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們觀劇
來自臺灣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魏海敏不僅是「梅派」傳人,也是臺灣京劇新美學的大力推動者。11月23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觀劇》,請到了魏海敏女士,和我們聊一聊她在京劇藝術當中的「尋根」和「創新」這兩段旅程。
魏海敏
臺灣國光京劇團的當家青衣魏海敏女士是享譽海峽兩岸的京劇名角兒,工「梅派」青衣。她在京劇藝術之路上不斷探索,經歷了從「尋根」到「創新」的旅程。
魏海敏
從藝至今,魏海敏的代表作不僅有《霸王別姬》、《玉堂春》、《穆桂英掛帥》等傳統經典劇目,更有《欲望城國》、《樓蘭女》、《王熙鳳大鬧寧國府》、《金鎖記》、《孟小冬》等創作於當代的新京劇。
魏海敏祖籍河北,1957年生於臺北。十歲時,魏海敏為了逃避學校枯燥生活而報名加入「小海光劇校」,十四歲開始唱主角。這一唱就是三十多年。
從新戲起步
魏海敏說,臺灣很早就感受到了傳統戲曲受到地巨大衝擊,現在臺灣有一個傳統藝術中心,把傳統劇種做了整合,實際上現存傳統劇種基本上不多了。
魏海敏 《欲望城國》
1986年她剛畢業,臺灣社會正在反思京劇的年輕觀眾為什麼越來越少?當時,吳興國把莎士比亞的《麥克白》改編成京劇新戲《欲望城國》。魏海敏受邀參加這部戲,實際上,她是去參加了之後才知道是從莎士比亞戲劇改編的。這個戲裡的麥克白夫人慫恿丈夫去殺人,按傳統意識理解,這是個壞女人的角色,她演完之後,她的戲迷非常不平衡,他們不知道她為什麼要去演這樣一個角色?然而那些不看戲的朋友卻非常喜歡這個戲。
當時有一個笑話,說有三個觀眾坐在那裡看了《欲望城國》,坐在右邊的看了大概十分鐘,站起來說,這不是京劇嘛,他就走了。然後左邊的觀眾看了二十分鐘,這是京劇嗎?他就走了。只有坐在中間的這一位,他沒有這些包袱,於是他就從頭看到尾,他很喜歡這種又像電影、又像戲曲、又像舞臺劇的作品,而不是某種單一的感覺。
當時的魏海敏正是看到有年輕的朋友可以接近這種京劇,於是堅定地留在了劇組。她在這條京劇創新之路上堅持到了今天。
回傳統中尋根
對麥克白夫人角色的嘗試,使魏海敏對「傳統京劇的(程式化)表演如何融入現代劇場」進行了思考,也使她對京劇表演藝術的「本源」進行了重新的探索。
1991年,魏海敏正式拜梅葆玖先生為師,成為「梅派」嫡傳弟子。
2016年1月30日,與梅老師最後一張合影
魏海敏說,當時的臺灣京劇界並沒有關於流派的要求,但在排演新戲的過程中,還是會覺得自己越來越不足了,總覺得心底裡面好像有一些渴望。她在1982年的時候看到了梅葆玖老師的演出,被深深震撼到了。所以當時她就有了一個心願,希望重新來學習「梅派」,但因當時兩岸隔絕,這個心願被一直擺在那裡。
她那時只能從電視上、錄像帶中去得到參考。然而這中間畢竟隔了一層,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1991年,兩岸打開交流的大門,她立刻到了北京去拜師,開始把自學的「梅派」的戲在十幾年當中一出一出地進行重新的調整。
梅葆玖魏海敏1996年臺北(龍女牧羊演出)
那是她最辛苦的一個階段,等於是要把原本學的東西做一個調整,而且做一個很大幅度的改變。
例如《穆桂英掛帥》,在拜老師以前,其實她已經跟著帶子學會唱了,但音是不準的,所以碰到老師以後,如何藉由「九錘半」這個身段,把穆桂英年近半百且已經在家裡二十幾年,而後接到帥印的那種複雜心境整體呈現出來,是要透過老師的教導,手把手的,一遍一遍做示範看的。
魏海敏 《霸王別姬》
還有《霸王別姬》的舞劍,她記得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拜老師的時候,跟老師提出了《霸王別姬》,因為都是看電視學的,好像有一些地方是不準的,老師立刻就拿起筷子來比給她看,她覺得這位梅葆玖老師實在太可愛了。
在魏海敏看來,她和老師的緣分,只能用天方夜譚、不可思議來形容。生長在臺灣的她能夠拜到京劇最大的宗師梅蘭芳大師的門下,而且又拜在了梅葆玖老師,身為他的大弟子,她覺得真的是一件非常光榮、驕傲的事情。也圓了她的一個夢想,讓她得以重新認識「梅派」。
再次出發,創新不止
對「梅派」藝術的尋根溯源,不僅讓魏海敏的表演功力得以錘鍊,更打開了她對傳統藝術走向未來的新思路。
在京劇舞臺上,魏海敏曾塑造了兩百多個角色,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梅蘭芳先生和梅葆玖先生不曾表演過的新角色。
魏海敏說,她的京劇之路從新戲開始,先創造角色人物,然後覺得自己不足,再去尋根、去探索、去挖掘這些傳統表演藝術的優良養分。
她在傳統戲跟創新戲的這兩條路上並進著,慢慢發現,這二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不論是演老戲或者演新戲,其實都是以塑造人物為核心。而她也在努力把傳統戲的唱念做打、或者說唱念做表、唱念做舞這些手段運用到新戲的角色當中。
魏海敏《孟小冬》
魏海敏說,在臺灣排新戲每一年都必須達到業績,國光劇團每一年都要出新作,甚至於一年兩齣新戲都可能。因為臺灣的觀眾會去欣賞各種不同的表演,他們的文化需求是普遍性的,不會說特別懂京劇,所以新戲的養成實則是因為觀眾層已經不一樣了。
魏海敏認為,傳統京劇非常著重於程式化的表演,所有的唱念做打都有一套既成的程式,只要學習它跟另外一個對手戲,幾乎也不用排練,一對就可以上臺了,那就是老戲。
但是新戲不可能是這樣的,她排演的新戲會根據演員的條件來作一個創造。她近些年創作的《王熙鳳大鬧寧國府》、《金鎖記》、《孟小冬》、《百年戲樓》等等都基於這一思考。
魏海敏《歐蘭朵》
再比如她跟美國導演羅伯·威爾森合作的《歐蘭朵》,這是一出獨角戲,有兩個鐘頭長,一個演員在臺上要念白兩個鐘頭,好像在講一部小說一樣。
她說這些戲給了她非常大的發揮空間,有些戲已不再只是京劇的傳統唱段,因為角色的關係,必須要套一些比較現代感的唱法,唱腔本身其實已經變化非常多了。
她典型的創新戲也包括《金鎖記》,這部戲改編自張愛玲的同名小說,主人公曹七巧是一個很不一樣的人物,因為故事發生在清末民初,沒有了水袖,整個舞臺一反傳統京劇舞臺的模式,仿佛一個電影場景一樣,她把這個角色人物從年輕演到老。在魏海敏看來,曹七巧曆經了生活的種種挫折困苦,直到她到最後把象徵財富枷鎖的重重金鎖套在自己身上,感情也不要了,親情也不要了,像這樣的一個人物,如果完全用京劇傳統的手段,似乎已經不符使用了,這時就必須要創造一些新的東西,而且要結合現代人的一種觀念,才能把這樣一個女性的內在傳達出來。
在京劇中感悟人生
她的導演戲稱她是「惡女達人」,對此魏海敏認為,傳統戲裡表達的多是中國傳統女性的三從四德,但是現在的時代不一樣了,現在女性演員必須要去挖掘當代女性更多的內在世界,才能得到觀眾的共鳴。
魏海敏 《奧瑞斯提亞》
她認為戲劇戲曲的舞臺應該是沒有界限的,她相信梅蘭芳大師如果活在今日,也會根據時代的不同而有新的想法,因為他本身就是一位勇於創作的一位大師,他這一輩子都在創造角色。
她認為,其實演員最重要的就是觀察。這個觀察是包含了所有的,包括日常生活的觀察,經常去看戲,看不同的表演。因為所有的表演都能夠帶給人們不同的感受。
在她看來,當演員是一個最辛苦的行業,因為在臺上出不得一錯,幾十年的功力都在那一瞬間要呈現出來,當演員也是讓人發揮自己最好潛力的一個方式。
在她看來,京劇折射著人生的哲理,因為有更多的想法就會激發出更多的樂趣,對她而言,如果生活一塵不變,是很悲慘的一件事情,看戲、看表演藝術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欣賞《今晚》節目視頻
(以上文字根據節目內容以及嘉賓談話整理)
《今晚》節目往期視頻可登陸愛奇藝網站
節目直播可登陸PPTV.com/直播/熱門電視臺/上視藝術人文頻道
關注星文化 請掃描二維碼
走近經典 藝術人文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