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鄰夢
運動【包括腦力運動和體力運動】是增強孩子反應能力的最佳方法
反應能力,是指人體對各種外界刺激信號【包括但不僅限於聲、光、觸等】做出應答的能力。動物之所以能夠與自然融洽相處,其根本就在於動物擁有對外界刺激先進的感知、反應能力,比如感知外界的聲音、光線、觸碰感......人體是動物界最高等級、最複雜的生命體,人體由消化、運動、免疫、血液循環等多系統綜合組成,在這些系統之上最高等級的指揮中樞就是神經感知系統,是神經感知系統的統籌協調,才使人體的多系統能夠為著「維持生命體徵平衡」這以共同目標協調一致。然而,不同個人擁有不同的神經感知系統,也就是擁有不同的反應能力。那麼,如何提高個體的神經感知系統反應能力呢?
運動的童年更快樂
思維訓練
人們常說:「思維決定行為」,思維是人生行為真正的主宰者。思維是人體一切行為活動的總指揮,幾乎沒有一個人的行為是在無思維意識狀態下完成的,比如飲食是因為身體意識到了飢餓,需要補充營養之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休息是身體的某個系統感覺到疲倦了,之後讓其修整、恢復能量的表現......但是思維並不是憑空而生的,它也是建立在多觀察、多聆聽、多感觸基礎之上的。
1、多觀察
生活就是與存在我們周圍的人和事物打交道,就是與同伴間完成信息傳遞,就是利用周圍的物質資源滿足自我成長需求。因此,是生活就離不開觀察,觀察是適應社會生活的前提,比如觀察才能夠發現並規避危險、觀察才能知道眼前這個事物是不是能夠為我所用,觀察是人類適應社會生活最重要的基本技能。所以,在陪伴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引導他們多觀察,比如通過觀察認知不同的動、植物、礦物,通過觀察了解同伴是否對自己友善,通過觀察找尋到自身成長所急需的生活資源......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個人對絕大多數事物的認知都是通過觀察完成的,觀察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生成長的根基。不同人對於同樣事物擁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認知、做出不同的行為,最終產生不同的勞動成果其根源就在於觀察。個人觀察、認知世界的能力開啟了人與人之間生活差異化的第一步,有人看見事物表面華麗的顏色、有人看見物體內部縝密的結構、有人發現物體與周邊環境的融洽協調......觀察是個人「見識」增長的重要途徑,觀察讓個人感知到外界事物相對位置、物體的形體大小、豐富的色彩、奇特的造型、優美的線條結構......觀察能力是個人獲取知識信息最重要的途徑。
2、聆聽
知識就是信息傳遞的工具,學習文化知識就是為了掌握與他人進行信息交換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學習聊天的藝術。聊天,聽起來是很簡單,您可能覺得聊天誰不會呢?但是,和嬰兒聊天就是一項感覺十分彆扭的行為,有些父母覺得和嬰兒聊天就是在自言自語,沒有任何實用價值。但事實並非如此,外界聲音能夠刺激孩子的聽覺神經、和已經開始講話的寶寶聊天能夠調整他們的聲帶,讓他們適應某種語言或某幾種語言的發音方式。這就是童年期【7歲之前】孩子學習任何語言都不存在障礙的根本原因所在,他們的聲帶肌沒有定型能夠根據講話需要進行事實上的調整。因此,我們時常教導孩子要好好講話,不能裝腔作勢,為的就是不要影響他們的聲帶定型。
語言是人類創造用於信息交流的工具,它是將人類對生產、生活與自然之間的聯繫符號化,然後將事物與文字符號的「形、意」聯繫起來,最終通過一定的發音形式傳遞出去,也就是說語言是人類將對世界認知的信息通過「音、形、意」完美結合起來的產物。信息傳遞首先發送聲音,對方接受的聲音時候通過大腦對聲音進行分析處理將已存儲的事物形態聯繫起來,最後形成相應的寓意反饋、完成信息互通。和孩子聊天就能夠充分刺激他們的語言系統,對建立聲音的記憶和模仿能力,當他們有了認知能力之後就能將聲音與具體的事物聯繫起來,進而完成對周邊事物的認知,比如父母陪伴孩子兩天時常在孩子耳邊說爸爸、媽媽、寶寶,孩子開口講話就一定與爸爸、媽媽、寶寶有關,但剛開始講話的孩子並不能將聲音與具體事物聯繫起來。因此,我們能夠看到孩子對著陌生人叫爸爸、媽媽的情形時有發生,等到孩子兩歲左右他們開始對事物有認知能力的時候他們才能將爸爸、媽媽這個發音與具體的人聯繫起來。
生活就是完成人際間的信息交換,以交換彼此的需要,也就是聊天的藝術。所謂「母語」就是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語言,是個人出生以後,最早接觸、學習、並掌握的一種或幾種語言。195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了一個有關母語的會議,並對母語作出了如下定義:「母語是指一個人自幼習得的語言,通常是其思維與交流的自然工具。一般是自幼即開始接觸、並持續運用一生的語言,個人所受的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中,幾乎都是通過母語傳授的;母語另一個解釋則是一個人的民族語,並不一定是個人最早接觸、學習、並掌握的「語言」,表示「根源」之意。
3、多感觸
感觸,是指接觸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情緒。它是生活中通過觀察、聆聽感知世界之後的綜合、補充,比如人體對溫度的感觸、對風拂過肌膚的感觸、對同伴傳遞過來交流信息的感觸......觀察、聆聽屬於被動接受外界存在的物體信號,而感觸則是以自我為中心判別周邊事物,是由心而生的認知生活環境的動力。
感觸的基礎是以自我喜好為中心對周圍事物是否符合個人生存需求進行甄別、篩選,比如聞到熟悉、喜歡的味道就會產生愉悅,而聞到厭惡的味道就會急於逃避;看到晴朗的天空就會心情舒暢,而陰雨綿綿時就會思緒萬千......感觸是人對所接觸事物真、善、美、醜進行判別的基礎,也是人類心理活動、情緒展現的基礎。有了感觸人類同伴之間才有親疏紐帶、才有敵友之分,才有了人間的「七情六慾」、「喜怒哀樂」。多感觸就是要在生活中,多用心感知生活的世界、多深入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人類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上最高等級生命體,就是因為人類擁有其他生命體所不具備的、複雜的思維,思維的基礎來自於對外界的觀察、聆聽和感觸。因此,加強思維訓練就是提升大腦對生活的綜合反應能力。
展示自我是腦力思維運動
體育運動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世界上的生命體有很多,最基礎的分類就是動物和植物,動物顧名思義就是能夠自主運動的生命體,人是世界上具有文明歷史的、最高等級的動物。人生就是一場關於運動的遊戲,包括肢體運動和智力運動。
① 運動是健康成長的保障
運動能夠促進孩子身體機能全面、協調發展,運動的基本動作是跑、跳、爬、滾,這些動作就是成長活動中最基本的運動形式,是保障個體身體健康和獲取成長資源的基本生活行為。運動能夠在自然的條件下通過孩子自主意識完成各項綜合運動,能夠促進孩子全身血液循環,鍛鍊心肺功能,增加身體運動控制能力和動作靈活性,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所謂:「健康的生命在於運動。」
運動能夠增強孩子身體綜合素質,促進孩子身心協調發展。現今,學校教育中很多學校為了追求孩子們學習上的高分時常出現「體育老師身體欠佳的現象」,孩子們應有的運動鍛鍊得不到充足的保障。長時間坐著學習,對孩子們的身體發育並不好,周末帶孩子出去玩,打打羽毛球、遊泳、爬山等,讓孩子去運動一下能夠增強孩子的體質,提高免疫力。「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好的孩子學習上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學習收益率也會更好;身體不好的孩子上課容易犯困,連熬夜都熬的沒有別人好。
運動提升人體對各系統的組織協調能力,提升生活、學習效率。經常運動的人大腦神經組織協調能力更強,能夠更好的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提升學習效率,學習效率提高了同樣的學習時間,自然能習得更多的知識內容。所以,運動是改善學習環境、提升學習成績。有老師曾經對高三學生做過運動助學實驗,就是將高三年級分為普通、好、優三個層級,普通班級每天增加運動助學一小時以上、好的班級每天增加運動助學半小時至一小時、優等班級按照原有的學習規律學習。一年之後的實驗結果是,普通班級的高考成績最好、中等班級次之,原本的優等班級高考成績最普通。
② 運動提升人體統合感知功能
運動不僅僅是孩子自己完成動作,而是按照一定的規則與同伴而一起完成動作,動作不達標或者靈活性不夠都將影響孩子完成遊戲任務的質量,進而影響孩子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為了獲得相對於同伴的遊戲優勢,很多孩子都會刻意表現的更加優秀,他們會刻意增強自己對外界的感知能力,運動中注意力會更加集中。運動不僅僅需要身體完成規定的動作,同時需要使用大腦統合調度視覺、聽覺、觸覺、前庭平衡、身體重力、身體動覺和嗅覺等綜合生命系統感知外部環境,根據這些綜合信息作出最準確有利的行為反應,比如孩子之間的追逐,孩子就需要靈活掌握自己與對方之間的距離、判斷最有利的前進路線。所以,運動能夠從根本上統合孩子感知系統的平衡發展。
運動能保護孩子的大腦,並且能夠強化大腦統合協調身體機能的能力。運動鍛鍊的好處很多很多,比如能夠磨礪人的大腦意志、加強人的認知能力和精力,還有利於保持個人情緒穩定。定期鍛鍊的人身體是會做出相應反應的,能夠給大腦細胞提供更多的血液,讓大腦保持活力。當然,任何運動都不是孤立的,它是一群人的集體性活動,能夠增強個人與同伴之間的分享協作,有助於開闊眼界,有時候一些個人「苦思冥想」不明白的事情同伴往往能夠「一句話點醒夢中人」。
③ 運動是最自然的成長技能練習場
運動是最基礎、最無等級差別的社交活動,運動中遵守統一的規則、指令,需要良好的信息溝通與理解完美的結合,運動中的每個個體即需要將自己的感受傳遞給彼此,同時也需要準確理解同伴所表達的遊戲信息。這就要求孩子在語言表達與信息接收、分析、理解能力得到足夠的發展,這也就是生活中時常能看見孩子更願意與比自己大一些的同伴兒或者講話更流暢孩子一起玩兒的根本原因,而那些語言發育相對遲緩的孩子往往只能作為跟班。孩子們在彼此互動性運動中,能夠將自己最優勢的行為展示給同伴兒,同時從對方學習到最具「同理心」的行為教導,孩子【同齡人】之間的信息溝通更為流暢。
小球承載大夢想
能夠較好提升個人反應能力的運動項目有:
1. 抓子。就是用多個大小相近的小球或小石子,將其中一顆拋向空中,利用它在空中上升和下降的時間抓起地上其他小球或小石子,然後在接住它。爪子從抓一粒子開始逐步增加難度,直至把地上的子擺出各種造型依次撿拾;
2. 打手心。兩個人輪流將手置於各自的上下方,下方的手翻上來打上方的手或者上方的手打下方的手都可以;
3. 抓跳跳球。跳跳球是很多孩子愛玩的小玩具,它跳動的方向不確定、難以琢磨,給孩子很多樂趣;
4. 桌球。桌球是一項很好練習反應能力的小球運動,它的速度因遊戲者發力程度而變;
5. 羽毛球。羽毛球是飛行的小球,它隨風向與遊戲者施予它的力而動,對遊戲者判斷它的飛行路線、落點等都是極好的反應能力鍛鍊。
能夠提升個人反應能力的遊戲有很多,小球和孩子之間的追逐遊戲都是不錯的選擇。童年練習反應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皮實」起來和小夥伴兒一起打鬧,遊戲是童年成長鍛鍊綜合能力最好的選擇。當然,遊戲是要讓孩子接觸有溫度和情感的同伴,而絕不是讓孩子對著電子屏幕。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