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誦導論】陳少松 | 近體詩的音樂美

2021-02-19 中華書局陽光潤智

近體詩也稱今體詩,是我國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隋唐之際,一種胡樂化的新興抒情音樂——燕樂誕生了,在這種流行音樂的刺激下,唐代的近體詩(尤其是七絕)有許多是入樂歌唱的:「唐人歌詩,如唱曲子,可以協絲簧,諧音節。

近體詩的音樂美

英國19世紀文藝理論批評家佩特(1839—1894)在《文藝復興論》中提出過一個常被後人引用的著名論斷:「一切藝術都是趨向著音樂的狀態。」佩特的原意是說,各種藝術樣式都像音樂那樣重在表現情感。對於中國古典詩歌來說,「趨向著音樂的狀態」的,不僅是重在表現情感這一點,而且還有語言的聲音,也就是說,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的聲音具有悅耳動聽的音樂美。前面我們已引過劉勰在《文心雕龍·聲律》篇中對這種音樂美的形象描述:「聲轉於吻,玲玲如振玉;辭靡於耳,累累如貫珠。」意思是,作品語言的聲音在口中流轉,就像振動的玉器玲玲作響;辭句悅耳,猶如成串的珍珠相連不絕。顯然,對欣賞者來說,倘若只是「看」或「默讀」,那詩歌語言的音樂美憑眼睛是感覺不到的;只有發聲吟誦,通過耳朵才能直接感覺到。

有的同志認為:「在音樂表現力的三要素旋律、節奏和和聲中,詩歌語言只具備節奏的音樂性。」這個問題可討論。筆者認為,就我國古典詩歌來說,只要吟誦一下,就可分明感覺到,其語言不僅有節奏的音樂性,而且有旋律的音樂性,此外還有押韻的音樂性;這三者的和諧統一構成了詩歌語言鏗鏘悅耳的音樂美。

近體詩吟誦時的音樂美首先體現在節奏上。我們的古人對音樂的節奏早就有所認識。《禮記·樂記》中說:「文採節奏,聲之飾也。」孔穎達疏曰:「聲無曲折,則太質素,故以文採節奏而飾之使美。」這就是說,節奏是顯示音樂美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特徵是樂音的曲折變化。音樂有了節奏,演奏歌唱起來才美聽;詩文吟誦顯示出了節奏,聽起來才悅耳,所以清代桐城派作家劉大櫆強調:「文章最要節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聲窈眇處。」那麼,究竟什麼是節奏呢?古人沒做出明確的、嚴密的界說,今人的看法也不一致。一般的狹義的理解,節奏是指音響運動中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長短、高低、強弱、快慢等現象。由於近體詩的創作有嚴密的格律要求,故無論是吟還是誦,都能表現出鮮明而和諧的節奏。

近體詩的節奏主要由平仄的有規律的安排所形成。古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類,在詩詞格律中,古人又把這四種聲調分為平和仄兩類。所謂平,就是平聲,讀起來字調平直,不升不降;所謂仄,就是上、去、入三聲,這三聲讀起來字調都有升降,有升降就不平,而仄字的意思就是不平。請看七言絕句平仄安排的一種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每句七字,其平仄是根據「一句之中,平仄相間」這條規則來安排的。從我國有些地區的吟誦實踐來看,平聲字一般讀得長一點、低一點,仄聲字一般讀得短一點、高一點。這樣,首句吟誦起來,「平平—仄仄—平平—仄」,音長的「長長—短短—長長—短」,音高的「低低—高高—低低—高」,如此很有規律地交替出現,就自然地形成了抑揚頓挫的鮮明節奏。但是,如果每句平仄的安排都是一個樣,那勢必使全詩吟誦時的聲音顯得單調乏味。於是定下了另外兩條規則:「對」和「黏」。所謂「對」,就是「一聯之中,平仄相對」。具體地說,就是每一聯的出句如是平聲字,那麼在對句的相應位置須對以仄聲字;出句如是仄聲字,那麼在對句的相應位置須對以平聲字。比如上舉格式中首聯出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對句則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相應位置上字的平仄正好相對。所謂「黏」,指「兩聯之間,平仄相黏」。具體地說,就是下聯出句第二個字的平仄必須跟上聯對句第二個字的平仄相同,即平黏平,仄黏仄。比如上舉格式中第二聯出句的第二個字和首聯對句的第二個字都是仄聲,這樣就把上下兩聯黏聯起來。顯然,由於「對」和「黏」的作用,近體詩一聯中的兩句以及上一聯和下一聯的平仄安排避免了雷同,這樣,吟誦起來全詩的節奏就顯示出一種錯綜變化和迴環往復之美。

近體詩吟誦時的音樂美又體現在旋律上。什麼是旋律呢?當代美國文藝理論家韋勒克和沃倫指出:「旋律即語調曲線,它是由音高的序列決定的。」上文我們已經指出,近體詩的平仄安排有一定規則,而吟誦時某字的音高處理大致也有規則可循,如有些地區往往「平低仄高」,還有些地區則往往「平高仄低」。這樣,近體詩吟誦起來就表現出帶有規律性的旋律升降的一定傾向。這種旋律升降的一定傾向主要是由近體詩的韻律和吟誦腔調所決定的。從全詩的行腔看,旋律的出現使聲音顯得曲折變化,婉轉動聽。請看筆者吟誦一首唐人七絕的譜子:

譜上箭頭表示吟誦時的旋律升降傾向。從譜上箭頭所示可看出,這首絕句用這種腔調吟誦時的旋律升降是比較明顯的。如果你看了譜子學會了吟誦,那就能直接用耳朵感受到此詩旋律的優美。

近體詩吟誦時的音樂美還體現在押韻上。中國的古典詩歌絕大多數是押韻的。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安排在同一位置上。近體詩通常押的是平聲韻,平聲字讀時都可拖長。吟誦時,這些可以拖長的同韻的字在同一位置上反覆出現,使全詩韻律和諧,節奏鮮明,充分地表現出近體詩所特有的迴環流暢、鏗鏘悅耳的音樂美,從而喚起讀者和聽眾聽覺的快感和情緒的共鳴。這裡需要指出,詩歌的押韻除了在韻律上顯示作品的音樂美外,還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表情上的作用。

詩人用韻不是隨而便之的,因為用韻與表情有密切的關係。有的韻適宜表達這一類的感情,有的韻則適宜表達那一類的感情。詩人總是根據所要表達的情感的性質來選擇所押的韻。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將在本書第五章探討聲與情的關係時詳論。

(2)結構上的作用。

清代沈德潛在《說詩晬語》卷下指出:「詩中韻腳,如大廈之有柱石,此處不牢,傾折立見。」這是用比喻反說韻腳在詩的結構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詩中的韻腳安排在一定的位置,關上黏下,把跳躍式的各詩行串聯起來,構成一個整體,使詩的結構呈現出一種「建築美」,詩的藝術形象也由此顯得完整、統一。

(3)接受上的作用。

魯迅先生說過:「新詩先要有節調,押大致相近的韻,給大家容易記,又順口,唱得出來。」這裡講的是新詩,古典詩歌,尤其是近體詩,比新詩有更為鮮明的節調,押韻也嚴格,因而非常便於人們吟誦和記憶。

正由於詩中的押韻有上述多方面的作用,所以不僅詩人寫詩時非常重視選擇韻字,而且讀者吟誦時十分注意突出韻字。

節選自中華書局出版 陳少松著《古詩詞文吟誦》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吟誦 吟誦的意義 聲音的重要性
    什麼是吟誦 吟誦的意義 聲音的重要性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種新型的讀書方法——吟誦。不知道大家在讀書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面對古詩文,我們中國古人是如何讀的呢?是像我們現在的人一樣麼?朗誦詩文,聲音短促?還是有別的方法呢?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的朗讀,是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才傳入中國的。
  • 近體詩的押韻
    作者:捨得之間今天主要講講近體詩的押韻。和初學近體詩的朋友共同學習一下,如果耽誤一些其他的朋友聊天休閒,俺在此先表歉意了。對我講的內容有不同看法的朋友,請課後交流。謝謝!詩,詞,曲,歌(包括民歌,山歌,漁歌等)都是具有韻律的文體,這樣的文學體裁我們稱為韻文。
  • 皛玊說詩詞:近體詩的格律與平仄,其實不難掌握
    而詩歌的平仄格律美,更能展現其獨特的魅力。古典君分享近體詩格律與平仄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對初涉詩詞的朋友們能夠有所幫助。不足之處,歡迎留言互動。——皛玊題記詩情畫意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漢魏六朝的詩則稱為古詩(或叫古體詩、古風、往體),它一般包括文人詩及樂府古辭。
  • 國家級非遺「常州吟誦」結緣南師大
    11月23日上午,南京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陳洪音樂廳」舉行了一場名為「追溯吟誦歷史 探討吟誦藝術」的主題講座,受到與會師生的熱烈歡迎。該院常州籍聲樂系主任、教授路琦主動與常州市吟誦藝術協會對接,作為「國家級非遺」的傳統音樂——「常州吟誦」,由此被學院列為「非遺音樂與高校教學體系相結合」的項目之一。
  • 西安國際音樂節開幕 「長·安——唐詩交響吟誦音樂會」震撼亮相
    長·安-唐詩交響吟誦音樂會現場 從2002年開始,每年11月,都是西安國際音樂節開啟的時候。因為疫情,走過了18年的它,在這個不平凡的2020年竟然遭遇到不亞於初創時的艱難。然而,伴隨著開幕演出「長·安-唐詩交響吟誦音樂會」奏響自信的樂章,這一西安歷史最悠久、規格最高的高雅藝術盛會如約而至、華麗綻放。
  • 詩詞常識:什麼是近體詩和古體詩,它們有什麼區別和特點?
    古體詩並不需要嚴格遵循格律,而格律是初唐才正式成為唐詩為代表近體詩的規則。1)近體詩前世今生:近體詩又稱格律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
  • 《音樂社會學導論》:染病的荷爾德林吹奏長笛 | 午後書摘
    私人的不對外的室內樂音樂家們都是些貴族,他們不必有一個市民所從事的職業,或者,像後來那樣,那些音樂家們都是些不把他們的市民職業看成他們存在的尺度的人。他們在工作時間以外去尋找生存的最好成分——儘管他們被那些工作時間打上如此深刻的烙印,以至在他們偶有狹窄的自由空間的地方,勞動時間也不可能被忽視。這種情況可以解釋室內樂音樂家的特徵。
  • 「長·安——唐詩交響吟誦」音樂會揭幕西安國際音樂節
    新華社西安11月15日電(記者藺娟、蔡馨逸)「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燈光暗下,輕快的樂曲響起,觀眾仿佛跟隨音樂穿越到了「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筆下繁華的長安街頭。14日晚,「長·安——唐詩交響吟誦」音樂會在西安音樂廳首演,為第十九屆西安國際音樂節拉開序幕。
  • 聽越調吟誦傳承人張一平演繹
    越調吟誦傳承人張一平今天展示了。他還展示了越調吟誦《春曉》,古人讀《春曉》大概也是這樣子。12月5日,張一平《越調吟誦:怎樣吟詩》新書發布會在杭州圖書館舉行。在這本書中,張一平記錄了他所傳承的越調吟誦,包括方法和示例。
  • 簡單了解古體詩和近體詩,現代人寫的古韻詩詞算哪一種
    總的來說,古體詩是比較自由、開放的,但也只是相對於近體詩而言,古體詩也會要求一些韻律,句式,只是不太嚴格而已。二,近體詩近體詩又稱為「格律詩」或是「今體詩」,講究的是平仄、對仗、格律,形成於初唐之後,這一稱呼只是相對於「古體詩」而言,因為它們都屬於「古詩」這一範疇。
  • 客家話吟誦的歷史和特點
    客家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我第一次聽到了用原汁原味的中州方言——客家話吟誦的詩詞。南方的客家話,保留了過去的詩風,很有欣賞價值。」專家對客家話吟誦的肯定,給了梅州客家話吟誦人極大的鼓舞。中華吟誦學會副秘書長朱立俠博士代表中華吟誦學會聘請幸勇、謝梅興、葉增興為「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吟誦分會(中華吟誦學會)專家委員會專家」。不過,如今梅州只有為數不多的耄耋老人,還依稀記得舊時老師傳授的吟誦方法和聲韻,因此,傳承和發展客家話吟誦迫在眉睫。  ●幸勇 文/圖  吟誦是古人作詩方式  古人以吟誦創作和欣賞詩文。
  • 耶魯公開課|《心理學導論》:如何在課堂上科學地談論「性」?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Paul Bloom在《心理學導論》的公開課上就做了一個成功的示範。如果你覺得Bloom教授很眼熟,或許因為他是TED演講上的「紅人」,也或許是看過他在美劇《黑道家族》中的客串演出。出生在加拿大蒙特婁的Paul Bloom畢業於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此後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
  • 吟誦|視頻:蘇軾《前赤壁賦》
    作者「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體態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並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氣一貫。
  • 《中華吟誦之盈視講壇》第30集:仄聲韻味(一)
    中華吟誦之盈視講壇       —— 節目簡介——
  • 西方音樂美學研究的新景觀 ——《西方現代音樂美學》書評
    於潤洋先生的《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1](以下簡稱:《導論》)是對20世紀西方音樂美學發展的總結,該作涉及了自律論、現象學、釋義學、符號學、心理學、社會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於先生對每一流派都進行鞭辟入裡的分析。該書第一版於2001年,距今已過去19個年頭,時至今日,西方現代美學的概念不斷外延,概念之下分支理論的內部也不斷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音樂美學觀念,這些新的觀念和理論迫切需要整合。
  • 學習《論語》等古文,吟誦是必不可少的
    中央美院教授、吟誦家錢紹武,在談及他小時候的學習經歷時,曾對吟誦有過一段明了的說明。他從8歲開始念書,一開始念《孝經》,後來讀《四書》(《大學》《中庸》《孟子》《論語》),還有《詩經》裡的幾篇。後來家人又專門請了一個會作詩的老先生專門來教作詩,開始背詩韻,就是廣韻。平對仄,仄對平,平上去入分得很明顯,馬上就清楚明白了。
  • 2021《超星爾雅》流行音樂導論答案
    2021《超星爾雅》流行音樂導論答案緒論1【單選題】關於《月亮代表我的心》,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