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臺灣藝人「小鬼」黃鴻升在家中猝死,年僅36歲。據經紀人透露猝死原因是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主動脈剝離是一個非常急促且危險的病症,患者前一秒還很正常,下一秒會突然感到強烈撕裂性疼痛。若未及時治療,患者發病後每小時可增加1%的死亡率,48小時內死亡率則會達到50%!是具有高致死率的殺手級疾病,高達45%的病人於發作當下死亡!
什麼是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是人體最粗的血管,其管壁主要由3層結構組成:內膜、中膜、外膜;這3層結構緊密結合,才能共同承載血流的通過。主動脈剝離就是血流撕裂了內膜,在中膜層將完整的動脈壁分開,使得本來是一個管腔的主動脈變成了真腔和假腔;假腔僅有一層膜包住血液,膜被撐得很薄,極易撕裂,一旦動脈血管受到高壓的血液衝擊,內膜將逐步剝離、擴展。血管外膜一旦破裂,會產生撕裂般的疼痛,造成人體大量失血,幾分鐘內就會致死,被稱為「不定時炸彈」。
主動脈剝離時的血管
致命的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連接心臟出口與大動脈,主動脈剝離時,血管壁剝離裂開,血流會順著破口流入管壁,影響到送血功能。由於全身所有的血管都是從主動脈分枝而來,因此主動脈剝離除了可能導致死亡之外,還有可能造成其他血管的斷裂或阻塞,導致重要器官的缺血壞死。
高血壓、動脈硬化是造成主動脈剝離的主要原因
主動脈剝離往往起因於長期未控制的高血壓,高血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會導致血管壓力過大,而高血脂和高血壓往往是互相影響的,高血脂容易形成血管硬化,血管壁彈性減弱,如果這時血壓一旦不穩定,血管破損的概率將大大提升;遺傳性因素也佔了一部分原因,遺傳性疾病會導致主動脈出現異常改變,如先天主動脈狹窄及馬凡氏症候群等,馬凡氏症候群患者常表現為四肢、手指、腳趾細長不勻稱,身高明顯超出常人。如果有以上症狀務必警惕主動脈剝離風險。
主動脈剝離最關鍵的症狀就是撕裂般胸痛,較像「刀割」的感覺,且疼痛感受度也更高,常會有痛到冒冷汗的劇烈痛感,位置從後背蔓延到前胸,持續時間較久;還會伴有血壓飆高、胸悶、下肢無力、暈眩甚至昏迷等症狀;一旦出現胸痛等疑似症狀,務必儘快就醫,把握治療先機。
容易發生主動脈剝離的高危人群:
1. 長期高血壓患者;
2. 動脈粥樣硬化患者;
3. 先天性主動脈窄縮患者;
4. 馬凡氏症候群患者;
5. 懷孕的準媽媽;
6. 曾受過重大的胸部外傷的人群。
一旦確診為主動脈剝離,應即刻住院治療。首先要控制血壓,其次,根據主動脈剝離撕裂的方向和範圍選擇相應的手術方法。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A型主動脈剝離,此類剝離撕裂的破口接近心臟,病變累及主動脈近心端甚至整個主動脈,首選人造血管置換手術。第二種B型主動脈剝離,此類剝離撕裂破口遠離心臟,剝離累及部分主動脈。首選介入支架植入手術。不同的病人和病情,應採取「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對於主動脈剝離來說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是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因此控制好血壓、血脂,保護好血管是我們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