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敏:說說打動並改變我一生的梅派

2021-02-08 新影戲曲臺

我是京劇演員魏海敏。

我來自臺灣,宗梅派,1991年拜梅葆玖老師為師,有幸成為老師的第一名弟子。1993年第一次在北京登臺演出,迄今25年了。

魏海敏表演的《貴妃醉酒》

今年9月,我將帶著四折經典的梅派折子戲再度來到國家大劇院,我想借這難得的機會,與您分享曾經打動並改變我一生的梅派藝術。

聽梅派大師姐魏海敏原聲親說梅派

配合下方文字,更好聽

音頻來自喜馬拉雅FM

不知道您是否走進劇場觀賞過京劇,但您一定知道梅蘭芳,也許也會好奇:為什麼梅蘭芳能夠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呢?

不瞞您說,我10歲開始學戲,直到劇校畢業成為很多人眼中的後起之秀,卻從未被京劇打動過。曾經有一度,我考慮過改行。但就在此時,我在香港看到了我的老師,梅葆玖先生的現場演出。那一次,老師演了好幾齣梅派名劇,包括我從沒見過的《生死恨》和《穆桂英掛帥》。

梅蘭芳《生死恨》 劇照。1932年,梅蘭芳排演此劇,兩年後,小兒子梅葆玖出生。(資料來源:《梅蘭芳回憶錄》)

1952年,梅葆玖

《生死恨》廣告

《穆桂英掛帥》講述的是53歲的巾幗英雄穆桂英在解甲歸田二十餘年後再度為國為民掛帥出徵的故事,它是梅蘭芳大師創作的最後一部戲,是梅派藝術的壓軸之作。

1959年,梅蘭芳創排《穆桂英掛帥》。(資料來源:《梅蘭芳回憶錄》)

1961年5月,梅蘭芳最後一次演出《穆桂英掛帥》時與郭沫若合影。(資料來源:《移步不換形》

這齣分量極重的戲,在我最彷徨的時候徹底徵服了我。從此京劇和梅派成為我畢生的志業所在,再無動搖。

1991年,我得償夙願,拜入梅門。二十餘年來,梅派藝術在我面前逐漸展露它華彩精妙、瑰麗多姿的面貌。

魏海敏演出京劇《貴妃醉酒》 (攝影:史春陽)

魏海敏演出京劇《玉堂春》 (攝影:史春陽)

有人說,梅派也是沒派,就是有沒有的沒,因為它似乎無跡可尋。我覺得,梅派藝術就像梅蘭芳大師和我的老師梅葆玖先生,是和風細雨,中正平和的化身,要欣賞它、探尋它的美妙,最好不要從外在的痕跡上去辨認,而是從氣韻上去感受。

魏海敏演出京劇《貴妃醉酒》(攝影:葉子)

梅派的動人之處,首先在於一個美字。

梅大師本人太美了,他不僅把自身的美發揚到了極致,而且對美有極致的追求。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不論身份地位性格經歷,從人物造型、動作身段到唱腔念白,都矢志不渝地恪守、追求中國古典式的美感。在聲腔方面,梅派並不追求行腔的花俏炫彩,而是講究骨肉勻停,內方外圓。梅大師的唱還有一種迷人的青春氣息,而我的老師梅葆玖先生,他那種充滿金屬質感、挺拔的聲音,令人過耳難忘,久久想念。

京劇的唱腔主要由西皮和二黃構成,簡稱「皮黃」。在皮黃之外,前輩藝術家吸收了不少其他形態的音樂元素豐富京劇聲腔,【南梆子】就是從梆子戲聲腔中吸收而來,它的旋律委婉優美,適於表現細膩柔美的情致。幾乎每出著名的梅派戲裡都有【南梆子】唱段,最有名的當然是虞姬的「看大王」了。

魏海敏演出京劇《霸王別姬》 (攝影:葉子)

也許您會問每出戲裡都有【南梆子】,不會雷同嗎?這就要講到梅派的第二個動人之處了,就是「真的呈現」。

梅大師一生演過的角色數不勝數,其中既有從前人那裡傳承而來,經他之手煥然而新的骨子老戲,更有為數眾多的新戲,在1927年評選四大名旦的角逐中,新戲這一項,是幫助梅大師拔得頭籌的一大領先優勢。

戳圖片,看梅蘭芳說如何排新戲

梅蘭芳身為一位乾旦,也就是男性旦角藝術家,把女性的幽微內在體會、體現得細膩入微,纖毫畢現。身為他的再傳弟子,我常常在演梅派戲時不得不驚嘆他對女性獨特的理解和猶如神來之筆的創造

這裡,我再給您介紹一出梅派經典,《宇宙鋒》。梅大師晚年演得最多的戲,除了最有名的《貴妃醉酒》之外,大概就是《宇宙鋒》了。

1935年,梅蘭芳首次訪蘇,在莫斯科演出《宇宙鋒》,這是當時的海報。(資料來源:《梅蘭芳回憶錄》)

常演它,是因為它非常難演。這齣戲講述的是一個弱女子為反抗父命、皇命,裝瘋抗爭的故事。《宇宙鋒》裡的這段西皮慢板,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唱段,主人公趙豔蓉的父親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指鹿為馬」的始作俑者趙高。

魏海敏演出《宇宙鋒》(資料來源:梨園世家2106的博客)

最後,我想再加上一條我對梅派和梅門的理解,那就是對「善的追尋」。

我師從梅葆玖老師25年,直到老師在2年前突然故去,他留給我的回憶全部都是從容不迫、低調謙遜、寬以待人。

在我的求藝之路上,我的老師不僅毫無保留地授業解惑,還多次請出梨園前輩甚至輩分比他還長的老師與我同臺,通過舞臺實踐幫助我快速成長,酷愛音響的他還會親自把演出錄下來,再對著錄像給我細細講解、加工。

老師走後,我們都很想念他。

9月14、15兩天,我邀請了老師曾經的搭檔蔡正仁老師、趙葆秀老師,以及北京京劇院的當家老生、馬派名家朱強老師,與我一起合演四折梅派經典摺子,共同追憶曾經打動過我們的京劇前輩,也希望您能到現場來感受梅派藝術的動人之美。

您不僅會看到剛才提到的《宇宙鋒》、《穆桂英掛帥》,還有崑曲《寫狀》、京劇《武家坡》,都是常演不衰的骨子老戲。

9月14日

《奇雙會·寫狀》&《武家坡》


9月15日

《宇宙鋒·修本》&《穆桂英掛帥·捧印》



相關焦點

  • 【文摘】魏海敏:為什麼梅派打動並改變我的一生
    今年9月,我將帶著四折經典的梅派折子戲再度來到國家大劇院,我想借這難得的機會,與您分享曾經打動並改變我一生的梅派藝術。  不瞞您說,我10歲開始學戲,直到劇校畢業成為很多人眼中的後起之秀,卻從未被京劇打動過。曾經有一度,我考慮過改行。但就在此時,我在香×看到了我的老師,梅葆玖先生的現場演出。那一次,老師演了好幾齣梅派名劇,包括我從沒見過的《生死恨》和《穆桂英掛帥》。
  • 專訪丨魏海敏:「在梅邊」領悟「梅」之美
    「那一刻,我覺得心頭暖暖的。」魏海敏說。   那次拜師之後,家在臺北的魏海敏開始了從臺北到北京的雙城生活。一邊是在臺北高速運轉不停地演新戲,一邊是在北京安安靜靜地跟著老師學老戲。「我同時在兩條道路上匍匐前進,但新戲演得越多,越覺得自己的創作力枯竭,所以,學老戲對我來說就像存銀行,在北京存到臺北花。那些年不停地飛來飛去,雖然辛苦,但內心充實、幸福。」
  • 【人物】魏海敏和她的「變形記」
    威爾森(Robert Wilson)在推出了英、德、法三種版本的《歐蘭朵》之後,又與魏海敏合作出演了該劇的中文版。這部作品改編自維吉尼亞?伍爾芙的作品,以仿傳記體的形式書寫了主角歐蘭朵由男變女,跨越400年的生命故事。兩個小時的舞臺演出,魏海敏以獨角戲的形式演繹了歐蘭朵的一生,忽而男聲,忽而女聲,挑戰了這個既是古代奇男子、又是現代獨立女性的奇異角色,成為當年最引人注目的藝術演出之一。
  • 魏海敏的新京劇新角色
    ,工「梅派」青衣。回傳統中尋根對麥克白夫人角色的嘗試,使魏海敏對「傳統京劇的(程式化)表演如何融入現代劇場」進行了思考,也使她對京劇表演藝術的「本源」進行了重新的探索。1991年,魏海敏正式拜梅葆玖先生為師,成為「梅派」嫡傳弟子。
  • 【名人訪憶】魏海敏和她的「變形記」
    兩個小時的舞臺演出,魏海敏以獨角戲的形式演繹了歐蘭朵的一生,忽而男聲,忽而女聲,挑戰了這個既是古代奇男子、又是現代獨立女性的奇異角色,成為當年最引人注目的藝術演出之一。就像魏海敏此前的很多「跨界」演出一樣,《歐蘭朵》再一次毫無懸念地在戲劇圈中引發激烈熱議。讚賞者說「震撼」,批評者說在這次旗艦式的國際合作中,「既看不到羅伯特·威爾遜,也看不到魏海敏」。
  • 魏海敏:「每一個角色,都要挖掘更深的內在「
    從參演《欲望城國》到今天已經30年有餘,從臺灣的大青衣到公認的梅派傳人,在過去的30餘年中,魏海敏一直同時走在繼承和創新的兩條路上。對梅派正統的繼承,各種類型的新戲,並行不悖,路越走越寬,戲也越演越精。魏海敏與梅葆玖先生在梅蘭芳紀念館合影(1991年)魏海敏1982年第一次看到梅葆玖先生的戲,1986年開始參演《欲望城國》。
  • 【在梅邊·九歌】聽九首京劇曲子,讓你了解什麼是最純正的梅派
    【在梅邊·九歌】梅派曲集的確精選了9支梅派最經典的曲子,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作品藝術成就很高卻已少有人觸碰,有那麼點「獨孤九劍」的意思。4月4日,梅派再傳開門大弟子魏海敏就將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第十屆東方名家名劇月」中,進行【在梅邊·九歌】梅派曲集的首演。
  • 李勝素為何不扛起梅派的大旗?
    音色圓潤優美,唱腔甘醇有味,行腔舒展自然,表演灑脫,功底深厚,有大家風範,頗得梅派神韻。無論楊貴妃、穆桂英、程雪娥、洛神,這些人物,李勝素都能很好的展現。    把李勝素視為梅派後學者中之翹楚,應是當之無愧。就可塑性而言,同輩的京劇演員中達到她水準的屈指可數。從骨子老戲,到新編劇目,她都能駕輕就熟。
  • 會員福利⊙王珮瑜「文圖會」發布會&魏海敏「京劇的傳承與創新」講座
    嘉賓:魏海敏  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專攻梅派表演藝術。李小平  國家文藝獎得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導演組碩士畢業,現為國光劇團特聘導演。參與方式1:即日起至2017年3月4日17:30,東藝會員可在東藝官網【積分商城】兌換入場券,每人最多可兌換2次,數量有限,兌完為止。
  • 我校師生京劇專場演出開演,推動梅派藝術與京劇在高校生根發芽
    我校師生京劇專場演出開演,推動梅派藝術與京劇在高校生根發芽 來源:宣傳部   時間:2020-12-20  瀏覽:
  • 時隔十年再登場 臺灣京劇名家魏海敏《金鎖記》受追捧
    中新社臺北6月29日電 (記者 路梅)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由梅葆玖臺灣弟子魏海敏領銜演出的新編京劇《金鎖記》,時隔10年將再度在臺灣登場,所有場次門票均已售罄。《金鎖記》2006年在臺北首演,此後在臺灣連續演出至2008年。
  • 李勝素:梅派大青衣的新境界
    像《宇宙鋒》、《生死恨》等劇目,他都是手把手地教我。當年曾為梅蘭芳先生操琴,年逾八旬的姜鳳山先生,也曾親自給李勝素傳授梅蘭芳當年演出的一些經驗。「這讓我壓力很大。」 時值今日,成為梅派當家青衣的李勝素仍舊銘記長輩對京劇的熱愛、理解與信念。這種信念,在她融化了三年研究生班系統學習之後,理解更加深透。
  • 言慧珠與京劇「梅派」藝術
    而尾聯所提言;趙二位,即指梅派傳人言慧珠與程派傳人趙榮琛。《得意緣》 言慧珠 飾 狄雲鸞、楊維娜 飾 盧昆傑  由於她崇拜梅蘭芳的舞臺藝術,梅派琴師徐蘭沅曾為她細說梅派唱腔,一九三〇年曾隨梅蘭芳訪美演出的著名武旦朱桂芳又專門指導她練習梅派戲特有的舞蹈身段
  • 李勝素演繹梅派經典《鳳還巢》
    京劇以擅長演繹歷史題材著稱,其中正劇較多,喜劇略少,而以青衣、花衫為主角的梅派劇目中,喜劇更不多見。京劇《鳳還巢》便是梅派戲中的喜劇代表。該劇編織了錯綜複雜的詼諧情節,生、旦、淨、醜行當齊全,每個人物都具獨特的性格線索,可謂個個討巧,結尾大團圓也符合傳統的欣賞習慣。
  • 李勝素-梅派花旦的新境界
    「當代觀眾的審美已經超越了一臺戲看一個角兒的要求,這就要求演員必須打破舊的傳統觀念,不分你我,取長補短,把最好看的戲呈現給觀眾。」作為長期活躍在一線的著名演員,李勝素對此深有體會,但是她同樣體會深刻的是,現在「角兒」的概念似乎在變化臺上每個演員都應該成為「角兒」,讓喜歡不同流派的觀眾都能找到自己的欣賞點。   「只要有旦角的配戲,我一定找李勝素。」
  • 自稱「當代梅蘭芳」,卻被梅派傳人諷刺,不是穿上女裝就叫藝術
    然而真正的京劇藝術家梅葆玖先生,卻一生不承認李玉剛。,很多人也知道,他對於京劇藝術的貢獻是不可計量的,一手創建了梅派,是京劇男旦的祖師爺級別的人物,就算是不看戲的人,也不可能不知道梅蘭芳。,那是最經典最傳統的男旦反串,而他作為梅派傳人,也有責任把最經典的梅派藝術傳承下去,因此他不喜歡李玉剛這種「歪門邪道」是非常正常的,更何況這個歪門邪道還打著「當代梅蘭芳」的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