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眾所周知的居裡夫人,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也是愛因斯坦的好友,著名的女科學家,如今她受人尊敬,少有人再提及她的生平往事,這個故事,饅頭大師張瑋就講述了一個比勵志故事裡更加真實的居裡夫人。
1898 年 12 月 26 日, 瑪麗·居裡提交給法國科學院一份報告。在這份報告中, 她稱自己和丈夫皮埃爾·居裡發現了一個比鈾的放射性要強 100 萬倍的新放射性元素 88 號。
這個元素, 他們命名為「鐳」(Radium)。而就在 5 個月前, 他們剛剛宣布發現了新放射性元素 84 號——瑪麗·居裡建議用自己的祖國波蘭命名為「釙」(Polonium)。
以上, 都是大家耳熟能詳, 可能讀小學時就知道的故事。
但為了使今天的故事能有相對的完整性, 所以還是有必要簡單介紹下瑪麗·居裡的生平。
1867 年 11 月 7 日, 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出生于波蘭華沙市一個中學教師的家庭。 1891 年, 她24 歲的時候, 來到巴黎求學, 進入巴黎大學理學院物理系。
1894 年, 因為想得到更好的試驗環境, 瑪麗認識了當時的巴黎理化學校實驗室主任皮埃爾·居裡。 一年之後, 兩人在巴黎結婚,瑪麗從此隨了丈夫的姓氏, 成為「瑪麗·居裡」。
居裡夫婦在做實驗
1896 年 8 月, 瑪麗通過了巴黎理化學校的職稱考試, 在校物理實驗室謀得了一份職位, 從此開始與自己的丈夫皮埃爾·居裡一起工作。
1898 年, 居裡夫婦宣布發現了「鐳」。 這個宣布發布後, 在科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你說你發現了這個東西, 但這個東西在哪裡?你指給我們看啊!
為了提煉純鐳, 居裡夫婦變賣了所有值錢的東西, 搭上自己的所有存款, 買了十幾噸瀝青鈾礦渣, 開始艱苦的提純試驗, 經歷 45 個月幾萬次的提煉, 終於獲得了 10 克氯化鐳。
於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1903 年, 居裡夫婦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用來表彰他們對放射性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而瑪麗·居裡的坎坷命運, 也就此開始。
先來說說 1903 年的這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吧。
首先, 這個獎並不是由居裡夫婦單獨獲得, 而是和別人分享的。分享走一半獎金的, 是一個叫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的科學家。
貝克勒爾是法國的知名物理學家, 出身科學家世家,父親和祖父都是著名科學家, 祖父還是皇家學會會員。 貝克勒爾在 1896 年第一個發現了天然放射性(儘管他一開始錯誤地認為是螢光)。
事 實 上, 貝克勒爾對天然放射性的發現固然功不可沒, 但他之後並沒有做出有重大意義的研究和理論成果。 主要的工作, 還是居裡夫婦做的。
當 然, 貝克勒爾獲得諾貝爾獎並非不合情理, 但讓人費解的是, 在當時由四名著名科學家提名的獲獎者中, 一開始並沒有瑪麗·居裡的名字, 排在第一位的是貝克勒爾。
而真正做出重大貢獻的居裡夫婦呢? 皮埃爾·居裡被外界形容為「貝克勒爾的助手」, 而瑪麗·居裡, 被稱為「皮埃爾·居裡的助手」。
貝克勒爾
但事實是, 對於放射性的概念和理論, 瑪麗·居裡才是真正的開創者, 丈夫皮埃爾是他的助手。 1895 年 4 月, 法國皇家科學院就宣讀了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的論文《鈾和釷的化合物之放射性》 ——當時她還沒和皮埃爾·居裡結婚(皮埃爾·居裡後來是在妻子研究鐳兩年之後才加入的, 幫助改進了試驗儀器)。
因為丈夫的堅持, 瑪麗·居裡最終出現在了獲獎名單中。 但據說貝克勒爾曾這樣說過:「居裡夫人的貢獻是充當了皮埃爾·居裡先生的好助手, 這有理由讓我們相信, 上帝造出女人來, 是配合男人的最好助手。」
不管怎樣, 瑪麗·居裡畢竟還是從 1903 年的諾貝爾獎中獲得了認可。 但接下來等待她的, 就是更殘酷的命運了。
1906 年 4 月 19 日, 在獲得諾貝爾獎三年之後, 皮埃爾·居裡在路上被馬車撞到,當場身亡。
夫婦倆一路走來一直相互扶持, 現在只剩下了 39 歲的瑪麗·居裡孤身一人。然後, 保羅·朗之萬闖入了她的生活。
瑪麗·居裡在丈夫去世後,獨立撫育兩個女兒長大
她的大女兒伊蕾娜·居裡於 1935年
和丈夫一起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朗之萬比瑪麗小 5 歲, 是皮埃爾·居裡的學生, 同時也是一位極有天賦的科學家。 皮埃爾·居裡去世後, 朗之萬成了瑪麗的好朋友和可以信賴的科研工作者。 在瑪麗最艱難的時候, 是朗之萬幫助她一步步走了出來。 瑪麗·居裡謝絕了法國政府的撫恤金, 表示憑藉在索邦大學任教, 可以養活自己和女兒, 而她在索邦大學上的第一堂課, 就是朗之萬幫忙準備的教材。
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長了, 友情慢慢變成了愛情——但朗之萬是有婦之夫。
出身貧苦的朗之萬, 娶了一個小雜貨店老闆娘的女兒珍妮為妻。你很難去說這樁婚姻的對錯, 但因為雙方學歷和見識上的巨大差距,朗之萬漸漸和妻子沒有了共同語言——妻子不希望他從事任何研究,只希望他能掙更多的錢養家。
這對一個並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妻子而言, 也不是一個非常過分的要求, 妻子要撫養孩子, 操持家庭, 她也有她的苦衷。 只不過朗之萬的追求肯定不僅是這個而已。 恰恰珍妮的脾氣似乎比較潑辣, 據說曾打破過朗之萬的頭。
居裡·瑪麗起初是想調解的, 她甚至批評朗之萬對妻子太不客氣了, 但漸漸地, 她發現他們兩人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而自己又深深愛上了朗之萬, 所以開始規勸他們離婚。
1910 年, 朗之萬用自己的名字在巴黎索邦大學旁邊租了一個小房子, 那裡成了他和瑪麗·居裡在一起的地方, 瑪麗稱那個房子為「我們的地方」。
不幸的是, 朗之萬離婚失敗了, 更糟糕的是, 他妻子拿到了瑪麗·居裡寫給他的情書, 然後這些信被捅給了法國的媒體。
整個法國轟動了——枯燥的科學研究怎麼可能比名人八卦更有意思呢?
法國的《新聞報》《新聞小報》《作品報》 等報紙, 開始連篇累牘地報導瑪麗·居裡與朗之萬的「神秘戀情」, 並開始大量公布她的信件(但並不拿出原稿), 還有媒體開始揣摩, 是不是皮埃爾在世的時候,兩人就已有了「姦情」。
瑪麗·居裡曾憤怒地還擊, 警告不要侵犯她的隱私, 但很快被更大的民情所淹沒——一些法國人開始襲擊她的住宅, 用石頭砸壞她的窗戶, 有人呼叫「滾出來, 外國佬」, 或者是「偷夫賊」 ……一封無法確定真假的情書被曝光。 在那封信裡, 瑪麗·居裡流露出了對性的渴望。 生性浪漫的法國男人似乎對女性表達出這種渴望怒不可遏, 居裡開始多了一個新的稱號: 波蘭蕩婦。
一批原本支持瑪麗·居裡的法國科學家也開始改變立場了, 他們聯名寫信讓瑪麗離開法國, 其中包括瑪麗最忠誠的戰友保羅·艾培爾。
為此, 艾培爾的女兒和父親大吵了一架(女兒是居裡的學生), 那位從不頂撞父親的女兒宣稱要和父親斷絕關係, 並說了一句話:「如果瑪麗·居裡是一個男人, 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
事實可能確實如此。
瑪麗·居裡一生的摯友愛因斯坦, 在私生活上也是一團亂麻, 卻很少有人在意這些。 在這件事上, 愛因斯坦倒是寫過一封信聲援瑪麗:「如果兩個人相愛, 那誰也無權幹涉。」
那麼那位同樣要承擔責任的男人朗之萬呢?
他和居裡分開一段時間後, 回到了妻子的身邊——條件是妻子允許他公開擁有一個女秘書做情人。 多年以後, 朗之萬還被妻子允許和一個年輕的女學生在一起。 為了養活這個女學生情人, 朗之萬甚至還請求瑪麗·居裡在研究所為這學生安排了一個職位。
之後的三年, 瑪麗·居裡住進了一家修女開辦的醫院逃避一切。而除了她之外, 其他人其實都沒有什麼損失。
1914 年, 法國公眾對議論瑪麗·居裡緋聞的興趣明顯減弱了, 因為在這一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面對拿石頭砸她家窗戶、 稱呼她為「蕩婦」、 要求她離開法國的法國人, 瑪麗·居裡做出了如下行為:
首先, 她把諾貝爾獎牌拿到銀行, 希望能捐給政府幫助打贏戰爭。 當得知銀行拒絕熔掉獎牌之後, 瑪麗·居裡拿出了全部諾貝爾獎獎金, 購買了法國的戰爭債券。
然後, 瑪麗·居裡關掉了她剛剛建成的「鐳實驗室」, 開始研究 X射線。 她的理由是: 戰爭期間, 進行鐳元素的研究意義不大, X射線卻有可能在戰場上派上用場。
瑪麗·居裡先是說服法國政府讓自己做了紅十字會的放射科醫生,然後說服自己的有錢朋友捐獻車輛和錢財(居裡夫婦本可輕鬆成為億萬富翁, 但他們放棄了鐳的相關專利申請, 因為瑪麗·居裡認為這是科學的共同財富)。 1914 年 10 月底, 瑪麗·居裡學會了 X射線科學和人體解剖學, 還考了駕照, 掌握了基礎的汽車維修技能。
然後, 她在一臺「雷諾」卡車上組裝上一臺發電機、 一個病床, 以及一臺移動的 X射線儀。
為了說服政府和軍人們相信X射線對軍隊傷員的檢查有巨大幫助, 47 歲的瑪麗·居裡,冒著生命危險, 自己開車上了前線, 讓負傷的士兵上車檢查。
子彈殘片、 榴彈炮殘片,這些原來難以發現的彈片, 在X射線的照射下都暴露無遺,大大降低了外科手術的難度。軍官和士兵慢慢開始佩服眼前的這個小個子女人, 他們把居裡開的那輛小卡車, 親暱地稱為「小個子居裡」。
居裡夫人與她的X射線車「小個子居裡」
而很多士兵並不知道, 親自為他們檢查傷口的這個女人, 是兩屆諾貝爾獎得主。
光一個人工作, 瑪麗·居裡發現遠遠不夠。 她需要更多的車輛、更多的 X射線儀來幫助傷兵。
於是, 她為 150 名婦女開設了 X射線學習班, 並讓女兒伊蕾娜來到戰場, 繼續管理 X射線儀。 然後她又取回了自己的鐳元素, 並開始收集放射性氣體(氡), 製作空心針, 用來為感染組織消毒。
居裡夫人在教授護士們放射學
1918 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宣布停戰。
停戰消息傳來的那一天, 瑪麗·居裡正在實驗室收集氡。 聽到消息後, 她立刻在窗戶上掛出了法國國旗, 然後將「小個子居裡」 開到街上慶祝。
那一刻, 她比很多法國人看上去都更高興。
由於長期暴露在放射性下(尤其是在研究 X射線那個時期), 瑪麗·居裡得了惡性白血病。
在她去世後, 法國政府才意識到她的 X射線研究可能救助了數十萬法國士兵, 這才給她頒發了獎章。
而瑪麗·居裡因為長期在放射環境下工作, 她的衣服、 實驗設備、各種筆記本都充滿了放射性, 人們只能穿上特殊的防護服才敢去接觸它們。
在那個時候, 終於沒有人再去在意她的其他私生活, 而是對她獻身科學的高尚人格肅然起敬。
愛因斯坦說:「在所有的世界名人當中, 瑪麗·居裡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1913 年 7 月, 居裡夫人和愛因斯坦一家在阿爾卑斯山徒步旅行了兩個星期,
孩子們走在前面玩耍,居裡夫人和愛因斯坦慢慢跟在後面,討論物理問題。
這張照片,被很多人稱為物理學界最動人的照片之一
- END -
本文節選自《歷史的溫度:尋找歷史背面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一書,作者張瑋,中信出版社8月出版
近乎神一樣存在的愛因斯坦,是否真的在萬人敬仰中愉快度過一生?
張衡的地動儀,到底是否存在?
誰是民國第一個享受國葬的人?
「一戰」,還有被遺忘的14萬中國人?
一個個歷史小故事,講述一個歷史課本之外的過去時光
讀完肚子裡多一些典故,對世事多一些理解,說不定會變成更有趣的人
▼點擊閱讀原文可購買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