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將國號定為「魏」,不僅僅是因為曹操和曹丕二人的封爵是魏王

2020-12-24 鮮花暢談歷史

需要說明一下,曹操生前未稱帝,代漢稱帝的是他的兒子曹丕,至於曹丕為什麼將國號定為「魏」,除了曹操、曹丕父子二人的封爵是「魏王」,其實背後還隱藏著另外一個不為人知的的原因。

中國歷史上,以自己的姓為國號的極為少見,大家比較熟悉的也就南朝的陳霸先,作為南朝最後一個朝代,陳朝這一國號,正是因為陳霸先姓陳。陳朝之外,你基本找不出第二個,如果非要找出第二個,那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也算吧,這3個國家的國君分別是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算是以姓為國號。

以自己的姓為國號,本身就是很榮耀的事情。巧的是陳霸先在稱帝之前,總攬朝政,進位相國,先封陳公,加九錫,不久便進爵為陳王,也就是說,陳霸先定國號為陳絕非任性而為,他是實打實的通過自己的封爵改國號的,春秋時期有陳國,其開國國君正是陳霸先的祖先陳胡公,而且級別不低,是侯級,與宋、齊、晉、燕等十一國都屬於地位尊貴的大國。

我們回歸正題,再說說曹丕篡漢為什麼不以自己的姓為國號,說來,這和曹操的身世又有莫大的關係。

其實,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雖然《三國志》稱其為西漢名相曹參之後,但另有說法說他其實是本姓夏侯氏,夏侯家族在曹魏這麼受重視或能力證曹操的姓氏就是夏侯氏。而且,曹操之父曹嵩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不簡單,他歷侍四代皇帝,很有名望,漢桓帝時就被封為費亭侯,曹嵩以曹騰養子的身份繼承了他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曹操與袁紹關係交惡的時候,因為當年袁紹與曹操同是漢靈帝設立的親軍「西園八校尉」之一,對曹操的身世還是很了解的,官渡之戰前,陳琳為袁紹代寫的討曹檄文中就寫到「父嵩,乞匄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這一份檄文,簡直如驚天之雷,直接將曹操本閹豎之後的事實大白於天下。事實上,曹操對於養祖父曹騰是很牴觸的,他當權之後重用夏侯氏族人,其實正有認祖歸宗之意。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曹操乃宦官之後的身份嚴重製約了他,成為天下笑柄,不僅袁紹取笑他,連袁術、公孫瓚等二流角色也拿他的出身和他開玩笑,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及他的繼任人曹丕無論如何都不可能以曹為國號,這樣豈不是坐實了他宦官之後的事實。

以自己的姓為國號,在曹操生活的三國時代是絕對不可能的,就算往前推數百年也屬罕見,更何況曹操本不姓曹。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開始建國置官,魏公,是因為曹操當時的封地正是戰國時期的魏國故地,都城鄴城後來也成為漢獻帝統治後期東漢的國都。不久,曹操又加九錫,進爵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於洛陽,終年六十六歲,諡曰武王,繼任者正是他的長子曹丕。

同年十月,魏王曹丕代漢自立建立魏國,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丕何等聰明人,取國號為魏,正是遂了曹操生前之願。

由於曹操的出身複雜,特別是作為大宦官曹騰之後一直飽受各地諸侯的嘲諷,為了擺脫了這種身份上的尷尬,曹操絕無可能以自己的姓「曹」為國號,因為他本來就不是曹氏之後。

曹操的封地以鄴城為中心,鄴城後來升級為東漢的都城,獻帝統治後期一直都在鄴城生活,這裡本就是戰國七雄魏國之故地,魏國這個國家很不簡單,當年魏國開國之君魏文侯重用西門豹、子夏等人,富國強兵,開拓大片疆土,終使魏國後來居上一躍為中原的霸主。曹操何等人物,受封魏公,加九錫進爵魏王,相信這一切都是他逼迫獻帝所做的,說明曹操對於魏文侯可是相當崇拜的,他心裡其實很想效仿魏文侯成為中原之主。

不僅是曹操,連曹丕都考慮得很清楚,以姓為國號,與篡國無異,篡國是要受千古罵名的。而魏這個國號,是漢獻帝授予的,獻帝置受禪臺舉行隆重的受禪儀式,是要昭示天下漢朝氣數已盡,此時,以魏為國號豈不是順應天命,可以堂而皇之的接受天命,不至於背個篡國的罵名。

相關焦點

  • 曹丕為什麼一當魏王立刻就篡漢稱帝?全因一場謀反
    其實,曹丕最初並沒有想這麼早就當皇帝的。曹操和曹丕父子篡漢自立之路,是經過了一個「急篡——緩篡——急篡」的過程的。曹操那句「若天命在我,吾為周文王」普遍被視作曹操並不準備篡漢自立的證據,但是,事實上曹操最開始是準備在他這一代就篡漢自立的。
  • 從五官中郎將到魏王太子,為什麼曹丕六年官職沒有變
    曹操的長子曹昂死後,曹丕稱為曹操在世兒子中最為年長的,因他的母親卞夫人被曹操扶正為正妻,故而曹丕也順理成章稱為嫡長子。為什麼曹丕遲遲不能被立為太子?說到底還是因為兩個方面原因,一方面曹操並不太滿意曹丕,另一方面曹丕遇到了挑戰者,畢竟曹操的兒子中優秀的較多,而構成威脅最大的無疑是曹丕的同胞三弟曹植。
  • 曹操的兒子曹彰,擁兵十萬,為什麼不反了曹丕?
    在曹操生命的最後幾年,「黃須兒」已經成為值得信賴的一員大將。可是,要說挑戰曹丕,曹彰的那點實力就有點不經看了。當時的曹彰,「行越騎將軍,留長安」。雖然是魏王之子,但曹彰在軍中的職級並不高。他不但與夏侯惇、曹仁等諸夏侯曹沒法比,就是和已經悉數假節的五子良將也不能比。許多朋友因為「留長安」三個字,認為曹彰已經掌管西線魏軍,這是誤會。
  • 曹丕為何不聽曹操的警告,執意重用司馬懿?
    晉泰始二年(266),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 漢獻帝真被曹丕斬草除根了麼?
    曾經一心匡扶漢室的劉備在曹丕稱帝之後得到了所謂「山陽公(漢獻帝)被沉於彰水」的消息,於是在一陣心痛之後自立為帝,宣布繼承漢朝的正統地位,成為漢昭烈帝。真實歷史中的漢朝末帝真的被曹丕惡意斬草除根了麼?答案是否定的。01 廢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繼位。
  • 曹丕的老婆是誰?曹丕稱帝後為何要佔了曹操的老婆?
    曹操在曹丕、曹植之間猶豫徘徊了若干年,最後還是將王位傳給了曹丕,被才華橫溢、光輝奪目的弟弟驚嚇得寢食不安的曹丕總算安然登上魏王的位置
  • 曹丕、曹植奪嫡之爭
    曹丕對張範、邴原執子孫禮,與司馬懿相親友。每當曹操對某子有所期望和培養,便會派名士輔佐,而曹丕總能曲禮事之、贏得其支持。       三年後,事情出現變化。建安十六年,曹操以曹丕為五官中郎將、丞相副,封曹植為平原侯。其時,曹操賞識名士邢顒,稱「侯家吏,宜得淵深法度如邢顒輩」,遂以邢顒為平原侯家丞、輔弼曹植。
  • 《燕歌行》曹丕
    太和三年,又追封爵為王。青龍二年,子哀王炳嗣,食邑二千五百戶。六年薨,無子,國除。),很小的時候就死了。所以,對曹丕帝位威脅最大的並不是曹植,而是曹彰,「黃須兒」嘛,曹操本來也特別欣賞曹彰。那麼《世說新語》裡記載曹丕忌憚曹彰的驍勇壯猛。有一次約他到卞太后的小閣下棋,並一起吃棗子。曹丕偷偷地就在棗子裡頭放置毒物。他自己做了記號,知道哪些是沒有毒的棗子,所以他只選那些沒毒的棗子吃。
  • 曹丕的繼位風波,魏王國與東漢王朝的關係,魏王國的法理問題
    只有弄清了這些,再來看看曹丕繼承他老爹曹操的魏王王位前後的問題,才能弄明白東漢王朝與魏王國這麼一對奇特的藩屬關係。一、曹操稱王,違反祖制。這也就是曹操把天子迎立到許都的最大用意,不求皇帝真的能對天下發號施令,只求能為曹操的種種行徑賦予封建王朝政治背書的法律意義。在曹操攻滅袁氏集團徹底平定北方後,他已經有了相當龐大的領地和雄厚的基礎可以稱雄天下。而把皇帝攥在手裡無疑又使他擁有了最大的政治資本。
  • 三國家底最雄厚的武將,連曹操都自愧弗如,因拒絕曹丕借錢被貶黜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各位朋友上午好!子淵之前曾給大家介紹了不少三國名將的逸聞趣事,引發了讀者們的強烈興趣。不過這些三國武將並非都是指揮打仗的莽夫,有些是遠近聞名的儒將,還有些則是頗擅經商利財。今天子淵就和大家說說三國時期最會理財的武將。
  • 漢賊不兩立與王業不偏安,曹丕劉備和孫權的稱帝理由
    曹丕在曹操死後先是繼位為魏王,之後又迅速迫使漢獻帝,通過禪讓程序,禪位給他,以魏代漢。
  • 曹植作完七步詩後,曹丕是如何對待他的?
    根據《魏志·文帝紀》記載來看,以及其它三國史籍資料來看,曹操一共有25個兒子。在曹操所有的兒子中,有三人是最厲害的,分別是曹丕、曹植和曹彰。到了曹操的晚年時期,就出現了」爭儲「的情況。也就是後人熟悉的曹丕與曹植爭魏王位。
  • 為什麼曹操、曹丕不敢殺漢獻帝,而司馬家的司馬昭卻敢弒君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曹魏取代東漢王朝的過程中,不管是曹操還是曹丕,都不敢殺漢獻帝劉協。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曹操、曹丕不敢殺漢獻帝,而司馬家的司馬昭卻敢弒君呢?一首先,在筆者看來,三國時期,曹操、曹丕沒有殺漢獻帝劉協,司馬昭卻敢弒殺曹髦,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 曹操為曹丕留下五位名將,只一人在,司馬懿都不敢篡權
    曹操最大的優點是才能出眾和愛惜人才,他為了招攬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和唯才是用,注重人才的能力,但不注重人才的品德,即使一個人品行不佳,只要才能好,在曹操看來就是可用之才,正因為如此,曹操帳下聚集了大量的人才。曹操也為曹丕留下了很多人才,但曹丕卻沒有利用好他們,尤其是曹操留下的5員猛將,都被曹丕害死了,否則司馬懿不敢篡魏。
  • 曹丕能夠得曹操傳位,並非演義書中那樣使用無恥手段!
    亂世三國的真正開啟時代是在曹丕稱王之時。而不是人們意義上的曹操、孫權、劉備的時代。曹丕是繼秦始皇之後又一個子承父業的開國皇帝。也許這個說法很讓人摸不著頭腦。但在曹操的那個年代,他的政治生涯已經走到了頂峰。在赤壁之戰曹操大敗。不甘失敗的他,努力在政治上找回自己的自信。
  • 為什麼曹丕曹睿父子都那麼短命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他的社會關係,他老爸曹操據《三國志》記載有25個兒子,其中正室卞氏育有4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丕是次子(曹操的長子曹昂早年戰死)。另外,曹操最喜歡的兒子曹衝夭折了。曹操晚年挑選接班人主要在曹丕、曹彰、曹植等3人中間,其中曹彰主要興趣在打仗方面,早早地被淘汰出局了。經過反覆考察,曹操發現曹植文採出眾,但恃才傲物、缺乏政治手段;反觀曹丕文武兼備,比較誠孝,處事果斷。
  • 朱靈被曹操奪了兵權,為何曹丕登基之後反而升了他的官?
    以禁有威重,遣禁將數十騎,齎令書,徑詣靈營奪其軍,靈及其部眾莫敢動;乃以靈為禁部下督。"好端端的曹操為何要奪朱靈兵權?史料中沒提,留下了一個歷史謎團。《三國志》同時提到朱靈官至後將軍,我們知道216年曹操進爵魏王之後封于禁為左將軍、樂進為右將軍,219年襄樊之戰期間又封夏侯惇為前將軍,四方將軍唯獨少了後將軍,不過這個後將軍卻未必是朱靈。
  • 曹丕篡漢時,漢獻帝若不配合,要跟曹丕魚死網破,會有怎樣後果?
    曹操想取代漢獻帝嗎?應該是想過,卻清楚這事做不得。因為在曹操稱魏王時,就遭到了荀彧的堅決反對,一對二十多年的黃金搭檔,由此反目。這件事雖表面上看,是曹操和荀彧的矛盾,實則卻是門閥士族集團跟曹魏集團的矛盾。曹操雖獲勝了卻是慘勝。故而曹操強調,若天命在我,那我也頂多做個周文王罷了。
  • 曹操和曹丕:啥樣的兒子就有啥樣的爹
    雖然猶猶豫豫,但父親最終還是把他未竟的事業交給了曹丕。對於曹丕來說,不管是出於兒子還是繼任者,他都必須要評價一翻他的父親,這之後,屬於「曹操」的這一頁就算被揭了過去。他需要對父親的一生作一篇後記。他提起筆,細細回想起父親留給他的記憶,不得不承認,不僅不太令人愉快,還有點尷尬。父親是個開明的上司和長輩。
  • 帝王的愛情:曹丕與郭女王
    說她有「女中王」的氣度,便在閨名之外,為她取字為「女王」。郭女王的少女歲月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她的雙親和兄弟都在亂世不幸死去,她自己則由官宦人家沒落在銅鞮侯家中。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五月,曹操被漢獻帝晉封為魏公。當時29歲(按古代虛歲應為三十)的郭女王被曹丕看中,納為妾,甚被寵遇。郭女王才智過人,時常有計策被採納,曹丕被定為太子繼承王位,其中就有郭女王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