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頻發暴亂。很多專家分析,其根本原因在於疫情加劇了失業、經濟發展不均衡等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由來已久,有其歷史成因。三位特殊身份作者所著的三本書,有助你讀懂美國當下真實狀況。
「從《鄉下人的悲歌》中,讀懂美國底層的絕望」
川普競選美國總統成功的第二天,《鄉下人的悲歌》突然衝上美國亞馬遜銷售總榜第一名。《紐約時報》《泰晤士報》對這本書的推薦語都是:「讀懂川普為什麼能贏。」
川普的競選口號是「美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美國人民的聲音應該被聽到」,他所關注的正是本書的描述對象——底層白人群體。
在美國社會中,人們經常用「鄉下人」(Hillbilly)來形容在困境中掙扎求生的白人藍領階層。《鄉下人的悲歌》作者J.D. 萬斯也是他們中的一員。
萬斯成長於美國「鐵鏽地帶」的一個小鎮,有一個不斷更換男友的老媽和很早就放棄撫養他的老爸,他從小就遊走在不同職業的「混混」繼父之間。小鎮到處是亂扔的垃圾,以及酗酒、吸毒的人,或是領著食品券、不願意工作的人。小鎮所在的布雷西特縣,人送「雅號」——「血腥的布雷西特」,被認為是瘋子呆的地方。
萬斯便在這樣混亂糟糕的環境中長大。幸運的是,他有愛他且努力上進的爺爺和奶奶,以及一直關心愛護他的姐姐。正是這些「鄉下人」的愛與忠誠,讓他成為了「血腥的布雷西特」中唯一一個畢業於常青藤名校耶魯大學的高材生。
《鄉下人的悲歌》是J.D.萬斯以「局內人」視角,深入探視美國藍領階層所面臨的困境與危機的著作。他真實講述了社會、地區和階層衰落會給一生下來就深陷其中的「鄉下人」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指出了制度帶來的階層固化問題,也不迴避這個群體自身存在的惰性。
萬斯認為,體制的混亂、經濟的不平衡,終究使「美國夢」成了一個無力的口號。正如J.D. 萬斯在《鄉下人的悲歌》最後所說:「公共政策會起作用,但沒有一個政府能幫助我們解決我們自身的問題。」
「它給美國那個通常不受關注的角落打開了一扇窗,並以真誠、有力的話語表達了殷切希望,是所有關心美國當下真實狀況的人的必讀書。」這是《虎媽戰歌》的作者、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蔡美兒在讀完《鄉下人的悲歌》使所產生的思考。
「曾經的總統參選人,揭秘兩黨競選內幕」
民主社會主義者伯尼·桑德斯依據自己40多年的從政經歷和參加美國大選期間獲得的資料,運用大量現實數據和真實案例,對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制度體系所面臨的困境進行了深刻深思,出版了《我們的革命》一書,書中同時講述了個人政治生涯中所經歷的美國政黨之爭。
他在《我們的革命》中提到:「我們在諸多方面必須打擊種族主義,其中之一是必須制止警察暴行和對未攜帶武器的非裔美國人的殺害。這已經成為21世紀初美國的重大民權問題。原本應該活著的無辜的人在被逮捕或拘留時無端死去。我們記得這些名字,他們手無寸鐵,卻死在警察手裡或警察監護之下。」
他認為,在少數族裔社區存在著警察的過度執法,非裔美國人被捕概率幾乎是白人的兩倍,遭受警察暴力的概率幾乎是白人的四倍。他呼籲,在一個民主和文明的社會裡,國家自身不應該捲入謀殺中。
桑德斯是一位民主社會主義者,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信奉社會主義的參議員,亦是近年少數成功進入聯邦、擔任公職的社會主義者。他不屬任何政黨,以獨立人士身份出現在選票上。但由於加入民主黨黨團運作,故在委員會編排方面被算作民主黨一員。
桑德斯2015年開始競選總統。當時,政界和媒體都不把他當回事,認為他和他的團隊很邊緣化,畢竟,當時的桑德斯只是一個小州的議員,沒有什麼知名度,更沒有很多競選經費。而桑德斯與之競爭的是美國政界最有權勢的團隊——柯林頓團隊。這支團隊已為比爾·柯林頓贏得了兩次大選,希拉蕊·柯林頓也差一點兒在2008 年的大選中成為民主黨候選人。
但桑德斯創造了歷史。在初選和預選中,桑德斯獲得了1300多萬張選票,贏得了22個州的選舉,其中在一些州還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在民主黨黨代會中,則獲得了1846位代表的支持,佔總人數的46%。
桑德斯全力主張改革。他認為美國現有的體制和制度是非常混亂且不合理的。他提出,美國政府有很多深埋已久的問題,比如收入差距懸殊、發展不平等的問題,一再把美國經濟引入崩塌邊緣的大型銀行,糟透了的貿易政策,已瀕臨破裂的刑事司法體系,以及普通人越來越承擔不起的醫療和高等教育費用。
從貧富差距到階層固化,從美國精英階層博弈到底層民眾疾苦,從寡頭政治對民主的威脅到金融集團對經濟的操縱,桑德斯在《我們的革命》中全面論述了美國的社會陷阱,用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收集的資料,呈現了一個真實的美國。
「執法與司法不公、司法腐敗,才是暴亂根源」
作為種族主義根源的奴隸制在美國內戰結束後被廢除,但為何種族主義廢除迄今近150年,卻依然是美國社會難以治癒的一顆毒瘤?問題或許還應當從美國的司法體系入手。
1865年,隨著林肯籤署《美國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並獲通過,奴隸制時代宣告終結。但該條法案又規定:美國不存在奴隸制或是非自願奴役,除非是因為犯罪而導致的懲罰。在美國歷史上,奴隸制本身就是一種用以牟利的制度。而在奴隸制結束後,這一附加條件的存在,使「利用犯人,尤其是利用黑人牟利」成了在其後近150年中不斷孳生種族主義的罪惡土壤。
虐殺弗洛伊德的白人警察究竟是出於何種動機?他的背後是否存在著一條巨大的利益鏈條?在《美國監獄》一書中,記者肖恩·鮑爾通過一場險象環生的監獄臥底報導,以及對美國兩百年監禁史的梳理,讓我們看到了利益驅動下,美國司法系統的緩慢失序。
在《美國監獄》中,肖恩·鮑爾用接近一半的篇幅,講述了他作為一名記者在監獄臥底期間發生的驚心動魄的故事。他的報導引起了當時歐巴馬政府的極大關注,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歐巴馬政府改革監獄系統的改革、改善犯人生存條件。但隨著川普的當選,肖恩·鮑爾的努力似乎付諸東流了。
肖恩·鮑爾在書的後記部分寫到:「川普的當選改變了一切。川普贏得大選後,CCA的股價暴漲50%,漲幅超過了股市其他所有公司。川普承諾要打擊非法移民,投資者由此推測可能會再增設扣押中心……投資者認為川普上臺有利於私營監獄的發展,事實也確實如此。川普上臺一個月後,司法部長傑夫·塞申斯就改變了歐巴馬時期決定停止私營監獄運行的政策。CCA的股票比一年前有所增長。」
CCA是美國最大的私營監獄運營商,肖恩·鮑爾臥底的韋恩監獄,便隸屬於CCA。CCA具有濃厚的共和黨背景,與川普關係密切。據稱,在川普競選和就職的過程中,CCA就充當了忠實的追隨者和贊助者。川普就職後,CCA股價暴漲,足以說明其間的關聯。
在《美國監獄》中,孤膽英雄肖恩·鮑爾為我們披露了美國私營監獄腐敗、暴力、性侵、以犯人管理犯人等諸多非人道的亂象,並把批判的矛頭指向美國政府和私營公司勾結,並從犯人身上謀取利益這一惡行。與此同時,肖恩·鮑爾也並未忽視歷史因素。利用犯人,尤其是利用黑人牟利這一罪惡傳統,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為深入探究美國當下亂象根源,肖恩·鮑爾又深入美國國家檔案館,查閱歷史書籍、報刊、私人記錄等歷史文獻,為讀者梳理出一部超過兩百年年的美國監禁史。
《科克斯書評》談到:「《美國監獄》幾乎每一頁都有令人震驚的非人道案例。而這段超過兩百年的監禁史,可以說是一部以種族和資本主義驅動的充斥著腐敗和罪惡的歷史,它如一道白日之光,讓我們足以在某一剎那看清眼前這個巨獸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