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被朱元璋剝皮實草傳示天下,最後藍玉人皮到哪裡去了?

2021-02-13 休兵罷戰1

熟讀《二十四史》的人都不禁生出感慨:「開國皇帝在打天下成功之後,都免不了要殺戮功臣!」這似乎已成了一條鐵律。即使像英明君主漢高祖劉邦也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讓呂后將戰功赫赫開國名將韓信誘騙至長樂宮殺死。而後來同樣的布衣天子朱元璋,也是對開國元勳們肅清打壓,整個明初開國武將能善終者寥寥無幾!

明太祖朱元璋對淮西勳貴痛下殺手,可謂堪稱史上之最,就連漢朝開國皇帝劉邦都要自愧不如。可以說只要功高震主的忠臣良將,皆會遭到朱元璋的猜忌和疑慮。就連「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大破北元於捕魚兒海的名將藍玉,也是被冠以謀反之名,被剝皮實草,族滅三族,並株連蔓引,被殺者約一萬五千人之眾。那麼,朱元璋為何如此痛恨愛將藍玉的呢?非要對藍玉剝皮實草傳示天下?最後藍玉人皮又到哪裡去了?

《明史·藍玉傳》記載:「藍玉,定遠人。開平王常遇春婦弟也。初隸遇春帳下,臨敵勇敢,所向皆捷。遇春稱於太祖。」藍玉從軍的時候,一開始在開平王常遇春帳下效力,作戰有膽有謀,勇敢善戰,屢立戰功。後因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面前誇獎藍玉,得到明太祖朱元璋賞識,由管軍鎮撫升任千戶和指揮使,後升任大都督府僉事。作為一員戰將藍玉為明朝的統治立下汗馬功勞,在朱元璋時期藍玉的戰功僅次於常遇春、徐達。

洪武四年(1371年),藍玉隨徵西將軍傅友德出徵四川,攻克成都。次年,藍玉為先鋒官,出雁門關大破擴廓帖木兒遊騎。洪武十一年(1378年),藍玉與沐英一起徵討西蕃的叛變動亂,被朱元璋封為永昌侯,俸祿二千五百石。洪武十四年(1381年),藍玉又領兵徵討雲南,戰後評功藍玉功勞尤大,增加俸祿五百石,而且藍玉之女被冊封為蜀王朱椿妃。但要說藍玉最主要的功勞還是在漠北大破北元。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拜藍玉為徵虜大將軍,率領王師15萬大軍出擊北元,孤軍深入捕魚兒海尋找蒙古主力,與之決戰。藍玉雖然探知北元軍主力,星夜兼程趕到百眼井,仍不見敵兵。明軍勞師遠徵,將士疲憊不堪,此時藍玉想引兵返回。但定遠侯王弼卻說:「吾輩提十餘萬眾,深入漠北,無所得,遽班師,何以復命?」藍玉聽後很是贊同,便命令士兵穴地而居,偃旗息鼓,掩藏蹤跡。

當時敵營還在海東北八十餘裡處,藍玉命大將王弼為前鋒,率騎兵迅速逼近敵營。敵軍以為明軍缺乏水草,不可能孤軍深入,遂未加防範。加之士兵藉助草原大風揚起沙塵,元軍毫無察覺,大破元軍。由於元軍倉皇應戰,僅元主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逃走,其部眾皆降。此戰藍玉重創敵軍,並焚毀其甲仗蓄積無數。朱元璋得知後大喜,親自賜詔獎勵慰勞,盛讚愛將藍玉為「明朝的衛青、李靖」,晉升為涼國公位極人臣。

如此一位戰功赫赫的功臣,為朱元璋平定戰亂、擴張領土,可以說是不遺餘力,立下汗馬功勞,為何朱元璋還非殺藍玉不可呢?其實對於這名開國大將後來的慘烈下場,我們是可以理解的。戰功顯赫的藍玉是個粗人,沒有文化,性情暴躁,剛愎自用,得到皇帝的賞識寵信,愈加驕橫恣意,做出種種目無法紀的事情。《明史·藍玉傳》記載:「太祖遇之厚玉浸驕蹇自恣多蓄莊奴乘勢暴橫。嘗佔東昌民田,御史按問,玉怒,逐御史。北徵還,夜扣喜峰關,關吏不時納,縱兵毀關入。帝聞之不樂。」

在中山、開平王死後,藍玉屢次統帥大軍作戰,多次立功,朱元璋對其優禮有加。可此時的藍玉卻漸漸地驕傲自滿,畜養了很多莊奴、義子,這些人都仗著藍玉的威勢暴虐兇橫。藍玉曾經搶佔了東昌的民田,御史查究追問此事,藍玉發怒,趕走了御史。御史是專門監督朝廷百官的,是皇帝的人,可藍玉公然將御史趕走顯然也是沒將皇帝放在眼中。後來藍玉在北徵元軍回來時,半夜敲擊喜峰關關門,關吏沒有及時開門接納,藍玉縱容士兵打破關門長驅直入。朱元璋得知後,對藍玉的所作所為很是不高興。

實際上,以上的罪名都不足以讓朱元璋痛下殺手,藍玉真正被殺,是有以下兩個深層次的原因。其一就是太子朱標的英年早逝。太子朱標有執政經驗做儲君多年,朝中群臣願意聽命。洪武后期,藍玉和朱標關係甚好,本來是朱元璋留下輔佐朱標的,可惜朱標早逝。藍玉有居功自傲的性格,顯然不是年輕的皇孫朱允文能鎮得住的,朱標逝世不久,朱元璋就把藍玉也屠戮了。如果朱標不死歷史也將改寫,藍玉就是重要輔臣,統領朝廷優勢軍力。雄才大略的朱棣靖難起兵「清君側」的理由就牽強的,恐怕只能做一生燕地藩王。

其二便是朱元璋懷疑藍玉手握軍權有謀反的跡象。藍玉軍功卓著,曾多次嫌棄自己官小,「玉不樂居宋、穎兩公下,曰:「我不堪太師耶」。慢慢的君臣失和,藍玉曾向太祖奏過幾件事,太祖都沒有聽,藍玉認為「上疑我矣,必是親家靖寧侯(葉昇)招出我也是胡黨。」面對朱元璋的猜忌藍玉為自保,曾找到手下景川侯曹震商議,讓他著人準備人馬,「待上位(朱元璋)出正陽門勸農時」,出其不意,「務要成就事」。

最終在明朝洪武二十六年,由於錦衣衛指揮蔣瓛首先告發藍玉謀反,已經65歲的朱元璋再次舉起了屠刀,製造了駭人聽聞的「藍玉案」,以涼國公藍玉為首的一公、十三侯、二伯被全部族誅,死者多達一萬五千人,至此明朝開國元功宿將幾乎被全部殺光。一代名將藍玉也受到殘酷的刑罰「剝皮實草」。所謂「剝皮實草」也就是將人皮剝下,填充以草物,製成稻草人,懸掛於市井或衙門口,以儆效尤。藍玉被朱元璋剝皮實草傳示天下,最後藍玉人皮幾經輾轉被其女蜀王妃奏請「留念」。到明末農民軍攻破蜀王府,在王府祭堂也發現了這件「文物」。

最後我們要說名將藍玉雖為明立勳,捕魚兒海一役更是名震天下,但人們常說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功高蓋主之人,往往容易遭到皇帝的猜忌和疑惑。所以不管你曾經立下多大的汗馬功勞,權位有多重,皇帝曾經是多麼的器重你,你在皇上面前說話仍然要小心!正所謂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則危;能事不宜盡畢,盡畢則衰;行誼不宜過高,過高則謗興而毀來。

相關焦點

  • 藍玉被朱元璋「剝皮實草」傳示天下,最後藍玉人皮到哪裡去了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藍玉最終所受的刑罰是「剝皮實草」。所謂「剝皮實草」也就是將人皮剝下,填充以草物,製成稻草人,懸掛於市井或衙門口,以儆效尤。那麼,朱元璋為何如此痛恨藍玉?非得對他用此酷刑呢?還有,藍玉的這張人皮,最終到哪裡去了呢?
  • 藍玉作為開國功臣,為什麼朱元璋會殺了他,還要將其剝皮實草?
    藍玉是明朝死得最慘的開國功臣之一,被剝皮實草,傳示各地,因藍玉謀反案牽連被殺者多達一萬五千餘人,這就是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藍玉案」。
  • 朱元璋為何寧肯被罵,也要將藍玉剝皮實草?
    ,才不得不將他剝皮實草,並將其族人及黨羽全部剷除,朱元璋真正要做的其實就是剷除所有可能威脅到皇孫朱允炆的武人集團,這樣年幼的朱允炆才可能守得住朱家的江山,朱元璋也才能死得心安。如果說此事雖然國際影響很壞,不過也能看成是藍玉一時衝動犯下的錯誤,那麼另外一件事就讓朱元璋真的發怒了。藍玉在捕魚兒海大捷後班師回朝,大軍行進至喜峰口時,正值半夜,按照當時的規定,長城各隘口只要入夜,就算是天子駕臨也不能打開城門,守門將士拒絕開門後,藍玉自恃勞苦功高,下令攻打隘口,最後破關而入。朱元璋聽說後大怒,當時就派人去斥責藍玉,但藍玉並不理會。
  • 明朝的開國大將藍玉真的被「剝皮實草」了
    藍玉被「剝皮實草」的說法乃是無稽之談。「剝皮實草」之說,最初見於明初葉子奇所著《草木子》,其後各野史相繼沿襲。該書說,朱元璋治貪手段殘忍粗暴,官員貪汙數額只要在六十兩白銀以上的,就處以死刑,並梟首示眾,且剝下他的皮,皮裡填上草,置於衙門裡官座旁邊,以警示後任官員。
  • 明朝開國大將藍玉,為何最後落得剝皮實草的下場?
    位卑而高調,不致死罪,因為實力不夠;位尊而高調,殺機四伏,因為威脅到了皇權。1388年,元朝勢力以為「敵謂我軍乏水草,不能深入,不設備。」藍玉反其道而行之,打了元朝勢力,一個措手不及,大獲全勝,但卻得意忘形,碰了元主的妃子,一個不該碰的女人,給明朝造成了很大的負面效應。朱元璋大為惱火。
  • 藍玉被剝皮實草是否還留於人世? 朱元璋為何對藍玉處以如此極刑?
    這個案件是明朝四大案之一,之所以位列「四大」,除了因為其牽涉官員多到讓人咋舌外,還因為,藍玉案中朱元璋「賜」給主角藍玉的死法極其無人性:被生剝人皮而死。大將藍玉之所以落到這般田地,在很大程度上與朱元璋的生性好猜疑有關。歷代帝王多少都猜忌臣子,可朱元璋這般猜忌成性者卻也並不多。伴君如伴虎,伴朱元璋這般好猜忌的帝王,相當於伴猛虎。
  • 千古之謎,藍玉的人皮去向何方
    朱元璋是貧民出身,元末起事的時,大多是意氣相投,大家地位平等,打下天下大家一起分享,這當然是一個美好的謊言,而許多功臣大將從心理到行為都沒有從這種錯覺中走出。在加上明初的諸多功臣在成為新貴後,認為自己有功於社稷,如今該是收穫勝利果實的時候,行為上不知道收斂,他們佔有大量田宅,政治上和經濟上都與皇室統治發生了矛盾。
  • 朱元璋不計名聲,將藍玉剝皮,歷史證明他並不明智
    朱元璋勤奮,但苦於分身乏術,不然朝廷機構必精簡到超乎想像。胡惟庸被罷免之後,朱元璋乾脆不再設宰相一職,如此等於往自己身上加了一副重擔。唐朝時候,三省六部,宰相多如牛毛,如此得以維持朝政機構的正常運轉,而朱元璋將大權獨攬一身,可以想像他忙的程度。據說,朱元璋一天批閱上千奏摺,挑燈夜戰、廢寢忘食,司空見慣。
  • 藍玉,一個讓朱元璋害怕的人
    而藍玉,就是他的小舅子。在常遇春跟著老闆朱元璋南徵北戰打天下的時候,藍玉就在常遇春的手下做事,跟著常遇春屢建奇功。後來朱元璋採用了謀士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最終,明朝建立。在明朝建立之後,元朝還有殘餘勢力盤踞地方。藍玉多次隨軍出戰,他先跟著傅友德平定四川,又跟隨一代名將徐達擊潰北元殘餘勢力。之後,他又作為沐英的副將,平定青海以及雲南。
  • 朱元璋殺藍玉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真是謀反嗎?其實朱元璋另有目的
    也真委屈了藍玉這位被埋沒的軍事天才,只能長期在各軍界大佬手下擔任副手,出最多的力,領最少的功。藍玉的境遇,有點像是那些考了半輩子試,連會試門檻都沒摸到的,那些「鬱郁不得志」的文豪。對這類人,史學界往往會給予更多的同情。有史學家如此形容道:「洪武二十一年藍玉橫空出世。」從這四個字裡,我們就能領略到藍玉曾經活的有多憋屈。
  • 戰功赫赫的藍玉為什麼最後被朱元璋滅族?只因藍玉的這8個字
    戰功赫赫的藍玉為什麼最後被朱元璋滅族?只因藍玉的這8個字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有不少的開國猛將,他們在戰場上勇猛無敵,為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大明王朝開國名將很多,像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這些開國猛將中不得不提大將軍藍玉。
  • 藍玉,一個讓朱元璋害怕的男人
    而藍玉,就是他的小舅子。在常遇春跟著老闆朱元璋南徵北戰打天下的時候,藍玉就在常遇春的手下做事,跟著常遇春屢建奇功。後來朱元璋採用了謀士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最終,明朝建立。在明朝建立之後,元朝還有殘餘勢力盤踞地方。藍玉多次隨軍出戰,他先跟著傅友德平定四川,又跟隨一代名將徐達擊潰北元殘餘勢力。之後,他又作為沐英的副將,平定青海以及雲南。
  • 大明戰神藍玉,被朱元璋剝皮填草的背後,有哪些歷史必然原因?
    1388年,朱元璋決定徹底消滅元軍殘部,他任命藍玉為主帥,率領十五萬精兵,最後一次出徵漠北。在一個黃沙漫天的日子裡,藍玉率領明軍神兵突降。那些蒙古貴族們正在飲酒作樂,完全想不到明朝的軍隊能夠孤軍深入到這個地方,北元領導連玉璽都沒來得及拿,就倉皇地逃走了。他的兒女和妻妾們,還有部眾七萬多人都當了俘虜。
  • 朱元璋龍顏大悅之後,才得以留下一張「人皮」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人在世上想要做成一點什麼事,單純靠單打獨鬥顯然是很難成功的,哪怕是劉邦那樣雄才大略的君王,想要開創一番事業,也離不開蕭何、韓信與張良等人的幫助,而以劉邦為偶像的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成功地建立大明帝國,也離不開一些人的幫助。
  • 藍玉謀反案之謎
    勾踐殺文種當然是狡兔死走狗烹,但朱元璋殺功臣卻並不盡然。過去主子烹狗的行動中,不過二三子而已,哪像朱元璋這樣大面積地屠戮?又有人說太祖不放心手握重兵的人,但文臣們的待遇又能好到哪裡呢?竊以為,應該把朱元璋殘忍的天性及其「自大狂」心理結合起來進行考察。起兵時自稱「唯不嗜殺人」的朱元璋,其骨子裡是偏愛虐殺的,不過一直在為奪天下的大計隱忍罷了,而功臣們的勳績又偏偏和他的「自大狂」心理相衝撞。於是我們看到,為了事業的需要,他不得不對功臣大加賞賜,但在這同時,他又在不斷地敲打他們。
  • 朱元璋和藍玉喝酒,三聲退下都不如藍玉一個動作,這讓他起了殺心
    朱元璋這一路得到很多人幫忙,但是也被朱元璋殺的差不多了,以至於最後皇帝想找個人嘮嗑都找不到人了!而這天陽光正好,朱元璋尋思出去走走,正好走到了藍玉的地盤上。藍玉是皇帝為數不多的小夥伴了,皇帝便進了藍玉的家門。而後發生的事了讓朱元璋起了殺心,具體是什麼呢?聽小編來說說吧!皇帝大駕光臨,本來要與部下打麻將的藍玉不得不停止了,畢竟是一國之主,自己不能失禮,於是熱情招待了朱元璋。
  • 明末發現完整人皮,主人是開國名將藍玉,為何他的下場如此悲慘?
    人皮再現,揭秘封塵往事在明代開國之時朱元璋好不容易平定天下,從一介平民坐上了皇帝的位置。但是到了明朝末年,國內硝煙四起戰爭不斷,百姓民不聊生。很快,一支農民軍隊圍剿了四川的蜀王府,就在大家清點戰利品時,在蜀王府祭祀的祠堂發現了一個保存完看起來非常舊的盒子。
  • 藍玉故事
    藍玉初次登上歷史舞臺,是在洪武十四年秋季。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徵南將軍,藍玉為左副將軍,沐英為右副將軍,率步騎三十萬,往徵雲南。幾經徵討,雲南悉平,藍玉從此受到朱元璋賞識。明朝建國之初,還面對著北元的嚴重軍事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委任藍玉為大將,徵討北元的主要軍事力量脫古思帖木爾,他認為「肅清沙漠,在此一舉」,因此要求藍玉勿失時機,必須成功。藍玉也迎來了他生命中最輝煌的時刻。
  • 明朝大將藍玉為什麼敢霸佔蒙古王妃
    同時也是明朝兩大擎天柱之一常遇春的小舅子,常遇春是太子朱標的嶽父,藍玉是太子妃的舅舅,這樣一個等級考試的人怎會不敢霸佔一個蒙古王妃,更何況其本身性格狂傲,又軍功顯赫。事情追溯到1388年,大將藍玉率領大軍窮追猛打元朝殘餘勢力,一路狂奔到離捕魚兒海,也就是如今貝爾加湖,皇天不負有心人,逃跑的元朝餘黨被其找到,藍玉成功消滅北元主力,直接俘獲北元皇帝次子地保奴、太子妃並公主內眷等一百餘人、王公貴族三千餘人、士兵七萬餘人、牛羊十餘萬頭,繳獲了元朝皇帝使用了上百年的印璽。捕魚兒海的大獲全勝,讓藍玉一戰封神!
  • 15000人被藍玉案牽連,朱元璋唯獨放過這位藍玉親信,為何?
    打天下很容易,但是想要長長久久的守住,就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畢竟這其中會經歷時間的變遷,社會的改革。在中國的古代,很多人都想成為萬人之上的人物,但只有萬人之上的那個人才知道這一切是多麼的艱難和困苦。艱難走上這個寶座的朱元璋最為清楚其中的困難,也最能明白這繁華的江山是最不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