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是倡導節約風尚的重要陣地,圍繞「光碟行動」,許多學校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但這裡頭,也有個別方案令人側目。比如,有小學設定21天的周期,要求學生在晚餐後,手持光碟背誦《用餐禮儀歌》,並拍攝15秒內的視頻,由家長每天發朋友圈打卡,在班級群提交截圖。
養成文明習慣要從娃娃抓起。敦促孩子光碟,呼籲家長監督,輔以適當儀式,當然是必要的。但上述方案引得許多家長吐槽,關鍵在於執行環節過於僵化。家長敦促孩子光碟還不夠,還有配套任務;一次兩次還不行,必須堅持21天。學生能不能養成習慣不得而知,家長們肯定要被折騰夠嗆。原本是好事一件,到頭來,卻散發著形式主義的味道。
仔細想來,不止校園,一些地方推進「光碟行動」的舉措也有譁眾取寵之嫌。比如,有餐館搞了個「稱體重點餐」,進店先上秤,再根據食物熱量配比點菜;有地方倡導「N-1」點餐,結果馬上便有人跟進提出「N-2」,大有向等差數列發展之勢;還有餐廳把食客的剩菜量跟服務員的業績掛鈎……
諸如此類的新政,雖說打著厲行節約的旗號,但無不遭到輿論差評。道理很簡單,點幾個菜、點什麼菜,跟餐廳的菜碼、個人的食量等密切相關,根本無法一刀切地予以規定。倡導節約適度是對的,但反過來盲目攀比「力度」,不惜出些奇招怪招,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純屬沒事找事、製造笑柄。
倡導節約,本質上是重塑人們的生活習慣。也正因此,措施務必接地氣,一旦浮於「煙火氣」之上,執行起來都會讓人心生反感。這也正是形式主義的典型特徵——無視具體情況,不顧客觀規律,只在數字上求應景,在噱頭上玩花活兒。事實上,許多社會行動都會遭遇類似問題,拗造型、重留痕,卻失去了務實求實這個根本,反而成為行動的絆腳石。
人人心中有桿秤。隨著「光碟行動」推開,實踐中增設半份菜小份菜、鼓勵剩菜打包帶走等務實倡議備受好評,老老實實,真辦事、辦真事,形式上不那麼出奇,卻是涵養文明新風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