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例雷射微創技術損毀腦腫瘤手術!八成腦部病症適用

2020-12-24 騰訊網

一想到開顱手術,患者和家屬不免會有手術風險高、後遺症多等疑慮和擔憂。

2020年9月27日,趙國光教授完成了我國第一臺利用雷射微創技術損毀腦腫瘤的手術。

傳統手術需要在病人顱頂打開5釐米的骨窗,而這臺微創手術只需要打開一個直徑幾毫米的細孔。

腦微創手術的特點是口小、精準度高,還可以減少醫源性的手術外傷

早期的大開顱術,病患因為醫源性外傷所造成的併發症應是較高的。

而現代化的理想腦部微創手術則有以下原則:

1. 較小的顱骨切開。

2. 較少的軟組織傷害。

3. 較短時間且溫和的術中腦組織牽引(retraction)。

4. 較少的腦組織切開。

5. 較少的失血。

6. 較短的麻醉時間。

其實,可以說整個腦部微創手術的進步與發展就相當於手術醫學的進步史。

術前診斷技術的進步

術前診斷可分臨床診斷影像診斷兩方面。

在臨床診斷方面,基礎生理學及解剖學的研究貢獻很大。

例如:1934年Landis有關腦微血管通透性的研究,1959年Liljequist有關腦脊髓液動力學及腦室結構的探索等。

在影像診斷方面,1918年Dandy創始腦室顯影術,1927年Moniz發明腦血管攝影術,經1953年Seldinger及1975年Djindjian的改良至今仍佔重要的角色。

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斷層攝影,20世紀80年代磁振造影術包括磁振血管攝影術的運用,使影像造影的重要性更加彰顯。三度空間立體影像術,如計算機斷層立體造影術的運用,使影像診斷更上層樓。

術前診斷技術的進步,對手術的成功率影響至大。

第一,它使得病灶得以早期診斷,在病灶較小的時候進行手術,自然成功率較高。第二、它提供了術前對病灶本身病理鑑別診斷的信息,同時可以了解病灶與其鄰近神經組織的相對解剖關係,可做準確的手術路徑計劃,大大的減少了醫源性手術傷害。

術中儀器設備的進步

發明和引進神經外科手術專用的儀器設備是十分重要的。

新進的顯微鏡協助下,神經外科醫師可在放大相當倍數的視野世界中,對脆弱又精密的腦內組織進行精密的手術,使不小心傷及神經的危險減低許多。

1977年Apuzzo開始使用內視鏡配合顯微鏡進行手術。

內視鏡的最大優點是提供強力的光源,同時可以利用側光系統檢視直線光源所照射不到的方位。在最新的微創手術中它的角色將日漸重要。

另外,立體定位儀自1930年代由瑞典Lars Leksell開始研發使用,用以在手術中精確的解剖定位。

立體定位用於腦部手術中深且小的病灶時幫助尤大,可以明顯減低醫源性傷害。

神經外科醫師手術技巧及策略的進步

如何將儀器的優點用到病人身上,就須要神經外科醫師的策略和手術技巧了。

傳統的大開顱術應該進展成越小越好,然而小開顱術雖然有較少的醫源性傷害,卻也有它的缺點

20世紀70年代的顯微鏡手術就發現下列缺點:

1. 手術被限定在較狹窄的空間中,當進行深部手術時鄰近的重要組織,如腦幹部、顱底血管及神經較易受到傷害。

2. 須較多及較強的腦組織牽引以打開手術視野。

3. 當手術及顱底部病變時,須移除部分健康的顱骨,容易造成腦脊髓液鼻漏、感染及美觀上的缺憾。

不過,在近三十年的努力中,技術的進步已使得小開顱術的微創技術逐漸達到純熟的境界。

首先是立體定位技巧的運用

術前的精確定位使神經外科醫師可以選定一條比較安全,不會傷害重要腦組織的手術路徑,以最小的開顱術達到手術病灶。

在手術中使用的有立體定位雷射光導引系統,及最新發展出的立體定位計算機導航系統(Navigator system),此系統可以將病灶的磁振造影信息輸入計算機,在手術過程中經由計算機導航定位,同步得知手術部位在影像中的位置。

其次是鑰匙孔迷你開顱術(Keyhole craniotomy)的運用。

此開顱術只須約3x2公分的顱骨切開就可以進行深部病灶手術,如同由門縫鑰匙孔可以觀測房間內相當大範圍的視野一般。

經過解剖學的研究及臨床經驗,Perneczky歸納出四條常用的路徑,這些選定的路徑的共同點是僅須很小的顱骨切開,同時對腦組織所須的牽引極小,自然醫源性傷害也相對的減少。

最後是神經內視鏡快速的發展與使用。

最初神經內視鏡只能應用在充滿腦脊髓液的腦室內,用以觀察腦室內病灶。

隨著儀器的進步,當它具有抽取、燒灼及剪切功能後,進一步被用在腦室內腦瘤的切片及切除,大腦導水管阻塞的打通及水腦症的治療

目前約有八成的腦部病灶可利用此項微創手術治療,如腦下垂體腫瘤、顱底腦膜瘤、膠質細胞瘤、轉移性深部腦腫瘤、出血性腦中風及三叉神經痛等。

目前國內外並未定論適用此手術的腫瘤大小。理論上而言,腫瘤較大、手術時間會較長、病人麻醉的時間與風險也倍增,但仍要視腫瘤的位置而定。

參考文獻

1. Burks, J. D., Conner, A. K., Bonney, P. A., Glenn, C. A., Smitherman, A. D., Ghafil, C. A., ... & Sughrue, M. E. (2018). Frontal keyhole craniotomy for resection of low-and high-grade gliomas. Neurosurgery, 82(3), 388-396.

2. Baby, B., Singh, R., Suri, A., Dhanakshirur, R. R., Chakraborty, A., Kumar, S., ... & Banerjee, S. (2019). A review of virtual reality simulators for neuroendoscopy. Neurosurgical review, 1-18.

3. Shim, K. W., Park, E. K., Kim, D. S., & Choi, J. U. (2017). Neuroendoscopy: curr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Korean Neurosurgical Society, 60(3), 322.

4. Subotyalov, M. A., & Sorokina, T. S. (2019).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endoscopy. History of Medicine, 6(3), 158-162.

5. Garza, D. N., & Jimenez, D. F. (2018). History of Neuroendoscopy. Endoscopic Neurological Surgery, 37, 1.

相關焦點

  • 雷射間質熱療(LITT):不開顱也能「消滅」膠質瘤的全新技術
    但這種疾病的易復發性、多灶性及反覆手術,意味著臨床醫生經常面臨病變處於腦深部或病變位置複雜、難以接近、病人不願再次手術等問題,而且許多患者在最初診斷時可能因為年齡過大,合併症術後不可避免的功能損傷等因素被告知不宜接受開顱手術,此時,專家為幫患者爭取更佳預後,可能會提出一項前沿微創技術——雷射間質熱療(LITT)。
  • 山東首例!一次微創手術 更換兩個心臟「閥門」
    9月6日,我院心臟中心TAVR團隊成功為一位75歲患者完成微創經心尖聯合瓣膜置換手術。一個入路同時完成主動脈瓣和二尖瓣替換,該手術為山東省首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心臟的「單向閥門」——瓣膜眾所周知,心臟之所以能夠進行永不停止的血液循環流動而不倒流,心臟瓣膜起著「單向閥」的關鍵作用。
  • 中國團隊自主研發:全國首例機器人輔助全腦血管造影手術成功
    中國團隊自主研發:全國首例機器人輔助全腦血管造影手術成功 於紫月/科技日報 2020-01-06 07:18
  • 健康|全國首例全胸腔鏡下 微創雙瓣置換手術在廣州完成
    但一直用藥保守治療的她近半年來發現胸悶氣促的症狀越來越嚴重 , 爬三層樓就氣喘籲籲 , 日常生活工作都受到的嚴重的影響 , 才尋思找權威醫院做微創心臟瓣膜手術。日前 , 全國首例全胸腔鏡下微創雙瓣膜置換手術在廣東省人民醫院完成 , 唐女士手術當晚就順利脫離呼吸機 , 術後僅 4 天就康復出院。
  • 我院完成國內首例Infinity全踝關節置換手術!
    2020年6月16日,一臺「特別」的骨外科手術在我院進行——這是國內首例Infinity(最新一代踝關節置換術用假體)全踝關節置換手術,負責手術的是我院創傷骨科專科副主任宋衛東教授團隊。手術圓滿成功後,本來深受踝關節骨性關節炎困擾的患者曾阿姨正在順利恢復,並將於近期出院。
  • 南華附一醫院神經導航精準手術水平再上新高
    紅網時刻 記者 譚倩 衡陽報導說到導航儀,人們的第一反應是車載導航或是手機導航,卻很少知道利用導航儀也能開展神經外科手術。近日,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就利用目前世界最先進的神經外科導航系統(又稱為「大腦GPS」),成功實施了一例高血壓引發的腦出血微創手術,將患者從癱瘓邊緣拉回。
  • 浙大一院完成全國首例經心尖二尖瓣「緣對緣+腱索」修復手術
    8月1日,馬量主任、李偉棟副主任微創團隊與阜外醫院潘湘斌主任團隊合作為袁大伯實施了全國首例經心尖入路經導管二尖瓣緣對緣+腱索修復手術,「這個手術的原理就是要重建腱索。」馬量主任介紹,操作時導管在超聲引導下直達二尖瓣,採用一種特殊的人工腱索系統,將其精準植入前後瓣葉,錨定在斷裂的地方,並在後葉另植入一根人工腱索進行微調加固。
  • 華中地區首例經導管微創修復二尖瓣手術成功開展
    圖片來源:華中阜外醫院 人民網鄭州10月30日電 (石國慶)10月28日,一臺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華中地區首次實施的經導管微創二尖瓣成形術在華中阜外醫院成功開展。 在不開胸、心臟不停跳、不用X-光射線的情況下,華中阜外醫院總院長助理、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院長助理潘湘斌教授、結構性心臟病中心副主任謝湧泉、麻醉中心副主任段福建、華中阜外醫院副院長程兆雲教授等,用微創方法,在超聲引導下,為一位二尖瓣重度脫垂的老年患者成功實施了修復手術。
  • 高州醫院成功實施茂名首例微創減重手術200斤「胖友」術後一月減重...
    12月14日,原先體重200斤、體重指數BMI高達34的一位過度肥胖男子,在高州市人民醫院接受微創手術減重後的1個月內成功瘦身29斤,向醫護人員傳達了欣喜的心聲。經過科學嚴謹的評估,該院胃腸外科二區專家團隊為他成功實施了「腹腔鏡袖狀胃切除手術」。術後他體重直線下降,血壓、血糖也降了,解決了困擾多年的肥胖煩惱,笑容又回到了臉上,「以後我要好好控制飲食,多多鍛鍊身體,健康快樂地過日子」。據了解,李先生的瘦身出院,標誌著該院在茂名地區開展的首例微創減重代謝手術獲得成功,為廣大「胖友」帶來新福音。
  • ETS微創手術,20分鐘解決手汗困擾!
    據統計,在我國華南地區中小學生人群中,手汗症發病率約達4.36%。有時還會合併腋汗、腳汗及面汗過多,或出現「赤面恐懼症」,即患者緊張時大汗淋漓,臉部發紅好似「關公」。手汗症的發病和性別沒有明顯關係,男女都可能患病。手汗症和年齡有一定關係,通常青春期病症會比較嚴重,隨著年齡增長,部分患者反映40歲後症狀有所減輕;但也有一些學齡前的孩子手部滴水,也有六七十歲的老人手汗仍然嚴重。
  • 我國首例人造心臟瓣膜置換手術成功(新中國日曆)
    「長海醫院心臟外科研究組從一九六三年三月開始進行人造心臟瓣膜的研究工作,他們經過兩年零三個月的反覆實踐,在今年六月十二日成功地為一個嚴重的心臟病患者許淑寶安裝了我國自行設計和製作的人造心臟二尖瓣瓣膜。」1965年,人民日報刊發數篇報導,持續關注了這一「揭開我國心臟外科史上新的一頁」的手術。
  • 【運城首例】市人民醫院成功完成運城市首例雙鏡聯合手術
    近日,市人民醫院成功實施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經內鏡逆行胰膽造影取石術,實現了一次麻醉同時完成兩個手術。這也是人民醫院首次開展雙鏡聯合微創手術。目前為止,為全運城市首例,標誌著市人民醫院微創手術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 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華中地區首例經導管微創修復二尖瓣
    該手術的成功實施,標誌著又一項國際領先技術在華中阜外醫院「落地生根」。接受新技術治療的女性患者姓李,來自新鄉市,已是70歲高齡。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活動耐量受限,步行10餘米後自覺乏力。1年前,李女士出現反覆頭暈症狀,有次外出時暈倒。家人把她送到鄭州市某醫院,被診斷為心律失常病態竇房結症候群、二尖瓣脫垂伴關閉不全。
  • 湘雅醫院專家5小時完成微創雙瓣膜置換手術
    通過「小切口」做心臟「大手術」 湘雅醫院專家5小時完成微創雙瓣膜置換手術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7月6日訊(記者 段涵敏 通訊員 劉巍)心臟「大手術」也可以通過微創記者今天從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獲悉,該院近日完成了湖南省首例全胸腔鏡下雙瓣膜置換合併血栓清除加左心耳縫閉手術,手術切口僅6.5釐米,術後第5天患者便順利出院。51歲的熊先生來自郴州,一年多來呼吸急促、活動後感到胸悶,因近期症狀明顯加重到湘雅醫院就診,被診斷為「風溼性心臟病:二尖瓣中度狹窄合併關閉不全,主動脈瓣重度狹窄合併關閉不全,左心耳血栓。
  • 微創介入+開顱手術 打造神經外科的「兩棲坦克」
    在神經外科界,能用微創介入和開顱手術兩種手段為更多的複雜腦血管病患者提供最優的治療方案,被稱為神經外科的「兩棲坦克」,我院神經外三科就是這樣一輛處於飛速發展中的「兩棲坦克」多面手。頸動脈狹窄的治療主要包括危險因素的控制、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以及介入治療。上圖示:頸動脈高度狹窄,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後血管通暢上圖示:頸動脈高度狹窄,行介入支架置入術後血管通暢顱內、外血管搭橋術治療顱內缺血性疾病腦血管搭橋手術分為直接搭橋手術和間接搭橋手術。直接血管搭橋術,將患者的腦膜中動脈以及患者的大腦中動脈進行吻合。
  • 【曙光·新聞】最新一代達文西機器人聯合單孔微創技術,精準解決...
    得知我院新引進的泌尿中心主任徐東亮教授在泌尿系統腫瘤尤其是膀胱癌手術領域有很深造詣,曾完成上海市首例「完全腹腔鏡下膀胱癌根治+原位迴腸新膀胱術」和首例「達文西機器人Si輔助的純單孔膀胱癌根治性切除術」等一系列泌尿系統超高難度微創手術,已成功救治數百名膀胱腫瘤患者。他慕名來到我院泌尿中心向徐東亮主任求救。
  • 國產瓣膜領跑新賽道,微創心通守護患者「心門」
    國產瓣膜:從「不可思議」到「後來居上」  2002年,世界首例TAVR手術在一家法國醫院完成,儘管第一例患者當時就有心源性休克,伴嚴重左心室功能障礙和多種共病症,手術仍然獲得了成功,TAVR的可行性得到了證實。 「這個手術理念當時對業界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張瑞巖感嘆道。
  • 痔瘡傳統切割手術和微創手術的區別有哪些?
    想到要做手術,廖先生有點牴觸,早些年他陪過自己的父親做過痔瘡手術,當時父親難受的樣子還歷歷在目。得知廖先生的顧慮,接診醫生榮新奇了解到廖先生的父親當年所做的痔瘡手術是傳統切割手術,於是為了打消廖先生的顧慮,榮新奇給廖先生科普了現在的微創手術和傳統切割手術的區別。榮新奇表示,傳統切割手術就是外剝內扎術,外剝內扎主要適用於混合痔,既有外痔也有內痔的部分。
  • 中國經股靜脈二尖瓣修復器械 DragonFly 首例手術成功
    中國第一款完全自主研發的經股靜脈二尖瓣修復產品成功應用於臨床標誌著我國在二尖瓣介入治療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經股靜脈二尖瓣修復器械 DragonFly 首例手術成功 本例患者為77歲女性患者,診斷為功能性二尖瓣重度反流,優化藥物治療後仍反覆心衰發作,術前經胸超聲檢查提示全心增大
  • 靜脈曲張手術危害知多少?
    各位關注下肢靜脈曲張病症的朋友,自靜脈曲張官方調理面向全國靜脈曲張病友以來,為廣大靜脈曲張的病友帶去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