菩提向佛祖提問:世間內心淳樸,具有慧根的善良男女,已經發心大乘,願證的那無上的正等正覺,大家應該如何安住寂靜,又如何面對心中諸多的煩惱,和不安呢?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須菩提在之前已經問過同樣的問題,但佛陀的回答卻是不同,之前須菩提詢問如何降伏其心時,佛陀的回答是應善護念,但此時佛陀不在用善護念來回答,用的是當生如是心,當生什麼樣的心呢?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佛陀對須菩提說:內心淳樸,發心大乘的善良男女,應當生出這樣的心,體會這樣的狀態。當我們發心要度化一切眾生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事實,這個事實就是,當我們度化了一切眾生的時候,但卻發現卻沒有一個眾生被度化,也沒有一個可以度化眾生的人。
這一段怎樣理解呢?佛陀在下一段經文中明確表示,如果我們的內心有一個可以度化眾生的念頭,即為著相,如果我們的內心認定外界有個可以被度化的眾生,也為著相。不可否認,大多數時候,我們其實是相信有個眾生可度,也存在一個可以度眾生的人。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陀在此時明確地告訴須菩提,如果菩薩有了我,人,眾生,壽者相,就不是菩薩,就不是已經見道修持的人,而是凡夫。為什麼佛陀如此的明確呢?整部《金剛經》佛陀始終在強調不可著相,著相會迷惑學人的雙眼,是難以見道的。
開頭經文中,佛陀回答須菩提的提問時,說到了當生如是心,這裡的當生如是心與《金剛經》前面經文中,提到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是一個心,這個心就是禪宗經常提到的,了無可得的心。
當年禪宗祖師達摩對弟子慧可有過同樣的開示,弟子慧可詢問祖師如何安心,祖師言:拿出你的心,我為你安。當下弟子慧可開始尋心,但了無可得,此時,祖師言道:已經為你安心了。祖師要弟子明白,那個了無可得的狀態是可以安心的。
回到經文中當生如是心這一段,這一段是可以直白解釋的,內心淳樸,具有慧根的善良男女,願幫助世人離苦得樂。無論任何困難,無論幫助多少眾人悟道,但這些善良男女的心中不應有,我已度化了眾生的念頭。
心中有了度化眾生的念頭,亦是著了眾生相,因著了眾生相,才有個眾生可度,才有了度化眾生的念頭,此念頭即為著相。佛陀強調菩薩不可著相,強調菩薩不可住相布施,就是在反覆的講解,修行人的內心不可有任何的界定。
應如禪宗所講的了無可得,我們的內心了無可得時,自然是個清淨,我們幫助他人悟道時,內心依然是個清清靜靜,依然是個了無所得,依然是個過後無痕,此時就是佛陀強調的不住相布施。
會持續更新學佛心得,願與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