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書法史中,無論是說到草書作品,還是書法論著,孫過庭的《書譜》都可謂是絕唱。宋代以來,無論是學習書法還是研究書法史論,孫過庭和《書譜》都是一個繞不開的重要人物和書學論著。這不僅僅是因為《書譜》的學術理論價值,就單是從書法創作的角度來審視,《書譜》也是每一個書法學習者的必修課。
孫過庭(約645-703),字虔禮,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唐朝書法家,書學理論家。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書尤工。草書師法二王,旁採章草,筆法精熟,融二者為一體,並出之己意,筆筆規範,極具法度,有魏晉遺風,其代表作《書譜》在書法史上獨佔一席。
唐孫過庭《書譜》,草書,紙本,縱26.5 公分,橫900.8 公分,共351行,凡3500餘字。卷首題曰:「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卷尾題曰:「垂拱三年寫記」。一般認為上卷為「序」,宋元明時「序」分為兩卷,入嚴嵩之手時,裝為一卷。下卷為「譜」,作者生前未能完成。現傳世只有上卷。真跡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宋拓《書譜》是上卷殘本。內容主要為書學體驗、書譜撰寫要旨及學習書法的一些基本原則,可以說是書文並茂的典範。
《書譜》書法質樸妍美,運筆中鋒側鋒並用,筆鋒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隨時都在變化,令人目不暇給。筆勢縱橫灑脫,達到心手相忘之境。
在歷代經典的草書刻帖中,字數只有短短幾十字,多則也不過數百餘字,而《書譜》凡3500餘字,它為初學草書者提供了難得的習字範本。
結字與筆法的古樸簡約是《書譜》的突出風格。帖中的字,個個珠圓玉潤,天真燦漫,充滿著無限的生命活力。細觀其用筆,起、行、使轉、提按、收筆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一絲不苟。在用筆上,化繁為簡,在結體上,崇尚古樸,所以,字就顯得簡約疏朗。
《書譜》不僅是一幅優秀的草書作品,也是中國書學史上一篇劃時代的書法論著。
《書譜》提出了著名的書法觀:「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為書法美學理論奠定了基礎。
孫氏認為書法審美觀念要「趨變適時」,所謂「質文三變,馳騖沿革,物理常然」。
《書譜》一書還概括了篆、隸、今草、章草等多種書體的基本特點,及其具體要求:「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並揭示了各體之間的相互聯繫:「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
其次,《書譜》以「執、使、轉、用」四字概述了書法技巧原理上的核心問題:「今撰執、使、轉、用之由,以祛未悟。執,謂深淺長短之類是也;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環盤紆之類是也;用,謂點畫向背之類是也」。
所謂執,即執筆,有執得深、淺、長短之分;所謂使,即運筆,有左、右、提、按之類。所謂轉,即運筆中的縈紆迴繞,曲折呼應;所謂用,即用點畫來結字,有向背相讓等,揭示了書法入門的要領。
再者,《書譜》分析了「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等和諧與變化、守法與創新的關係,又提出了「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閒雅」。「凜」與「溫」相濟,「鼓」與「和」互補,以取得剛柔結合,枯潤並舉的藝術效果。《書譜》還提出:「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凡此種種,都充滿了藝術辯證法。,
孫氏學書的過程,是人書俱老的過程,道出了學習書法「由平至險,再由險至平」應經歷的幾個階段。
【後人評價】:
宋高宗評述:「《書譜》匪特文詞華美,且草法兼備」。
宋米芾評曰:「過庭草書《書譜》,甚有右軍法。作字落腳差近前而直,此乃過庭法。凡世稱右軍書有此等字,皆孫筆也。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
清朱履貞評曰:「惟孫虔禮草書《書譜》,全法右軍,而三千七百餘言,一氣貫注,筆致具存,實為草書至寶」。
王世貞云:「《書譜》濃潤圓熟,幾在山陰堂室。後復縱放,有渴猊遊龍之勢」。
孫過庭認識到:漢唐以來論書者「多涉浮華,莫不外狀其形,內迷其理」,故撰《書譜》「窺其根源,析其枝派」。於運筆之道詳加闡述,因此,後人亦有稱之為「運筆論」的。遺憾的是現存《書譜》只有「序」而無「文」,作者未完成其文而仙逝。
孫過庭生前好友陳子昂在《孫君墓志銘》中說:「將期老而有述,死且不朽,寵榮之事,於我何有哉!志竟不遂,遇暴疾,卒於洛陽植業裡之客舍」。所謂「志竟不遂」大概是指論稿未完成。後宋徽宗趙佶用瘦金體在其墨跡的前面寫上「唐孫過庭書譜序」的題籤,標明此上卷為「序」。
雖然我們現在看不到《書譜》「文」而遺憾,但遺憾也是一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