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也稱今體詩,是我國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隋唐之際,一種胡樂化的新興抒情音樂——燕樂誕生了,在這種流行音樂的刺激下,唐代的近體詩(尤其是七絕)有許多是入樂歌唱的:「唐人歌詩,如唱曲子,可以協絲簧,諧音節。
近體詩的音樂美
英國19世紀文藝理論批評家佩特(1839—1894)在《文藝復興論》中提出過一個常被後人引用的著名論斷:「一切藝術都是趨向著音樂的狀態。」佩特的原意是說,各種藝術樣式都像音樂那樣重在表現情感。對於中國古典詩歌來說,「趨向著音樂的狀態」的,不僅是重在表現情感這一點,而且還有語言的聲音,也就是說,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的聲音具有悅耳動聽的音樂美。前面我們已引過劉勰在《文心雕龍·聲律》篇中對這種音樂美的形象描述:「聲轉於吻,玲玲如振玉;辭靡於耳,累累如貫珠。」意思是,作品語言的聲音在口中流轉,就像振動的玉器玲玲作響;辭句悅耳,猶如成串的珍珠相連不絕。顯然,對欣賞者來說,倘若只是「看」或「默讀」,那詩歌語言的音樂美憑眼睛是感覺不到的;只有發聲吟誦,通過耳朵才能直接感覺到。
有的同志認為:「在音樂表現力的三要素旋律、節奏和和聲中,詩歌語言只具備節奏的音樂性。」這個問題可討論。筆者認為,就我國古典詩歌來說,只要吟誦一下,就可分明感覺到,其語言不僅有節奏的音樂性,而且有旋律的音樂性,此外還有押韻的音樂性;這三者的和諧統一構成了詩歌語言鏗鏘悅耳的音樂美。
近體詩吟誦時的音樂美首先體現在節奏上。我們的古人對音樂的節奏早就有所認識。《禮記·樂記》中說:「文採節奏,聲之飾也。」孔穎達疏曰:「聲無曲折,則太質素,故以文採節奏而飾之使美。」這就是說,節奏是顯示音樂美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特徵是樂音的曲折變化。音樂有了節奏,演奏歌唱起來才美聽;詩文吟誦顯示出了節奏,聽起來才悅耳,所以清代桐城派作家劉大櫆強調:「文章最要節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聲窈眇處。」那麼,究竟什麼是節奏呢?古人沒做出明確的、嚴密的界說,今人的看法也不一致。一般的狹義的理解,節奏是指音響運動中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長短、高低、強弱、快慢等現象。由於近體詩的創作有嚴密的格律要求,故無論是吟還是誦,都能表現出鮮明而和諧的節奏。
近體詩的節奏主要由平仄的有規律的安排所形成。古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類,在詩詞格律中,古人又把這四種聲調分為平和仄兩類。所謂平,就是平聲,讀起來字調平直,不升不降;所謂仄,就是上、去、入三聲,這三聲讀起來字調都有升降,有升降就不平,而仄字的意思就是不平。請看七言絕句平仄安排的一種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每句七字,其平仄是根據「一句之中,平仄相間」這條規則來安排的。從我國有些地區的吟誦實踐來看,平聲字一般讀得長一點、低一點,仄聲字一般讀得短一點、高一點。這樣,首句吟誦起來,「平平—仄仄—平平—仄」,音長的「長長—短短—長長—短」,音高的「低低—高高—低低—高」,如此很有規律地交替出現,就自然地形成了抑揚頓挫的鮮明節奏。但是,如果每句平仄的安排都是一個樣,那勢必使全詩吟誦時的聲音顯得單調乏味。於是定下了另外兩條規則:「對」和「黏」。所謂「對」,就是「一聯之中,平仄相對」。具體地說,就是每一聯的出句如是平聲字,那麼在對句的相應位置須對以仄聲字;出句如是仄聲字,那麼在對句的相應位置須對以平聲字。比如上舉格式中首聯出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對句則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相應位置上字的平仄正好相對。所謂「黏」,指「兩聯之間,平仄相黏」。具體地說,就是下聯出句第二個字的平仄必須跟上聯對句第二個字的平仄相同,即平黏平,仄黏仄。比如上舉格式中第二聯出句的第二個字和首聯對句的第二個字都是仄聲,這樣就把上下兩聯黏聯起來。顯然,由於「對」和「黏」的作用,近體詩一聯中的兩句以及上一聯和下一聯的平仄安排避免了雷同,這樣,吟誦起來全詩的節奏就顯示出一種錯綜變化和迴環往復之美。
近體詩吟誦時的音樂美又體現在旋律上。什麼是旋律呢?當代美國文藝理論家韋勒克和沃倫指出:「旋律即語調曲線,它是由音高的序列決定的。」上文我們已經指出,近體詩的平仄安排有一定規則,而吟誦時某字的音高處理大致也有規則可循,如有些地區往往「平低仄高」,還有些地區則往往「平高仄低」。這樣,近體詩吟誦起來就表現出帶有規律性的旋律升降的一定傾向。這種旋律升降的一定傾向主要是由近體詩的韻律和吟誦腔調所決定的。從全詩的行腔看,旋律的出現使聲音顯得曲折變化,婉轉動聽。請看筆者吟誦一首唐人七絕的譜子:
譜上箭頭表示吟誦時的旋律升降傾向。從譜上箭頭所示可看出,這首絕句用這種腔調吟誦時的旋律升降是比較明顯的。如果你看了譜子學會了吟誦,那就能直接用耳朵感受到此詩旋律的優美。
近體詩吟誦時的音樂美還體現在押韻上。中國的古典詩歌絕大多數是押韻的。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安排在同一位置上。近體詩通常押的是平聲韻,平聲字讀時都可拖長。吟誦時,這些可以拖長的同韻的字在同一位置上反覆出現,使全詩韻律和諧,節奏鮮明,充分地表現出近體詩所特有的迴環流暢、鏗鏘悅耳的音樂美,從而喚起讀者和聽眾聽覺的快感和情緒的共鳴。這裡需要指出,詩歌的押韻除了在韻律上顯示作品的音樂美外,還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表情上的作用。
詩人用韻不是隨而便之的,因為用韻與表情有密切的關係。有的韻適宜表達這一類的感情,有的韻則適宜表達那一類的感情。詩人總是根據所要表達的情感的性質來選擇所押的韻。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將在本書第五章探討聲與情的關係時詳論。
(2)結構上的作用。
清代沈德潛在《說詩晬語》卷下指出:「詩中韻腳,如大廈之有柱石,此處不牢,傾折立見。」這是用比喻反說韻腳在詩的結構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詩中的韻腳安排在一定的位置,關上黏下,把跳躍式的各詩行串聯起來,構成一個整體,使詩的結構呈現出一種「建築美」,詩的藝術形象也由此顯得完整、統一。
(3)接受上的作用。
魯迅先生說過:「新詩先要有節調,押大致相近的韻,給大家容易記,又順口,唱得出來。」這裡講的是新詩,古典詩歌,尤其是近體詩,比新詩有更為鮮明的節調,押韻也嚴格,因而非常便於人們吟誦和記憶。
正由於詩中的押韻有上述多方面的作用,所以不僅詩人寫詩時非常重視選擇韻字,而且讀者吟誦時十分注意突出韻字。
節選自中華書局出版 陳少松著《古詩詞文吟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