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漫談34|浪漫主義時期(六):標題音樂與柏遼茲「下」

2020-12-24 聲音圖書館

#古典音樂#

《幻想交響曲》(1830)

柏遼茲最著名的作品《幻想交響曲》也許是浪漫主義音樂中最激進的一個例子。它的曲式和配器是革命性的,更重要的是用音樂講述了一個生動的故事,並且也是第一部完整的標題交響曲。而圍繞著作品描述性的標題故事,和作品本身一樣迷人。

1827年,一個由英國演員組成的劇團到巴黎演出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和《羅密歐與朱麗葉》。柏遼茲看完舞臺上的演出後,深深被折服,他覺得莎士比亞作品中顯示出的人類的洞察力、動人心魄的美和戲劇情節,遠遠超過了傳統法國戲劇中的那些有點。柏遼茲不僅被莎士比亞的作品所傾倒,他還愛上了劇團中的主要女演員——哈利特·史密森(Harriet Smithson),她扮演了《哈姆雷特》中的奧菲莉亞以及《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朱麗葉。柏遼茲一見到她就神魂顛倒,寫了許多熱情洋溢的情書,使這位小明星受到了驚嚇,斷然拒絕了他。柏遼茲是個非常敏感且想像力豐富的人,在遭到拒絕後,腦補了很多想法:絕望的情緒,黑暗的幻象以及可能的死亡,都成為這部不尋常的交響曲和其故事線索產生的因素。

《幻想交響曲》有五個樂章,而不是通常的四個樂章,這一結構安排可能是柏遼茲受到莎士比亞戲劇運用五幕的形式所啟發。第一樂章和第五樂章在長度和材料上相互平衡;第二和第四樂章也是如此;慢板的第三樂章是作品的中心。這使得整部作品在結構上非常對稱。另一方面,柏遼茲創作了一個反覆出現的旋律作為統一五章作品的手段,它在整部交響曲中總共出現了八次。這個旋律被柏遼茲稱為「固定樂思」,它在故事中代表主人公的戀人,成為作曲家無法擺脫的東西,就像生活中的史密森那樣。「固定樂思」隨著主人公對戀人情感的變化而變化著。有時對它的音高稍加改編,或是分配給不同的樂器演奏,不同的音色都代表了不同的情感。為了讓聽眾了解這些情感,柏遼茲為每章節準備了一份標題,為聽眾在欣賞時閱讀。它講述了一個沒有回報的愛情故事,圍繞著主人公企圖自殺,在夢境和想像中謀殺以及更可怕的復仇。

第一樂章:夢幻,熱情(Rêveries - Passions)

標題:一位年輕的音樂家,第一次見到了他的夢中情人……第一樂章的主題便表現了這種憂鬱的冥想,它被一些快樂的時刻所打斷,發展成狂亂的激情、憤怒和嫉妒,並最終返回溫柔、淚水,以及宗教的安慰。

一段緩慢的引子「憂鬱的冥想」為夢中情人的首次出現做了準備,它是「固定樂思」的第一次出現。樂章是在類似「奏鳴曲—快板」的形式中展開。但「再現部」並沒有更多地反覆主部主題的「固定樂思」,而是對旋律進行了變形,反映出藝術家的悲痛和柔情。

第二樂章:舞會(Un bal)

標題:這位藝術家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喧鬧的舞會上。

開頭是輕快的圓舞曲,但被突然闖入的「固定樂思」所打斷,這段熟悉的旋律現在變成圓舞曲的三拍子。而當圓舞曲返回時,兩架豎琴增加了華麗的伴奏。這章由「圓舞曲—固定樂思—圓舞曲」的順序構成了三部曲式。

第三樂章:田野景色(Scène aux champs)

標題:藝術家發現自己置身於傍晚的田野中,他聽到遠處傳來兩個牧人的笛聲……他想到他的 ,並希望不久將不再孤獨。

牧人之間的對話分別由一個英國管和一個雙簧管演奏,後者在後臺演奏,以產生遠距離回應的效果。固定樂思是在木管組中突然出現,暗示藝術家希望贏得他的戀人。但是,牧人的曲調在後面再次響起時,雙簧管不再回應。英國管孤獨地乞求之後,我們聽到的只是定音鼓奏出的遠方隆隆雷聲。對愛的呼喚在沒有回答。

第四樂章:赴刑進行曲(Marche au supplice)

標題:在意識到他的愛得不到戀人的認可後,藝術家吞服了鴉片,由於劑量不足沒有致死,在昏睡中夢見許多可怕的景象。他夢見自己殺死了自己的戀人,被判死刑,奔赴斷頭臺。他目擊了對自己的行刑。

這段由於服藥而導致的噩夢,以藝術家被押往斷頭臺執行死刑的進行曲為中心。低音弦樂器堅定的節拍以及沉悶的大鼓表現了行進的步伐。而臨近結束時,單簧管再次奏出戀人的主題「固定樂思」,但很快被全樂隊演奏的一個極強的和弦突然打斷——斷頭臺的鍘刀落下了。我們在此曲中聽到柏遼茲如此生動寫實的配器,仿佛聽到了主人公的人頭落地之聲,畫面感非常強,這在音樂史上是一個空前的例子。

第五樂章:女巫夜宴之夢(Songe d'une nuit du Sabbat)

標題:藝術家在夢中看到自己在女巫的宴會上,被一群可怕的幽靈、巫師和妖怪所包圍,他們是為他的葬禮而來的。怪異的喧鬧、呻吟、狂笑,遠方的哭聲此起披伏。戀人的旋律又出現了,但是已經失去了高貴而優雅的氣質,變得低賤、淺薄和怪異。她的到來引起來一陣歡樂的喧囂,緊接著加入了可怕的狂歡。

在這個聲響龐大而怪異的末樂章中,柏遼茲創造了他個人對地獄的幻象。在通往地獄的道路上,一群女巫和妖魔鬼怪聚集在一起圍繞著藝術家起舞。弦樂、高音木管和吹奏滑音的圓號製造出恐怖的音響。緊接著一支高音單簧管開始吹奏「固定樂思」的可怕而滑稽的模仿,仿佛夢中情人此時穿著老女巫的醜陋袍子登場了。

而在全樂隊爆發歡樂的音樂來歡迎她之後,突然安靜了下來,接下來的是所有古典音樂中最大膽獨創的時刻之一。我們聽到了黑暗哥德式教堂裡的鐘聲。在這樣莊嚴的背景下,大號和大管演奏出中世紀教堂中的葬禮聖詠——「憤怒之日」。(這首聖詠經常出現在的電影中,用來表現死亡、恐怖和黑暗。電影《聖誕節前的噩夢(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與敵共枕(Sleep with the Enemy)》,甚至是美劇《美國恐怖故事》中都能聽到這段詭異的曲調。)

對於1830年12月5日首次聽到《幻想交響曲》的觀眾來說,整部作品是難以理解的:新的樂器、新的演奏效果、在不同的調上同時出現的旋律、非傳統的曲式。但是,它們都很有效果,整部交響曲聽起來就像是在看一部恐怖電影那樣,十足的畫面感。即便柏遼茲再也沒有創作其它的作品,他仍然可以僅靠著一部浪漫主義的創新傑作而流芳百世。

相關焦點

  • 標題音樂與純粹音響
    在浪漫主義時期,標題音樂的誕生可謂裡程碑。一些作曲家認為:音樂本身具有一種描述力量。「現在的音樂不得不描繪和記述,它能夠在不是自己的領域中(如詩歌)尋找靈感;如果它不這樣做的話將退化到僅僅是一種技術練習。技術(換句話說就是音樂形式)必須被一個內容填滿,具有需要表達的使命——而技術自身並不是終點。」
  • 音樂史上的浪漫主義時期:走進早期浪漫樂派
    而這句話正是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宣言。在這一時期的作曲家們大都採用自然的音樂旋律和曲調來表達他們自身的情感。於是不同風格和音樂體裁的浪漫音樂作品開始大量出現。從蕭邦優美的鋼琴曲到舒曼高雅和室內樂、從布魯克納和馬勒大規模的交響曲再到柴科夫斯基華麗的芭蕾舞劇,無不在展現著那個燦爛多姿的音樂時代。
  • 音樂漫談32|浪漫主義時期(四):藝術歌曲與舒曼夫婦
    他還創建了一本新的音樂期刊——《新音樂雜誌》。這本雜誌被作為一個講壇,舒曼也成為德國浪漫主義運動內部的新音樂倡導者,捍衛像柏遼茲、蕭邦、孟德爾頌和勃拉姆斯這樣「激進的」年輕作曲家的作品。當舒曼在萊比錫的維克家學習鋼琴時,他與維克漂亮而富有音樂天才的女兒克拉拉相遇、相愛。
  • 西方音樂中的理性與感性如何從鬥爭到調和丨論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徵
    這裡說的感性實際上是指音樂形式中的感性,然而,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除了感性的一面,還有理性的一面。那麼,音樂內容中的「理性」究竟該如何定義呢?在筆者看來,把抽象、非物象的音符與現實相結合,轉換成可描述的、栩栩如生的現實畫面,從而引起人們內心情感的共鳴,這就是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內容的理性特徵。 這一時期較能體現音樂內容感性的音樂體裁大致有三種,即藝術歌曲、標題音樂以及歌劇。
  • 標題音樂及其五個歷史發展軌跡
    導讀:標題音樂是一種產生於19世紀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器樂曲,是音樂與美術、詩歌、戲劇等其它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標題音樂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6、17世紀,在約斯堪文藝復興歌謠曲中,在巴赫《送兄遠行隨想曲》中,在維瓦維爾弟《四季》等器樂作品中都出現過標題音樂描寫性、象徵性因素;標題音樂在古典主義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 一個燦爛的音樂時代: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大家作品賞析
    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浪漫時期音樂的宣言。他開啟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大門。可想而知,那個遠去的年代曾經是個多麼燦爛多姿的音樂時代。今天,「影音新生活」將與大家一起回顧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大家及其作品賞析。欣賞:《♭E大調夜曲》✿ 浪漫主義時期(Romanticism)整體上來說,浪漫主義音樂時期(Romanticism)是指大約公元1820—1918年。
  • 不懂標題音樂,讀讀這篇文章
    ,6首奏鳴曲都有標題,分別表現《聖經·舊約》中的六段故事,「成為巴洛克時期少有的標題音樂的著名例子」④;1725年義大利作曲家維瓦爾第為小提琴協奏曲《四季》寫了4首十四行詩放在作品前面的扉頁上,力圖把音樂跟四季聯繫在一起,生動地描繪了一年裡每個季節的景象。
  • 李斯特與標題音樂
    標題音樂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作曲家將音樂與文學、戲劇、繪畫等藝術融會貫通,而產生的一種綜合性的音樂形式。 標題音樂是一種用文字來說明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和音樂作品思想內涵的器樂曲。這種能夠說明和表達主題思想的文字,就是標題。在創作時要按照標題來進行構思,同時也要求聽眾根據音樂作品所給的標題的提示去聽賞的器樂作品。
  • 西方各個時期的音樂
    浪漫主義音樂貝多芬是通過浪漫主義音樂的歷史橋梁,在他的後期創作中已顯露出浪漫主義音樂的一些特徵,浪漫主義音樂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奧的舒伯特和韋伯。19世紀三四十年代,鼎盛時期,作岀突岀貢獻的作曲家有徳國的孟德爾頌、舒曼、華格納,法國的柏遼茲,波蘭的蕭邦,匈牙利的李斯特。50年代以後,開始衰落。
  • 【音樂百科】浪漫主義樂派(Romantic Music)簡介
    和聲是表現浪漫主義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諧和音的擴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轉調在樂曲裡的經常出現,擴大了和聲範圍及表現功,增強了和聲的色彩。作曲家創立了多樂章的標題交響曲和單樂章的標題交響詩,這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的形式。
  • 浪漫主義時期鋼琴音樂創作
    隨著西方音樂史上浪漫主義的形成,鋼琴音樂也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從貝多芬的後期開始,鋼琴作品出現了極為多樣化的風格,其創作已不同於古典樂派時期那種嚴格的、有限制的、程式化的寫法。浪漫主義音樂強調音樂自由奔放,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音樂,感情勝於理智,強調個人主觀感受,表現個人的主觀感情。在某種程度上輕視曲式、結構的規則,常採用有特色的短小曲式,取代了奏鳴曲式的主體地位,形式上無拘無束,常用抒情和描寫的手法,強烈地表現出個性和民族性。
  • 朱麗葉的悲歌 法國浪漫主義巨匠,柏遼茲的幻想
    還坐著後來被稱為法國浪漫主義三傑之一的大音樂家柏遼茲,他當時還是巴黎音樂學院的學生,名不見經傳。他也回憶起:這幾年,從法國閉塞的外省鄉村,來到大巴黎討生活的艱辛,在音樂之路上,半路出家的他,如何在巴黎人的嘲弄下,迷失了方向。聞名鄉裡的父親,因為寶貝兒子放棄學醫、投入音樂之夢勃然大怒,好幾年不給他寄一分錢生活費。在妹妹的幫助下,巴黎的日子仍然風雨飄搖,為了湊齊學費,柏遼茲只能靠在教堂合唱團唱歌賺錢,據他自己說,那是一份用小時計費的苦活。1829年時,柏遼茲已經26歲。
  • (簡體中文版)薦樂系列之六|柏遼茲《幻想交響曲》:夢幻與現實,熱情與苦悶
    法國作曲家,浪漫主義樂派的早期代表人物,對於浪漫主義音樂有極為深遠的影響,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道路。儘管被同時代的作曲家,如孟德爾頌等批判為「情感泛濫」(在推介孟德爾頌的第四交響曲《義大利》(Italienische-Symphonie)有特別提到這一點),但他在管弦樂發展史上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只是天妒英才,儘管如今看來他在音樂史上可說是青史留名,但在那個時代,他的生活艱辛得多。
  • 音樂漫談31|浪漫主義時期(三):藝術歌曲與弗蘭茨·舒伯特
    浪漫主義時代的特徵之一體現在對於文學,尤其是對詩歌的興趣。事實上,歌詞與歌曲的密切結合就出現在這個時期。由於聲音的抽象特徵,浪漫主義詩人認為音樂是所有藝術中最真實、最純淨的藝術;而浪漫主義作曲家也在當時的詩歌中發現了音樂的共鳴,並把它轉化成歌曲,相信音樂可以提供僅靠文字無法表現的東西,強化了詩歌中的情感。
  • 2020教師招聘: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必做50題(二)
    2020教師招聘: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必做50題(二)由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教師招聘,教師招聘備考的內容請關注教師資格考試網/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教師考試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標題音樂是如何誕生的丨十九世紀的音樂家敏銳地意識到了他們的藝術與周圍世界的聯繫,這種意識使他們的音樂更加接近於詩歌和繪畫.
    導讀:標題音樂是西方專業音樂中重要的現象,作為一種有特定內涵的體裁,有著久遠的歷史文化淵源,在西方音樂發展歷程中,逐漸演進成熟,成為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創作的主流,對交響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德國作曲家約翰·庫瑙出版於1700年的《聖經奏鳴曲》是多樂章的標題音樂作品,6首奏鳴曲都有標題,分別表現《聖經·舊約》中的六段故事,「成為巴洛克時期少有的標題音樂的著名例子」;1725年義大利作曲家維瓦爾第為小提琴協奏曲《四季》寫了4首十四行詩放在作品前面的扉頁上,力圖把音樂跟四季聯繫在一起,生動地描繪了一年裡每個季節的景象。
  • 標題音樂簡述
    這種說明作品主題思想的文字,就是標題。標題音樂常取材於民間傳說、小說、戲劇、詩歌和繪畫。作曲家根據標題進行創作,並把標題告訴聽眾,讓聽眾也按照標題的指示來欣賞和理解音樂。李斯特為標題所下的定義是:「作曲家用使人易於理解的文字寫成的序言,放在一首器樂曲的前面,用以防止欣賞者錯誤的解說,而使他注意到全曲或曲中某一部分的詩的境界。」
  • 古典音樂中的浪漫樂派(下)
    關於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在古典主義時期原是同作品的主人公交融一體的,但到浪漫主義時期,大自然同人之間也存在著深邃的矛盾,常被用以同主人公極端孤獨的內心世界形成對照。不但如此,浪漫樂派作曲家感傷的心境,往往還給他們所描繪的風景畫頁抹上一層暗淡的色彩。
  • 偉大的浪漫主義音樂大師,浪漫主義時期傑出的代表人物李斯特
    李斯特的生平簡介弗朗茲·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評論家,偉大的浪漫主義音樂大師,是浪漫主義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斯特6歲時隨父學習鋼琴,9歲便登臺演奏,其後6年,李斯特在他們的資助下出國深造,曾師從車爾尼和薩利耶裡,同時又到處旅行演奏。1823—1835年,李斯特寓居巴黎進行緊張的演奏活動,他的公開演奏很快使他成為巴黎藝術沙龍中的寵兒。
  • 【節日特輯】音樂中的愛情
    在歐洲,特別是在義大利,大約在巴洛克時期以前,出現了一種音樂形式,男青年在夏日的夜晚,用吉他或曼陀林等簡單的樂器伴奏,在戀人的窗下唱起表達愛情的歌曲,這些歌曲大多旋律平和、輕快,義大利人用sereno(意大語「平靜」)來描述這類歌曲,並逐步演化為「Serenata」(英文為Serenade)這個專用的詞語,即我們翻譯成中文的「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