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昨天說到洪武十二年(1379年),藍玉的軍隊大勝,班師還朝。同年,藍玉被朱元璋封為永昌侯,俸祿二千五百石,並賜予世襲爵位的憑證。隨著戰功的一天天提升,藍玉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也一天天的升高,朱元璋於洪武二十年(1387年)封他為大將軍。在朱元璋當政期間,封為大將軍的總共就只有三人,分別是徐達、馮勝和藍玉,可見藍玉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藍玉率領王師15萬向北徵討,探知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藍玉便抄近路星夜兼程,在元軍毫無察覺之中衝至敵營前,大敗元軍,僅北元皇帝及數十騎逃走,俘獲脫古思帖木兒次子地保奴、妃嬪、公主以下百餘人,後又追獲吳王朵兒只、代王達裡麻及平章以下官屬三千人、男女七萬七千餘人,以及寶璽、符敕、金銀印信等物品,馬、駝、牛、羊十五萬餘頭。捷報奏傳至京,皇帝大喜,賜詔獎勵慰勞,將藍玉比作衛青、李靖。藍玉又攻佔哈剌章營,獲人、畜六萬,使得北元統治根基徹底動搖。藍玉班師回京後,朱元璋晉升藍玉為涼國公。
可以說這一戰讓藍玉的名聲和地位到達了巔峰,但同時他也暴露出了他的貪婪和欲望。藍玉的性格十分張揚,在明朝建國早期的時候還好一些,畢竟資歷比他老的,能打仗的一大堆,但是後來藍玉由於戰功顯赫,逐漸驕橫跋扈,竟然學朱元璋收義子義侄。被朱元璋發現後,朱元璋深以為忌。然而藍玉卻不知收斂,在北伐過程中竟然酒後得意忘形,侮辱了元朝君主的妃子,但是這個妃子不甘受辱就自殺了,導致蒙古投降軍隊差點再次反叛,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讓朱元璋大為惱火,他把藍玉狂罵了一頓。沒有追究他的罪,是因為朱元璋還需要他。朱元璋也知道他是太子朱標的人,而朱元璋又偏愛朱標,所以他希望藍玉以後可以輔佐朱標。
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又是太子朱標嶽父,所以從關係上講,藍玉是朱標的舅舅,還是親的那種。所以藍玉是堅定的太子黨,太子朱標雖然性格溫和,缺乏朱元璋敢作敢為、殺伐決斷的氣魄,但是卻有一項別人學不來的本事,那就是有籠絡人心的魅力。朱元璋的兒子們雖然個個都很有能力,但是在朱標面前仍然服服帖帖,都承認這位大哥獨特的魅力,朱標對這些兄弟也是非常夠意思,可謂情誼深厚。但是大將藍玉卻為朱標謀劃的非常周全,憑藉多年的軍事經驗,藍玉曾經在朱標面前說出了自己的擔心:「燕王在國,撫眾安靜不擾,得軍民心,眾鹹謂其有君人之度……臣又聞望氣者言,燕地有天子氣,殿下宜審之」。但是朱標卻不以為然,說朱棣對自己頗為恭敬,是藍玉多心了。
事情是這樣的,藍玉因北元妃子之事雖然沒有被朱元璋責罰,但被朱元璋罵了心裡也不爽,他覺得自己立了這麼大的功,這點小事算什麼,於是他來到太子朱標的府上。他跟朱標聊起了天,吐露一下自己的心聲,期間也聊到了燕王朱棣。藍玉就跟朱標說,自己曾觀察過這個燕王朱棣,燕王言行舉止和皇上有些像,是個狠角色,絕非久居人下之人,遲早會造反,太子你得多防著他呀。朱標比較仁慈,對藍玉說,沒事,四弟平素對自己都挺恭敬的,沒你說的那麼嚴重的。藍玉聽後,長嘆一口氣,說道,太子仁厚,藍玉深受太子之恩,因此冒著殺頭的風險把自己的看法告訴了太子,但願我說的都是錯的吧。朱標聽後,連說,沒事沒事。
在徐達、馮勝都老將去世之後,藍玉成為了當時軍中當之無愧的老大,可此時的藍玉完全不知道高處不勝寒的道理,越是位置越高越要謹慎行事。可仗著自己的軍功和職位,加之又是太子朱標的舅舅,藍玉本人驕橫跋扈不說,不僅大肆收養義子,又畜養了很多莊奴暴虐兇橫。這些人對藍玉忠心耿耿,可又經常仗著藍玉欺壓百姓、毆打當地官員,很多關於藍玉的流言蜚語傳遍整個朝堂,而藍玉不但不知道收斂約束下人,還不斷抱怨朱元璋給自己的官職小又不信任自己。
藍玉沒想到的是,太子朱標沒能登上那個所有人都不敢與他爭的皇位就病死了。朱元璋晚年為了便於控制朝臣,秘密成立了錦衣衛負責監控朝臣動向,當藍玉的這些罪狀都呈遞給朱元璋。朱元璋知道,藍玉在擁護朱標上,那是沒有商量的,然而朱標死在了朱元璋前面,於是朱元璋為朱標繼位準備的以藍玉為首的武人集團班底則成為了一股令朱元璋很是忌憚的力量。本身違法亂紀且驕橫跋扈外朱元璋還能忍受,關鍵是藍玉的政治情商也低,歷來君主猜忌功臣尤其是手握重兵的大臣。藍玉在身成名就的時候不選擇急流勇退,而是想著進一步的獲取更多的榮華富貴,還常常說天下是他們打下來的,皇帝也要他快樂享受。
這是明顯的威脅皇帝的意思呀,就是你要麼讓我享樂,要不我就反了你。尤其是在太子朱標去世以後,藍玉沒有明白自己此時的處境,皇太孫朱允炆年幼柔弱沒有治國馭臣的經驗和手腕,而朱元璋已經垂垂老矣隨時都有可能撒手而歸。此時正是需要韜光養晦的時候藍玉卻選擇一貫的高調,依然我行我素愛幹什麼幹什麼,這是時刻提醒朱元璋身邊存在一個對於帝國的皇位傳承是一種潛在的巨大威脅。與其讓藍玉在自己死後危害朝政平穩,還不如在自己身前幫自己的孫子清除一切可能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