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院士學者齊聚上海探討綠色化工
本報訊 12月10日,根據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建議,在多位院士的大力支持下,浙江龍盛集團、甘肅中科藥源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在上海舉辦「產、學、研、用」相結合的「2014年精細化工催化加氫生產技術應用交流會」,多位院士和長江學者蒞臨會議並做了主旨報告,國內多個城市的十餘位行業龍頭企業代表和企業家參加研討。
本次活動緊跟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論斷與新要求,切合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國家提出的:「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這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近日「2014年精細化工催化加氫生產技術應用交流會」會議中,諸位專家以行業事實為論證,發布、展示行業新觀點,深刻闡明了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不僅探討了染料行業如何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同時眾專家也將「綠色化工」提高到了走進國家生態文明新時代,打造生態文明新常態的重要高度。
專家探討提高綠色化工工藝應用 制止工業汙染向西部轉移
這次在上海舉辦「產、學、研、用」相結合的「2014年精細化工催化加氫生產技術應用交流會」,多位院士和長江學者蒞臨會議並做主旨報告,國內多個城市的十餘位行業龍頭企業代表和企業家參加研討,一起探討如何提高綠色化工工藝的應用水平,以此保護生態環境。
據悉,參加交流會的院士和專家有中國科學院何鳴元院士,中國科學院陳洪淵院士、中國科學院吳雲東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北京大學化學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學院院長楊震教授,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吳鵬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工業大學副校長李小年教授,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徐菁利教授,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精細化工研究所所長馬建泰教授,浙江大學化工系,博士生導師陳新志教授,浙江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副所長錢超教授。
2012年9月16日,北京工商大學世界經濟研究中心在北京發布了《中國300個省市綠色經濟不綠色GDP指數》,報告指出,目前中國資源破壞、生態環境汙染仍然相當嚴重,出現東西南北全面擴散的趨勢。隨著西部大開發,工業汙染已經從沿海轉向重慶等西部內地。在中國工業汙水排放從東向西、由南向北擴散的同時,工業煙塵汙染則由北向南擴散。因此改造落後生產工藝,提高綠色化工工藝的應用水平,保護生態環境,已成共識和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此次各位專家齊聚到一起,在探討西部欠發達地區,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問題時,專家提到9月初新京報曾刊發的一篇名為《沙漠之殤》的文章,在海內外引起轟動,內蒙古與寧夏等政府部門開始聯手治理化工園區,希望能還通湖草原大漠浩瀚、沙丘環抱、林木繁茂,牛羊成群的草原景象,讓我們的後世兒孫享受到「晨觀沙海日出,暮賞大漠孤煙」的詩情畫意。
通湖風景區位於內蒙古阿拉善左旗與中衛市接壤的沙漠腹地,與寧夏5A級沙坡頭風景區隔沙相望,昔日藍天白雲令人賞心悅目的美景,近年這些美景卻被騰格里化工工業園區所吞噬,國家早已明令淘汰的鐵粉還原等化工工藝汙染著美麗的草原。那麼,西部欠發達地區,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時候,該如何減少或避免工業汙染?在西部承接了東部轉移的產業的同時,汙染也隨之被轉移了過來,這將是今後西部大開發面臨的重大課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長吳雲東教授考察化工園區時非常感懷,其實,通湖景區的汙染只是工業汙染的一個縮影,由於園區選址為三省區交界執法交叉地區,因此建議區域有關部門聯手制止這種破壞行為,因為汙染地下水系及黃河水資源,將危機中衛這座塞上明珠城市及下遊地區百萬回、漢民眾的生存。
因此在交流會上,中國科學院吳雲東院士說:通湖景區地處甘肅、寧夏、內蒙古三省交界,距黃河北岸「塞上明珠」國家5A級景區沙坡頭和中衛市均不到20公裡。2009年專程考察後,曾向甘肅省委、省政府提出四條建議:1.化工生產必然伴隨汙染的產生,所以發展化工產業必須注注重環保問題。2.不能走西方「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當然東部發達地區的前車之鑑也應對我們有所啟示。3.引進項目時,不引進汙染環境的落後產能,落後工藝。4.要讓已被汙染的環境恢復健康。
會上專家齊建議 綠色化工大未來
吳院士指出:上述四條建議曾考慮上書國務院,從國家曾面上出臺相關法規,並督促地方政府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監管措施。
中國科學院何鳴元院士說:這次交流會主題鮮明、及時,對於建設新型社會、新型國家,實現「中國夢」意義重大!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盲目追求GDP的做法,教訓是慘痛的!
何院士指出:西部開發必須要吸取東部的經驗、教訓,環境保護應提高到首位!尤其是化工項目必須採用綠色、環保新工藝。
中國科學院陳洪淵院士說:我國的化學工業貢獻了GDP的16—17%和工業生產總值的35%,是物質生產最多的學科,關乎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過去西方發達國家如英國、日本都是「先汙染,後治理」後果是極其慘痛的!為此,曾喊出了「保護地球」的口號,我們必須吸取經驗、教訓!
陳院士指出:我國在綠色化學和環保工藝方面擁有豐富的技術儲備,有多位國際著名「大師」級科學家從事這方面的科研和技術研究。但是,一些50多年前的,早就應淘汰的落後生產工藝,如:鐵粉還原工藝、硫化鹼工藝居然還在生產和使用!所以,綠色化工的推廣、使用必須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去考慮和推進。
浙江工業大學副校長、中國催化加氫學術委員會主任、長江學者李小年教授說:「邊發展、邊治理、邊進步」的西方模式必須改變!「沙漠之殤」的現象政府必須高度重視,企業應有責任感!科研院所要做好技術擔當!
李教授指出:技術創新是綠色化學的基礎,從技術層面上看,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外開始研究催化加氫工藝。目前我國與國外的技術水平差距不大,如:浙江龍盛集團和甘肅中科藥源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催化加氫這一領域的典範,他們分別在染料化工生產和加氫催化劑的研發與規模化生產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範效應,值得向同行業推廣,尤其是應向中、小企業推廣!
「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北京大學化學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學院院長楊震教授;「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吳鵬教授;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精細化工研究所所長馬建泰教授等;從不同側面,多角度,多學科的討論、分析了當前西部環境汙染日趨嚴重的現狀,並提出必須採取的應對措施。
最後,吳雲東院士在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時,代表與會專家、學者提出四點建議:
1.嚴格控制落後產能向西部轉移,西部新上裝置必須採用無汙染的新工藝。
2.儘快組織召開由催化加氫研究單位,催化劑生產單位和面臨淘汰(鐵粉工藝、硫化鹼工藝)還原裝置的中、小企業參加的研討會,使三方單位相互了解、溝通,促使研究成果迅速轉化,使汙染裝置的關停和淘汰工作儘快完成。
3.國家應出臺針對中、小企業產業升級的資金扶持政策,給予適當的資金支持,以調動中、小企業淘汰落後產能的積極性。
4.進一步加強催化加氫的基礎研究和工藝技術改進。
據悉,參加本次交流會報導的有:北京北青傳媒、中國化工報、中國環境報、央視網、香港文匯報浙江分社、中國產經新聞等多家媒體和多名記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