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品,歡迎分享,分享無需授權申請。轉載後臺聯繫作者申請授權。
初始版本:180520
初版標題:《日式炸排,了解一下?》
引言
隨著《孤獨のグルメ》第七季的開播,第一集的主題就帶給人深刻的印象,沒錯這也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主題——日式炸排。
《孤獨的美食家》第七季第一集:炸裡脊排定食
之前在介紹和風洋食——炸排三明治的時候,簡單地介紹過日式炸排。所謂「日式」,即料理的特點中帶有明顯的日本飲食風格。
中國的肉食習慣,追求精加工,深入味。肉食多以重調味為主,通常小火慢燉,把肉充分煮燉軟爛,且讓調味完全滲入肉中。而日本以及多數歐美國家,很難接受讓肉全熟的料理法,肉類料理,通常為半熟,甚至三分熟的程度,充分保留了生肉的軟嫩纖維以及迷人的肉汁。就口感取向方面,中國追求的是軟爛入味,日本追求的是鮮嫩多汁。
五郎叔,請開始你的表演!
在開始我們的介紹之前,先來感受一下日式炸排的魅力吧
日式炸排的由來
首先,既然我們翻譯為日式炸排,那麼說明其料理風格中帶有明顯的和風特點,其主要體現為調味風格。
日式炸排是一種油炸料理,但其原型並非油炸類料理。日式炸排的日語為「カツ」,並無漢字寫法,其語源起源於「カツレツ」。然而這個「カツレツ」本身也是一種和風洋食,即並非純正西餐,而是日本人融入了自己的創意的改良西餐。
「カツレツ」的原型是明治時期傳入日本的一品法式料理「コートレット」(côtelette),而這品料理的英語為「cutlet」,如果按英語譯音的話,就是「カットレット」。同一種東西,不同國家的譯音可能會不一樣,但都是同一種東西。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比如日式西餐裡常用的一種醬,如果用法譯音的話就是「ドミグラスソース」,但如果用英語譯音的話,就是「デミグラスソース」。在我們把話題越扯越遠之前,先來了解一下「カツレツ」是什麼。
如上所述カツレツ是以法式料理的「côtelette」為原型的一種肉排料理。最早使用的是仔牛肉(未成年的小牛犢的肉)。並不裹麵糊,直接覆上麵包屑,用油煎的一種肉排料理。
日式炸排的原型「カツレツ」完全是另一種料理
カツレツ最早由東京銀座的洋食老店「煉瓦亭」(在介紹蛋包飯的時候提到過)提供。
東京銀座的煉瓦亭
由於最早的カツレツ都是使用仔牛肉的,後來發現本地的食客更喜歡豬肉的,就特別推出了一品被稱為「ポークカツレツ」的豬肉版本。首次改變煎制的料理法,改用大量油炸,不過這時的豬排依然與現在的炸豬排還有著很多區別。比如,當時並不是像現在這樣的厚厚的肉排,而是薄切的肉片。配菜也並非現在捲心菜切絲,而是熟制過的各種蔬菜,醬汁也不是現在常用的是「デミグラスソース」(上文提到過的,譯自法語與英語為不同單詞,但是同一種東西),而當時使用的是「ウスターソース」(伍斯達醬,也有翻譯成英國辣醬油的,但其實與醬油沒什麼關係,口味也並不辣)。這道料理據考證是煉瓦亭於明治32年(公元1899年)推出的。
當時的ポークカツレツ大致是這樣的一種東西
現在形式的炸豬排套餐,是30年後的昭和4年(公元1929年),由洋食店「ポンチ軒」的主廚「島田信二郎」開創的。但「豚カツ」這個名稱,早就有一些屋臺料理在使用了。
日式炸排的發展簡史
日式炸排是由洋食發展而來的和風洋食,但現今在世界上,已無人把它視為洋食了。雖說日式炸排不局限於豬肉,但如果不加特別說明的話,默認都是炸豬排。早期的炸排還多出現在洋食屋,也不用「豚カツ」、「牛カツ」這樣的漢字名稱,而多用英語譯音,比如「ポークカツ」、「ビーフカツ」這樣。隨著不斷地本土化改良,日式炸排也逐漸褪去洋食的風格,越來越和風化。漸漸地由洋食屋轉陣至食堂、便當屋、便利店,後來甚至出現了大量的「豚カツ専門店」,從單獨的一道料理,還衍生出了「カツ丼」、「カツカレー」等多樣料理。我們就來簡單捋一下這段不算長的歷史。
堂食衍化史
明治32年(公元1899年),日式炸排完成了誕生之前的第一步蛻變。在東京銀座的「煉瓦亭」,首次推出了與傳統「カツレツ」不同的豬排版本,當時稱為「ポークカツレツ」。但不僅僅是把仔牛肉換成豬肉這麼簡單,一改カツレツ的煎排料理法,而採用了類似於現在這樣的油炸法烹製,這種炸法被稱為「ディープ·フライ」。同時把熟制的配菜替換為生切的捲心菜絲,不僅僅外國的食客並沒有不適應,反而在日本本地食客中贏得了強烈的好評。
明治44年(公元1911年),永井的荷風隨筆《銀座》中提及了露天店中提供了名為「トンカツ」的料理。轉年,1912年,高村光太郎的詩《夏夜的食慾》中也出現了「トンカツ」的名稱。藉此可知,至少在1911年時,就有了「トンカツ」(豚カツ)這個名稱了。
以「豚カツ」為中心衍生出來的料理出現時間
大正7年(公元1918年),「カツカレー」(炸排咖喱)的前身「河金丼」於淺草的洋食店「河金」誕生。首次正式以「カツカレー」命名的料理是昭和23年(公元1948年),在東京銀座的洋食店「グリルスイス」誕生。
大正10年(公元1921年),「卵とじカツ丼」(蛋汁炸排蓋飯)於大阪誕生。
同年(1921年),在新宿的「王ろじ」誕生了與現在形式極度相似的厚切豬排,炸制後為了方便食用,分切成數塊。
大正12年(公元1923年),經歷了「關東大地震」的肆虐後,洋食(西餐)和中華(中餐)的人氣一度冷卻,傳統和食又重新成為了平民的熱點。為了挽救受冷遇的豬排蓋飯、炸排咖喱等,這些炸排料理逐漸從高檔的洋食店轉陣為日本的蕎麥屋,以「蕎麥屋中的洋食」為賣點重奪人氣。
昭和4年(公元1929年),御徒町的洋食店「ポンチ軒」的主廚「島田信二郎」規範了現代炸豬排的規格。使用肉排的厚度為2.5~3公分,以大火炸蘇外皮,內芯保留半生狀態。可以說是現代炸豬排的最終完成者,但島田本人並不喜歡被稱為「豚カツ」的創始人。但無論如何,這成就了現代炸豬排料理法的規範,並規範了炸豬排定食(套餐)的內容。除了炸排以外,還配以米飯、香物(醃菜)和味噌湯。
昭和7年(公元1932年),在上野、淺草標榜著「豚カツ専門」的店鋪「樂天」、「喜田八」、「井泉」陸續開業。自此,炸豬排專門店的時代來臨。幾乎同一時期,百貨公司的涵蓋和中洋(日本料理、中餐、西餐)的大食堂人氣很旺,也為炸豬排的普及立下一功。
昭和33年(公元1958年),炸豬排連鎖店「和幸」(起名不走心,和幸和倭寇同音)的一號店開業。推出了捲心菜絲和味噌湯可無限提供的服務策略(此服務一直延用至今,現在天津的和幸依然提供捲心菜絲和味噌湯無限續的服務),這時期炸豬排專門店競爭非常激烈,各家店打起服務戰。
面向家庭的料理書中的炸排衍化史
據「岡田哲」的《とんかつの誕生》(炸豬排的誕生)中記載
明治5年(公元1872年),「假名垣魯文」所著的《西洋料理通》中介紹了「ホールコットレット」,可以看作是日式炸排的最早起源。
明治28年(公元1895年),登載了以黃油煎燒的「カツレツ」的菜譜。
明治37年(公元1904年),薄切「豚肉フライ」(炸豬肉),佐以蘋果醬的菜譜出現。
明治43年(公元1910年),相當於魚刺身厚度的「豚肉のカツレツ」,佐以「三杯酢」(一種調合醋)的菜譜出現。
大正4年(公元1915年),二分厚(約0.6公分)的「ポークカツレツ」,佐以橙汁(日語中的橙與中文不是同一種東西,也是柑橘類的一種果物)的菜譜出現。
大正11年(公元1922年),在「牛肉のカツレツ」的菜譜中,出現了捲心菜絲與伍斯達醬的搭配。雖然是牛肉,但配菜和調味已經非常接近現在的炸豬排了。
大正15年(公元1926年),在「ポークカツレツ」(英語譯音的豬肉排)的菜譜中,捲心菜絲出現。
昭和5年(公元1930年),以「豚肉カツレツ」為名的菜譜登場。
昭和17年(公元1942年),「ポークカツレツ」與「とんかつ」,同一料理,標記了兩種名稱的菜譜登場。
昭和34年(公元1959年),「豚カツ」的命名慢慢成為主流,而且肉的厚度逐漸變厚,當時主流為1.5公分左右,且少油的煎炸料理法也逐漸被廢棄。
昭和49年(公元1974年),這時期開始「豚カツ」的名稱成為標準。
如何製作日式炸排
日式炸排,以炸豬排為代表,其它也有牛排、雞排甚至魚排等。料理方法並不複雜,但卻是個技術活兒。也就是說,想炸熟不難,但要做出美味可口的炸排可絕非易事。我們先來打個樣,看看一份完美的炸豬排長什麼樣。
日式炸豬排樣本
一塊炸豬排的主體是軟嫩多汁的半生肉排,外面裹著炸得金黃蘇脆的面衣,淋上酸甜適口的醬汁,另外細切捲心菜絲是固定搭配。那麼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詳細的製作過程吧。
肉排
肉排的選取並不麻煩,日式炸豬排一般只使用兩個部位的肉,以裡脊為主流,另外還有使用的菲力(腰肉)的。因為整隻豬身上,這兩個部位的肉最為柔軟,雖然主要成分是肌肉,但這兩個部位的肌肉纖維沒有那麼粗,質地也很軟嫩。至於豬的品種,在日本以鹿兒島黑豚為佳,當然其它名柄豚也可以。
鹿兒島黑豚的裡脊部分
而肉排各家店的處理法並不完全相同,有些店會事先對肉排進行醃製,而有些店直接使用。而厚度通常在3公分左右,薄一些的2.5公分,最厚通常也不會超過4公分,太薄容易炸老,而且在口腔中的觸感會有缺失,吃到嘴裡的都是面衣,肉的比例太少。而過厚也不行,一是不容易炸透,肉排以半生為佳,但過生的話也不好吃,就是這些差異會影響最終的出品,但孰優孰劣則無法一概而論。作者本人在家製作的是不經醃製的,最多在裹面衣之前撒上少許胡椒和鹽。厚度為標準的3公分。
大致切成這種厚度,或者再稍厚一點點為佳
面衣
面衣的製作過程從步聚上貌似比天婦羅要複雜,但實際上要比天婦羅簡單。首先炸排的面衣不需要像天婦羅那樣調製麵糊,也不用特別選用低筋麵粉,不用非得冷水調製,不用麵粉過篩,也不怕過度攪拌而產生麵筋,因為炸排的面衣根本就沒有麵糊。炸排的面衣是由麵粉、蛋液和麵包粉組成的。
肉排先蘸一次蛋液,然後放進麵粉裡粘取第一層面衣,然後再蘸一次蛋液,再埋進麵包粉裡粘取外衣。這是傳統的製法,但實際操作起來比文字描述要難得多。正是因為面衣的製作需要一定的技術含量,而且工序相對繁瑣一些,對客流量大的連鎖店來說,出品的穩定性也很重要,所以誕生了更方便的產物「バッター粉/液」,一般連鎖店和多數現代的主婦都會選用這個。「バッター粉/液」作者不知道怎麼翻譯好,如果按意思翻譯的話,姑且稱為「面衣粉/液」吧。其主要成分也是雞蛋和麵粉的混合物,只是加工成了粉末或漿液。用面衣液的話,操作就簡單多了,把肉排蘸取面衣液,再直接裹麵包粉就可以了。作者前幾回試做總是無法做成完美的面衣,而且國內很難找到那種面衣粉/液,所以只能按傳統方法來做,終於幾經練習後,可以做出拿得出手的作品了。作者認為,最難的部分是,炸制後的面衣易與肉脫離,也就是說,面衣不能很好地附著在肉排上。作者個人的經驗是,肉排在蘸取蛋液時,表面儘量要乾燥,水分越少越好,裹第一層麵粉時,不要裹得太厚,薄薄一層即可。
多數新手會炸成右邊那樣,肉排與面衣不能很好地貼合
關於麵包粉的選取,如果追求蘇脆的口感,可以選擇長顆粒的麵包粉。
用油
油炸食品,用油自然是關鍵環節。之前作者在介紹天婦羅的時候討論過天婦羅的用油選擇,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參考一下《江戶前的瑰寶——天麩羅》。在中國,使用率最高的油就是花生油了,但很多國家,並不喜歡花生油,因為花生油自身的味道過於厚重,會對食材的味道產生影響。而美國人喜歡使用棉籽油來製作油炸食品,日本在傳統上習慣使用菜籽油,但考究健康與風味的話,冷榨白芝麻油、葵花子油和玉米油更好一些。
接下來是油溫的把控。炸排不同於炸天婦羅,天婦羅種通常都是一口的尺寸,再加上面衣薄,易炸透。所以都是使用高溫油,短時間炸的手段,一般來說油溫在180℃左右,有些天婦羅種甚至需要達到200℃以上的油溫。而炸排則不同,不僅肉排又大又厚不易炸熟,而且面衣也厚。如果用高溫炸制,那麼肉排即使炸至半熟,面衣也會變得焦糊發苦了。所以炸排通常使用的是160℃左右的油溫,慢慢炸制。但低溫炸有一個問題,就是面衣不容易炸脆。所以解決方案就有兩個,一個是用低溫油多次油炸,至肉排熟得差不多時再提高油溫最後炸30秒左右,讓面衣變得蘇脆。另一種方案就是讓肉排在油炸之前就已經處於半熟狀態,比如五郎叔在劇中吃的超大炸豬排,那種尺寸和厚度如果用正常的炸法,是怎麼也炸不熟的,所以店家在炸之前就把肉排用低溫烹煮過了。
叔吃的這個16*10*4.5的炸豬排絕非常規尺寸
作者個人比較偏好使用葵花子油,油溫約160℃左右,油炸時長約8分鐘左右,最後用大火再炸30秒(油溫達到180℃以上)。也可以用更低的油溫,反覆多炸幾次。
醬汁
炸豬排有專用的醬油,但在此之前,我想簡單介紹一下「ウスターソース」(伍斯達醬)。「ウスターソース」源於英文「Worcester sauce」的譯音,我們在看日劇時,常被字幕組翻譯成「英國辣醬油」,然而此物與醬油完全沒有關係,而且通常口味也不辣,那為什麼會被翻譯這個名字呢?原來,這種醬汁起源與英國,而在中國上海、廣東也經常被應用,比如蝦餃、春卷、燒麥等面點經常會使用一種被稱為「上海辣醬油」的醬汁。這個所謂的上海辣醬油,就是我們本土化生產的伍斯達醬。
廣義上的伍斯達醬是指,以多種水果和蔬菜為主要原料,配以鹽、糖、醋以及多種香辛料,經過熟成後的醬汁。也就是說,日本常用的「中濃ソース」(中濃醬)、「濃厚ソース」(濃厚醬)都隸屬於廣義的伍斯達醬。而那些專用醬汁,比如「豚カツソース」(炸豬排醬)、「お好み焼きソース」(御好燒醬)、「焼き蕎麥ソース」(炒麵醬)。其實也都隸屬於廣義的伍斯達醬。只是根據專門的料理特性,對粘度、風味進行了調整。之前作者在介紹御好燒的時候也順帶提到過,御好燒專用醬汁出現之前,御好燒一直使用的是炸豬排醬。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顧一下《B級美食——御好燒篇》。
然而和風洋食除了伍斯達醬一派之外,還有另一派,那就是「ドミグラスソース/デミグラスソース」(作者不知道該翻譯成什麼好,作者擅自命名為哆咪醬),與伍斯達醬一派不同的是,哆咪醬派是由牛骨、牛肉、牛筋,混以多種水果蔬菜一起煮燉,經長時間熬製煉成。通常來說,肉類料理會常用到這種醬,比如「ハンバーグ」(漢堡排)。但是炸豬排專用醬卻是伍斯達一派的。
其實除了炸豬排醬(伍斯達醬系)或哆咪醬外,人們也會因個人口味做出若干種組合的嘗試。比如五郎叔的那家店,就提供了一大排各式醬汁。
這麼多種醬汁,叔有點兒糾結啊
當然,最正統的吃法,還是炸豬排醬與和辛子(日本黃芥茉)的組合。作者個人屬於保守派,自己做的時候選擇的還是這種傳統調味。
日式炸排的派生料理
日式炸排幾乎迎合了全世界人們的口味,無論是歐美還是亞非,都非常喜歡這道料理。因此,在日本炸豬排被喻為「想要嫁人必會的料理」之一(其它還有諸如咖喱飯、日式土豆燉肉、蛋包飯等也是)。另外,日式炸排的日語發音為「カツ」與「勝つ」(獲勝)同音,所以孩子在參加比賽、考試之前,媽媽經常會為孩子製作炸豬排。正因日式炸排擁有著如此高的人氣,所以派生出了很多以此為中心的其它料理。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カツカレー
首當其衝的就是炸排咖喱了,日本人喜愛炸排,也超愛咖喱(日式),那麼二者結合就誕生了炸排咖喱。上文提到過,炸排咖喱(カツカレー)正式命名的料理是昭和23年(公元1948年),在東京銀座的洋食店「グリルスイス」誕生的。當時是該店的常客——「千葉茂」(當時非常出名的專業棒手選手)經常會點一份咖喱,再加一份炸豬排。後來向店家提出,每次都分別點兩樣太麻煩,乾脆就合併成一道料理,所以現在「グリルスイス」旗下的店,菜單上還有「元祖カツカレー」以及「千葉さんのカツカレー」的字樣。但實際上,最早把炸豬排和咖喱結合的店比「グリルスイス」足足早了30年。那就是東京淺草的洋食屋臺(路邊攤車)——「河金」。早在大正7年(公元1918年)時,位於淺草的洋食屋臺——「河金」,就在米飯上,搭載著炸豬排,並澆上咖喱醬呈給客人,當時命名為「河金丼」。
炸豬排與咖喱的結合,讓美味爆表
炸排咖喱雖然美味爆棚,魅力難擋,但實話說這可不是什麼健康食品。高脂肪,高卡路裡,對腸胃的負擔比較大,而且面衣也是炭水化合物,還有大量的糖分。因此,越來越注重健康飲食的現代人,對炸排咖喱是又愛又恨,為此日本很多店鋪都在原料、製作工藝上下足了功夫,把這道美味料理帶來的健康風險降到最低。比如咖喱連鎖店「Coco壱番屋」,推出了低於1500卡路裡的炸豬排咖喱。儘管如此,炸排咖喱還是糖尿病患者的禁忌菜單。
カツ丼
炸豬排蓋飯是每個日本男人的學生時代的記憶(炒麵麵包也是),是熱血、活力、青澀象徵。上文提到過,「カツ」和獲勝的日語發音相同,所以在學校的食堂中炸豬排蓋飯常常寫為「勝つ丼」。
說到炸豬排蓋飯,可不是簡單地把炸豬排鋪在白飯上,再隨便淋點醬汁就完了。首先炸豬排蓋飯有多種形式和版本,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最正統,最常見,最經典的形式——「卵とじカツ丼」(蛋汁豬排飯)。最早的蛋汁豬排飯是大正10年(公元1921年)在大阪誕生的。
蛋汁豬排飯,是炸豬排蓋飯的標配
為什麼說炸豬排蓋飯不是簡單的炸豬排+米飯呢?因為炸豬排在這裡只是其中的一種食材,還需要二次料理。炸好的豬排先放在一邊備用,然後把洋蔥切絲,用鍋炒香,再加入出汁高湯、醬油、味醂等調味料。然後再把備用的豬排分切,置入鍋中一起煮燉少時,先淋一半的生蛋汁,以眼觀蛋汁開始半凝的時候,再注入另一半生蛋汁,即可關火蓋上蓋子悶燒10~15秒,讓豬排充分吸收湯汁。再整鍋蓋在白飯上,這裡需要一點點技巧,不是上下倒置的整體翻蓋,而是保持鍋內原樣讓豬排滑入丼缽中。
飽吸湯汁的炸豬排掛著粘稠的蛋汁,讓人食指大動
通常情況下,如果不加特殊說明地點豬排蓋飯,一般都會給你上這種。但除了這種正統派的蛋汁豬排飯以外,還有其它形式豬排飯的存在。下面我們來認識一些較常見的。
ソースカツ丼
如果單獨的炸豬排,標配的醬汁應該是豬排醬。是伍斯達醬系的一個專用分支。那麼最簡單的豬排蓋飯應該就是這種了,即豬排+米飯的組合。什麼也沒改變,但其美味也絲毫不遜色。由於炸豬排專用伍斯達醬是默認醬汁,所以也沒有必要加以說明,乾脆直接稱為「醬汁豬排飯」。
醬汁豬排飯,就是把單品的炸豬排和米飯放在一起
ドミカツ丼
既然默認醬汁無需加以說明,那如果使用其它醬汁就有必要說明一下了。「ドミグラスソース」也稱「デミグラスソース」,上文我有講過,是肉類洋食常用的一種醬汁,沒有準確的中文翻譯,作者譯音為哆咪醬。一般漢堡排、西式燉牛肉經常會配這種醬汁,帶面衣的炸豬排用這種醬汁可能不是最佳選擇,但也有不哆咪醬的死忠粉喜歡這樣的搭配。沒有嘗過哆咪醬朋友可以想像一下加入了牛筋、牛骨、牛肉與多種果蔬一起熬製的豪華版的番茄醬,所以也有很多店用哆咪醬來代替蛋包飯的標配——番茄醬。
酸甜鹹香且質感濃稠的哆咪醬可以看作是豪華版的番茄醬
味噌カツ丼
這個就非常和風了,味噌豬排飯並不是用什麼味噌都可以。而是特定使用「八丁味噌」的名古屋特產。五郎叔也提到了味噌調味的炸豬排是名古屋的特有風味。如果有興趣了解八丁味噌的話,可以參考作者之前寫過的《日本調味料——味噌篇》。其實作者也蠻喜歡這種口味的。到了名古屋除了鰻魚三吃桶之外,味噌炸豬排也不要錯過哦。
味噌風味的炸豬排別具一格
醤油カツ丼
雖說醬油豬排飯在日本各地都能找到,但這個並不是那麼主流,或者說比較小眾化一些。據維基百科資料統計,主要代表有新瀉市的「醤油垂れカツ丼」、群馬縣下仁田町(しもにたまち)的「下仁田カツ丼」、北海道訓子府町(くんねっぷちょう)的「訓子府カツ丼」。醬油豬排飯,並不是單純的在豬排上淋醬油,而是以醬油為基底調製的特殊調味汁。
日本醬油比較清澈透亮,不太掛色,但從下面的米飯看這是淋過醬油的
以上是相對比較常見的豬排蓋飯的其它形式,其實還有類似於蓋澆勾芡餡豬排飯、炒蔬菜豬排飯等,只是就不那麼常見了。
炸豬排蓋飯與刑事取調的梗
常看日劇、日漫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日本有這樣一個梗。在刑事審訊的時候,往往會出現炸豬排蓋飯的情節。注重人情的審訊官,考慮到疑犯的夥食不好,特別是如果案件做實,犯人入獄後就很難再吃到美味的食物了。於是自費給疑犯買了炸豬排蓋飯,犯人被這份體貼所感動,最後全部招供。
日劇中經常出現的炸豬排蓋飯審訊的梗
就連負節操漫王《銀魂》中都出現過這個梗。可為什麼一定是炸豬排蓋飯?這個梗的出處是哪?作者還真找到了關於這個梗來源的資料。
最早出現在審訊中給疑犯丼物的電影是1955年,由「久松靜兒」導演,「森繁久彌」主演的電影《警察日記》。但這裡並沒有重點描述,也沒有強調是什麼蓋飯。到了60年代的影視作品,給疑犯提供炸豬排蓋飯的情節就非常多了。比如1960年,由「小杉勇」導演的電影《刑事物語》的第三部《灰色的暴走》,以及1961年~1969年的電視連續劇《刑事7人》等,甚至連綜藝節目中都引用了這個梗。當然啦,現實中的審訊可沒那麼簡單,誰會為一碗豬排飯招供呢?
カツサンド
炸排三明治,作者曾經專門寫過一篇關於炸排三文治的文章,但既然收錄在這裡,還是在這簡單介紹一下吧(主要是作者覺得那篇早期文章寫得不夠好)。
炸排三明治最早發詳於昭和10年,在東京一家名為「井泉」的炸豬排店,當時的老闆娘「石坂登喜」首創的。背景是那家店有很多藝伎光顧,為了防止口紅的脫落,用土司夾著炸豬排,再仔細地切成易於入口的小塊,就成為了現今的炸排三明治。雖然炸排三明治是誕生於炸豬排店,可現在的炸排三明治,卻以炸牛排為主流。
現在的炸排三明治以炸牛排為主流
炸排三明治的誘惑(這裡是豬排)
傳統的炸排三明治,應該是土司+炸豬排,醬汁是炸豬排醬,配菜是捲心菜絲。現在是現在的炸排三明治可以說是千變萬化,炸牛排正逐漸取代炸豬排成為主流不說,醬汁、配菜也變得多樣化起來,就連最基本的土司也開始被其它種類的麵包代替。
日式炸排帶給人們的主要是大塊吃肉的滿足感,而且又不像中餐中肉食料理那樣深度調味。可以讓人們體會肉本來應有的美味。
一份完美的炸豬排應該是面衣蘇脆不焦,肉排多汁軟嫩
作者很慶幸天津有和幸的連鎖店,只是人均7、80的消費,只是吃碗豬排飯,覺得有點不值。便宜的也有,比如Coco壱番屋的豬排咖喱,人均50左右就可以吃到,但品質上肯定還是一分錢一分貨。作者最近比較忙,一直沒抽出時間外食,好懷念一起約飯的小夥伴們。
關注一期一會和食研究所,獲取最專業最全面的日料相關知識
喜歡本文請分享至朋友圈
長按二維碼關注一期一會和食研究所
複製並用瀏覽器打開以下連結可查看本平臺幾乎全部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mp/homepage?__biz=MzAwOTc5MDYxOA==&hid=1&sn=d85fb87f39ae2b5dd0b3cd53ad846b5e&scene=18&uin=&key=&devicetype=Windows+7&version=6206021b&lang=zh_CN&ascene=7&winzoo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