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老的作家劉心武:一進入寫作狀態就忘了年齡

2020-12-23 瀟湘晨報

日前,劉心武在北京發布最新長篇小說《郵輪碎片》

作家劉心武在中國文壇具有特殊影響力。他的《班主任》,開創了「傷痕文學」的創作流派,讓很多人記憶猶新,也不斷出現在各類考試題目中;他的《鐘鼓樓》,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獎;他的《揭秘〈紅樓夢〉》掀起一股「紅樓熱潮」。

8月29日,劉心武在北京發布了長篇小說《郵輪碎片》,著名作家梁曉聲、邱華棟和著名導演尤小剛等參加了發布會。劉心武說,他對人性和人心充滿揣摩的熱情。正因為如此,也讓他總是忘記年齡。□東方今報·猛獁新聞首席記者 梁新慧

將片段打碎,交給讀者

在中國文壇上,劉心武具有標誌性意義。他的短篇小說《班主任》宣告一個反思時代的誕生。長篇小說《鐘鼓樓》與《棲鳳樓》《四牌樓》並稱的「三樓系列」被譽為「新時代的北京風情畫」。

他筆耕不輟,在報告文學、小說、建築評論、《紅樓夢》研究等領域都有建樹。2005年的《百家講壇》讓劉心武家喻戶曉。2014年,他出版長篇小說《飄窗》,從一個飄窗的視角管窺社會的三教九流,釐清人心世相的暗潮波動。

時隔六年,劉心武出版《郵輪碎片》。在這個「海上大觀園」裡,他將四代中國人的命運濃縮在一起,讓每個人帶著自己的故事、秘密、愛恨情仇,巡航在地中海上。劉心武首創「拼圖式小說」或者說「樂高小說」,把時代變化、人心詭譎,用470多個片段打碎,塗上不同顏色,交給讀者,讓讀者在閱讀中推理出每個人物的命運,拼貼出真實的中國,體會身邊的變化。

緣分到了,靈感來了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此書的時候,封面上寫著「你的秘密與誰有關」,這是責編寫的,是點睛妙語。

「這本小說是寫人性、人心的,文學的主要功能就在這兒。」劉心武說。實際上,《郵輪碎片》中的很多人物,都是各揣心思上的郵輪。不經意間,不同人之間的秘密就會發酵、摩擦、碰撞。

「讀者大可以從政治、社會學或道德角度分析小說,但我想其實最主要的是得從人性角度來。人性很難琢磨。這麼多年,為什麼文學不死?就是因為人性永遠不可能像其他學科一樣,探討出一個大家都認可的規律、意義或定理、公式。」劉心武說。

「我不服老,一進入寫作狀態就忘記年齡了,寫完以後,喲,78歲了,自己把自己嚇一跳。」劉心武坦言,不管在哪兒,他總是用作家的眼光觀察生活。「我看到的人和事,記心裡,慢慢讓它發酵。然後就像搞對象一樣,緣分到了,靈感來了,自然就開始流動出文本了,小說也就寫完了。」劉心武說。

名為「碎片」,實想「整合」

讀起來輕鬆,是這部小說最明顯的特點,而尊重讀者智慧、邀請讀者深度參與,是它的最大亮點。劉心武想告訴讀者:在無窮無盡的人性奧秘中,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劉心武。

作家邱華棟稱,這是劉心武另外一部向《紅樓夢》致敬的小說,在「洋氣」的結構中讓人體會中國風格。在這部新作裡,劉心武向《紅樓夢》致敬的意識還不止於此。《紅樓夢》的虛實相生,真假莫辨,在《郵輪碎片》裡被吸收轉變成現代小說精巧的故事結構,複雜的命運交織和深刻的社會反思,是一個關心中國現實的成熟作家,力圖把握當前現實的雄心所在。

當前的中國無時不處在被重新解構建構的過程中。作家想要書寫當下現實,想要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都會面臨巨大挑戰。但這種現實又在熱切呼喚與之相應的大作品出現。同時,這種現實也隨時向所有作家敞開,吸引他們用整體的眼光、超拔的視野和完整的見識,整合碎片,整合撕裂。

一直以來,中國文學都在充當現實的路標,讀者的片面感受、管窺蠡測的體會,都需要一個虛構、封閉而完滿的文學世界讓人獲得更清晰的認識。從這個角度說,《郵輪碎片》名為「碎片」,實想「整合」,作家想在郵輪這個封閉自足的空間裡,給讀者一個完整感受中國現實發展的精神旅程。

想做時代巨變的縮影

與《紅樓夢》是時代巨變的縮影一樣,《郵輪碎片》也想做時代巨變的縮影。郵輪上的每個人都是我們身邊的人,甚至是我們自己。它寫了愛情的忠誠和虛幻,寫了名利場的「好了歌」,寫了代溝,寫了城鄉差別……八個家庭,各有隱秘,但都在昔日今生裡,感受紅塵滾滾。

多年來,劉心武注重從母語經典中汲取營養,《郵輪碎片》的冷靜白描、客觀展示、不動聲色、盡顯世情,顯然是受到《金瓶梅》的影響。或許可以說,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歷程中,劉心武是一座繞不過去的高峰,而《郵輪碎片》再次證明了這一點。僅從他力圖在碎片中為當下現實提供一份完整圖景的雄心來看,就已經立意不凡、境界不凡了,更何況他還有巧妙的視角,有技高一籌的結構,有牽一髮動全身的功力。

作家梁曉聲稱這是一部「百衲衣」式的小說,用碎片縫製了中國社會的變遷史。而導演尤小剛注意到劉心武的新書仍有改編為影視的潛質,他用碎片化的方式寫到了人與事的「臨界狀態」,讓故事變得耐讀耐看。青年作家石一楓則以「後浪」寫作者的身份致敬「前浪」,認為小說看似隨意,實則嚴謹,這種寫作上的控制力是老作家的功力所在。

每個人都有生存困境

「小說中寫到了很多人物,我現在對自己以外的他者,基本都能包容。」劉心武說,因此,這個小說裡沒有一個正面的榜樣,也沒有一個反面的壞蛋。作為作者,劉心武沒有討厭書中人,因此每個人都有生存困境。劉心武坦陳,這一點是他從《金瓶梅》裡面學到的。

「最初,我很不理解《金瓶梅》的作者,你冷靜得沒有道理嘛!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愛無憎,死者自死,生者自生;每個人像蒼蠅一樣,拍死就拍死,其他蒼蠅從屍體旁飛過去,無動於衷。但是這樣的文本有一個優點,就是冷峻,甚至有時候到冷酷的地步,然後勾勒出生活的原生態。」劉心武說,這種原生態有精華也有糟粕,如果是糟糕的讀者,會從《金瓶梅》裡取其糟粕,而好的讀者,會懂得每個生命都不容易,而且每個生命到頭來都是那麼回事,真是死就死了。

劉心武說,作為寫作者,吸收寫作技巧也是吸取其中的一部分;而作為一個當代人,不可能像《金瓶梅》的作者那麼冷靜,也沒必要那樣做。但是,抑制住對人物主觀上的愛憎,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

「有些批判都是通過別人的嘴,敘述者沒有態度。中性敘述,這也是一個文本策略。」包括作家梁曉聲在內的很多人,都覺得「郵輪」有很多寓意。「我是在向我們國家四十年改革開放致敬,向我們國家的進步致敬,向中國的崛起致敬。」 劉心武說。

1

責任編輯:鄭國鋒

有新聞想爆料?請登錄《今報網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撥打新聞熱線0371-65830000,或登錄東方今報官方微信、微博(@東方今報)提供新聞線索,聯繫郵箱:jinbw2004@126.com。

【來源:猛獁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郵輪碎片》:劉心武的「微笑戰鬥」
    更會記得他在《百家講壇》上《揭秘》,他絲絲入扣的解讀掀起了一股《紅樓夢》熱潮,然而卻遭到了主流紅學界的質疑。無論如何,跟很多作家在文學市場化之後越來越脫離普通讀者的狀況相比,劉心武是成功「跨界」作家,這種跨界,不只是他敏感捕捉社會神經,大膽探索,也不只是他成功「觸電」擴大了影響力,還包括他頗有口碑的紀實作品《5·19長鏡頭》、建築隨筆,他有意識地讓自己的寫作社會化等等因素。
  • 劉心武 | 在郵輪上推理人性謎團
    格格:第二個問題,這個小說可讀性很強,讀起來很輕鬆,因為每一節很短,讓你很容易進入到故事當中。但是讀到後面,大家感覺到這個小說完全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這麼簡單的一段一段的碎片,它其實很耐人尋味,很值得去琢磨。但是讀到後面想把它重新連接起來,像線索一樣,就像責編說的,我作為讀者都想去拼圖了。請問劉心武老師,您在寫作的時候列提綱或者人物表嗎?有沒有類似像情節樹一樣的東西?
  • 馬瑞芳:劉心武「秦學」爭議始末
    在劉心武上中央電視臺之前,紅學家李希凡、蔡義江早就跟我聊過劉心武搞「秦學」這事。大意是:作家就是作家。想在紅學研究上標新立異站不住,還是回頭寫小說算了。不過,你們這些當代作家,應該寫屬於自己時代的小說,最好不要對曹雪芹越俎代庖、畫蛇添足。不是有這樣的話?「重要的不是作家敘事哪個時代,而是作家在哪個時代敘事」?
  • 【文化】劉心武:《紅樓夢》可以不讀 但不可以不尊重
    《紅樓夢》不朽,更多地還體現在時代的唱和。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網際網路時代,「紅樓熱」又以新的姿態生長起來……有鑑於此,華西都市報特推出曹雪芹誕辰300周年系列報導,以期新讀「21世紀的紅樓」。  劉心武,以《班主任》聞名文壇,後以長篇小說《鐘鼓樓》獲得茅盾文學獎。  20世紀90年代後,劉心武成為《紅樓夢》的積極研究者。
  • 百家講壇的劉心武爺爺告訴孩子怎麼讀紅樓啦!
    還是因為有太多忠實粉絲呼籲,因此這套書的內容始於劉心武老師親自錄製的音頻,天地出版社最終將音頻內容轉化成文字,並邀請新銳插畫師鄭琹語為其繪製插圖,成為現在這一套六冊的《劉心武爺爺講紅樓夢》叢書。在活動中,劉心武老師介紹了他創作這套作品的初衷:「我們現在總說我們要文化自信、我們要繼承老祖宗的優良文化傳統,其實文化傳統太豐富了,所有中國人都可以從《紅樓夢》入手,它是中國古典文化精華的百科全書
  • 劉心武再度「講紅」《劉心武妙品紅樓夢》在京首發
    10月24日下午,由新華先鋒主辦的《劉心武妙品紅樓夢》新書發布會在頤堤港西西弗書店舉行,許多紅迷朋友慕名前來。年近八十的劉心武精神矍鑠,聊起《紅樓夢》來熱情不減,妙語頻出,儼然有當年《百家講壇》上的風採。
  • 【線上故事會】《劉心武爺爺講紅樓夢》(16-20講)
    內容簡介《劉心武爺爺講紅樓夢》是著名紅學家劉心武創新性推出的、專為低齡兒童講解《紅樓夢》的文學著作。本叢書總共六冊,囊括五十講內容。劉心武在對《紅樓夢》原著的內容與精神反覆咀嚼、領會之後,重新從兒童的視角出發,拋去原著中不適合兒童閱讀的內容,化繁為簡、化深為淺、化整為零,只講原著中美好的人、美好的景、美好的故事,以及美好的國學精粹,從而打造一部讓孩子聽得懂、喜歡聽的全新的《紅樓夢》。劉心武不只是在講《紅樓夢》的故事,而是在講故事的同時,加入了對人、對事的分析,從而幫助孩子明辨是非,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 百萬字紅學巨作發布 劉心武:紅學研究永無止境
    新書發布會現場起《紅樓夢》研究,不得不提及作家劉心武,他將紅學研究與小說、散文、建築評論並稱為自己創作上的四棵樹。當年在央視《百家講壇》上「講紅」而轟動全國的劉心武,最近又推出了全五冊百萬字的紅學巨作《劉心武妙品紅樓夢》。
  • 值得一讀的十四位作家寫作建議
    7.如果你一定要讀書,為了鼓舞自己,讀幾本最後發瘋的作家的傳記。8.周末,你可以看部伯格曼的老電影,最好是《面具》或者《秋天奏鳴曲》。9.別去倫敦。也別去任何其他地方。珍妮特溫特森 JeanetteWinterson1.出席工作。紀律給予人創造的自由。沒有紀律就等於沒有自由。2.當你陷入困境時永不停止。
  • 如何進入心流狀態
    心流狀態其實就是一種專注做事的狀態,全情投入,不願被打擾,甚至可以忘記時間的流逝。寫作尤其是需要心流狀態,沒人可以在三心二意的情況下寫出好作品,甚至是完全寫不下去。但是心流狀態是很難保持的,尤其是現在有個手機,不時的都要拿出來看看,各種App都可以消耗很多精力,然後忘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 平均年齡72歲不服老 青島這群"大男孩"越跳越年輕
    6月19日上午11時許,在市北區阜新路街道南山社區的一處活動室內,6名老人正在緊鑼密鼓地排練著一段新疆舞。輕盈的舞姿、整齊的動作,如不是親眼所見,你很難想到這群舞者是一群平均年齡72歲的大老爺們。這支隊伍還有一個年輕的名字——「大男孩」組合,他們一共有10人,年齡最大的78歲,最小的68歲。
  • 若想當作家,請先回答薩特:什麼是寫作?為什麼寫作?為誰寫作?
    其中《什麼是文學》一書集中反映了薩特的文藝創作觀,書中他重點討論了關於文藝創作的3個問題:什麼是寫作、為什麼寫作、為誰寫作。這三個問題對於立志於成為作家的人,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說「人們不是因為選擇說出某些事情,而是因為選擇用某種方式說出這些事情才成為作家的。」既然說話、寫作是一種行為,作家通過寫作揭露並因而改變某一種處境,他在這種處境中就不再是被動的,而寫作則作為:「一個堅毅的意志、一種選擇」、成為作家的「生存在這項總體事業。」
  • 中國作家圖鑑丨人氣作家花匠先生:不放棄,才是最好的狀態
    真正進入網絡文學行業後,她才發現,真實的行業環境相比懷夢階段,更現實,更艱難,也更需要磨練。在創作一部作品之前,她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定人設,寫大綱,此後兩易正稿,每一次改稿定稿前的所有工作都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同時,她要面對寫作中最大困難——疲憊,寫作期間,她的身體素質時常跟不上,需要多加鍛鍊來提升。
  • 71歲潘迎紫不服老!穿娃娃裙硬凹「少女感」,脖子卻暴露真實年齡
    在誇張的大腰帶的強調下很難不注意到她的腰,71歲的年齡腰還能這麼細,不得不說真是逆天。而年紀越大的潘迎紫似乎越對可愛風的穿搭頗有心得。在活動上穿的這一件黃色娃娃裙簡直就是童裝,看來71歲的潘迎紫還是不肯服老。
  • 作家黃錦樹:寫作的修補術是一種徒然的招魂
    黃錦樹身上總背負著龐大的異國歷史語境,一整段馬來西亞華人的經歷及寫作作為「歷史的總和」壓在他身上,而在中國大陸,黃錦樹因為精彩的寫作被更單純地接受,讀者為被殘酷歷史裹挾著的人群的獨特的流離與命運而感懷,同時沉迷於他筆下獨特的膠林與南洋季風、溼雨和黃錦樹近於「巫」的充滿想像的,諸如「無邊無際連綿的季風雨,水獺也許會再度化身為鯨」這樣的寫作。
  • 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時代的到來,會終結科幻嗎?
    由AI軟體生成的內容,插入了他的小說《出神狀態》之中。陳楸帆,畢業於北大中文系及藝術系,科幻作家,編劇,翻譯,策展人。美國科幻與奇幻作家協會(SFWA)成員,世界華人科幻協會(CSFA)會長,Xprize基金會科幻顧問委員會(SFAC)成員。
  • 70歲劉曉慶不服老,新電影演28歲美女警官,自信滿滿稱無壓力
    2020-11-23 23:57:01 來源: 隨筆小記 舉報   提起一把年紀還要在影視劇中強行演少女的演員
  • 誰說年齡大後不能寫作?喬治馬丁40歲才寫出《冰與火之歌》
    很多人都會說:我要當作家。但是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發現離兒時的夢想越來越遠,很多人甚至提筆忘字,更別說寫作、當作家了。以至於很多人長大後看到作家時,都會有一種崇拜的感覺,覺得作家都是從小發表文章的「神童」。其實也不一定,雖然大部分作家在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了超高的寫作天分,但很多還是半路出家的兼職寫手。關鍵還是在於熟能生巧和精妙的構思。
  • 野生作家養成記:「覓食」如動物如臥底,寫作如挖礦如潛水
    「野生力量:我們在寫作現場」對談活動現場,從左至右分別為常青、於是、袁凌、趙松和主持人、界面文化記者董子琪(中信大方供圖)作家往往被認為是一個體面的、光鮮的、高級的、單純依靠腦力的職業,然而對於對談活動上的四位「野生作家」而言,作家這一重身份可能有著截然相反的概念和意味——趙松說,寫作來自一次又一次自我的逼問、審視和懷疑;於是說,寫作(以及翻譯)消耗了一個人大量甚至全部的精力但可能並不會帶來對等的收入
  • 寫作到底有什麼用?寫作不是作家的專利,是每個人的必殺技
    對於初次接觸寫作的學生而言,這樣的困擾尤為嚴重。 寫作到底有什麼用? 01 寫作記錄生活 美好的事物總是值得記憶的。但人的記憶會隨著歲月的流逝也慢慢衰退。