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敏的新京劇新角色

2021-02-08 星文化


今晚我們觀劇 

來自臺灣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魏海敏不僅是「梅派」傳人,也是臺灣京劇新美學的大力推動者。11月23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觀劇》,請到了魏海敏女士,和我們聊一聊她在京劇藝術當中的「尋根」和「創新」這兩段旅程。



 魏海敏

臺灣國光京劇團的當家青衣魏海敏女士是享譽海峽兩岸的京劇名角兒,工「梅派」青衣。她在京劇藝術之路上不斷探索,經歷了從「尋根」到「創新」的旅程。


魏海敏

從藝至今,魏海敏的代表作不僅有《霸王別姬》、《玉堂春》、《穆桂英掛帥》等傳統經典劇目,更有《欲望城國》、《樓蘭女》、《王熙鳳大鬧寧國府》、《金鎖記》、《孟小冬》等創作於當代的新京劇。

魏海敏祖籍河北,1957年生於臺北。十歲時,魏海敏為了逃避學校枯燥生活而報名加入「小海光劇校」,十四歲開始唱主角。這一唱就是三十多年。

從新戲起步

魏海敏說,臺灣很早就感受到了傳統戲曲受到地巨大衝擊,現在臺灣有一個傳統藝術中心,把傳統劇種做了整合,實際上現存傳統劇種基本上不多了。


魏海敏 《欲望城國》

1986年她剛畢業,臺灣社會正在反思京劇的年輕觀眾為什麼越來越少?當時,吳興國把莎士比亞的《麥克白》改編成京劇新戲《欲望城國》。魏海敏受邀參加這部戲,實際上,她是去參加了之後才知道是從莎士比亞戲劇改編的。這個戲裡的麥克白夫人慫恿丈夫去殺人,按傳統意識理解,這是個壞女人的角色,她演完之後,她的戲迷非常不平衡,他們不知道她為什麼要去演這樣一個角色?然而那些不看戲的朋友卻非常喜歡這個戲。

當時有一個笑話,說有三個觀眾坐在那裡看了《欲望城國》,坐在右邊的看了大概十分鐘,站起來說,這不是京劇嘛,他就走了。然後左邊的觀眾看了二十分鐘,這是京劇嗎?他就走了。只有坐在中間的這一位,他沒有這些包袱,於是他就從頭看到尾,他很喜歡這種又像電影、又像戲曲、又像舞臺劇的作品,而不是某種單一的感覺。

當時的魏海敏正是看到有年輕的朋友可以接近這種京劇,於是堅定地留在了劇組。她在這條京劇創新之路上堅持到了今天。

回傳統中尋根

對麥克白夫人角色的嘗試,使魏海敏對「傳統京劇的(程式化)表演如何融入現代劇場」進行了思考,也使她對京劇表演藝術的「本源」進行了重新的探索。

1991年,魏海敏正式拜梅葆玖先生為師,成為「梅派」嫡傳弟子。


2016年1月30日,與梅老師最後一張合影

魏海敏說,當時的臺灣京劇界並沒有關於流派的要求,但在排演新戲的過程中,還是會覺得自己越來越不足了,總覺得心底裡面好像有一些渴望。她在1982年的時候看到了梅葆玖老師的演出,被深深震撼到了。所以當時她就有了一個心願,希望重新來學習「梅派」,但因當時兩岸隔絕,這個心願被一直擺在那裡。

她那時只能從電視上、錄像帶中去得到參考。然而這中間畢竟隔了一層,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1991年,兩岸打開交流的大門,她立刻到了北京去拜師,開始把自學的「梅派」的戲在十幾年當中一出一出地進行重新的調整。


梅葆玖魏海敏1996年臺北(龍女牧羊演出)

那是她最辛苦的一個階段,等於是要把原本學的東西做一個調整,而且做一個很大幅度的改變。

例如《穆桂英掛帥》,在拜老師以前,其實她已經跟著帶子學會唱了,但音是不準的,所以碰到老師以後,如何藉由「九錘半」這個身段,把穆桂英年近半百且已經在家裡二十幾年,而後接到帥印的那種複雜心境整體呈現出來,是要透過老師的教導,手把手的,一遍一遍做示範看的。   


魏海敏 《霸王別姬》

還有《霸王別姬》的舞劍,她記得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拜老師的時候,跟老師提出了《霸王別姬》,因為都是看電視學的,好像有一些地方是不準的,老師立刻就拿起筷子來比給她看,她覺得這位梅葆玖老師實在太可愛了。 

在魏海敏看來,她和老師的緣分,只能用天方夜譚、不可思議來形容。生長在臺灣的她能夠拜到京劇最大的宗師梅蘭芳大師的門下,而且又拜在了梅葆玖老師,身為他的大弟子,她覺得真的是一件非常光榮、驕傲的事情。也圓了她的一個夢想,讓她得以重新認識「梅派」。

再次出發,創新不止

對「梅派」藝術的尋根溯源,不僅讓魏海敏的表演功力得以錘鍊,更打開了她對傳統藝術走向未來的新思路。

在京劇舞臺上,魏海敏曾塑造了兩百多個角色,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梅蘭芳先生和梅葆玖先生不曾表演過的新角色。

魏海敏說,她的京劇之路從新戲開始,先創造角色人物,然後覺得自己不足,再去尋根、去探索、去挖掘這些傳統表演藝術的優良養分。

她在傳統戲跟創新戲的這兩條路上並進著,慢慢發現,這二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不論是演老戲或者演新戲,其實都是以塑造人物為核心。而她也在努力把傳統戲的唱念做打、或者說唱念做表、唱念做舞這些手段運用到新戲的角色當中。


魏海敏《孟小冬》

魏海敏說,在臺灣排新戲每一年都必須達到業績,國光劇團每一年都要出新作,甚至於一年兩齣新戲都可能。因為臺灣的觀眾會去欣賞各種不同的表演,他們的文化需求是普遍性的,不會說特別懂京劇,所以新戲的養成實則是因為觀眾層已經不一樣了。

魏海敏認為,傳統京劇非常著重於程式化的表演,所有的唱念做打都有一套既成的程式,只要學習它跟另外一個對手戲,幾乎也不用排練,一對就可以上臺了,那就是老戲。

但是新戲不可能是這樣的,她排演的新戲會根據演員的條件來作一個創造。她近些年創作的《王熙鳳大鬧寧國府》、《金鎖記》、《孟小冬》、《百年戲樓》等等都基於這一思考。


魏海敏《歐蘭朵》

再比如她跟美國導演羅伯·威爾森合作的《歐蘭朵》,這是一出獨角戲,有兩個鐘頭長,一個演員在臺上要念白兩個鐘頭,好像在講一部小說一樣。

她說這些戲給了她非常大的發揮空間,有些戲已不再只是京劇的傳統唱段,因為角色的關係,必須要套一些比較現代感的唱法,唱腔本身其實已經變化非常多了。

她典型的創新戲也包括《金鎖記》,這部戲改編自張愛玲的同名小說,主人公曹七巧是一個很不一樣的人物,因為故事發生在清末民初,沒有了水袖,整個舞臺一反傳統京劇舞臺的模式,仿佛一個電影場景一樣,她把這個角色人物從年輕演到老。在魏海敏看來,曹七巧曆經了生活的種種挫折困苦,直到她到最後把象徵財富枷鎖的重重金鎖套在自己身上,感情也不要了,親情也不要了,像這樣的一個人物,如果完全用京劇傳統的手段,似乎已經不符使用了,這時就必須要創造一些新的東西,而且要結合現代人的一種觀念,才能把這樣一個女性的內在傳達出來。

在京劇中感悟人生

她的導演戲稱她是「惡女達人」,對此魏海敏認為,傳統戲裡表達的多是中國傳統女性的三從四德,但是現在的時代不一樣了,現在女性演員必須要去挖掘當代女性更多的內在世界,才能得到觀眾的共鳴。


魏海敏 《奧瑞斯提亞》

她認為戲劇戲曲的舞臺應該是沒有界限的,她相信梅蘭芳大師如果活在今日,也會根據時代的不同而有新的想法,因為他本身就是一位勇於創作的一位大師,他這一輩子都在創造角色。

她認為,其實演員最重要的就是觀察。這個觀察是包含了所有的,包括日常生活的觀察,經常去看戲,看不同的表演。因為所有的表演都能夠帶給人們不同的感受。

在她看來,當演員是一個最辛苦的行業,因為在臺上出不得一錯,幾十年的功力都在那一瞬間要呈現出來,當演員也是讓人發揮自己最好潛力的一個方式。

在她看來,京劇折射著人生的哲理,因為有更多的想法就會激發出更多的樂趣,對她而言,如果生活一塵不變,是很悲慘的一件事情,看戲、看表演藝術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欣賞《今晚》節目視頻



(以上文字根據節目內容以及嘉賓談話整理)

《今晚》節目往期視頻可登陸愛奇藝網站

節目直播可登陸PPTV.com/直播/熱門電視臺/上視藝術人文頻道

關注星文化 請掃描二維碼

走近經典 藝術人文頻道

  

相關焦點

  • 時隔十年再登場 臺灣京劇名家魏海敏《金鎖記》受追捧
    該劇呈現臺灣京劇現代化新美學思維,深受觀眾喜愛,演出場場爆滿,並榮列2007年臺灣新藝術獎十大表演藝術劇目;此後,多次受邀赴北京、廈門、福州、上海、新加坡、香港演出。暌違10年,此次《金鎖記》再度登上臺北舞臺,於7月5日至8日連演四場,門票已全部售罄。同時,全方位呈現魏海敏京劇藝術歷程、名為《魏海敏 她和她們》的特展,將在臺灣戲曲中心臺灣音樂廳展出一個月。
  • 魏海敏:「每一個角色,都要挖掘更深的內在「
    她有了在新戲中有了塑造角色的能力,再回來演老戲就會感到不太一樣。魏海敏在創造新戲的時候,因為老戲紮實,在創作新的角色的時候有更多的元素可以運用,有更多的方法可以參考——前輩各種流派的特色,可以多方地唯她所用。魏海敏堅定地認為:「這兩條路其實是一體的兩面,身為一個演員必須要這兩條都很紮實,才可能塑造出比較生動的人物角色。」
  • 【人物】魏海敏和她的「變形記」
    前不久的一次京劇推廣活動上,魏海敏在介紹完傳統京劇的舞臺美學、角色行當、表演程式、流派創作之後,仍不忘為臺灣的京劇創新喊上一嗓子。有意思的是,活動現場所演示的「創新」唱段,不是後來魏海敏在國光劇團引發如潮好評的「新京劇」作品《金鎖記》,而恰恰是久遠之前的這齣毫不「京劇」的《樓蘭女》。
  • 專訪丨魏海敏:「在梅邊」領悟「梅」之美
    魏海敏對「圓」的理解是:中正平和、圓融流利、外圓內方。「梅派的表演不是單純的柔美,而是有骨有肉,我唱了許多年後,才越來越體會到什麼叫『骨肉停勻』,就是看起來很美,沒有稜角,但事實上是柔美中帶有『骨頭』。」   三是「新」。現在人們所熟知的那些傳統梅派「老戲」,都是梅蘭芳在他那個時代大膽創新得來的。
  • 京劇新美學 國光劇團
    來自寶島臺灣的國光劇團,以京劇新美學而享譽業界,帶來全新劇目《青春謝幕》。1月10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觀劇》請來國光劇團的副團長王子雍以及旦角主演朱安麗一起聊聊國光劇團。國光劇團不僅擁有編劇大師王安祈,還薈萃了魏海敏、唐文華、溫宇航、朱安麗等一批名角兒。創團以來,它不斷嘗試於古雅傳統中熔鑄現代意識,構思具備人文色彩的新劇目。例如臺灣三部曲、《天地一秀才-閻羅夢》、《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李世民與魏徵》、《梁山伯與祝英臺》、《三個人兒兩盞燈》、《金鎖記》、《未央天》、《王有道休妻》等。
  • 【名人訪憶】魏海敏和她的「變形記」
    前不久的一次京劇推廣活動上,魏海敏在介紹完傳統京劇的舞臺美學、角色行當、表演程式、流派創作之後,仍不忘為臺灣的京劇創新喊上一嗓子。有意思的是,活動現場所演示的「創新」唱段,不是後來魏海敏在國光劇團引發如潮好評的「新京劇」作品《金鎖記》,而恰恰是久遠之前的這齣毫不「京劇」的《樓蘭女》。
  • 會員福利⊙王珮瑜「文圖會」發布會&魏海敏「京劇的傳承與創新」講座
    嘉賓:魏海敏  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專攻梅派表演藝術。李小平  國家文藝獎得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導演組碩士畢業,現為國光劇團特聘導演。參與方式1:即日起至2017年3月4日17:30,東藝會員可在東藝官網【積分商城】兌換入場券,每人最多可兌換2次,數量有限,兌完為止。
  • 國光劇團:臺灣京劇團的突圍
    甫成立的國光劇團推出了「臺灣三部曲」——《媽祖》、《鄭成功與臺灣》、《廖添丁》,試圖打造臺灣的「本土化」京劇。事實上,「本土化」正是千禧年之前,臺灣京劇所面對的重要課題。置身於變革的疾風驟雨中,魏海敏作為一個演員,思考的出發點還是演戲。她談起與吳興國合作《欲望城國》,從如何理解、塑造熬叔徵夫人的角色到設計製作戲服、頭飾,方方面面考慮周詳。
  • @臺灣戲迷:最近不可錯過的一場京劇演出,和一個特展
    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由梅葆玖臺灣弟子魏海敏領銜演出的新編京劇《金鎖記》,時隔10年將再度在臺灣登場,所有場次門票均已售罄。《金鎖記》2006年在臺北首演,此後在臺灣連續演出至2008年。該劇呈現臺灣京劇現代化新美學思維,深受觀眾喜愛,演出場場爆滿,並榮列2007年臺灣新藝術獎十大表演藝術劇目;此後,多次受邀赴北京、廈門、福州、上海、新加坡、香港演出。
  • 魏海敏:說說打動並改變我一生的梅派
    我是京劇演員魏海敏。我來自臺灣,宗梅派,1991年拜梅葆玖老師為師,有幸成為老師的第一名弟子。1993年第一次在北京登臺演出,迄今25年了。聽梅派大師姐魏海敏原聲親說梅派配合下方文字,更好聽音頻來自喜馬拉雅FM不知道您是否走進劇場觀賞過京劇,但您一定知道梅蘭芳,也許也會好奇:為什麼梅蘭芳能夠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呢?
  • 【文摘】魏海敏:為什麼梅派打動並改變我的一生
    我是京劇演員魏海敏。  我來自臺灣,宗梅派,1991年拜梅葆玖老師為師,有幸成為老師的第一名弟子。1993年第一次在北京登臺演出,迄今25年了。魏海敏表演的《貴妃醉酒》   梅派的動人之處,首先在一個「美」字  不知道您是否走進劇場觀賞過京劇
  • 顛覆傳統京劇舞臺,《欲望城國》讓莎翁故事屬於東方
    吳興國與魏海敏以京劇身段與唱腔精採詮釋敖叔徵夫婦的意氣風發與內心掙扎顛覆了傳統京劇舞臺締造跨文化跨界美學是劇場愛好者的必看經典!吳興國表示,他當年才33歲看到傳統京劇榮景不再便和一群好友跳出來創團誓言為京劇闖出一條新路!我在意的只有一件事情,傳統京劇是這麼好的精緻藝術,為什麼不能用別的方式保存和表現,難道只能墨守成規嗎?
  • 【在梅邊·九歌】聽九首京劇曲子,讓你了解什麼是最純正的梅派
    《穆桂英掛帥·一家人》——53歲的穆桂英是梅大師塑造的最後一個角色,爐火純青,語言不足以表達其精彩,點開下面的音頻聽一聽吧。鑼鼓喧天的時候,有一段名喚「九錘半」的表演。35年前,我坐在臺下看梅老師演這段,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10年前,世界先鋒戲劇大師Robert Wilson坐在臺下看我演這段,當即說:「我要為她排一齣戲」。
  • 新編京劇《李爾在此》吳興國扮演李爾挑戰一人分飾10角色
    華夏經緯網6月23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廣受國際各藝術節好評的新編京劇《李爾在此》,演出難度高,需一人分飾10角色。但現年67歲的臺灣文藝獎得主吳興國,卻一再挑戰,在劇中忽男忽女、忽老忽幼,今年初才到智利聖地牙哥藝術節演出,9月將在臺重演。
  • 顛覆傳統京劇舞臺,《欲望城國》締造跨文化跨界美學
    吳興國與魏海敏以京劇身段與唱腔精採詮釋敖叔徵夫婦的意氣風發與內心掙扎顛覆了傳統京劇舞臺締造跨文化跨界美學是劇場愛好者的必看經典!「改編莎士比亞是一項挑戰,改編京劇更是不容易,我承認自己當年是有一點叛逆,但是如果你真的對一件事情有熱情,你就得勇於跳出來嘗試!」。吳興國表示,他當年才33歲看到傳統京劇榮景不再便和一群好友跳出來創團誓言為京劇闖出一條新路!
  • 京劇《孝莊與多爾袞》為您演繹清宮疑案
    《孝莊與多爾袞》多爾袞唐文華飾(左),孝莊魏海敏飾(右)。(國光劇團提供)孝莊與多爾袞的愛情感動了許多人,在以權力較勁的清宮內院中也有那麼動人真摯的故事!《孝莊與多爾袞》演繹清朝孝莊太后與攝政王多爾袞入主中原的故事,由京劇天后魏海敏主演孝莊太后(玉兒)、臺灣第一鬚生唐文華主演攝政王多爾袞、京崑王子溫宇航主演洪承疇,三大名家同臺飆戲,加上中生代青衣王耀星、武生戴立吾、新生代青春美旦黃詩雅、林庭瑜、凌嘉臨等攜手演出。
  • 昨夜看 《賣鬼狂想》展寶島京劇風採
    《賣鬼狂想》昨夜,由臺灣國光劇團精心打造的小劇場京劇《賣鬼狂想》在天津大劇院多功能廳上演。轉益多師成一家,且將新火試新茶。希望這種創新實驗戲能夠走得更遠。 戲曲醜戲不多,三個角色全是醜行更屬絕無僅有。作為主角,醜戲展現的或為文丑念作、人物形象,或為武丑身上功夫;作為配角,丑角則有旁觀者、評論者、調節者功能。」「跟《徐九經升官記》《膏藥章》這些相比,《賣鬼狂想》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湖北的醜生戲用丑角表演風格柔化了劇作主題的生硬稜角,這些作品情節嚴實曲折,節奏緊湊明快,與傳統醜戲滑稽詼諧已經大異其趣。
  • 向經典致敬——京劇「四大名旦」!安排了
    卻同樣為發揚光大京劇旦角藝術而殫精竭慮留下了一大批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京劇經典劇目他們就是被稱為「四大名旦」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壹 · 梅蘭芳——「像」▲梅蘭芳青年時期梅蘭芳出生於京劇世家。他創造了梅派,此流派結合了正旦、花旦和刀馬旦的表演特點,具有自己獨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音色。梅蘭芳所創新的京劇梅派藝術,不僅是中國京劇與整個中國戲曲藝術的高峰,而且還位列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
  • 新時代 新京劇《江山代有才人出》
    新京劇《江山代有才人出》正在此間舉辦專場演出。這也是2020年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校園內舉辦的首場文化藝術演出活動。《錦繡江山》演講展示《梨園新蕊》《天靜沙·秋》《與子偕行》       此次演出由中共中央黨校圖書和文化館、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主辦,由新京劇蘭新劇團組織創排,新京劇創始人、著名京劇藝術家儲蘭蘭教授領銜,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中國戲曲學院(少兒京劇)、東方歌舞團、中國雜技團及著名京劇藝術家及名家之後等參演。
  • 名家講座 王安祈:照花前後鏡──以京劇版張愛玲《金鎖記》為例
    曾獲:曾獲2005年臺灣文藝獎、臺灣文藝金像獎最佳編劇獎(連獲四屆)、臺灣金鼎獎作詞獎、臺灣文藝創作獎(連獲四屆)、編劇學會魁星獎、1988年十大傑出女青年、2010年金曲獎最佳作詞獎。學術研究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臺大胡適學術講座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