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劉心武在北京發布最新長篇小說《郵輪碎片》
作家劉心武在中國文壇具有特殊影響力。他的《班主任》,開創了「傷痕文學」的創作流派,讓很多人記憶猶新,也不斷出現在各類考試題目中;他的《鐘鼓樓》,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獎;他的《揭秘〈紅樓夢〉》掀起一股「紅樓熱潮」。
8月29日,劉心武在北京發布了長篇小說《郵輪碎片》,著名作家梁曉聲、邱華棟和著名導演尤小剛等參加了發布會。劉心武說,他對人性和人心充滿揣摩的熱情。正因為如此,也讓他總是忘記年齡。□東方今報·猛獁新聞首席記者 梁新慧
將片段打碎,交給讀者
在中國文壇上,劉心武具有標誌性意義。他的短篇小說《班主任》宣告一個反思時代的誕生。長篇小說《鐘鼓樓》與《棲鳳樓》《四牌樓》並稱的「三樓系列」被譽為「新時代的北京風情畫」。
他筆耕不輟,在報告文學、小說、建築評論、《紅樓夢》研究等領域都有建樹。2005年的《百家講壇》讓劉心武家喻戶曉。2014年,他出版長篇小說《飄窗》,從一個飄窗的視角管窺社會的三教九流,釐清人心世相的暗潮波動。
時隔六年,劉心武出版《郵輪碎片》。在這個「海上大觀園」裡,他將四代中國人的命運濃縮在一起,讓每個人帶著自己的故事、秘密、愛恨情仇,巡航在地中海上。劉心武首創「拼圖式小說」或者說「樂高小說」,把時代變化、人心詭譎,用470多個片段打碎,塗上不同顏色,交給讀者,讓讀者在閱讀中推理出每個人物的命運,拼貼出真實的中國,體會身邊的變化。
緣分到了,靈感來了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此書的時候,封面上寫著「你的秘密與誰有關」,這是責編寫的,是點睛妙語。
「這本小說是寫人性、人心的,文學的主要功能就在這兒。」劉心武說。實際上,《郵輪碎片》中的很多人物,都是各揣心思上的郵輪。不經意間,不同人之間的秘密就會發酵、摩擦、碰撞。
「讀者大可以從政治、社會學或道德角度分析小說,但我想其實最主要的是得從人性角度來。人性很難琢磨。這麼多年,為什麼文學不死?就是因為人性永遠不可能像其他學科一樣,探討出一個大家都認可的規律、意義或定理、公式。」劉心武說。
「我不服老,一進入寫作狀態就忘記年齡了,寫完以後,喲,78歲了,自己把自己嚇一跳。」劉心武坦言,不管在哪兒,他總是用作家的眼光觀察生活。「我看到的人和事,記心裡,慢慢讓它發酵。然後就像搞對象一樣,緣分到了,靈感來了,自然就開始流動出文本了,小說也就寫完了。」劉心武說。
名為「碎片」,實想「整合」
讀起來輕鬆,是這部小說最明顯的特點,而尊重讀者智慧、邀請讀者深度參與,是它的最大亮點。劉心武想告訴讀者:在無窮無盡的人性奧秘中,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劉心武。
作家邱華棟稱,這是劉心武另外一部向《紅樓夢》致敬的小說,在「洋氣」的結構中讓人體會中國風格。在這部新作裡,劉心武向《紅樓夢》致敬的意識還不止於此。《紅樓夢》的虛實相生,真假莫辨,在《郵輪碎片》裡被吸收轉變成現代小說精巧的故事結構,複雜的命運交織和深刻的社會反思,是一個關心中國現實的成熟作家,力圖把握當前現實的雄心所在。
當前的中國無時不處在被重新解構建構的過程中。作家想要書寫當下現實,想要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都會面臨巨大挑戰。但這種現實又在熱切呼喚與之相應的大作品出現。同時,這種現實也隨時向所有作家敞開,吸引他們用整體的眼光、超拔的視野和完整的見識,整合碎片,整合撕裂。
一直以來,中國文學都在充當現實的路標,讀者的片面感受、管窺蠡測的體會,都需要一個虛構、封閉而完滿的文學世界讓人獲得更清晰的認識。從這個角度說,《郵輪碎片》名為「碎片」,實想「整合」,作家想在郵輪這個封閉自足的空間裡,給讀者一個完整感受中國現實發展的精神旅程。
想做時代巨變的縮影
與《紅樓夢》是時代巨變的縮影一樣,《郵輪碎片》也想做時代巨變的縮影。郵輪上的每個人都是我們身邊的人,甚至是我們自己。它寫了愛情的忠誠和虛幻,寫了名利場的「好了歌」,寫了代溝,寫了城鄉差別……八個家庭,各有隱秘,但都在昔日今生裡,感受紅塵滾滾。
多年來,劉心武注重從母語經典中汲取營養,《郵輪碎片》的冷靜白描、客觀展示、不動聲色、盡顯世情,顯然是受到《金瓶梅》的影響。或許可以說,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歷程中,劉心武是一座繞不過去的高峰,而《郵輪碎片》再次證明了這一點。僅從他力圖在碎片中為當下現實提供一份完整圖景的雄心來看,就已經立意不凡、境界不凡了,更何況他還有巧妙的視角,有技高一籌的結構,有牽一髮動全身的功力。
作家梁曉聲稱這是一部「百衲衣」式的小說,用碎片縫製了中國社會的變遷史。而導演尤小剛注意到劉心武的新書仍有改編為影視的潛質,他用碎片化的方式寫到了人與事的「臨界狀態」,讓故事變得耐讀耐看。青年作家石一楓則以「後浪」寫作者的身份致敬「前浪」,認為小說看似隨意,實則嚴謹,這種寫作上的控制力是老作家的功力所在。
每個人都有生存困境
「小說中寫到了很多人物,我現在對自己以外的他者,基本都能包容。」劉心武說,因此,這個小說裡沒有一個正面的榜樣,也沒有一個反面的壞蛋。作為作者,劉心武沒有討厭書中人,因此每個人都有生存困境。劉心武坦陳,這一點是他從《金瓶梅》裡面學到的。
「最初,我很不理解《金瓶梅》的作者,你冷靜得沒有道理嘛!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愛無憎,死者自死,生者自生;每個人像蒼蠅一樣,拍死就拍死,其他蒼蠅從屍體旁飛過去,無動於衷。但是這樣的文本有一個優點,就是冷峻,甚至有時候到冷酷的地步,然後勾勒出生活的原生態。」劉心武說,這種原生態有精華也有糟粕,如果是糟糕的讀者,會從《金瓶梅》裡取其糟粕,而好的讀者,會懂得每個生命都不容易,而且每個生命到頭來都是那麼回事,真是死就死了。
劉心武說,作為寫作者,吸收寫作技巧也是吸取其中的一部分;而作為一個當代人,不可能像《金瓶梅》的作者那麼冷靜,也沒必要那樣做。但是,抑制住對人物主觀上的愛憎,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
「有些批判都是通過別人的嘴,敘述者沒有態度。中性敘述,這也是一個文本策略。」包括作家梁曉聲在內的很多人,都覺得「郵輪」有很多寓意。「我是在向我們國家四十年改革開放致敬,向我們國家的進步致敬,向中國的崛起致敬。」 劉心武說。
1
責任編輯:鄭國鋒
有新聞想爆料?請登錄《今報網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撥打新聞熱線0371-65830000,或登錄東方今報官方微信、微博(@東方今報)提供新聞線索,聯繫郵箱:jinbw2004@126.com。
【來源:猛獁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