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第一首歌,是用什麼聽的?
如果問現在的小朋友這個問題的話,他們應該都會回答:QQ音樂、網易雲音樂.
毫無疑問,流媒體已經成為目前最主流的聽歌平臺。我們只需要用手機APP,就可以聽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海量音樂,方便到讓人幾乎忘了當初從隨身聽裡挑出絞帶的磁帶時,有多麼的麻煩。
那麼這幾十年來,我們在聽歌這件事上又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呢?
對很多60、70甚至80後來說,聽歌的記憶是從黑膠開始的。
說到黑膠唱片,我們會想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鄧麗君、鳳飛飛,或是電視劇當中,一群人在黑膠唱片機播放的音樂下緩緩起舞的場景。黑膠唱片作為一種聲音和音樂的載體,幾乎佔據了整個20世紀。眾多重量級演奏家、指揮家、樂隊及歌唱家的作品,大多數均以黑膠唱片作為首次發行。
黑膠唱片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最為盛行,但因為價格不菲,在當時算得上是「奢侈品」,並不是人人家裡都能擁有黑膠唱片機的。
1979年,索尼推出了名叫walkman的隨身聽,這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可攜式音樂播放器,它的出現開始改變了人們聽音樂的方式。在《銀河護衛隊》裡,星爵用來聽「勁歌金曲精選集」的隨身聽,就是初代walkman。
在今年年初的熱播劇《想見你》裡,隨身聽作為女主穿越的工具,貫穿了整部劇的始終,也把人拉回了用隨身聽聽歌的年代裡。在電視劇完結後,甚至還有不少人想買劇中同款的隨身聽。
而更多的90後比起隨身聽,使用得更多的應該是以磁帶機為基礎生產出來的複讀機。雖然複讀機最初的目的是拿來讓我們學習英語的,但相信很多人在小時候都偷偷地用複讀機聽過音樂磁帶,假裝在聽英語的那種。
和walkman幾乎差不多時間出現的還有Discman。1982年CD誕生,並在之後的數十年間逐漸取代了黑膠。而1984年索尼就推出了CD播放器Discman,但因為Discman相對體積較大,不方便隨身攜帶,且CD唱片比磁帶唱片要貴很多,所以並沒有取代掉walkman。
2001 年秋季蘋果推出了那個「將 1000 首歌放進口袋」的 iPod ,自此終結了隨身聽時代,開啟了MP3時代。
與此同時,iPod也在音樂市場上掀起了一場新的變革。蘋果在2003 年推出 iTunes Store 後,以每首歌 0.99 美元的價格出售給用戶,在 6 天內就賣掉了 100 萬首歌。從實體唱片到數字下載,從購買專輯到購買單曲,iPod改變了人們消費音樂的方式。
幾年後各種國產MP3開始湧現,國產MP3的價格相對於iPod來說,可以稱得上是平價,大部分人都能消費得起,也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能輕鬆擁有一臺屬於自己的MP3。
而隨著智慧型手機功能的不斷進步以及手機內存的不斷提升,MP3的功能手機全部都可以取而代之,人們沒必要再揣著兩臺機器出門,再加上流媒體的發展,人們不需要再費勁地去下載歌曲導入MP3,而是用手機直接在線收聽就可以了,由此MP3也逐漸退出了市場。
蘋果也在2017年宣布停止銷售iPod nano 和iPod shuffle。
都說流行是輪迴的。當音樂變成快消品,且聽歌這件事的門檻變得越來越低以後,人們反而開始懷念起曾經的實體唱片、磁帶甚至是黑膠。
近幾年,黑膠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變得越來越常見。更多的人加入到了黑膠發燒友的隊伍,開始收集黑膠唱片,這甚至還催生了黑膠隨身聽。
而這兩年一些歌手也走起了「復古」路線,在發專輯的同時推出限量的黑膠版本。在忠於黑膠的人眼裡,只有黑膠那充滿生命力的質感,才能真正承載音樂的本質。
拋開各種技術參數不談,在發展至今的各種音樂記錄材質中,黑膠的音質最接近原聲,那種空靈感和現場感是CD無法取代的。在流媒體音樂時代,黑膠的存在似乎是在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音樂的本質。
每晚的20:00-22:00一起收聽《最愛金曲榜》,讓我們重新聆聽那些年我們用隨身聽、MP3聽過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