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人——懷化鄉村旅遊助推精準扶貧的成功樣本

2021-01-17 湖南在線

走向勝利——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報導⑨|那山·那水·那人——懷化鄉村旅遊助推精準扶貧的成功樣本

湖南日報記者 肖軍 懷化日報記者 李青青

懷化山多,堪稱山的王國。全市3000餘萬畝山地,綿延區域80%的版圖。

懷化多水,湯湯沅水攜手渠、巫、氵舞、漵、辰、酉6條姐妹河,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織就了一張密布的水網。

山水相融的地理特點,造就了懷化的壯麗與秀美。森林覆蓋率高達70.83%,為全國九大生態良好區域之一。

這裡不僅有美麗的山水,而且有獨特的民俗,紅色、古色、綠色交相輝映。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懷化市委、市政府把資源變資產,實踐好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闖出「鄉村旅遊+扶貧」融合發展新路,大批貧困群眾吃上「旅遊飯」,過上好日子,讓「甜甜的懷化」更加甜美。

數據顯示:懷化推動生態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創成國家A級旅遊景區47家,旅客接待人次與旅遊收入連續4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帶動141個貧困村整體退出,21892名貧困群眾就業,18514戶、66266人脫貧。

時至年末,走進懷化訪山、看水、觀劇,一幅幅精彩的美麗鄉村畫面和脫貧故事,讓記者耳目一新。

青山變金山

元旦臨近,位於雪峰山景區的「雲端高塘」民宿房源緊俏,老闆韓學贏手機響個不停。「都是訂房的。」韓學贏樂呵呵地對記者說。

韓學贏是漵浦縣葛竹坪鎮山背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在湖南雪峰山生態文化旅遊有限責任公司的帶動下,辦起了民宿,去年全家收入超8萬元。

位於湖南境內的雪峰山,橫跨懷化、邵陽兩市,之前因大山隔阻,交通不便,貧困的陰影籠罩在雪峰山周圍的村民心頭,揮之不去。

雪峰山山高林密,生態環境好,且當地黨委、政府重視鄉村旅遊。2014年,從上市公司董事長崗位退職的陳黎明,懷著濃濃的鄉情回到雪峰山,創辦雪峰山旅遊公司。

「旅遊扶貧、群眾受益、文化先行、後發趕超」,該公司先後投入近10億元,圍繞雪峰山地區打造精品旅遊景區,成功建設了4個3A級、1個4A級國家旅遊景區,楓香瑤寨、千裡古寨、星空雲舍、大花瑤虎形山景區等成了網紅打卡地,雪峰山旅遊板塊迅速崛起。旅遊拉動效應巨大,以「公司+農戶」模式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陳黎明介紹,雪峰山旅遊景區作為「神韻雪峰」全域旅遊基地的龍頭,年接待旅客80多萬人次。與公司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的1000餘名貧困群眾,一舉脫貧摘帽,周邊10餘萬村民因此受惠。

雪峰山旅遊扶貧模式被文化和旅遊部列為「公司+農戶」旅遊扶貧示範項目,雪峰山旅遊公司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故事收錄進《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案例》。

「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貧瘠土地變成了觀光熱土,古宅老院變成了旅客樂園……」談起家鄉的變化,漵浦縣穿巖山公園雁鵝界古村落的賀方禮感慨,深山農民吃上「旅遊飯」,生活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普普通通的農民賀方禮,如今,已變身成為農家客棧的老闆。

雁鵝界古村地處雪峰山腹地,交通不便,是漵浦縣最貧困的山村之一,農民致富無門。

與貧困生活形成反差的是這裡的美景:白雲青山繞人家,青磚黛瓦古民居。

吃上旅遊飯,風景變錢景。為了讓更多的貧困戶從鄉村旅遊中獲益,雁鵝界古村以山水資源入股,與雪峰山旅遊公司聯手,結成政府、農民、開發商利益共同體,打造雁鵝界景區。

聽聞村民可以用自家的古宅房屋、山林土地等資源入股,成為公司股東,2014年,在外打工的賀方禮回到了家鄉。

他以古宅折價15萬元入股,獲得公司提供的20萬元無償創業扶持金,創辦可容納30餘人住宿的「雁棲山莊」。

隨著景點迅速走紅,「雁棲山莊」2015年底開始運營,次年年收入達30萬元。同賀方禮一樣,雁鵝界古村落180餘戶村民如今在家門口過上了小康生活。

景區內禾田村脫貧戶譚興松在公司的扶持下,高山獼猴桃種植面積擴大到200多畝,早在2015年,景區舉辦「湖南山背獼猴桃文化節」,他在節會上成交80多萬元,由貧困戶變成了富裕戶。

「有了公司的旅遊平臺和資金扶持,景區貧困群眾的致富產業越做越大。」譚興松說,當地村民依託資源優勢及遊客需求,成立了獼猴桃專業合作社、野生菜專業合作社、中藥材合作社等,做起了餐飲住宿服務、高山藥果材種植等產業。

在雪峰山景區茶馬古道上,記者與「保安大哥」劉化慶攀談起來。他是漵浦縣統溪河鎮穿巖山村村民,因殘致貧。為幫助他脫貧,雪峰山旅遊公司邀請他到景區擔任「保安員」。

「通過自己的勞動脫貧,才有價值、有尊嚴。」劉化慶說,雪峰山旅遊公司為他提供工作崗位,實現脫貧,比給錢給物更有意義。

與劉化慶作別,記者沿著茶馬古道上行,一路上鶯聲婉轉,悅耳動聽。突然,一陣粗獷的歌聲飄過來,「雪峰山上風光好,幸福生活萬年長。」同行的景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歌者正是劉化慶。

水邊聽故事

青山為景,溪灘為臺。

2020年12月26日晚,在沅陵縣借母溪鄉借母溪村千堂灣,燈光變幻,隨著《多想你》主題曲響起,實景劇《狃子花開》演出進入高潮。

臺上,當地農民傾情表演;臺下,數百旅客看得如醉如痴。

紐子花不是花,是個故事。在偏遠的借母溪大山裡,過去因為貧窮,有典妻生子的舊俗,被當地人叫做「狃花」。

「借母溪」景區是國家自然保護區,被譽為「湖南九寨溝」。擁有國內罕見的溝谷原始森林。千年古藤老樹、神奇溝谷溪水,恰似一幅幅「古藤老樹長尾雉,溝谷流水有人家」的原始森林風光園。

借母溪美得讓人心醉,也窮得讓人心痛。長期以來,村民的日子卻似「一潭死水」,守著美麗的山水過著窮日子。

「將旅遊與扶貧融合發展,讓美景變『錢景』。」沅陵縣委書記欽代壽說,沅陵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由沅陵文化旅遊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懷化學院聯合打造了實景劇《狃子花開》,讓旅客在水邊聽這個悽美的愛情故事。

該劇以借母溪一帶流傳的「狃花」故事和人物原型創作而成,並將國家非遺辰州儺戲、省級非遺沅陵山歌號子,通過儺舞、山歌號子、採茶歌、山歌小調等表現形式,讓人身臨其境感受到借母溪文化的獨特魅力。

景區帶村,助力脫貧攻堅。實景劇融文化與旅遊一體,又通過村民表演、給景區貧困戶分紅的方式,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

脫貧戶吳先林每月能領到1000多元的演出薪酬。白天則在村辦文化旅遊公司上班,工作崗位是開電瓶車,每天往借母溪自然保護區接送遊客。

「不是搞旅遊,在家門口很難有事做。」吳先林笑著說,和他一起參加實景劇演職人員共73人,其中17人是脫貧戶,人均年收入1.2萬元。

「當年窮在『偏遠』,如今這『偏遠』反倒成了『賣點』,吃上旅遊飯,家家奔小康。」脫貧戶周蓮珍說,村裡安排她打掃劇場衛生,每月拿工資。她還賣特色小吃,騰出客房接待客人。

景區內開設了沅陵縣嗨樂坊狃花民宿,安排當地12名村民就業,穿上統一制服,個個精神抖擻。

「放下『泥飯碗』,端起『金飯碗』。」54歲村民符喜珍與記者交談時,臉上寫滿幸福。為給客人留下好印象,過去在家握鋤頭、從不講究的她,現在上班前都要化簡妝。

借母溪村脫貧戶符元生的家在實景劇場千堂灣村,有一條公路從他家旁直奔山外的洪水坪集鎮,與沅陵至張家界的省道相連。

千堂灣與洪水坪雖在一個村,但相距11公裡。符元生說:「沒有實景劇前,去洪水坪雖有一條水泥路,但又窄又爛,旅遊大巴無法進入,還要過一座滾水壩,漲水就過不去。」

沅陵縣委、政府下決心打造《狃子花開》實景劇,以鄉村旅遊撬動借母溪沿線深度貧困群眾脫貧,整合資金提質改造千堂灣至洪水坪公路,並修建過溪大橋。

「現在這條路是全縣最好的通村公路。」縣旅投公司導遊陳文敏經常帶團到借母溪旅遊,看實景劇,踏上這條寬闊的旅遊大道,心情格外愉悅。

一臺劇匯聚各路扶貧力量。2018年,懷化市政府與扶貧後盾單位中遠集團共同出資,幫助修建借母溪遊客中心。為讓遊客深度體驗農耕文化,中遠集團近幾年累計投資400萬元,修建洪水坪生態文化園,去年又投資100萬元擴建實景劇場。

「民宿有特產館,老闆是電商,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廣。」村幹部透露,實景劇上演以來,帶動景區沿線20多戶農家樂和土特產經營戶創收。

「旅遊扶貧助力,產業越做越有信心。」實景劇男主角演員楊志軍,人長得標誌,經濟頭腦也活,發展養蜂產業,隨著本地旅遊升溫,楊志軍每年賣土蜂蜜收入20多萬元。

實景劇填補了沅陵夜間旅遊的空白,帶動了當地鄉村旅遊。2018年,借母溪村脫貧出列,村集體收入突破100萬元。

花開幸福來

冬日和煦。漫步在山間棧道,穿行於原始林區,鳥語婉轉、花香四溢。鶴城區黃巖生態旅遊區遊人如織,好一派高山特色鄉村遊風光。

黃巖生態旅遊區距懷化城區20公裡,轄白馬村和大坪村,平均海拔1174米。這裡群山環抱、雲霧繚繞、莽林幽深、飛瀑流泉、溶洞成群,使黃巖素有「高山淨地」「疊翠畫廊」「懷化廬山」之美譽,「千年無一暑,百裡無蚊帳」是其極好的寫照。

然而,多少年來,這一方百姓在土地上奔波、勞作,艱難度日。

變化,發生在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後。這個高山上的村子,被鄉村旅遊喚醒。

2015年初,白馬村引進青藏高原的「幸福之花」格桑花,致力打造「高山景觀、石林花海」,28戶村民入股種植格桑花。

當年10月,格桑花首次盛開,美麗花海吸引成千上萬的市民聞香上山,白馬村鄉村旅遊一夜成名,當年村集體經濟增收30萬元,一批貧困戶因花脫貧。

嘗到甜頭的白馬村勁頭更足,組建懷化黃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進一步擴大規模,與村民共同打造經營千畝石林花海。如今,每當盛夏之時,2000畝花海觀光園內鮮花競相綻放,漫山遍野,美不勝收。

鄰近的大坪村也不甘落後,村民以資源、資金、投工投勞,貧困戶以扶貧幫扶資金、扶貧小額信用貸款,外出打工回鄉青年以資金等多種方式共同入股,組建成立了懷化輝皇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致力打造經營「懷化大峽谷」。

目前,兩個核心景點已然成形,擁有天池、玉湖山莊、3萬畝鴨梨江原始次森林、風洞和鐘鼓溶洞群等自然風光,建設推出旋轉滑雪、溶洞漂流、玻璃棧道等30多個娛樂項目。

相對高差上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獨特的民宿分布在綠樹叢中,陽光從雲的縫隙間投射在山坡上,錯落有致,臨靜安寧。

「山風也賺錢。」白馬村心田木墅度假小鎮負責人羅誠介紹:「暑假期間,家庭親子遊較多,住宿需要提前預約,每天都是一房難求。」

鄉村旅遊春風吹來,村民的山地增值了,當地老百姓紛紛享受旅遊脫貧致富的陽光。

「跟著公司幹有奔頭,這裡的村民都是老闆,幫自己做事還有工資拿。」大坪村脫貧戶楊賢松興高採烈地說,自己在景區管理花卉,自家3畝多山地以流轉形式入股,還貸款了5萬元作為入股資金,年收入達到4萬多元。

「黃巖鄉村旅遊的發展,離不開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市委書記彭國甫、市長雷紹業等市、區領導多次上山調研、指導,排憂解難。」黃巖旅遊度假區負責人說,兩個核心景區帶動實現村均集體經濟由零收入增加至50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收入由1000元左右增收至5000元左右。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在「全民眾籌」模式的推動下,黃巖鄉村旅遊的「扶貧之花」「幸福之花」猶如山上朵朵花開紅豔豔,被列入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例案。

唱給世界聽

木葉聲聲,侗歌陣陣。

2020年12月26日,來自廣西的一批遊客來到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鄉黃都侗文化村。走進寨門,只見數十個侗家漢子吹著歡快的蘆笙翩翩起舞,一群身著侗族服飾的姑娘端著一碗碗芳香四溢的侗鄉佳釀,唱著熱情的敬酒歌攔在路中央,以侗家特有的方式迎接客人。

侗寨裡,風格獨特的風雨橋、涼亭、鼓樓等古建築群,讓人目不暇接,遊客嘖嘖稱奇。而由村藝術團自編自演的民俗節目,更讓遊客沉浸在侗鄉風情裡。

侗族有酒就有歌,有歌就有舞。過去,村民是自娛自樂,歌唱給自己聽,舞跳給自己看,喝酒只是當作解決一天耕作勞累的休閒。年復一年,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鄉村旅遊的興起,給這個貧困村帶來了希望與活力。

市、縣兩級把該村作為鄉村旅遊的民俗文化重點景區來打造。旅客來了,皇都人的腦子開竅了,美妙的侗歌飛出了山外。

村裡辦起了藝術團,村裡的姑娘小夥成了藝術團的團員。藝術團編排的歌舞突出「侗味」,鬥笠、犁耙等生產生活用具成了道具。

「演出場場爆滿。」皇都侗文化村藝術團歐俊樓告訴記者,每年觀看的旅客有十多萬人次。近年來,藝術團多次受邀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及日本等國演出,「侗歌唱給世界聽」,深得觀眾喜愛。

「唱著侗歌奔小康。」藝術團骨幹吳煥英說,「藝術團擁有固定演員30餘人,每人每月可領3000元工資,其中28名是脫貧戶。此外,群眾演員還有數百人,全是本村村民,是景區《看皇都·聽天籟》實景演出的主力軍。」

觀念一變天地寬。在鄉村旅遊的帶動下,全村加入旅遊的產業鏈中,催生了新業態,「長」出了新產業。

民俗成賣點。接待親友的傳統合攏宴也成為了景區的一道風景。數十成百的遊客一手搭肩,一手端杯,邊喝邊唱,盡情享受快樂。

侗錦成了搶手貨。在皇都村呀囉耶侗飾玩藝產品展示區,人頭攢動。「100多種披肩、服飾等侗飾產品深受遊客喜愛,還遠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國際市場。」皇都村村民歐瑞凡說,皇都村通過侗飾傳習所培訓織女590餘人,織女每人年收入3萬至5萬元不等,

寫生研學引財來。村裡潑墨山莊寫生基地可容納400多名學員入住,基地還設置了功能齊全的多媒體研學教室等。

「獨特的侗鄉文化為寫生提供了豐富的題材。」通道上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說,2015年,公司在皇都村建起了寫生研學基地。現在已有80餘所院校把這裡作為定點寫生研學實踐基地。

「一年收入至少10萬元。」脫貧戶歐俊歡原來靠著幾畝薄田度日,跟上發展鄉村旅遊的腳步後,腦瓜子也靈活起來。他將自家住房改建成客棧後,經常有寫生學生和遊客居住。

目前,皇都村有45名村民參與寫生研學接待服務工作,平均年收入2.33萬元。

百年古村「活」起來,群眾的日子「火」起來。2017年,皇都村實現整體脫貧。並收穫了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全國文明村鎮、中國傳統村落等一批「國」字號招牌。

【記者手記】

青山變金山 百姓幸福來

這是一首山水人的變奏曲。

山還是這些山,水還是這方水,人還是這些人。在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懷化闖出了一條「鄉村旅遊+扶貧」融合發展新路,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上百個貧困村發生精彩蝶變,6萬餘名貧困群眾華麗轉身過上了幸福生活。

懷化山多,曾貧困程度深,但也有優勢,就是豐富的旅遊資源。綠水青山,就是發家致富的金山銀山。於是當地幹部群眾齊心協力,揚長避短,推動生態文化旅遊產業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用美麗戰勝貧困。

吃旅遊飯,首先要轉變觀念。這中間,致富帶頭人的示範效應不容小覷。經過帶頭人的努力,傳統觀念發生了變化,群眾參與熱情高了,日子越過越好了。還要看到,當地黨委、政府創造的好平臺和好環境是基礎。懷化市委、政府強化資源整合、機制創新、產業融合。因勢利導,通過「龍頭帶動」「全民眾籌」「景區帶村」「旅遊+電商」等模式的推廣,把產業培育起來,把群眾組織起來,把利益聯結起來,把文化和內生動力弘揚起來,不斷探索鄉村旅遊發展的新路徑。

各方齊發力,瞄準真問題。產業扶對頭,脫貧有奔頭。懷化市發展鄉村旅遊的4個成功樣本,就是例證。

相關焦點

  • 那人 那山 那水 那脫貧攻堅路
    那人 那山 那水 那脫貧攻堅路 2020-12-24 14: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決戰脫貧攻堅】那人,那山,那水,那脫貧攻堅路!
    「平地苞谷林,山上石旮深,一家兩畝地,吃穿都愁人。」就是在這樣山高、坡陡、箐深、偏僻難行、乾旱缺水的彝村,駐紮著一群可愛的人,面對困難和考驗,他們沒有退縮,沒有畏懼,而是用擔當的精神和果敢的行動作出對司法精神最好的詮釋。他們就是楚雄市人民法院扶貧工作隊員。他們,跋山涉水查民情
  • 身臨三億年人間「仙境」「湘農薈」邀你品武陵源那山那水
    武陵源文化神秘,居住著土家族、白族、苗族等16個少數民族,其中尤以土家族居多,在保護世界自然遺產的同時,成功開發了張家界魅力湘西、張家界千古情等一批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演藝產品,實現「旅遊+文化」業態拓展。武陵源堅持旅遊立區、旅遊興區,使一個昔日「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貧困山區一躍成了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勝地,託起當地小康夢,據數據,2019年全區實現旅遊總收入374億元。
  • 《1980年代的愛情》:那山、那水、那人,那雲、那天,那情
    因為同樣是霍建起導演的另外一部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不僅色調優美,畫面精美,而且在國內外榮獲諸多大獎。因此,文章的標題就借用了這部電影名字的起法,那山、那水、那人,那雲、那天,那情。山,水,人電影中營造出的世界,位於湖北利川,環境優美,風景迤邐。對於戀愛中的情侶來說,這裡絕對是一個適合觀賞的旅遊勝地。電影中雨波和麗雯的故事,也是從這裡開始。
  • 《那山、那人、那狗》、《恰同學少年》、《爸爸去哪兒2》多部經典...
    今天,小編就帶你一起  重溫經典,感受取景地的魅力  01《那山、那人、那狗》    「人的心,其實比腿還累。」還記得這句戳中淚點的臺詞嗎?它來自電影《那人那山那狗》裡父親的口中,直到影片接近尾聲,這句他隨口一說的話道盡了整部電影的情感。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旅遊扶貧助力全省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省文化...
    自2016年以來,在廳黨組的領導和幹部職工的積極支持下,我結合自身崗位實際,緊緊圍繞旅遊扶貧工作目標,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旅遊發展思想,秉承有利於貧困人口發展的旅遊理念,把發展鄉村旅遊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著力從四個方面深入實施旅遊扶貧,助力全省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首先是做好旅遊扶貧的頂層設計。
  • 那山,那人,那苗寨——十八洞村三代人的奮鬥史
    山,是湘西大地的脊梁,也是人們奔向小康的屏障。武陵山脈腹地,一個苗族村寨因山中溶洞眾多而得名,又因擺脫貧困、走上小康生活而廣為人知。它是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重要論述首倡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困於大山,走出大山,又回歸大山……這是十八洞村人與大山的糾纏,是一個村寨與千年貧困的抗爭,也是一段為著小康夢想接續奮鬥的歷史。
  • 【那山那水我代言】好油純天然,滴滴菜籽香
    【那山那水我代言】好油純天然,滴滴菜籽香 2020-03-31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那山,那人,那苗寨——十八洞村三代人的奮鬥史
    新華社長沙7月12日電 題:那山,那人,那苗寨——十八洞村三代人的奮鬥史  新華社記者丁錫國、袁汝婷、張玉潔  十八洞村的故事,離不開大山。  山,是湘西大地的脊梁,也是人們奔向小康的屏障。  武陵山脈腹地,一個苗族村寨因山中溶洞眾多而得名,又因擺脫貧困、走上小康生活而廣為人知。它是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重要論述首倡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  困於大山,走出大山,又回歸大山……這是十八洞村人與大山的糾纏,是一個村寨與千年貧困的抗爭,也是一段為著小康夢想接續奮鬥的歷史。
  • 《那人那山那狗》:那人是父親,那山如父愛,那狗卻不是我
    那人是山,而我卻不是那條「狗」。最長的莫過於時間,它是無涯的荒漠;最短的也莫過於時間,很多愛來不及便已是終點見過大海,會臣服於大海的咆哮和不可一世;見過高山,會仰望於高山的偉岸和幽深靜遠;見過繁華,會傲躁於繁華的喧囂和曇花一現。在我們面前,是機遇亦是挑戰,是溫柔亦是背叛,是微笑亦是暗箭.。
  • 走向勝利 | 激蕩峰林進行曲——張家界市旅遊扶貧的生動實踐
    「作為首批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點城市,舞好湖南旅遊業龍頭,探索創新旅遊扶貧模式,打造旅遊精準扶貧的『張家界樣本』。」市委書記虢正貴這樣總結張家界幾年來的實踐。  2019年6月,旅遊扶貧的「張家界樣本」走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一場題為「世界遺產地可持續旅遊與貧困消除」的精彩演講,向世界分享經驗,贏得陣陣掌聲。
  • 臨夏市南龍鎮突出黨建引領助推鄉村旅遊
    臨夏市南龍鎮突出黨建引領助推鄉村旅遊 2020-10-28 11: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湖南突出「四大抓手」促進文旅扶貧富民惠民
    近年來,湖南充分發揮文化和旅遊扶智扶志優勢,通過抓好規劃引領、鄉村旅遊、文藝惠民、文旅融合四大方面工作,整合資源,開拓創新,以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推進旅遊扶貧項目建設、強化扶貧人才培訓、建立長效機制等一系列舉措,積極探索文旅扶貧助推鄉村振興的新路子,以文旅扶貧促進鄉村振興,以鄉村振興鞏固文旅扶貧成果,取得積極成效。
  • 電視劇《最美的鄉村》講扶貧助脫貧,好劇為好山好水好物「帶貨」
    跟隨劇中人的誓言,鏡頭俯衝下來,碧波萬頃的靜謐優美在那瞬間讓觀眾呼吸一滯。這段視頻在抖音和快手上線後,分別獲得90萬次和111.6萬次播放量。 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脫貧攻堅重點劇目之一,由郭靖宇監製,郭靖宇、楊勇擔任總編劇,巨興茂、來赫執導,楊志剛、張子健、嶽麗娜等演員領銜主演的精準扶貧題材電視劇《最美的鄉村》正在央視一套熱播。
  • 【潛江市水利和湖泊局】保障飲水安全 助推精準扶貧
    【潛江市水利和湖泊局】保障飲水安全 助推精準扶貧 2020-12-23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那山那人那狗》:記憶裡總是鬱鬱蔥蔥
    《那山那人那狗》,我能想到關於這部電影的記憶總是鬱鬱蔥蔥,一片翠綠,對於劇情已然模糊,如同電影的海報一般,一片模糊的綠色主調,大概是距離上次觀影時間太過長久的緣故。模糊的記憶裡我卻清晰地記得電影劇情的平淡如常,沒有曲折,沒有強烈的衝突,只有那山,那人,那狗,行走在湘西如畫的鄉間,淡淡的感覺,溫馨的平常,對我的觀影胃口。今天心血來潮重看了此片,也許是年齡漸長,不再單純如少年,當初觀影的感覺如今還在,而今觀影時多了幾分思索。
  • 懷化戰汛啟示錄②|洪峰浪尖顯擔當——看懷化如何精準指揮科學調度...
    懷化戰汛啟示錄②洪峰浪尖顯擔當——看懷化如何精準指揮科學調度打好防汛救災階段性硬仗記者 底健 通訊員 粟仁瑞身在「豐水湖南」,地處五溪腹地,洪水從未曾缺席懷化的夏天。
  • 本土電影《那人那山那狗》的影像文化解讀
    本文主要根據所學的《文化人類學概論》知識進行闡述分析電影《那人那山那狗》。關鍵詞:文化人類學;美學;文化生態學     《那人那山那狗》改編自彭見明的小說《那人那山那狗》,由霍建起執導,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反映郵政題材的電影故事片之一。
  • 筆尖|那山那水那情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筆尖|那山那水那情 2020-12-22 22: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分析電影《那人那山那狗》
    深情含蓄意味深長的驛道--在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上人們總是讚美母親的偉大,卻忽視了未知的父親和對渭安的父愛如山。母親節來了,我希望你能在感恩母親期間為你父親預訂一個地方。父愛是什麼樣的愛?讓我們跟隨霍來建造導演的《那山那人那狗》(1998),來體會父愛的深沉與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