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可以不死嗎?思來想去,在趙構領導的南宋綏靖領導班子掌權的情勢下,嶽飛難以倖免,早晚都是一死。
對於和金朝的和平,趙構如饑似渴
趙構仿佛是認定了南宋不是金朝的對手,終其執政期,幹的最多的就是「求和」。
趙構的皇位坐的惶恐,也很僥倖。汴梁被金兵攻破時,北宋皇室成員被一鍋端,擄去北方做了人質。趙構在外,倖免於難,被推舉坐上了皇位,能坐上這個位置,趙構做夢都沒想到。
也許被金朝滅北宋的狼威嚇破了膽,一路逃到臨安好不容易站穩了腳的高宗趙構,從不會放過一個獲得「和平」的機會。他只想躲在剩下的半壁河山裡,安生的做個「太平皇帝」。
這種渴望到了何種程度呢?完顏亶繼位後,曾向南宋伸出「和平的橄欖枝」,趙構同主和派群臣大喜過望,金使者到達時,不稱宋而稱「江南」,不說議和而說「詔諭」,明顯是以上待下,含有很強的侮辱意味。對此趙構等人絲毫不以為意,甚至派秦檜代表自己跪於金使面前,答應取消宋朝國號,做金朝的藩屬。和議成後,大赦天下以示慶祝。
當時對外政策的基調,就是建立在以上這種屈辱情勢之上的。對於嶽飛這幫主戰官員,要用,用的目的不是收復故土消滅金國,而是將戰爭作為議和的籌碼。
嶽飛不計後果的猛衝猛打,想一口氣端了金國老窩,不懂得「收發自如」,萬一打不過,挑起金國瘋狂的報復如何是好?不懂得維護「和平主旋律」的嶽飛留不得。
嶽飛性格剛強有餘,圓通不足
嶽飛的軍事才能世所公認,一步步從軍隊底層積攢功勞,升級成宋軍重要將領。領兵打仗沒的說,讓他和一幫勾心鬥角練就的政客們玩手腕,那是青銅和王者的差距。
因為不滿南宋的對金政策,嶽飛曾幾次撂挑子不幹,每到此時,趙構或溫言安慰,或強令歸隊,還用的到你,不能不幹。
於是可憐的嶽飛,只能成為宋廷玩弄權術的籌碼和工具。屢屢以辭職相抗的嶽飛,想必也會給趙構心中留下「不聽話」的陰影。
有一個說法:因為嶽飛主張迎回徽欽二宗,趙構擔心威脅到自己的皇位,這才起了殺心。個人認為這個說法不可信,如果真能滅了金國,即使迎回徽欽二宗,趙構也不可能讓出皇位,而且滿朝的文武百官,都是趙構遴選的自己人,大權在握,兩位當過俘虜的先帝不形成任何威脅。而嶽飛雖然政治覺悟差,畢竟不是傻子,當發現自己一時衝動建議的「迎回二帝」,引起趙構的不快,之後再也沒說過,而是將徽欽二帝歸於「天眷」。嶽飛的公然抗旨,讓趙構下了除掉他的最後決心
平時的小齷蹉、小衝突過去也就過去了。日子還得過,嶽飛還得用。1140年,完顏兀朮南侵,宋廷派嶽飛率軍援救。當戰局稍有緩解時,趙構便派使者李若虛前往傳詔:「兵不可輕動,宜且退兵。」誰知傳信的李若虛也是個主戰派,不僅不督促嶽飛退兵,反而大加支持。於是嶽家軍一發不可收拾,連打勝仗,一直推進到距舊都汴梁只一步之遙。早已打算退兵的秦檜等人向趙構上書:「兵微將少,民困國乏,嶽某深入,豈不是很危險?」趙構深以為然,下詔命令退兵。
打得正爽的嶽飛哪裡收的住手?上書爭辯,拒絕退兵。過了幾日,嶽家軍前鋒已進入朱仙鎮(今開封市境內),卻收到了最嚴厲的「十二道金字牌」強令退兵。
此次抗命讓趙構的不安全感來了個總爆發,嶽飛之死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